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文献研读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文献研读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文献研读心得体会
我在研读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阅读教育心理学文献可以帮助我深入了解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各种研究和案例的学习,我对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有了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其次,研读文献还能够帮助我了解和分析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演进,新的理论和观点层出不穷。

通过阅读最新的文献,我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界对于教育问题的最新认识和建议。

另外,阅读文献还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文献分析能力。

研究文献需要从众多的文章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研究,评估其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

通过这一过程,我逐渐提高了对文献的鉴别能力,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研究的质量。

最后,阅读教育心理学文献也使我思考如何将学术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文献中的理论和发现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通过将实际问题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对照,我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阅读教育心理学文献是我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这一过程,我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我将继续保
持对教育心理学文献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这次心理学研究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在本土化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关于员工离职意愿与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该文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周小虎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马莉于2008年第6期发表于《管理世界》上的实证研究论文,其题目为《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员工离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社会网络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和本土化心理学方法,验证了一个员工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间相互影响的全新离职解释模型。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文化会显著影响组织承诺和员工离职,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支持如下的管理理念:(1)组织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扩张社会组织资本,提升组织的合作优势;在企业社会组织中注入中国文化传统是促进组织内协作和创造组织间共赢的重要手段。

(2)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重要的隐性资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组织的互惠规范,促进员工参与活动等手段,扩张企业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意愿。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员工文化取向离职意愿组织承诺引言部分作者提出该文聚焦于组织与社会网络对员工离职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西方研究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离职意愿的研究结果是不适用于中国的。

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离职意愿也就可能有了不同于西方的员工的特征。

本文直接考察关于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文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并得出研究结论表明员工的中国文化倾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取向很大一部分影响了中国员工的离职意愿。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
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它叫做《行动心理学》,作者是Michael P. Nichols。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们。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我们如何行动。

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以及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达到更好的结果。

书中运用了很多例子和实际的案例,使得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易操作。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讲述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更好的关系。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策略,比如“我语”和“要素表达法”,它们可以让我们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观点,并且在讨论和辩论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思维和情感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
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待他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

我从这本书中
学到了很多有关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行为和
观点,并推动我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
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行动心理学和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阅读心理学心得(精选)

阅读心理学心得(精选)

阅读心理学心得(精选)(二)引言概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技能。

而阅读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本文将以阅读心理学为中心,从认知角度探讨阅读的过程,并探究阅读习惯对个人的影响、不同条件下的阅读能力差异以及阅读中的思维模式等。

正文内容:1. 阅读的认知过程1.1 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阅读的第一步是接受信息。

在这个阶段,读者需要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息,并进行初步理解。

- 理解信息是接下来的关键步骤。

读者需要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

- 简化信息也是理解的重要策略。

读者通过筛选和归纳关键信息,减少认知负荷,提高理解效率。

1.2 处理和评估信息的过程- 信息处理涉及到对文字的分析和归纳,以及对信息的评估和判断。

- 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将不同句子、段落和章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和归纳。

- 评估信息则是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读者可以通过核实信息来源、查找相似研究和对比不同观点等方法进行评估。

2. 阅读习惯对个人的影响2.1 阅读的频率和阅读兴趣- 高频率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激发个人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动力。

2.2 阅读的环境和媒介选择- 阅读的环境对于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一个安静、舒适、有良好照明的环境有助于提高阅读专注和理解效果。

- 媒介选择也会对阅读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种阅读平台的特点会影响个人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效果。

3. 不同条件下的阅读能力差异3.1 年龄对于阅读能力的影响- 年龄与阅读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阅读能力要优于儿童和青少年。

-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会提高,同时也会增加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3.2 阅读教育和培训的影响- 良好的阅读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个人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024年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

2024年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

2024年社会心理学文献及心得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影响和被影响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社会结构、文化、群体互动之间的心理关系,旨在理解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不仅仅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还关注这些过程如何在社会背景中得到塑造和表达。

二、文献综述方法在进行社会心理学文献综述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我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了相关的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和书籍章节。

