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

合集下载

名中医70年临证用药经验13条

名中医70年临证用药经验13条

名中医70年临证用药经验13条导读:张志远老大夫,是国家评选的“国医大师”代表人物之一,并在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张老幼时便读书好学,及习医后,举凡《内》、《难》、《伤寒》以至后世诸家之书,更是无所不读;少师学医得父辈及老师指点,终以内、妇科成家,尤长于妇科;50年代后即重视学习西医,强调无论中医、西医,皆各有长短,善为医者,应巧于取长补短,而不可立门户之见。

并且张老不仅注重临床治病,更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以教授临床经验、传授中医知识为己任,为中医创造人才。

本文摘选了张老临床经验用药13条,更有擅长的内、妇科病症治疗方,望各位细细研究。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1.白带常用四药成年妇女阴道分泌物“津津而下”,起润滑作用,乃正常生理现象,若流量过多、黏稠、刺痒,伴有秽味,即属病态。

部分患者与滴虫、真菌感染令病程延长。

老朽调理白带,在分析证情辨因施治的基础上,加入白芷9~20克,黄柏6~12克,鸡冠花8~15克,芡实子20~40克,疗效较好。

时也可配合百部、板蓝根、苦参、穿心莲、川椒、龙胆草煮水外洗阴道或坐浴。

2.妇女二仙草治疗妇科病血性遇热则行、逢寒则凝,妇产科有两种药物辛苦微寒,能活血化瘀,主治对象相同。

除调理经闭、量少、排出困难、腹中坠胀,还可行水消炎,疗阴道红肿热痛、内生疮疡,对盆腔积液、宫颈糜烂、阴道炎、子宫收缩不良都有作用。

两者投量,一般在10~20克。

其名即益母草、马鞭草,人称妇女二仙草。

3.三品散治消化道疾病老朽临床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制有三品散,宜于消化道泛心、疼痛,久治不愈,收效良好,由乌贼骨150克,公丁香30克,吴茱萸15克组成,碾细末,每次5~7克,日2~3服。

长期应用功力最佳。

4.银屑病用药家父生平勤苦好学,对皮肤病亦有研究,治牛皮癣常用蝉蜕、补骨脂、全蝎、徐长卿、苦参、蜈蚣、生首乌、土茯苓(煮水入药)、苍耳子、雷公藤 (水煮两小时破坏毒性入药),制成水丸,每次9克,日3服。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精选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精选

一,治阳痿方一(古康德拟方):麻雀12只,地龙40克,蜈蚣(干品,下同)20条,淫羊藿50克。

分别研细末(麻雀去毛及内脏、焙干),混匀,分为40包,每次1包,每日2次,以米酒冲服。

20天为1个疗程。

本方治疗阳痿患者10余例,治愈率98%,总有效率100%。

方二(李保安拟方):淫羊藿、蛇床子、阳起石、菟丝子各15克,黄芪、枸杞子各20克,益智仁10克,蜈蚣10条,海狗肾1具,黄酒、白酒各500克。

诸药投入酒中浸泡10天后,每日早晚各饮服1次,每次25克,20天为1个疗程。

采用本方治疗阳痿患者24例,1~3个疗程治愈率95.8%。

二、治遗精、血精方一(胡达坤拟方):刺猬皮100克,焙干、研细末,分为7包,每日1包,以甜酒汁冲服。

采用本方治疗遗精患者11例,均获痊愈。

方二(范立金拟方):生蒲黄70克,滑石粉、栀子(炒)、当归、生地、木通、赤茯苓、生甘草各30克。

诸药共研细末,水煎连渣饮服,1日3次。

尿急尿频缓解后即去当归、生地、赤茯苓、木通、甘草。

采用本方治疗血精患者13例,7~13天全部痊愈。

三、治不射精方一(倪国新、张丽拟方):党参、麦冬、远志(制)、酸枣仁(炒)、天冬、茯苓、五味子各10克,合欢、甘草各15克。

水煎20分钟,取药汁250毫升,日服2次。

采用本方治疗少年时期遗尿引起的不射精症患者120例,治愈率85.8%。

方二(郑锡海、范玉华拟方):柴胡、香附、枳实各10克,甘草6克,白芍、牛膝各12克。

水煎服,1日1剂。

采用本方治疗功能性不射精患者46例,均获满意疗效。

四、治不育症方一(杨光伦拟方):熟地、淫羊藿、韭菜子各30克,白术、枸杞子、山萸肉、蛇床子各15克,当归12克,杜仲(炒)、仙茅、巴戟、肉苁蓉各10克,熟附子、肉桂各6克。

