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可持续发展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教案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理解国家利益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的含义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国家利益的定义,解释国家利益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a. 引入话题:讨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b. 讲解国家利益的含义:解释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c. 讨论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探讨国家利益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理解。
第二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解释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兼顾国家利益。
2.3 教学活动:a. 引入话题:讨论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b. 讲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解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互依存性。
c.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案例,讨论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国家利益的维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利益维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教学内容:介绍国家利益维护的重要性,解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3.3 教学活动:a. 引入话题:讨论国家利益维护的重要性。
b. 讲解国家利益维护的方法:解释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
c.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案例,讨论如何采取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国家利益维护的理解。
第四章:个人在国家利益中的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个人在国家利益中的责任和角色。
4.2 教学内容:介绍个人在国家利益中的责任和角色,解释个人如何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
4.3 教学活动:a. 引入话题:讨论个人在国家利益中的责任和角色。
b. 讲解个人在国家利益中的责任:解释个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
人口和人种(教案)
人口和人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和人种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口和人种的区别和联系。
1.2 教学内容人口:定义、分类、分布、增长、迁移等。
人种:定义、分类、分布、形成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和人种的实际情况。
1.4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人口和人种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人口和人种的实际情况。
第二章: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分布特点。
2.2 教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历史、现状、未来趋势。
世界人口的分布:地理、经济、社会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直观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情况。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
2.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
第三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分布特点。
3.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的增长:历史、现状、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的分布:地理、经济、社会因素。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情况。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影响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
3.4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影响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
第四章:人种的分类和分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种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4.2 教学内容人种的分类:基于遗传、体质特征的分类方法。
人种的分布:地理、历史、文化因素。
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人种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种的实际情况。
4.4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人种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人种的实际情况。
第五章:人种的形成和演变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保卫黄河教案》word版
《保卫黄河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
2. 讨论黄河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
2.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3. 学生分享对黄河的了解和印象。
4.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
5.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提出建议和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基本情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提出的建议措施。
第二章:黄河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
2. 教师介绍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文明的起源、农业的发展等。
3. 学生分享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5. 学生讨论黄河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重要地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感受和认识程度。
第三章: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教学内容:1. 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2. 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教学步骤: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治理与保护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介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如防止洪水、保护农田等。
3. 学生分享对黄河治理与保护的认识和看法。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耗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十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第一章:降低能源消耗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取节能措施,推广能源高效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加强能源管理。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4.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河流污染,提高水质水量。
5.提倡水资源节约。
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改进农业灌溉方法,减少浪费和滥用。
6.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合理调度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第三章:土地资源保护7.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
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恢复退化土地。
8.加强农田保护。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农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
9.推动城乡土地综合规划。
合理划定城市和乡村用地,避免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第四章:森林资源保护10.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
建立完善的森林消防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监测。
11.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
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森林经营方式,保护林木生态。
12.加强非法采伐打击。
加大打击非法木材采伐和走私力度,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章:野生动植物保护13.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14.严禁买卖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15.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恢复和改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海洋资源保护16.建立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防止海洋资源过度捕捞和破坏。
17.减少海洋垃圾排放。
服务型劳动,开辟学校劳动教育新途径(卢娟明)公开课教案
服务型劳动,开辟学校劳动教育新途径(卢娟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服务型劳动的意义与价值1.1 引入:讲解服务型劳动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服务型劳动的意义。
1.2 讲解服务型劳动的价值,包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
1.3 分享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服务型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1.4 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服务型劳动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以及如何评价服务型劳动的成果。
第二章:服务型劳动的实施策略2.1 引入:讲解服务型劳动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2.2 讲解如何将服务型劳动融入到不同学科的课程中,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实践服务型劳动。
2.3 分享成功实施服务型劳动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具体实施方法和经验。
2.4 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服务型劳动项目,以及如何评估项目的效果。
第三章:服务型劳动的实践案例3.1 引入:讲解服务型劳动的实践案例,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
3.2 分享校内服务型劳动的案例,如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了解学校内如何开展服务型劳动。
3.3 分享校外服务型劳动的案例,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了解服务型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
