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运动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
元白诗派名词解释元白诗派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界定和特定范围的诗歌流派,即指宋初新乐府运动中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稹、白居易等倡导的诗歌革新。
一、什么是“元白诗派”?所谓“元白诗派”,实际上就是“新乐府运动”。
这场运动是从白居易倡导并亲自参加实践开始的,由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又共同对诗歌内容提出了革新要求,故又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兴起的原因:唐代安史之乱后,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家政治统一局面被破坏,藩镇割据日益严重,朝廷与地方关系不协调,政治十分黑暗腐败,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
诗坛上兴起一股浮靡绮艳的诗风,这种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采用新题乐府,借古题发挥新意。
而有些作家,如刘希夷、李颀、卢照邻等则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关心时事,揭露社会弊端,针砭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但他们的作品多流于空泛,缺乏社会内容,或感伤颓废,缺少战斗精神。
2、“元”指的是元稹、白居易,“白”指的是白居易,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上都对新乐府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变化,尤其对统治集团荒淫无耻的现实进行了抨击,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4、新乐府运动的局限性:元白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虽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解放了文学,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但是,它毕竟未能摆脱六朝以来形成的重形式轻内容的狭窄局面,过分突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违背了诗歌创作自身的规律,使诗歌流于浅薄和空洞。
元白诗派的缺点也很突出,一是拘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过于散文化,不讲艺术。
6、元人称白诗为“乐府”,把他们所写的新乐府题为“新题乐府”。
“乐府”一词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云门》、《角》、《咸池》、《六英》、《树旗》、《华山》、《疏》、《绿竹》、《渐渐》、《但歌》、《钩索》、《杨叛儿》、《抑扬》、《凉州》”。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ppt课件
张籍、王建是中唐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曾任太常太祝,十年未迁,孟郊戏称 “穷瞎张太祝”。长庆初,韩愈荐之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 张籍与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都有交往, 与韩愈最密。韩和白都有论张籍诗风的诗,韩称“古淡”,白则称 赏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 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广泛,农民、樵 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商人奢侈牟利、 官府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边将的邀宠,都有反映。张籍乐府中 写得最集中、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张籍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如 《节妇吟》P180: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借男女情爱写政治态度,入情入理,一波三折,最后以“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结束,将人物在两美难全之际复杂 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贴切传神。 张籍近体也多追求平易而意蕴深厚之风格,如《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又开封”,与前句“复恐”结合,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 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宋人张戒云:“专 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卷上), 王安石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 诗》)。张籍的诗表面看平易、本色,无雕琢痕迹,但又融入作者 在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所有这些功夫,诗成之后则浑化无迹。
白居易和新乐 府运动
《古代文学》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新乐府”的概念: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且能播之于乐曲的乐府诗。
◆“新乐府”诗特点:写实,风格平易通俗【附】“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一、简介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称为“白文公”。
一生经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
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兼济天下”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不少讽谕诗;后期“独善其身”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了感伤诗、大量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
死后葬于香山寺东北的琵琶峰上,以便使他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依为伴。
二、诗歌分类:▪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
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1、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
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
一、元结和顾况 二、张籍和王建 三、李 绅 四、元 稹
一、元结和顾况:
元结719-772河南人天宝六年与杜甫一起到长安应试未及第 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安史之乱爆发带领家乡人民起来反抗叛军本 性耿直上书朝廷指责贪官污吏揭露人民疾苦不善巴结以求官职 曾要求大官们赶快辞职好让他上台他对人民疾苦相当同情范文 澜的通史对他评价极高
参加者:白居易——皮日休、杜荀鹤继承者
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以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为纲领 与之九书是一篇最全面、较强有力地宣 传现实主义到现实的纲领宣言
理论纲领: 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 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 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 胆地干预生活 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 主义诗风 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 为内容服务
三、李 绅
