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关于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对乡土景观现状的研究,探讨了在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过程中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乡土景观要对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分析调研,以提取出的乡土景观的特质作为重塑新农村面貌的景观元素,以再现乡土气息浓厚、充满乡村活力、和谐的乡土文化景观。
【关键词】乡土景观;新农村建设;国土景观;文化景观
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急需探讨的问题。中国广大农村保持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否妥善保护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乡土景观,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更新的关系,最终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如何能通过规划的途径,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被确立为国家或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乡土景观进行价值甄别和保护,使之融合进新农村建设当中,对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2010年10月19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次峰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国际植物资源研究所等50多个国际环境机构和组织与日本环境部,共同发起了“全球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保护合作倡议”。该倡议指出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可持续管理的和谐模式,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胁迫下正萎缩消失。各发起方希望通过努力,把“乡土景观保护项目”推广成为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历史遗产项目等相似的全球性项目。由此可见,关于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对乡土景观的理解
乡土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土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土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乡土景观的定义,笔者认为较全面的说法是俞孔坚所提到的: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是当地人们为了生活所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是“寻常的”、“经济的”、“传统的”、“本土的景观”,而非追求“高雅的”、“高技术的”、“高资源消耗的”、“异域的”景观。乡土景观唯其“真”,唯其“善”,唯其“美”。如此真善美的文化景观,却在农村建设的热潮下遭到破坏,这的确是很令人惋惜。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乡土文化景观的现状
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小城镇的数量从2173个发展到19522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更加增多,集镇、村庄逐步减少。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既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例如,乡土景观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性破坏的状况较为严重。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某些地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字——拆!之前不进行调查研究,许多比较有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沦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不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各种矛盾不断升级。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有限的土地和水、林资源、由于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的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而乡村城市化对土地的侵占又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紧张。
首先,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分离。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分别独立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因此,农村建设在景观设计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其次,景观建设不够全面。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残留的景观滞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个人空间,景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第三,乡土文化流失惨重。农村住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的衍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景观及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会使之将其慢慢遗忘。
三、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增强农村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及措施方法,保护日益恶化的乡土文化景观。
古老中国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最终这种信仰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惯的乡土景观,才算得上是好的规划设计。
1、历史遗存的保护与恢复
乡土景观中的历史遗存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应当充分地发掘、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遗存,使他们能够更加完整有序地成为乡土文化的承载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宣传,建立起当地居民自发保护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对具有保护价值的乡土景观遗存进行全面的调查,建立档案名录。乡土景观的再生要立足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艺术的手法,科学的理念,还原或再现。对现有景观进行恢复与功能再造,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利信息得以保留,并通过再创作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获得再生展示并延续当地的历史与文明旧。
2、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在不同的景观环境设计中,对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的尊重有以下三种途径: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对地域传统形式的借鉴;传统生活方式的参与和感受。
乡土文化的“活化”。民间的乡土节日文化、家庭文化、习俗文化等,经过了岁月变迁,可能已经丧失了原有的鲜活颜色。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其关键点在于保持其原汁原味。首先,对于逐渐沉寂或遗失的地域传统文化通过民间查访、阅读历史资料等方式,对零星的文化片段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根据其脉络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创作,使之易于理解,便于更完整的保留和传承。其次,要善于挖掘乡土景观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注重对乡土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以便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乡士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最后,乡土景观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仅靠表层的感觉、感官的体验来打动人的景观是无法长久的。乡土文化的传承,既要全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来自各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来,使传统文化得到升华。
乡土文化的借鉴与表达。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感和差异性,作用上的互补、空间上的重叠、时间上的动态变化。从景观设计层面来说,就是对空间周围环境信息、民族风情、城市历史、宗教思想、传统习俗等方面分析,提炼相关信息,形成抽象符号表达所提炼信息的主题内容,使人们视觉上接受浅层审美后,通过联想、想象引发更深含义的意境审美,从而加深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乡土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从人与生俱来的好奇的本性和亲近乡土的意愿出发,借助各种活动让游人自己去感知乡土的存在。包括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手工艺、乡土饮食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