水煎30分钟取药汁250毫升,日分3次服。

20日为1个疗程。

采用本方治疗不育症患者28例,治愈率82%,总有效率93%。

方二(房金拟方):熟地黄、菟丝子各20克,淫羊藿、党参、枸杞子、淮山药各15克,仙茅12克,鹿角胶、紫河车各6克。

名老中医临床实战经验集2

名老中医临床实战经验集2

61.关于泛酸之理解1)因积滞而至,消之宜用神曲,麦芽之流。

2)因中寒泛清水兼酸宜吴芋,干姜之辈。

3)因胃酸水过多而致者,乌魚骨,瓦楞子之类。

4)因肝热而灼胃者,用黄连,吴芋(左金丸)62.蒲辅周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高热烦渴者,发明二鲜饮:鲜竹叶+鲜芦根。

63.常用复方图治举例:1)葱豉汤合止嗽散2)止嗽散合二陈汤3)銀翘散合葱豉汤4)葱豉汤合升降散5)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6)藿香正气丸合保和丸7)金铃子散合失笑散8)六一散合葛根芩连汤9)三拗汤合二陈汤10)酸枣仁汤合温胆汤64.葱豉汤(连须葱白,最好是大葱葱白)为肘后方,看似平淡无奇,然诚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我亦喜用之。

前人谓,该方通阳解表,用于一切外感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者。

65.《诊余医话》细思今日之一些中医为什么治外感发热不見效?实属西医思维主导,举国医疗大法,一见发热均遒下法。

中医应发挥特长→《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时病论》→《湿热病篇》(包括叶,薛,吴,王等温病大家)将热病这块阵地夺回,以彰显中医的独特疗效。

66.孙老一案:孙老认为麻杏石甘汤系主治肺热喘咳,该女乃干咳无痰剧刻时作,咳已半月之久,多属阴虚肺燥。

故拟下方三,五剂,以观动静(仅参)。

百合20川贝9甜杏仁9炙百部9炙紫苑9炙冬花15桔梗3五味子9甘草567.小儿发热思路发热↗表热↘里热→表里皆热→表轻里重→表重里轻关于恶寒→多兼表邪关于口渴,心烦→里热→胃热症↘身热,咳喘剧肺热症↘壮热,谵语,神昏→热入心包(夜剧)↘便秘腹胀→阳明结实68.我儿科处方每每选用僵蚕+蝉衣颇有深意,实系拈升降散之君臣两味,又加杏仁,射干,桔梗,甘草,作为打底,广泛用于一切外感初起,无论风寒或风热,若更合葱豉汤,通阳解表,其功伟矣,近两年半,凡入群者,或来抄方者,一但领悟,用之,屡获其效,无不拍手称奇,手舞足蹈,故应推而广之,广而告之,总而言之,好自为之。

69.湖南中医附属医一协定处方,抗病毒合剂治发热效好。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之欧阳家百创编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之欧阳家百创编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一)欧阳家百(2021.03.07)1、刘渡舟(1917年9月生,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1-1、〔柴胡解毒汤〕〔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1、1钱=3.75g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2、俞慎初(1915年10月生,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2-1(加味五金汤)〔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

小便经常色黄如茶。

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

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

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

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3、祝谌予(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师承京城名医施今墨)3-1〔降糖方〕〔组成〕1.生黄耆30克2.生地30克3.苍朮15克 4.元参30克 5.葛根15克 6.丹参30克〔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诊断经验汇编精选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诊断经验汇编精选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诊断经验汇编精选中国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谈汇编精选中国民间历代大医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用药和辩证经验,而且都在临床上取得了极好的疗效。

现在将这些经验收集汇编如下,供中医初学者或者从业同仁予以借鉴故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

著名老中医秘方验方效验方集锦及案例中医药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在中医药的世界中,有许多被称为“秘方”的验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验证,被广大患者所推崇和使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老中医秘方及其验方效验方,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一、黄芪养正方:黄芪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草本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填精的功效。