3.4 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有意义的服务型劳动项目,以及如何评价项目的成果。
第四章:服务型劳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4.1 引入:讲解服务型劳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学生参与度低、资源不足等。
4.2 分享应对挑战的策略,如提高学生参与度、寻求合作伙伴等。
4.3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服务型劳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4 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服务型劳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持续改进服务型劳动项目。
第五章:服务型劳动的评价与反思5.1 引入:讲解服务型劳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让学生了解如何评价服务型劳动的成果。
5.2 讲解如何进行服务型劳动的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可持续发展教案精选8篇
可持续发展教案精选8篇1. 标题:如何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内容:介绍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和意识。
2. 标题: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科学的整合- 内容: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自然科学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提供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项目的示例,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方法。
3. 标题: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 内容:介绍如何在经济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责任感。
讨论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供实践案例和模拟游戏,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
4. 标题: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内容:讲解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社会科学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讨论社会问题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标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方法- 内容:介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帮助教师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能力发展。
同时提供实际案例和评估工具,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
6. 标题:校园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享- 内容:分享一些成功的校园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包括节能减排、环保教育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分享案例,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推进。
7. 标题:可持续发展与跨学科教学- 内容:探讨跨学科教学中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和研究的综合性发展。
提供课程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建议,帮助教师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教育。
8. 标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内容:介绍不同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帮助教师了解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动态,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教学策略和教育内容。
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然而,我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我们自己的容忍极限。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什么比环境问题更紧迫和重要的了。
因此,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
幼儿教育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将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同时,我们将结合小班科学课程教案的实际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环境意识、引导幼儿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第一部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危及满足后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
环境:指地球大自然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生命体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受损、气温上升、生物种类灭绝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指人类的生活和相互关系。
社会中的不平等、贫困、不稳定、冲突等现象往往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指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
不可持续的发展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贫富不均等现象。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在不危及环境和社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幼儿教育是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早期幼儿教育对于后期幼儿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经历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于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对于环境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较强此时,为幼儿提供的教育和行为模式将深深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普及贯穿到幼儿教育的始终。
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际应用,并且理解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植物、动物、天气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引导幼儿理解和体验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教案整套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教案整套第一章:劳动的意义与价值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1.2 教学内容劳动的定义和分类。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技能。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劳动实践报告: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情况和感受。
第二章:劳动安全与健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2 教学内容劳动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劳动与健康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示范法:演示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小组讨论法:讨论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2.4 教学评估课堂测验:学生对劳动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劳动安全演练:学生对劳动安全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操作方法。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掌握操作技术。
创新设计法:鼓励学生提出农业生产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3.4 教学评估课堂测验: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的掌握情况。
农业生产实践报告: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情况和感受。
第四章:工业生产技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掌握工业生产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武汉大学郭熙保 ch09-12
天然气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促进经济和收入大幅度增 加。
然而好景不长,到1970年代,荷兰发生较严重通货膨胀,制成品出 口下降,收入增长率减慢和失业增加。 70和80年代早期的石油价格暴涨,一些国家产生类似荷兰情况。
其他例证 墨西哥、尼日利亚和沙特等在七、八十年代得过“荷兰病”。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第九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资源,本章所谈特指自然资源 ,即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渔场等 矿石、石油、天然气等
指由不可分割的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如生态环境 环境是指栖居在某一地理空间 、臭氧层、大气层、海洋等资源。 的所有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有些资源既是可再生资源,也属于环境资源,如 及其生活环境 森林既提供木材,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4
荷兰病发生原因 “荷兰病”主要由政府错误政策引起。
一旦初级产品出口下降, 经济增长陡然下降,甚 至出现持续停滞和衰退
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激 增,外汇过多导致国 内通货膨胀,引起本 币升值
政府从出口天然气所得大量税收主 要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而不是基础 设施和其他出口部门。
初级产品出口的 兴旺被其他部门 生产萎缩抵消
如果不相应降低汇率, 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工 业制成品竞争力下降, 出口不振,收入和利润 减少,失业增加。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5
资源诅咒论(resource curse thesis) “资源诅咒论” :资源丰富而导致经济停滞。
最早提出资源诅咒概念 理查德· 奥 许多自然资源丰裕、 初级产品出口迅速的国家,增长缓慢 蒂( Richard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同时也会对其他因 M. 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 Audi,199 3) 这个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其正面影响,因此导致资源丰富国家经济不 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停滞。 1.挤出教育。初级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劳动力, 易忽视人力资本 资源丰裕 所产生的 挤出效应 2.挤出投资。通过对储蓄、就业等的负面影响抑制物质资本投资 3.挤出创新。自然资源限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环境生态学第九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的问题,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
