1978-2011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情况(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通过对GDP以及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但是要保持经济 合理稳定快速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产量。其次,鉴于第二产业是 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降低能 源消耗,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代价。最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应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以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 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趋升 的态势。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1年的10.12%,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 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 1978年的23.94%上升 到2011年的43.10%, 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 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 的第二大支柱。
1978-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变动分析
一、我国GDP总体呈上升趋势
1978年-2011年我国GDP变化过程下图1所示 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1991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阶段:在体制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 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有所增长。 2.1992年—2002年的全面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为主、政府 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 体制,使得经济呈现出快 速增长的趋势

197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97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17.8 117.3 118.5 228.8 78.0
106.3 105.5 107.1 150.5 81.2
100.5 100.5 100.5 103.1 97.8
76105 908
76420 922
190.3 174.0
118.0 240.7
106.0 155.0
100.4 101.5
399759.5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0 402816.5 194115.0 140758.6 53356.3 193603.9 183615.2
103.3 103.1 110.9 105.5 109.6 103.6
105.4 104.9 116.5 106.0 109.1 106.6
22.4 23.9 30.9 10.1 5.5
22.6 24.4 25.6 13.2 5.5
15.6
1
17.9 17.7 18.1
57120.8 658.9 3306.8 11443.4 1073.1 162.3 22768.2 7957.8 3810.7 5603.2
187.4 304.1 633.7 541.9 397.1 605.7 3465.6
128.0 146.2 205.0 198.6 73.9 300.6 1214.7
123.8 124.0 128.1 117.0 108.1
156998
183919
11800.2
2215.9
470.3
117.1
29740.0 15777.5 13962.4
36418.6 18983.8 17434.8
17644.7 19470.6 16010.0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2002年12月31日采集年份国民生产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总值总值邮电通信业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元/人)1978 3624.1 3624.1 1018.4 1745.2 1607.0 138.2 860.5 172.8 265.5 379 1979 4038.2 4038.2 1258.9 1913.5 1769.7 143.8 865.8 184.2 220.2 4171980 4517.8 4517.8 1359.4 2192.0 1996.5 195.5 966.4 205.0 213.6 460 "六五"32315.3 32227.0 10105.1 14257.0 12824.0 1433.0 7864.9 1446.7 1976.5 628 时期1981 4860.3 4862.4 1545.6 2255.5 2048.4 207.1 1061.3 211.1 255.7 489 1982 5301.8 5294.7 1761.6 2383.0 2162.3 220.7 1150.1 236.7 198.6 525 1983 5957.4 5934.5 1960.8 2646.2 2375.6 270.6 1327.5 264.9 231.4 580 1984 7206.7 7171.0 2295.5 3105.7 2789.0 316.7 1769.8 327.1 412.4 692 1985 8989.1 8964.4 2541.6 3866.6 3448.7 417.9 2556.2 406.9 878.4 853"七五"72594.4 72550.1 19044.2 31326.9 27672.0 3654.9 22179.0 3615.0 6827.2 1312 时期1986 10201.4 10202.2 2763.9 4492.7 3967.0 525.7 2945.6 475.6 943.2 956 1987 11954.5 11962.5 3204.3 5251.6 4585.8 665.8 3506.6 544.9 1159.3 1104 1988 14922.3 14928.3 3831.0 6587.2 5777.2 810.0 4510.1 661.0 1618.0 13551989 16917.8 16909.2 4228.0 7278.0 6484.0 794.0 5403.2 786.0 1687.0 15121990 18598.4 18547.9 5017.0 7717.4 6858.0 859.4 5813.5 1147.5 1419.7 1634 "八五"187039.8 188127.8 39420.9 88140.3 76593.3 11547.0 60566.6 10955.3 16895.4 3176 时期1991 21662.5 21617.8 5288.6 9102.2 8087.1 1015.1 7227.0 1409.7 2087.0 18791992 26651.9 26638.1 5800.0 11699.5 10284.5 1415.0 9138.6 1681.8 2735.0 22871993 34560.5 34634.4 6882.1 16428.5 14143.8 2284.7 11323.8 2123.2 3090.7 2939 1994 46670.0 46759.4 9457.2 22372.2 19359.6 3012.6 14930.0 2685.9 4050.4 3923 1995 57494.9 58478.1 11993.0 28537.9 24718.3 3819.6 17947.2 3054.7 4932.3 4854 "九五"385793.8 392228.0 71708.0 194948.0 169017.1 25930.9 125572.0 21281.4 32525.6 6315 时期1996 66850.5 67884.6 13844.2 33612.9 29082.6 4530.3 20427.5 3494.0 5560.3 55761997 73142.7 74462.6 14211.2 37222.7 32412.1 4810.6 23028.7 3797.2 6159.9 60541998 76967.2 78345.2 14552.4 38619.3 33387.9 5231.4 25173.5 4121.3 6579.1 6308 1999 80579.4 82067.5 14472.0 40557.8 35087.2 5470.6 27037.7 4460.3 6910.3 6551 2000 88254.0 89468.1 14628.2 44935.3 39047.3 5888.0 29904.6 5408.6 7316.0 7086 "十五"时期2001 95727.9 97314.8 15411.8 48750.0 42374.6 6375.4 33153.0 5968.3 7918.8 7651 2002 101160.9 102397.9 14883.3 52981.9 45935.1 7046.8 34532.8 5518.2 8236.6 7997注:单位:亿元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4-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如下,由于国民生产总值都是在统计年鉴发布,2007年数据要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10月出版)发布以后才能知晓。