黄芪养正方主要适用于体弱多病、气虚脾胃不和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黄芪10g,白术10g,党参10g,白芍10g,山药15g,茯苓10g,熟地15g,红枣10枚。

将所有药物一起煮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体质得到明显改善,精神状态焕发,体力增加。

实例: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虚寒体质,身体较弱,经常感到乏力、气短,食欲不振。

经风湿科医生中医辨证后,开具了黄芪养正方进行调理。

患者服用数剂后,感到体力恢复,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二、桑螵蛸煎:桑螵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桑螵蛸煎主要适用于各种气血不足引起的疾病,如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桑螵蛸10g,白术10g,广陈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黄10g,生姜3片。

将所有药物一起煎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痛经明显减轻。

实例: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多年来月经不调,且伴有痛经症状。

经妇科医生中医辨证后,开具了桑螵蛸煎进行调理。

患者连续服用数剂后,月经恢复了正常周期,同时痛经明显减轻。

三、益母草调经方:益母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益母草调经方主要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和子宫肌瘤等病症。

具体方剂为:益母草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0g,山药15g,茯苓10g,生地黄10g,生姜3片。

将所有药物一起煎水服用,每日1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月经恢复正常,伴随的不适症状减轻。

实例:一位青年女性患者,近来月经不调,并伴有腹痛、腰酸等症状。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 清?汪昂《医方集解》6.--------------------------------------------------------------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 清?汪昂《医方集解》-----7.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 ------------------------------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王杰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经验拾萃

王杰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经验拾萃

材名苁蓉 、 大芸或寸芸等 ; 管花 肉苁蓉 的肉质茎具 有补 肾阳、 益精血 、 润肠通便的功能 , 用于 阳痿 、 不 孕 、 膝酸软 、 腰 筋骨无力 、 肠躁便 秘【 - 】 和老年痴呆 【 2 1 。 1 材料、 仪器 设备
管 花 肉苁蓉 由新 疆 和 田地 区管 花 肉苁 蓉 种 植
Y — akO SA(5x 0 mi.o电喷雾 电离 质 MC Pc D 202 m . d
Gu s e ( 鲁 苷 ) l oi rd 格 ,从 CB 3中 分 离 获 得 了 t1
A toio麦 角 甾苷 ) Ioc oie 异 麦角 甾苷 ) ces ( d 和 sat s ( e d , 从 CB 2中分 离获 得 了 Fhncs e ( t3 ciaoi 海胆 苷 )从 d , CB 3中 分 离 获 得 了 T b l ie ( 花 苷 A) t3 uuo dA 管 s 和 Cs nuuoie 管花 肉苁 蓉苷 A) iatb l dA( t s 。
CB 用少 量 甲醇溶解 ,加入 反相 硅胶 拌样 , t1 减
拌样 正相 硅胶 (0 10目) 8— 0 和柱层 析 正相 硅 胶
压浓缩至干 , 置于反相硅胶柱 , 5 用 倍柱体积的 甲 醇一 水梯度(0 0 5 : ) 甲醇洗脱 , 1: 5 5 和 9 4 薄层层析检 查, 合并得到 5 个流份( t1 CB 5 。同法分离 CB 1 t1 ) CB 、t3 CB ,分 另 得 至 t2 一 t2 、t3 ~ t2 CB 、 t4 U 0CB 1 CB 5 CB 1
s s e 巴斯苷 )6 D oyetlo (一 氧 梓醇 ) ii ( od 、 - ex ca p l 6 去 a 和
高效液相色谱仪( P c 为岛津 L 一 A HL) C 6 D型 , 岛津 R D 1A示 差折光 检测器 ,分 析色谱柱 为 I一0 Y — ak O SA(5 x . mi., MC P c D 20 46 . )制备 色谱 柱 为 m d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

30条用药临证经验精髓1】用寒凉药清热为主,治疗热病。

加用热药,只是为了消除寒热的格拒现象,不是以热制热。

故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主次不分,便有失“反左”原意。

2】若原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妥,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

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以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也。

3】若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医家王冰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当改用滋阴壮水之法。