其次,我浏览了专业网站和博客,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

此外,我还参考了一些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和综述性文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

在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文献后,我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筛选,选择了那些与我的研究主题和目的最为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三、文献内容分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发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多个方面。

其中,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意图;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关系研究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群体行为研究群体如何形成、发展和影响个体。

这些研究领域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复杂体系。

四、重要文献推荐在阅读和分析了大量文献后,我推荐以下几篇对社会心理学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文章:首先是[文章一],这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认知中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机制;其次是[文章二],该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社会影响下的从众行为和服从行为;最后是[文章三],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五、文献对个人影响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个体行为和群体现象中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思考如何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受到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开始努力克服这些偏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情绪心理学文献报告

情绪心理学文献报告

情绪心理学文献报告心理101班谢嘉妍1008300003题目:情绪词对新异刺激喜好度变化的调节机制作者:郭晶晶、杜彦鹏、陈玉霞、彭聃龄出版篇目:心理学报2011, Vol. 43, No.4, 364−372研究目的:这篇文章通过三个递进实验设置表面故事, 控制新异刺激与情绪词间的配对关系,并改变任务的加工深度, 来揭示情绪词调节新异刺激喜好度变化的机制。

研究背景:大量研究探讨了情绪词所含情绪信息的加工机制,结果显示词汇的情绪信息的加工可能是自动进行的,而概念信息的加工却包含了自动化和控制性两种过程。

情绪词的情绪信息相对独立于词汇的概念信息, 并对词汇本身的加工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已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情绪词对新异刺激偏好度的影响, 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

结果间的分歧可能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阈下情绪启动范式不能带来稳定的学习效应所导致的。

实验范式:评价条件化范式(Evaluative Conditioning Paradigm, EC 范式)是研究者将某个刺激与情绪性刺激(积极或消极)进行配对呈现, 来观察个体对该刺激喜爱程度变化的研究方法(De Houwer, Thomas,& Baeyens, 2001; Levey & Martin, 1975)实验一:1.实验目的:采用传统的EC 范式, 考察在词性判断和情绪判断两种不同的任务下, 情绪词的情绪信息对新异刺激喜好度的影响机制,并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检验被试的偶联意识情况。

2.实验对象:22 名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和硕士女生(19~28 岁),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实验完成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3.实验材料:1)情绪刺激共40 个汉语双字词, 包含20个消极情绪词和20 个中性控制词。

消极词和中性词各包含10 个名词和10 个非名词。

2)新异刺激40 个不熟悉的韩语字符作为中性的新异刺激, 所有字符都由2~4 个部件组成。

其中20 个与情绪词配对, 另外20 个与中性词配对。

《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

《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

大类通识课程读书报告课 程 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姓 名 西木小卒学 号 --------教 师日 期 2016年10月22日题目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认知心理学阅读报告姓名西木小卒学号-------- 阅读书目:《心理学导读系列——认知心理学》编者:John B. Best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篇导论Neisser对认知的定义是:认知是感觉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

对这句话中变换的理解是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并由系统对物理能量进行加工,加工的第一步是将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而原先的未被转化的物理能量完全丢失;减少可以视为衰减,事实在感觉世界里我们不断处于刺激的包围中,为了避免认知系统处理冗余的信息,有大部分物理能量没有被转化,在工作记忆中我们视为“遗忘”的现象其实是认知系统的有意衰减,一些信息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认知系统对转化的能量进行分析并产生表象,这些表象会随着我们的使用发生变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精致化,精致化与衰减相对,它会将信息与表象联结,其意义是便于更精确地理解当前的问题以及便于今后的提取与学习。

认知分析可以划分为心理、神经、认知三个层次,我们认为的认知分析是指神经信息能被抽象地描述。

认知事件总以神经事件为基础,神经事件均是认知事件,但是并非所有的认知事件是心理事件,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论题有注意、模式识别、记忆、知识的组织等。