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

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

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作者:宗振利廖直东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回顾和比较有关资本存量估算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永续盘存法(PIM)所涉及当年投资、投资品缩减指数、折旧率以及基年资本存量进行了选择和界定,并对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和严格的处理,以此为依据系统估算了1978—2011年省际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存量,最后对估计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估计结果与已有文献相吻合,这可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折旧率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08-09;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回报率进行实证分析时,资本投入数量是必要的基础性数据。

此外,资本投入也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大量关于投资的相关研究更离不开资本存量数据的支撑。

一般来说,国际上测算资本存量的常用方法有两种:Hedonic Valuation (HV)法和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PIM)。

其中HV方法需要物质资本的年龄、类型以及属性等详细的基础性数据,而这只能来自全社会大范围的普查。

由于适用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只在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使用。

而大多数国家采用永续盘存法,该方法是由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随后由于可操作性强被学者们广泛采用。

它的基本公式为:Kt=(1-δt)Kt-1+It(1)从式(1)中可以看出资本存量的测算主要涉及四个变量: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当年投资I的选择,投资缩减指数的构造,从而将当年投资换算为可比价格计价的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

对这四个变量的选择和界定构成了资本存量估计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学者们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全国及省际资本存量的估算。

1978至2011北京地区生产总值

1978至2011北京地区生产总值

7.2 7.8 8.9 73.9 9.8 10.5 13.9 16.7 23.0 167.0 24.6 28.1 31.8 39.4 43.1 386.9 35.9 52.9 80.4 99.7 118.0 827.2 138.5 145.9 170.2 183.3 189.3 1313.5 203.6 228.8 262.7
87.4 88.7 545.6 88.8 101.3 112.8 118.3 124.4
1853.6 2026.5 13571.1 2191.4 2509.4 2626.4 2855.5 3388.4
1554.7 1707.0 11103.4 1821.8 2082.8 2131.7 2303.1 2764.0
298.9 319.5 2467.7 369.6 426.6 494.7 552.4 624.4
2011
16251.9
136.3
3752.5
3048.8
703.7
注:1.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2.为了便于比较使用,本表中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数据按国家2002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核算。 3.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对1997-2008年数据进行了修订(下同)。 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同时,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2006年至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调整(下同)。
108.8 120.1 139.1 950.9 139.2 154.9 183.1 216.6 257.1 1978.7 284.9 326.8 410.2 456.0 500.8 4847.2 598.9 709.1 886.2 1145.3 1507.7 12084.0 1789.2 2077.1 2377.2 2678.8 3161.7 26032.9 3708.0 4315.0 5007.2