阴复则热自退。

4】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

其实丹参一药,祛瘀作用甚佳,养血作用则较为薄弱。

5】古人虽云:“痛无补法,此指邪气方面而言。

脉平按稍止,脉虽大,而重按稍松,则是脉证俱虚,用补何疑。

非气治,食治,火治也,由劳碌过度,中气受伤。

6】治血虚发热,切记用散表清热之剂。

血虚发热,以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虚热自除。

7】“病在上,治上宜缓。

”如止咳润肺药,凡性味有偏,多用蜜炙法。

以达性味薄,而缓的要求。

如病在胸膈时,治宜甘缓之。

缓则治其本,法本须渐,期由量变而达质变。

8】疾病与用药:病轻药亦轻,病重药亦重,病轻药重,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贻误时机;例红花欲养血时,用量宜小,红花欲破血时,用量宜大;9】如柴胡用于解表退热,量宜大。

疏肝解郁量适中;升阳举陷量宜轻。

辨证用药,是临床的重要依据。

10】心中发热,酌加生地、天冬各数钱;人参补性,力多上行,与赭石并用,则力专下注。

赭石重坠之性,佐龙骨牡蛎,善潜阳。

11】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

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12】滋阴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脾胃),必要时配醒脾药,及和胃之品。

13】润燥必以甘(指甘味药),甘以润之,破结必以苦,苦以泻之。

14】补气药与行气药、同用;补血药与活血药并用、补阴药与助阳阳药配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结晶--中药宝典1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结晶--中药宝典1

中药宝典1、通鼻窍(治风寒感冒):细辛、苍耳子、辛夷、白芷2、入汤剂包煎:辛夷花(有绒毛)、旋覆花、蚕沙、莱菔子、白芥子、车前子、紫苏子、蒲黄、滑石、海金沙、蛤粉、五灵脂(既活血化瘀又化瘀止血药)3、先煎:石膏(矿石类,质重先打碎)、附子、龙骨、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珍珠母、龟甲、鳖甲、磁石、川乌、草乌、水牛角4、后下:薄荷、生大黄(泻下作用时)、砂仁、白豆蔻、木香、沉香、肉桂、檀香、降香5、不宜久煎:紫苏、荆芥、鱼腥草、钩藤、青蒿、雷丸、香薷6、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芦根、葛根、蝉蜕、升麻、紫草、浮萍7、截疟(痢疟、寒热往来):柴胡、鸦胆子、青蒿、草果、槟榔、生首乌、常山8、消肿、疡疮、癗疠:夏枯草、连翘、玄参、浙贝母、川贝母、穿山甲、蜈蚣、全蝎、大戟、海藻、昆布、牡蛎、大蓟9、安神药:(1)重镇安神:朱砂、磁石、龙骨、龙齿、琥珀、珍珠母、五味子、紫贝齿(2)养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茯苓、茯神、五味子、莲子、龟甲、鳖甲、龙眼肉、人参、麦冬、百合10、明目:(1)清肝明目:桑叶、菊花、夏枯草、秦皮、蒲公英、紫花地丁、熊胆、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羚羊角、赤芍、槐花、决明子(2)疏风明目(治风热目赤):蔓荆子、刺蒺藜、桑叶、菊花、木贼、蝉蜕、青箱子、密蒙花、谷精草(3)补肝明目: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沙苑子、覆盆子、石斛(4)明目:苍术11、升阳:柴胡、升麻、黄芪、葛根(1)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2) 升阳、中气下陷:柴胡、升麻、黄芪12、乳痈:蒲公英、紫花地丁、半边莲、漏芦、丝瓜络、王不留行、牛蒡子、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远志13、敛汗: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酸枣仁、牡蛎、白芍、黄芪、白术、龙骨、糯稻根须14、安胎:(1)理气安胎(治妊娠气滞、胎动不安):紫苏梗、砂仁(2)清热安胎(治胎火胎热、胎动不安):黄芩、苎麻根(3)补肝肾、固冲任、养血安胎:桑寄生(4)养肝肾、固冲任、安胎: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

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

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

●百家精萃●杨介宾教授临证用方经验撷萃杨运宽1 金荣疆1 闫晓瑞21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21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杨介宾教授虽以针灸名于世,然临床遣方用药亦颇有心得,常云:“方之于病,如影随形,方能切病,则平淡之剂也能中的”。

本文介绍其对几个方剂的妙用之法。

关键词:方剂 名医经验 杨介宾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49(2006)0820001202 杨介宾,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带徒导师。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虽以针灸名于世,然遣方用药,巧妙圆通,经验独特,常以平淡之方取如鼓应桴之效。