在注意的方面本书介绍了注意的分配与心理聚焦的问题;对象识别讲到了不同的识别理论;在记忆部分的内容里介绍了记忆的组织、贮存形式以及记忆的分级。

当代认知心理学存在有两种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取向与联结主义注意取向,前者认为认知很多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一些认知过程以等级的方式指挥着其它过程以及认知系统而作为一个整体拥有构成的组织,它存在着互相分离的组成部分或次级单元,趋向于强调认知的抽象,系列的分析;后者强调神经与数学基础,认为真实神经系统可以进行类似于理想化系统的运算,在每个认知行为中神经与认知系统作为整体单元而非成分组成而起作用,趋向于认为神经元的平行加工。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你为谁欢喜为谁忧?孟欣华农 2015311200215 今天你的心情好吗?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要去聚餐(人际)?还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美了(自身)?或者是你就是心情好,没有理由的好?你有过心情不那么晴朗的时候吗?为什么呢?是因为被人批评而气愤(人际)?还是因为自己的书法退步了(自身)?或者你就是不开心,不讲道理地觉得不开心?我猜,你已经感觉到了,你的心情——换个专业一点儿的词“情绪”,会受到来自于自己内部的以及社会外部的影响,通常,你会怎么调节你的情绪呢?当我们说到情绪调节时,我们所做的努力主要在于克服负性情绪(因为正性情绪带来的积极体验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人人都希望越开心越好,怎么会调节呢?),这是因为人们追求正性情绪最大化, 但负性情绪在基本情绪中却占有较高比例。

这就是这篇文献的研究主题——情绪调节,《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来自《心理学报》。

一、研究背景现有研究表明, 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等负性情绪会干扰前瞻记忆(什么是前瞻记忆?前瞻记忆(prospectivememory)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 包括基于时间和基于事件两种类型。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特定时间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某一事件发生后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

)。

曾有研究者发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损害在未来执行某种意图的能力, 高焦虑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低于低焦虑的被试。

举例来说,Schmidt(2004)通过问卷方式研究了美国911事件发生时, 被试的负性情绪状态与他们当天对自然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关系, 发现因袭击诱发了较强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对日常事件的前瞻记忆较差, 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损害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记忆。

在心理学上,前瞻记忆是一项需要注意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 表现出注意敏感特征。

前瞻记忆的成功完成始终需要非自动化的加工,其成分受预备注意加工控制,而且前瞻记忆与工作记忆, 以及前额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关。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Di(2022)文献阅读报告每周精读一篇文献, 并做笔记答复下列问题.1) 列出已阅读文献 (标准引用格式)Di, X., Zhu, S., Jin, H., Wang, P., Ye, Z., Zhou, K., et al. (2022). Altered resting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professional badminton players. Brain Connect, 2(4), 225-233.2) 答复以下问题:A). 本文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休息状态的MRI和fMRI考察与正常个体相比,专业羽毛球运发动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改变。

研究背景:人类大脑展现出可以根据学习和经历改变的可塑性。

专业运发动或音乐家的大脑在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灰质密度增加〕,但是支持这类人的大脑功能性变化的证据较少,而且由于不同范式的任务需求不同,使得这些研究不易于比拟,也就无法给出确定的证据。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考察休息状态大脑功能连接性的fMRI。

本研究的被试采用专业的羽毛球运发动,因为专业球拍运发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尚没有被研究,而且这类运发动的大脑改变应该与其他已经研究过的运发动的大脑改变不同。

B). 本研究采用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逻辑是什么? 本研究通过什么研究方法来实现以上的实验设计?研究采用的被试、刺激材料、实验程序和记录参数是什么?本研究主要探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羽毛球运发动与没有相关运动训练经历的被试相比,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有无显著的差异。

实验组被试为20〔10个男性〕个从事过3年以上〔3-16年,平均8.9年〕羽毛球训练的专业运发动。

他们正在上大学或者已经毕业。

控制组是18〔9个男性〕个在年龄和性别上匹配的大学生。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

所有被试均通过西门子3T 三重扫描仪扫描。

阅读心理学书籍心得体会

阅读心理学书籍心得体会

阅读心理学书籍心得体会在阅读心理学书籍期间,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知识。

首先,心理学书籍让我意识到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合作,而有些人则偏爱竞争。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冲动的决策,或者为什么某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