元稹和白居易的朋友曾与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看后写了 和诗十二首白居易看了二人又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李绅写诗 虽早可惜却失传是新乐府诗的杰作诗中内含丰富语言通俗 概括有力能真实反映人们的被剥削的生活揭露苦难根由感 染力强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田海无闲田农夫犹 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地干 预生活包括三方面:
A、为民请命抒写民病 B、批判现实揭露黑暗 C、提出问题反映危机
白居易认为要使诗歌达到泄导人情的 目的讽喻于诗歌中借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这是诗论的进步之处侧重点在于暴露 和批判
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诗风
白居易从现实主义诗论出发在与之九书 中全面评价古代诗歌发展标举风、雅、比、 兴强调诗歌应如诗经一样要有风、雅、比、 兴白居易最推崇杜甫可以说杜甫的巨大思想、 艺术价值是在白居易之后才开始被人们认识 的当然主要是三吏三别之类诗作并说明要学 杜甫就学他批判现实的精神发展了现实主义 理论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思想: 前期是“兼济天下”的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诗论著作: 《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策林》等。
一、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 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晚年居香山,故称“香山居 士”。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 界,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44岁以前) 29岁中进士。 33岁授校书郎。
《常乐里闲居偶题》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 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 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 应,情交而不感者。” ——《与元九书》
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 也。” —— 《新乐府序》
二、后期(44—75)
• 44岁在江州,作《与元九书》。 • 45岁,作《琵琶行》。 • 47岁,升任忠州刺史,作《竹枝词》 四首。
• 49岁,被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 外郎,提拔为中书舍人。 • 51岁,外调为杭州刺史,后改任苏 州刺史,作《钱塘湖春行》。
• 55岁以后20年,历任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最后官至刑部 尚书。 • 70岁以后,隐居香山。75岁卒。 • 著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6 首。
新乐府运动
第三节 白居易诗论3
二、诗与现实。 认为诗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 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69《采诗》) “事”,就是社会现实,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 件, “一吟悲一事”(《伤唐衢》)和“因直歌其事” (《秦中吟》)。“事”触动人的感情,才能形成诗, 时代盛衰和社会好坏,都可从诗中反映出来。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的口号,为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做出了贡献。 反映现实,最重要的是暴露黑暗面,主张“惟歌生民 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伤唐衢》),强调诗反映人民痛苦, 批评时政弊端。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连昌宫词》,是著名长篇叙事诗。 借宫边老人对连昌宫今昔盛衰变化的叙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巨大变化,揭露并抨击安史之 乱前朝政腐败,追溯导致祸乱原因,表达对“圣君 贤相”清明政治的向往。 此诗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诗采取《长恨歌》 的题材,讽戒之意显著,叙事首尾详尽,布局完整, 描写细腻。
第三节 白居易诗论5
其诗歌理论具有进步意义,尤其是强调以诗歌来批 评时政之得失,反映民生之疾苦,是对现实主义诗 歌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前代诗人所不可想象的。 局限性,偏颇处:过火强调诗歌的功利和实用,显 得狭窄。如过分地强调了诗歌的政治功用,限制了 诗歌的发展;过分地突出了诗歌内容对形式的决定 作用,忽略了诗歌完美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20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1.概念:新乐府;新乐府运动 2.分析:张籍《秋思》;李绅《悯农》。
第二节
白居易生平思想
第二节 白居易生平思想1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它始于杜甫,到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
白居易在元稹《和李校书(绅)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遂得名。
新乐府的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白居易主张诗歌应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在《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创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这些论述,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齐梁诗风以至大历诗风的一种否定,对新乐府的开展及对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二、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白居易在《策林》中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意废矣”,说明他对讽谕美刺的重视。
他把自己揭露黑暗、抨击时弊的新乐府诗称为讽谕诗,是美刺比兴之作。
他要求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明显是对“嘲风雪,弄花草”诗风的批判,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1、结构谨严。
时间上由古及今,由历史写到现实;空间上由秦写蜀;内容上由自然环境写到政治形势,这三条线也成为全诗的结构脉络。
2、反复咏叹。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效果不一:开头出现,紧扣题旨,是感情的爆发,有先声夺人之效,为全诗奠定雄奇奔放基调;中间出现,是感情的延伸,有换气和振起作用;结尾出现,是感情的强化,令人回肠荡气,巩固诗篇的抒情效果。
3、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如:为了表现开辟之难,诗人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了表现蜀道高峻,诗人用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等夸张描写;写山高,则想象手摸星辰;写林深,则想象鸟的悲鸣。
4、句式自由多变。
此诗属七言歌行,但并非纯用七言,而是三、四、五、七、九、十一等都有,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多次换韵,使音调抑扬顿挫;还使用了散文句式,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本文由nohtaet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新乐府运动,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在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新乐府” 创作高峰。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日益腐化。
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一、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