笔者侍诊3年,亲聆教诲,有所感悟。

现将其用方经验择要介绍如下。

1 风寒感冒,十神汤解表和中 十神汤出自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炙甘草、麻黄、升麻、葛根、赤芍、白芷、陈皮、紫苏、香附组成,故以“十神汤”名之,主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

此方不问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皆可服之”。

本方药性平和,“虽产妇、婴儿、老人皆可服耳”。

余师治风寒感冒,对十神汤情有独钟,是青年时受乃父盛全公影响,以后在医疗实践中反复揣摩体会,认为本方配伍精当,熔散寒解表、疏通太阳经络与理气和中药物于一炉,既有《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又顾护胃气,汗而不伤正,凡恶寒发汗、无汗畏风、头痛身疼、舌淡苔白润、脉浮紧即可用之。

只要辨证准确,投之其效如响。

惟用时“加生姜5片,如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3茎;如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同煎服”。

病案:姚某,男,38岁,1991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于5日前劳动时汗出脱衣,翌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怕风,时而寒战,头痛,项背强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清涕,微咳。

到某医院就诊,体温3816℃,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药名不详),肌肉注射解热镇痛药,口服抗病毒冲剂,经治疗3日,体温波动在38℃左右,其余症状无明显减轻。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用药经验集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用药经验集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X良春用药经验集(三)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体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并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

但其作用远不止此。

X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

(1)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日:“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

若胃气逆行。

冲气上千,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

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X锡纯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甘草,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姜、白芍、厚朴、生姜,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

随症制宜,泛应曲当,X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

然而X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

”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

X老拙,《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止血作用。

清X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

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

且无局部感染现象。

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X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

惟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

XX 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一女病人,34岁,夙患胃溃疡,胃痛经常发作,作则呕吐酸涎,甚则夹有血液。

此番发作一如前状,苔薄黄,脉弦细。

此肝邪犯胃,胃气上逆,络脉受损之咎。

半夏既能降逆,又能止血,并可制酸,亟宜选用。

遂予:法半夏、杏仁泥、生杭芍、赤石脂各12克,代赭石18克(先煎),马勃、木蝴蝶各5克,作煎剂。

一服痛定、呕平、血止。

续服5剂以巩固之,追访半年,旧恙未作。

(2)和解寒热《本经》称半夏主“伤寒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集(一)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集(一)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集(一)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

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几近二十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六分之一强。

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

时人称为“祝附子”。

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

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毁滂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

以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内科临床,其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非常突出。

朱老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

他曾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

13位名老中医经验方集锦

13位名老中医经验方集锦

13位名老中医经验方集锦01. 方剂一:百合养心汤材料:百合、枸杞子、枣子、莲子各适量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小火炖煮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剂对心脏有益,可舒缓心态,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疲劳等问题。

02. 方剂二:姜汁蜜炙鸡材料:鸡胸肉、生姜、蜂蜜适量制作方法:先将鸡胸肉焯水去腥,取出切片备用。

生姜切成细末,与鸡胸肉片混合,加入适量蜂蜜腌制20分钟后,蒸熟即可食用。

功效:这是一道温补的食疗佳品,对于气虚体质、呼吸系统有益,具有温肺止嗽的作用。

03. 方剂三:益智散材料:首乌、何首乌、玄参、菊花各适量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混合研磨成细末,每次取3克加入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功效:此方剂有益脑健脑的效果,适用于学生、工作者、老年人等,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

04. 方剂四:黄耆补气汤材料:黄耆、党参、白术、茯苓各适量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改小火炖煮1小时左右,即可饮用。

功效:此方能够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适用于气虚体质、久病体虚者。

05. 方剂五:五味调胃丸材料:千里光、茯苓、白芍、黄连、古汉草、川贝母、陈皮各适量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混合研磨成细末,每次取适量加水冲泡服用即可。

功效:此方剂有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痛、调理消化系统的效果。

06. 方剂六:川芎茶材料:川芎、红枣、陈皮、蜂蜜适量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川芎切片备用。

将川芎、红枣、陈皮放入茶壶中,加入适量的开水,冲泡10分钟后,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此茶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经期不调、痛经以及腰腿酸痛等问题。