这些理解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培养更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心理学书籍教会了我如何有效地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了解情绪的本质和如何管理情绪对于个人的幸福和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学会了一些技巧和策略来处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例如,我研究到如何进行积极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

这些技能对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对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心理学书籍还启发了我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思考。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个人生活。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让我更加成熟和自信,并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总结起来,阅读心理学书籍让我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通过研究心理学,我获得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知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心理文献读后感

心理文献读后感

心理文献读后感
阅读了张萍及张敏等人关于《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判断的影响》,本实验就是研究人的事先心理状态对于事后可能发生时间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到有些人在生气时,往往我们都会避之不及,唯恐他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在自己头上,而当她心情愉悦时,即使我们不与之搭讪,他也有可能主动和你谈笑。

这就是本实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即是证明人在不同心情的情况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态度,即心境一致性效应。

研究方法包括选取被试、实验材料和工具(心境诱发材料、刺激材料和情绪自评量表)、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和结果分析。

首先选取200名被试,用简式中国版艾森克量表筛选出44名合格被试,并且将其分为两组,在一周后让其观看两种不同情绪的电影短片,看完后立即进行情绪自评,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输入S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经过讨论可知:不同性别对于即将发生事件的判断没有影响,但是不同的情绪对于即将发生事件的判断有影响。

阅读此文献可发现,一篇正规合格的心理学论文一般流程为摘要、关键词、前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书写正文时,要严谨科学,在引用他人语句时要在后面备注上原作者姓名,心理学论文要注意实验部分及结果的处理分析不仅要详细阐述实验原理和过程,并且要利用科学的测量统计方法处理好数据,以保证论文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心理学读书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心理学读书报告心理学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的确很重要,它不仅是教会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会使那个人影响一批人,乃至影响的社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教育心理学呢?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在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位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

它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目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学校的管理与领导等等;教育心理学则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背景介绍这份报告旨在对学生心理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心理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对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多个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和兴趣水平,以及他们在课余时间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

2. 参与对象:我们从不同年级和院系中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参与对象,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知识水平: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着一定的了解,能够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兴趣程度:尽管学生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但相对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其他学科上,心理学的阅读兴趣并不高。

3. 阅读情况: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有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或文章的惯。

然而,他们的阅读频率相对较低,仅有少数学生每周读心理学相关材料超过两次。

分析和建议结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建议:1. 增强宣传:为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我们建议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心理学讲座、展览或分享交流会等。

2. 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学校可以购买更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杂志和在线资源,建立一个心理学阅读角,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引导阅读惯: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一次心理学相关材料,并提供相应的讨论和反思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4. 教育课程优化:在教育课程中增加心理学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研究和了解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阅读兴趣有待提高。

通过加强宣传,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引导阅读习惯和优化教育课程,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兴趣发展。

记忆心理学文献汇报

记忆心理学文献汇报

Distinct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maintenance in auditory and visual short-term memory 阅读报告1 研究背景及实验的提出1.1短时记忆的记忆模型短时记忆(STM)的研究是整个认知活动的研究中心。

短时记忆这一概念,被反复定义、完善,而其中,对言语材料的短时记忆研究更是相当的透彻,言语材料是指有一定意义或规律的听觉资料,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言语材料进行各种探究,对其原理及生理基础都有了较多理解。

例如针对言语材料的短时记忆提出的Baddeley 工作记忆模型,该模型由中心执行器(centralexecutive)和情景缓冲区构成,前者包括负责空间和视觉信息的暂时存储的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sketchpad)和负责维持语言材料可记录的语音回路(phonologicalloop),后者负责多维解码的储存。