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 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如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 等,都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他们的悲惨命运鸣不平的;白居易的《缭绫》、《红线 毯》、《重赋》、《轻肥》等,是直接刺责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并从中反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白居易的 《宿紫阁山北村》、张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权阶层恶势力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元稹的《夫远征》、张籍的《塞下曲》、王建的《渡辽水》等,是反映边地士兵之苦 和反对穷兵黩武的;白居易的《盐商妇》、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是反映当时商业经济的畸 形发展,富裕商人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的;白居易的《上阳人》、《井底引银瓶》,张籍的《妾薄命》,王建 的《望夫石》、《去妇》等,是同情妇女们不幸遭遇的。诸如此类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 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又大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它们 展示了新乐府运动的实绩。 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自然就不能不触犯许多权势者。白 居易说,他的诗曾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竟至“言未闻而谤 已成”(《与元九书》),可见斗争是很激烈的。元和十年,白居易横遭毁谤,远谪江州,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 乐府运动也因此受到挫折。事实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也使得新乐府运动已无法再继续下去。 尽管如此,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精品
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篇一:新乐府运动,西昆体、江南诗派、词名词解释1、新乐府运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主要是指那些能反映民生疾苦,对统治者能起讽喻作用的现实主义诗篇。
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强调文学美刺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把文学的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而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即要求诗歌反映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衰,民生之疾苦,而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二位。
继承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昆体――北宋初期流行的一种诗风。
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收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诗作200多首,内容主要是抒写达官贵人的优游生活,大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推崇并模仿李商隐,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对仗,是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沿袭,它适应宋初统治者粉饰太平奢华享乐的需要,风靡诗坛数十年。
3、江西诗派――宋代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
以黄庭坚为宗主,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一是字字有来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从古人的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或借用前人的诗意,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二是去陈反俗,刻意求新。
三是追求怪拗句式,押险韵,作硬语,采用音调反常,平仄不规的拗律,形成一种奇崛瘦硬的诗风。
原为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企图标新立异,但他们脱离现实,死钻书本,。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贞元(785-805); 元和(806-820)
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
这是中唐时代。唐代诗歌的两高潮,盛唐是一高 潮,以李杜、高岑、王孟为代表,中唐为一高潮 就是以白居易等为代表。
一、什么叫新乐府?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 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 传统。 有三个特点:
A、用新题;B、写时事;C、不入乐。
二、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参加者:白居易——皮日休、杜荀鹤(继承者)
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以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为纲领, 《与之九书》是一篇最全面、较强有力 地宣传现实主义到现实的纲领宣言。
理论纲领: 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 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 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 地干预生活。 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 诗风。 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 内容服务。
社会一度中兴,政治相对开明,皇帝 欢迎纳谏。唐宪宗元和年间下决心平定藩 镇,因此不断出兵,十年内不收征役,因 此称为元和中兴。而且李纯喜欢听不同的 意见,即善于纳谏,这样,白居易入朝廷 任翰林学士。
四、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
杜甫—元结、顾况—张籍、李神、王建、元稹 即2名先驱者 继承 张王乐府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充分运用优美明快和富 于音乐美感的语言,衬托出萧瑟凄 凉的秋天景色和出神入化地琵琶奏, 以音乐预期眠回音乐性的故事,显 示出音乐形象,艺术特色。层次分 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巧, 景物烘托。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种自拟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的新诗潮。
这一新诗潮被称之为“新乐府运动”☐在艺术表现上,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结、顾况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乐府古题序》“刺美见事”☐《行宫》、《上阳白发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喻诗《秦中吟》、《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潮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
☐《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自己生平坎坷的抒情叙事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乐府诗创作为核心的一股新诗潮,以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和与此相关的平易通俗的语言,突破了过去一段时期内狭隘的诗歌内容,改变了过分雕琢的诗歌语言习惯,恢复了中国古典诗歌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优良传统,既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也发展了新的诗歌语言。
什么是新乐府运动?