07. 方剂七:百合炖雪耳材料:百合、雪耳、红枣、冰糖适量制作方法:将百合、雪耳、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炖煮,煮沸后改小火炖煮1小时左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剂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功效,适合干燥咳嗽、咽喉干燥等症状。

08. 方剂八:养肝菊花茶材料:菊花、金银花、茶叶适量制作方法:将菊花、金银花用热水焯水后捞出备用。

(完整word版)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

(完整word版)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

当代名医中医经验方400首病名:肉瘿验方治疗:邹云翔经验方—芪甲汤生黄芪12克,炙甲片15克,炒牛子9克,夏枯草6克,淡海藻9克,玉桔梗3克,北沙参9克,单桃仁4.5克,潞党参12克,半枝莲15克病名:瘿痈验方治疗:熊魁梧经验方—清热散结丹皮9克,栀子9克,柴胡9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贝母12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玄参15克,牡蛎15克,生石膏15克,枳实10克病名:石瘿验方治疗:《医宗金鉴》方—通气散坚丸人参、桔梗、川芎、当归、花粉、制半夏、白茯苓、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生甘草、黄芩、枳实,各30克,为细末,荷叶煎汤为丸,3克/次病名:瘿气验方治疗:任继学经验方—抑亢丸羚羊角2克(先煎),生地15克,白芍15克,黄药子15克,天竺黄20克,白蒺藜25克,沉香15克,香附10克,紫贝齿25克,莲子心15克,珍珠母50克病名:瘿劳验方治疗:邓铁涛经验方—邓氏甲减方(两方交替使用)甲方:黄芪30克,党参18克,白术24克,当归12克,甘草6克,柴胡6克,升麻6克,巴戟天9克,枸杞子24克,陈皮3克乙方:黄芪18克,茯苓30克,白术24克,首乌24克,泽泻9克,桂枝9克,山药9克,淫羊藿9克,莬丝子12克病名:乳痈验方治疗:施今墨经验方—解毒活血蒲公英30克,连翘30克,金银花18克,大青叶9克,白茅根9克,山栀9克,竹叶9克,丹皮9克,瓜蒌30克,青皮9克,郁金9克,当归6克,炒豆豉9克,甘草3克病名:乳疽验方治疗1:初期—瓜蒌牛皮蒡汤合逍遥散加减牛蒡子12克,全瓜蒌9克,柴胡6克,生山栀12克,黄芩12克,蒲公英15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9克,橘叶9克,橘皮9克,丹参9克。

验方治疗2:酿脓期—犀角地黄汤、仙方活命饮加减鲜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水牛角6克,银花12克,连翘9克,紫地丁12克,蒲公英15克,皂角刺6克,炙山甲9克,生黄芪15克,天花粉12克,白芷12克。

名老中医经验方(1)

名老中医经验方(1)

名老中医经验方◆◆◆这是独特经验,是常期的临床累积经验结果,建议大家合理吸收,增长见闻。

◆◆◆一、柴胡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g、黄芩10g、茵陈蒿12g、土茯苓12g、凤尾草12g、草河车(即蚤休)6g。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会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加味五金汤(俞慎初)【组成】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g、玉米须15g。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1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g、朴硝6g。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g。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g、猫须草12g。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g、生甘草3g,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 余岁。

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 余年,4 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年老不愿手术。

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

【处方】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郁金10g、京丹参12g、绵茵陈15g、山栀子6g、川黄柏6g、制大黄10g(便通停用)。

【用法】水煎服,连服30 剂,每天1 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 g,水煎代茶。

三、止咳定喘汤(俞慎初)【组成】蜜麻黄6g、光杏仁5g、炙甘草3g、紫苏子10g、白芥子6g、葶苈子6g(布包)、蜜款冬6g、蜜橘红5g、结茯苓10g、清半夏6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中医名家杨世忠教授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中医名家杨世忠教授临证用药经验简介