用该模型分析非言语听觉材料的加工,如记忆一个音节,则认为会在语音回路中得到维持。

但是,有研究却发现言语和非言语的记忆过程是不一样的。

确切的说,对词语、数字、音调、音品等声音的不同性质的加工是独立的。

Deutsch(1970)发现听数字和听音调不存在相互干扰,也就是说不同类型材料的记忆加工结构可能是不同的。

Williamson(2010)等人也发现类似的结果:言语材料与纯音调的记忆加工是分离的。

因此,有必要对非言语的听觉记忆进行单独的研究,这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既然音调可能与言语有独立的模式,那么音品、响度会不会也有独立的模式呢?因此,Postle(2007)建议对Baddeley 工作记忆模型完善为一个多储存模式的模型。

前额叶皮层(PFC)是与短时记忆有密切联系的脑区,Postle认为PFC的作用不是处理储存信息,PFC能使与刺激相关的先前记忆激活,从而使自上而下的加工取代自下而上的加工,通过这种机制PFC控制哪个系统模式在刺激过后能保持激活,例如,一个音调刺激就激活了音调刺激有关区域,使新刺激得到合适的记忆加工。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

心理学读书报告一、前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对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书过程中,我选择了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为对象,通过深入阅读、理解和思考,我对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对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分享。

二、书籍选取我选择的心理学书籍是《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教材,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验研究,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它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适合初学者入门。

三、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阅读《心理学导论》,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采用系统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维、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仅关注理论和实验研究,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学家可以应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来改善教育、治疗心理疾病、提高生产效率等。

四、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在《心理学导论》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探索人类如何收集、处理和储存信息。

2.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研究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是如何变化的。

3.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与他人交互和相互影响,探索人类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和行为。

4.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

5.行为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系统在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探索神经机制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6.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模式,探索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心理学文献报告一《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

心理学文献报告一《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

文献报告题目: Followers 'satisfaction from working with group-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on focus as moderator中文题目:与团队典型领导一起工作的追随者满意度:促进型关注作为调节变量目录1. 根本信息 (3)题目 (3)作者信息 (3)2. 摘要 (4)3. 研究回忆 (5)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领导力效用分析 (5)调节理论与不同的群组偏私 (6)4. 研究对象、模型和方法 (7)实验1 (7)实验方法 (7)结果与讨论 (8)实验2 (9)实验方法 (9)4.2.2 结果与讨论 (10)5. 结论 (11)6. 局限 (12)7.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团队领导对团队的影响 (13)领导风格与员工满意度 (14)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 (15)8. 未来研究方向 (16)文献总结 (16)个人观点 (16)参考文献 (18)1. 根本信息题目英文题目:Followers ' satisfaction from working with group -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on focus asmoderator文章来Anton io Pierro, Lavi nia Cicero,& E.Tory Higgi ns. Followers ' satisfact ion from 源:worki ng with group-prototypic leaders: Promoti on focus as moderator[J]. Jour nal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21(45):1105-1110.作者信息(1) AW Kruglanski, A Pierro, ET Higgins.Regulatory mode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Array styles: How fit increases job satisfaction[J].Basic and AppliedSocial Psychology,2007, 29 (2), 137-149(2) A Pierro, F Presaghi, TE Higgins, AW Kruglanski.Regulatory mode preferences forautonomy supporting versus controlling instructional styl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 ,2021,79 (4), 599-615(3) L Mannetti, M Giacomantonio, ET Higgins, A Pierro, AWKruglanski .Tailoring visual images to fit: Value creation in persuasivemessage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21, 40 (2), 206-2152. 摘要追随者的促进性关注会对他们的满意度产生什么影响,当他们和一个自己团队的原型领导者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们认为高(vs.低)的推进型关注的追随者会更加积极的去回应一个团队的原型领导,以此作为一种推进内部(“推进我们〞)的道路,从而能够增加他们和领导一起工作的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 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设计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采用2×2 被试内实验设计。

第一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水平; 第二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次数, 包括一次和两次两个水平。

此外,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再认和图词源检测两种测验。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CRL-IPNP(Center for Research in Language-International Picture Naming Project)图片库,从该图片库中随机选择192 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