什么是新乐府运动?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新乐府运动?,感谢您的阅读!新乐府运动,在我们的历史文学一栏中曾经接触过,它是我们文学史上,一次影响比较巨大的文化运动。
语文知识点方面,它需要重点掌握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新乐府”一词是白居易提出的。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一、“新乐府”诗三要求1、用新颖2、写时事3、不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二、具体体现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
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
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元镇、张籍、王建是这-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三、教材中的主要作品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观刈麦》纳入教材四、历史影响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
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
”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唐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奉和山野林秋》)。
他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谓为“上官体”。
它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中国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创作活动集中于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都属于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心中充满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壮的感人力量。
他们是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
但“四杰”诗风并未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是武后时期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
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最后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渡汉江》)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除李、杜两位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可大致分为两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学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
该运动主要以吴祖光为代表,提倡以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人民的生活,以此来推动中国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新乐府运动的名称源自唐代的乐府诗,乐府诗是以乐府歌谣为题材的民歌表演形式,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心声和生活状况。
新乐府运动在吴祖光的倡导下,要求诗人以新的方式来诠释乐府诗的精神,以新的话语来反映现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表达形式上,新乐府运动主张摒弃旧式的格律和词牌,鼓励诗人创造新的韵律和形式。
与传统的诗歌形式相比,新乐府运动的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语言更加直接,更接近白话,更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表达。
在内容上,新乐府运动注重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诗人以平民百姓的眼光来书写他们的生活、劳作、爱情、家庭和社会冲突,以及他们面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斗争。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
新乐府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首次将平民百姓的声音引入诗歌创作,使诗歌变得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束缚,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创作铺平了道路。
同时,新乐府运动也为后来的文学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如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都带有新乐府运动的痕迹。
总的来说,新乐府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学创新运动。
它通过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使诗歌更为贴近人民生活,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白居易著//顾学吉校,中华书 局出版(1-4册),1979年版
陈友琴编,中华书局出版, 2004年版
• 1.讽谕诗:反映民生疾苦,讽刺批 判现实弊政。 • 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 (50首)为代表。
•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 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 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 1.故事渊源: 据“天宝遗事”(唐 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写。
• 2.诗歌内容:诗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 破霓裳羽衣曲”,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 色误国 •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至“东 望都门信马归”,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 心断肠 • 第三部分: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魂 魄不曾来入梦”,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 绵相思 •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
•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 •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 林》)