1978-2007年历年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1978-2007年历年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其他服务业 256 287 356 391 457 521 621 748 825 926 1121 1292 1471 1820 2271 3164 4466 5603 6778 8423 10087 11768 14012 16903 19727 22634 26571 30318 33823 38663
1978-2007年历年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指标 国民总收入 (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1978年 3645 3645 1028 1745 1607 138 1979年 4063 4063 1270 1914 1770 144 1980年 4546 4546 1372 2192 1996 196 1981年 4889 4892 1559 2256 2048 207 1982年 5330 5323 1777 2383 2162 221 1983年 5986 5963 1978 2646 2376 271 1984年 7244 7208 2316 3106 2789 317 1985年 9041 9016 2564 3867 3449 418 1986年 10274 10275 2789 4493 3967 526 1987年 12051 12059 3233 5252 4586 666 1988年 15037 15043 3865 6587 5777 810 1989年 17001 16992 4266 7278 6484 794 1990年 18718 18668 5062 7717 6858 859 1991年 21826 21781 5342 9102 8087 1015 1992年 26937 26923 5867 11700 10284 1415 1993年 35260 35334 6964 16454 14188 2266 1994年 48108 48198 9573 22445 19481 2965 1995年 59811 60794 12136 28679 24951 3729 1996年 70142 71177 14015 33835 29448 4387 1997年 78061 78973 14442 37543 32921 4622 1998年 83024 84402 14818 39004 34018 4986 1999年 88479 89677 14770 41034 35861 5172 2000年 98000 99215 14945 45556 40034 5522 2001年 108068 109655 15781 49512 43581 5932 2002年 119096 120333 16537 53897 47431 6465 2003年 135174 135823 17382 62436 54946 7491 2004年 159587 159878 21413 73904 65210 8694 2005年 184089 183217 22420 87365 77231 10134 2006年 213132 211923 24040 103162 91311 11851 2007年 251481 249530 28095 121381 107367 14014 注1: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注2: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对2005、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了调整,2004年及以前年份数据未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1978~2012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1978~2012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2 0 【 作者简介 】 王宇鹏 ,男 , 北 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 ,研究员 ,博士 。
7 4
A g g r e g a t e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 ,索洛 将 对经 济增 长 的要 素 贡 献进 行 了分 离 ,资 本和 劳动 力
潜在 经 济增长 速度 将会 下 滑。
【 关键词 】 增长动力;T F P ;潜在经济增长率 ;人力资本;资本 【 中 图分类 号 1 F 0 1 6 . 2 , F 1 1 3 .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7 5 7 2 ( 2 0 1 4 ) 0 7 — 0 0 7 4 — 1 2
1 9 7 8年 ~ 2 0 1 2年 T F P增长 的原 因进 行 了详细 了分 析 ,这是 本文 的核 心贡 献 。 本 文首 先对 中 国三 十 年 的经 济 增长进 行 了 回顾 ,其 次对 增长 核算 理论 模 型进 行介绍 ,再 次 , 对 中国过 去三 十年 增长 动力 及背 后 的原 因进 行 了分析 ,然 后 ,对 2 0 1 3 年~ 2 0 2 0年各 生 产要 素 的 增 长动 力进 行 了预测 和展 望 ,最后 是结 论和 政策 建 议 。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1 9 7 8~2 0 1 2
王 宇鹏
( 北京 金 融 衍 生 品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0 3 3)
【 摘要 】 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 ,物质资本要素是中国经济主要的增长动力,并且重要 性逐渐上升 ;人力资本增长动力在 1 9 8 2 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不断下降;劳动力增长 动力在 1 9 8 8 年达到峰值 ,此后也不断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呈倒 “ w”型增长轨迹 ,三 次T F P的快速增长都与中国几次重要的经济制度 变迁有着重要联系。在 1 9 7 8 年~ 2 0 1 2 年 问 ,经 济体 制 改革 、对 外 开 放、 基 础 设施 建 设 、研 发 对 T F P的解 释 存在 变 动 ,不 同 时期对 T F P的解释 力度不同。本文预测 2 0 1 3 年~ 2 0 2 0 年 ,物质资本、人 力资本、T F P 增长动力将有所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到 6 %~ 8 % 之间。在未来十年,中国

1978-2011年中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1978-2011年中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66.0 26.4 80.9 1.8 55.0 22.4 49.9 48.5 63.2 54.5 38.5 43.6 42.5 46.9 87.6 52.9 48.8
7.7 2.1 10.9 0.1 6.0 1.9 4.1 4.4 6.3 5.5 4.3 5.5 6.0 4.5 8.1 5.5 4.5
39.4 71.8 85.5 47.8 44.7 65.1 50.2 43.9 35.8 39.5 38.7 40.4 39.6 44. 5.6 11.5 1.8 4.9 5.5 4.2 4.0 3.6 4.0 4.4 5.1 5.6 4.2 4.6 4.5 5.2
1978-2011年中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来源于《中国
本表按不变价格计算。
最终消费支出 年 份 贡献率 (%) 拉 动
资本形成总额 贡献率 (%) 拉 动
(百分点)
(百分点)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注:1.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3.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
献率和拉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贡献率 (%) 拉 动 (百分点)
-5.4 1.8 -66.4 50.4 0.3 12.5 -0.1 7.6 1.0 6.0 22.8 16.0 17.9 9.0 -37.4 4.0 -4.3
-0.6 0.1 -8.9 1.9
1.0 0.0 0.7 0.1 0.6 2.6 2.1 2.6 0.9 -3.5 0.4 -0.4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