治本病 , 已成 为 医学界 关 注的热 点 在 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治 疗上 ,
导师 注 重以 下 几 点 : I 、 因本 病 多 以湿 邪 为 主 , 湿 性 粘
中医名 家 杨世 忠教 授 临证 用 药 经 验 简介
钟 军 华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杨世忠教授在中医内科、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特别是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的用药经验, 其临证用 药特色在于灵活配伍, 当明一药多用、 寒热兼施、 补泻对立统一及选药精当之四理; 遣方用药, 贵在精炼, 方中有方; 精干配伍, 善用
药对 ; 用药平 和, 变反为正。
关键词: 杨世忠; 临证用药; 辨证论治; 老中医经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6 . 0 1 1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0 6 — 1 1 0 8 - 0 2
项 。我有 幸在第 四批全 国老 中 医药专家 学术经 验继 承 中师从杨 世忠 教授 , 获 益 匪浅 , 现 将老师 的用药 特 点小
结如 下 。
1 灵 活 配 伍 当 明 四 理
肝病 治疗 中 , 用苦 寒 泻火 药 的 同 时加 入 太 子参 、 黄芪 , 以防苦 寒伤 阳 , 用 之 速效 而 正 气不 伤 。然 病 虚 者宜 以 扶正 为务 , 当补 中有消 , 补而勿 滞 。故临证 治疗 虚证应 多选用 四君 子汤 、 四物 汤为 基础进 行加减 , 乃 因四君 中 有茯 苓而 四物 中有川芎 , 补泻兼 施 。若不 明此理 , 纯用 大 补精气 血之药 , 往 往 反难 奏 效 , 且 多 出现 肠 胃不 和 , 全身不适 等症状 而影 响疗效 。 最后 , 当明选 药精 当之 理 , 做 到一举 多得 。如 白芷 辛温, 人 阳 明与肺 经 , 脾又 与 胃相表 里 , 且 脾 主肌 肉 , 用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经验集5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经验集5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经验集5脚气四则高文兆,60岁,城关粮站会计,19r76年8月8日诊。

肥人湿胜气虚,脚气1O年不愈。

时轻时重,每夏必犯。

刻诊,双脚肿烂,脓水淋漓,不能步履。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痒痛夜不能寐。

脉滑数而右寸极弱,知为气虚湿热下流:生芪45克,忍冬藤、芙蓉叶、生苡仁、苦参、地肤子各30克,苍术15克,黄柏、川牛膝、通草、猪苓、甘草各10克,防己、生槟榔各12克,木瓜15克,内服3剂,药渣浓煎一盆,化入生白矾、雄黄各20克,趁热熏洗双脚,杀菌敛疮止痒,3剂而愈,追访3年未犯。

(二)长女李芹,16岁,19r79年12月17日初诊。

脚气3年,今冬脚冻成疮。

近3日感染肿烂,脓水淋漓,红肿焮痛,不能步履。

予清湿热解毒:生苡仁45克,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2克,忍冬藤、芙蓉叶各30克,公英、地丁各20克,白蔹、车前子、甘草各12克,生姜5片,枣10枚以护胃气。

12月20日二诊:药进3剂,肿烂减而未愈。

足背青紫,膝以下冰冷,右寸沉细。

予益气温经和营:生芪45克,当归30克,桂枝12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炙草、桃仁、红花、通草、细辛各10克,生苡仁45克,白蔹12克,鲜生姜2()克,大枣10枚。

12月24日3诊:肿烂结痂,脚膝温,色红活,原方去白蔹再服3剂善后。

文革以后,余之家境困顿,求饱已属不易,故尔“藜藿之体气血穷”,未病正气先虚。

初诊未念及此,见病治病,徒以清热解毒为能事,损伤中气,出现寒化、虚化。

二诊下病治上,又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而治冻疮,重加生芪之益气生肌化腐,在下之疮疡立愈。

吾女之冻疮,自此之后义历1O冬,再未犯过。

政协赵雄飞之女国英,20岁。

19r77年6月5日,脚气感染,双脚肿烂,腹胀气喘,昼夜剧痛,嚎哭不止,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

脉沉滑数,舌红苔黄腻,此属湿热化毒入血,有攻心之虞。

忍冬藤90克,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紫苏、泽泻、枳壳、独活、胡连、木香、黄柏、川牛膝、甘草各10克,木瓜15克,生槟榔12克,防己12克,通草6克,杉木屑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兼外洗)。

历代医学大家临证用药经验汇编精选之二古人...

历代医学大家临证用药经验汇编精选之二古人...

历代医学大家临证用药经验汇编精选之二古人...历代医学大家临证用药经验汇编精选之二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老中医的43个临床辨证经验分享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

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

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

当明辨之。

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

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

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5.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

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

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

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6.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7.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

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

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8.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