(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 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著作中。其主要观点: • (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 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 府序》) •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 二.《长恨歌》的主题(课文难 点讨论)
• ( 1 )讽谕说 .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 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 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 暴露。
8第八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与元九书》。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
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 “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
• 下一章
赠送精美图标
1、字体安装与设置
2、替换模板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
方法一:更改图片
2. 在图“替换”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更改字体。(如下图)
让PPT进行循环播放 1.单击”幻灯片放映”选项卡中的“设置幻灯片放映”,在弹出对话框中勾选“循 环放 映,按ESC键终止”。
24
二、讽喻诗的艺术 1.主题集中、突出 (1)一吟悲一事 (2)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3)选取典型,故事生动,形象鲜明。 2.叙议结合 3.强烈的对比 4.句式灵活,语言浅切质朴。 《秦吉了》:“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
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 通。” “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 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意不 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三、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背景:
2.前人创作经验:
3.反对大历诗风:
4.统治者的合作:
第二节 新乐府运动发展历程
一、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 1.元结 • 字次山,《元次山集》。 • 主张美刺内容和质朴的形式。 • 代表作有《系乐府》十二首。 • 以情胜,质朴但缺文采。 2.顾况 • 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效《诗经》;
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标签:标题]篇一:新乐府运动,西昆体、江南诗派、词名词解释1、新乐府运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主要是指那些能反映民生疾苦,对统治者能起讽喻作用的现实主义诗篇。
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强调文学美刺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把文学的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而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即要求诗歌反映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衰,民生之疾苦,而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二位。
继承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昆体――北宋初期流行的一种诗风。
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收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诗作200多首,内容主要是抒写达官贵人的优游生活,大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推崇并模仿李商隐,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对仗,是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沿袭,它适应宋初统治者粉饰太平奢华享乐的需要,风靡诗坛数十年。
3、江西诗派――宋代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
以黄庭坚为宗主,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一是字字有来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从古人的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或借用前人的诗意,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二是去陈反俗,刻意求新。
三是追求怪拗句式,押险韵,作硬语,采用音调反常,平仄不规的拗律,形成一种奇崛瘦硬的诗风。
原为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企图标新立异,但他们脱离现实,死钻书本,专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不免坠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都产生过不良影响。
4、词――古典诗歌的一种。
开始为配乐演唱所用,又名“曲”“歌曲”“曲子词”。
后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词同格律诗一样,对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其主要特征是句子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初产生在民间,至唐代出现文人创作。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新乐府运动,西昆体、江南诗派、词名词解释
1、新乐府运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主要是指那些能反映民生疾苦,对统治者能起讽喻作用的现实主义诗篇。
主要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他强调文学美刺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把文学的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而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即要求诗歌反映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衰,民生之疾苦,而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二位。