其中,144 张作为学习材料, 另外48 张作为再认测验的新项目。

144 张学习材料中, 72 张图片保留其图片形式, 而另外72 张图片转换成其所对应的中文名称(由2 到3 个字组成)。


作者的描述来看,可根据方差分析的出呈现次数对图片偏向的相关性,可以验证假设。

作者的实验,比我的要完善很多。

比如加入了再认任务。

结果部分首先考察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统计两次学习次数条件下,再认任务的错误率,即旧项目的漏报率。

发现学习两次时, 再认的错误率明显低于学习一次时, t(26)=9.16, p=0.000<0.01。

这说明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再认的错误率显著降低, 学习次数的操纵对记忆错误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即学习次数变量有效。

其次,在确认了学习次数变量有效之后, 考察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以及学习次数对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如下。

图1 两种归源错误随学习次数的变化
2 错误类型×2 学习次数ANOVA 分析发现:(1) 同上, 错误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 26)=3.78,p=0.063; (2) 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 F(1, 26)=27.00, p=0.000<0.01, 和再认任务一样,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 归源错误越来越少; (3) 错误类型和学习次数的交互作用显著, F(1, 26)=6.37, p=0.018<0.05,如同上述第三种预期,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 两种归源错误下降幅度不同, 图片到文字的归源错误率下降幅度大于文字到图片的归源错误率, 图片偏向显现。

进一步地分析错误类型在学习次数上的简单效应, 结果发现当学习一次时, 两种归源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F(1, 26)=0.18, p=0.675, 而学习两次时,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显著高于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 F(1, 26)=10.10, p=0.004<0.01;另一方面, 学习次数在错误类型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F(1, 26)=25.50, p=0.000<0.01,而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却不受学习次数的影响, F(1, 26)=4.06, p=0.054。

最后, 借助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分析学习次数的效应到底作用于辨别力还是判断标准。

图2 d’和β随学习次数的变化
分析源检测在学习次数上的简单效应, 结果发现当学习一次时,两种源检测的判断标准无显著差异, F(1, 26)=1.99,p=0.171, 而学习两次时, 文字源检测的判断标准显著高于图片源检测F(1, 26)=5.67, p=0.025<0.05;另一方面, 学习次数在源检测上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学习次数对图片源检测的判断标准影响不显著,F(1,26)=0.11, p=0.741, 而文字源检测的判断标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显著提高, F(1, 26)=5.29,p=0.030<0.05。

作者的结果比我的预测要全面完整的多,比如我没有想到要验证学习次数的有效性。

作者从四个方面报告研究结果,先验证次数变量的有效性,再考察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以及学习次数对图片偏向的影响。

最后, 借助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分析学习次数的效应到底作用于辨别力还是判断标准。

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帮助作者验证假设,即便如此,作者的解释也是要比我的科学很多。

从这一结果中,我觉得以后很重要的资料尽量通过文字材料多次识记,但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材料可以多放点图片。

从实验的角度来说,设计实验一定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还要采取合理的方法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

讨论部分我的解释和作者的解释差不多,一方面,一次学习时未发现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往研究结果。

这可能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所导致的:(1)Foley 等人的研究采用儿童作为被试, 而本研究使用的是成年人; (2)Riefer 等人的研究采用小组实验, 而本研究使用单独实验。

也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范式所涉及的内部加工机制不同所致。

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当学习两次时, 将图片错误归源为文字的概率显著下降, 而将文字错误归源为图片的概率却没有由于学习次数的增加而下降, 图片偏向显现, 这表示将文字方式呈现的信息归于视觉图片方式呈现似乎是人类较为稳定的一种倾向性。

作者的解释能说明数据。

在我认为这个结果可能还和实验材料,以及主试当时的态度等等有关。

作者的结论可以从数据中找到足够的证据。

本研究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这一结果暗示我们,至少, 在某种程度上, 增加学习次数的方法不适于用来减少图片偏向发生的可能性, 并进而提高证人证词记忆可靠性。

这个实验采用的被试是19~29之间的成年人,我认为可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特性,还有也可能改变材料呈现的顺序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还可以深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