继承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昆体――北宋初期流行的一种诗风。
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收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御用文人诗作200多首,内容主要是抒写达官贵人的优游生活,大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在艺术上推崇并模仿李商隐,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对仗,是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沿袭,它适应宋初统治者粉饰太平奢华享乐的需要,风靡诗坛数十年。
3、江西诗派――宋代的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
以黄庭坚为宗主,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一是字字有来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从古人的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或借用前人的诗意,加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二是去陈反俗,刻意求新。
三是追求怪拗句式,押险韵,作硬语,采用音调反常,平仄不规的拗律,形成一种奇崛瘦硬的诗风。
原为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文风,企图标新立异,但他们脱离现实,死钻书本,专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不免坠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都产生过不良影响。
4、词――古典诗歌的一种。
开始为配乐演唱所用,又名“曲”“歌曲”“曲子词”。
后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词同格律诗一样,对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其主要特征是句子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最初产生在民间,至唐代出现文人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乐府运动经过了安禄山起兵国势顿衰,废池乔木,一蹶不振。
此后的大历诗歌,普遍带有一种感伤的色彩,缺少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激越的时代感情,历来在史诗上评价甚低。
不过,与安史之乱同时,杜甫首先开创了以古体诗,律诗写时事,开拓了诗歌的表现范围。
杜甫也因此得到了“诗史”的美名。
如他很负盛名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等诗歌,都是以时事入诗。
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一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与杜甫几乎同时期的一批文人,由于唐朝国运的转折,天宝年间的种种仕进捷径都已经行不通了。
政治渐趋保守腐朽,科举取士更是被权臣把持利用。
这群文人,在政治上很不得意,或者一生布衣,或者沉沦下潦,深刻的体味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悲辛。
以元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冷眼旁观时代的消沉落寞,把人生的种种不得意和身边眼前的种种不公平写入诗中。
他们主张诗歌要联系时政,直陈时弊,这点和陈志昂的观点相似。
《系乐府序》中提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也是他们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体现。
元结还编了《箧中集》,收录了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人的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
这些文人开创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箧中集》中收录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突出的国祚危机,比如:《舂陵行》,《贫妇词》,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贵族地主的贪得无厌,变本加厉。
贞元,元和年间,唐朝的政治有了一段“中兴”时期,唐诗逐步发展到了它的第二个高峰。
起先有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以及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古文运动,而白居易则是用新乐府运动呼吁了韩柳古文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乐府诗虽然正式创立于汉代的武帝时候,但是《诗经》中的国风早就具备了乐府诗的一些基本特色。
诗经国风的诗能够入乐演唱,充分体现了“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贴近生活,反应现实的特点。
汉代乐府诗问世,是由汉代乐府机构采集配乐,后人总结汉代乐府诗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进一步发扬了《诗经》的传统。
到了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有了新的变化,他们用旧题来写当时的时事,为乐府诗的发展扩宽了写作题材。
如曹操的《蒿里行》,在旧题中本是写的挽歌,但曹操借旧题抒怀言志。
到了中唐时期,李绅首先创作了新体乐府诗二十首,引起了元稹的重视并且写了十二首和诗。
而新乐府的名字,正式出自于白居易。
白居易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很有深度的批判揭露了中堂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他在自己创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诗歌的经验(上段已经提到),也发展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形成了自己重在批判现实,暴露现实黑暗,替人民抒发疾苦的一种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采诗以补察时政》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白居易所说的“感于事”,不只是历代诗人,理论家所说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而指的是当时中唐时期的不平之事。
同时“动于情”,也不同于前人所说的一己私情,而是指悲愤不满的感情。
可以看出,这是白居易对司马迁的《史记,自传》和钟嵘《诗品序》的继承,同时也接近于同时期韩愈“不平则鸣”的写散文的感情来源。
这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但当然,在他的诗中不乏浪漫主义的因素,即便是《新乐府五十首》,也有很多的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如他的《新丰折臂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这首诗里,白居易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勾勒出了一个为躲避服役而自残,最后苟活下来的老翁的形象。
整首诗,是由这个折臂翁自述的,这里是这首诗的节选。
诗中折臂翁的话,整体上的事情脉络是写实的,但其中的点缀确实浪漫主义的手法。
比如。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都是白居易为了更好的表现折臂翁的不幸与无奈,以及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做法的述说。
当时,也不难看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普遍缺少中国古典诗歌所强调的意境,这也是叙事诗的一个不足所在。
当时,唐帝国在中原一带大肆征兵,三丁抽一人,捉去充兵,连枷赴役。
前前后后遣兵二十余万,结果全军覆没。
边功未立,天下怨哭,民不聊生。
新丰折臂翁自残手臂的故事,是很典型的,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新丰折臂翁》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白居易新乐府诗,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民不幸,谴责贵族朝廷腐朽无能的代表作。
同时,之前引用的白居易《采诗以补察时政》里的话,甚至也体现出了他认为诗歌创作源自于生活的唯物主义倾向。
六朝时期诗歌,严重的脱离现实,大部分诗人作诗只是单纯的吟风弄月,不关心社会和政治,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
后来陈志昂,元结对六朝以来的淫靡文风和脱离现实的倾向都有所批评,倡导一种言之有物的诗歌风气,主张诗人应关心现实,诗歌要反映现实。
白居易实际上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民间疾苦的表现。
《毛诗序》中写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指出诗有两种政治的作用是“美刺”,要求诗既能够褒扬圣明,又能够指陈苛政。
《毛诗序》是“美刺”并提的,还对“刺”附加了很多条框规矩,要求“发乎情,止乎礼”。
汉以来,“刺”的作用被忽视,大部分诗赋都是美化时政。
白居易在他的诗歌理论里面,针对汉以来的诗歌只美不刺的阿谀奉承的风气进行了批判。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过:“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剚矣。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采诗官》写到:“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这种君臣之间,,尽拣好听的说,彼此相乐的做法,白居易在这首都进行了揭露。
白居易认为对时政不能只是美言,也要批评。
而这种诗歌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写诗讽刺,即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论想法。
这也就可以看出,白居易的诗论主要强调的就是诗歌对现实的批判。
其次是,白居易新乐府主张对民生疾苦的表达,是不同于前代诗论的。
前代的诗论,尤其是儒家诗论总是要求诗歌对人民的教化作用。
如《乐记》,《毛诗序》都提到过用诗歌使人心向善,民风淳朴,还可以使人民明白和学习“礼”。
白居易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诗歌在国运昌盛时是多用于教化陶冶民风民俗,但是在时政出现弊端时则应该借诗歌以反映民生的艰难,人民的遭际。
他在《寄唐生》一诗中写到:“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还曾经《伤唐衢二首》中提到自己写作秦中吟十首的原因:“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在他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更是很详细的说出了他的有关于诗歌应为表达民生疾苦的诗论主张:“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
”这种鲜明的提出替人民表达不平的作诗原则,在前代是没有过的。
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理解上,也很前代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他继承了陈子昂的作诗应耿耿于“风骨”,“兴寄”的主张,批评了六朝时期的浮靡雕饰的诗风。
他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都有学习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
白居易要求作诗应注意风雅比兴,提笔前要关心诗的内容,再者要有所寄托。
如白居易在《策林·议文章》中写到“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
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
”从这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诗歌评价的标准,先是看诗歌的内容。
但是诗歌的形式辞采,白居易也并不否定,他强调的是诗歌应该更注重的是抒发一种所思所困的情感。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很细致的论述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是互补融合的。
他说诗人只有是有情怀有感触的人才能出流传千古的好诗。
至于语言,那是从诗人的情怀中而来的,正如文如其人,是一个诗人自身素质,情怀的一种体现。
比如李白的诗歌都是由激越的情感催发而出的,可谓是发兴无端,行云流水。
这种做事方式后人难以学习,正是由于诗人不群的情怀。
声律之美,则是由诗人由于某些触动,产生而来的一种自然的呼喊而出的,是要为诗歌的情感而转移的。
比如杜甫用拗体写的《登高》,在音律之间表达出了一种急转直下,起落跌宕的情感,来映射他一生的坎坷际遇。
而诗歌要表达情感内容,才是诗歌的基本,才是诗歌的归宿。
当然诗歌只有情感内容也不行的,只有早语言上,韵律上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人收到诗歌的感染。
所以说白居易倡导的诗歌形式是,既要表现民生反映现实,又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正如,上文所说的浪漫主义的元素,就是白居易在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的一种做法),这种诗歌形式被叫做新乐府体。
新乐府体诗歌,采用了民歌的风格,通俗直率,泼辣平实,很适合表现具有批判性质的内容。
而且反映人民疾苦,也需要人民能读得懂,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歌都会找一个老妇人,把诗歌读给她听,然后一改再改,直到老妇人听的懂了他诗的内容方才定稿。
这和北宋时期,苏轼,黄庭坚等人,追求用典用事,尽力让人读不通看不懂的做法,是有一个很强烈的对比的。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曾总结过新乐府体的特点: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从《新乐府序》中说的新乐府体的风格:文采应该是质朴的,读之易懂;语言应该是直截了当,痛快淋漓;写的事情必须是确有其事;体裁应该是自由灵活,易于传唱。
(但是,白居易并不要求诗歌要像古乐府一样入乐,只是宜于吟咏。
)这些风格特点中,白居易提到的“直”和“切”,在当时就受到了报复,在后世的诗论家也认为他不够温柔敦厚,诽谤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