所以我们就先先来学习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生态系统管理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的定义就是指一、定义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2.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3.生态系统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4.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5.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利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6.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所以,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利用、保护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我们来看第三个大问题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因为人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实施者,管理是靠人来执行和实现的。
所以只有加强规范人的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
另外,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几个方面,它们是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的随意地分割就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
我们建拦河大坝,就会造成枯水期的延长。
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切忌人为切割。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湘教版第一章:地理常识与地图技能【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常识;2. 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绘制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1. 地理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2. 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识别;3. 地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2. 教师示范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 学生练习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简单的学校地图,标注重要地点和路线;2. 收集不同种类的地图,了解其特点和用途。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图的投影和变形。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2. 地图的投影方式和解译。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观察和理解;2. 教师讲解地图的投影方式和解译方法,学生跟随示例;3. 学生练习地图的投影和解译,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作业布置】1. 制作一个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选择一幅地图,分析其投影方式和解译内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差异;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内容】1. 天气的定义、要素和变化;2. 气候的定义、要素和分类。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差异,学生理解并区分;2. 教师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学生观察和记忆;3. 学生进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绘制,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学校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持续一周;2.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各类气候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利用;2. 掌握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和利用方式;2. 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国有企业的运营方案
国有企业的运营方案第一章综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运营方案。
第二章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国有企业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市场环境。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
此外,还需要建立战略执行机制,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三章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上,国有企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协同效应。
首先,建立一个清晰的权责分工体系,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力。
其次,要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确保企业运营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第五章市场营销国有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要注重市场导向和客户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其次,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注重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六章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运营的重要方面,要注重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会计核算、报表分析和财务决策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要注重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和流动性。
第七章风险控制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企业的经营安全。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九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2.【答案】A3.【答案】B4.【答案】B5.【答案】D【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6.【答案】B【解析】四大跨世纪工程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属于交通建设的是青藏铁路工程,其余的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7.【答案】A【解析】西电东送工程主要将西部的电力资源输送到东部,北线主要是山西、陕西的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中线和南线主要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水电。
8.【答案】D【解析】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的上海,上海地区工业发达,但矿产资源缺乏,能源不足。
9.【答案】C10.【答案】B【解析】针对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联合国多次召开了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倡导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了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以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乌鲁木齐有沙尘暴天气,居民外出时戴口罩;北京天气是西北风6级,小亮与同学不适宜在户外打羽毛球;西安天气是晴,居民出门不需要携带雨具;广州天气是雷阵雨,居民不应在树下避雷阵雨并接听电话。
14.【答案】B【解析】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倡导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做法都能够改善空气质量。
而不计一切扩大工业规模,增加经济收入,则忽略了对空气质量的改善。
15.【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知,我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主要是电机电气设备、机械器具、衣服、家具和鞋类。
由此可知,本次中美贸易争端,中国遭受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加工业。
16.【答案】C【解析】面对挑战,我国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7.【答案】C18.【答案】D二、19.【答案】(1)我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农作物一年收获两次或三次。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强调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培养学生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则,如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
2.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挑战。
第三章: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1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
3.2 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人地关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变过程。
3.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第四章: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4.1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2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分析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以及协调的重要性。
4.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实际中的表现和解决途径。
第五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5.1 政策与法律框架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法律框架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2 社会参与与公民行动强调社会参与和公民行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5.3 创新与技术发展讨论创新和技术发展对于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指标6.1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定解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概念,并概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强调SDGs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1.2 教学目标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2.1 课程内容本章将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2.2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2.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3.1 课程内容本章将介绍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3.2 教学目标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措施3.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4.1 课程内容本章将通过分析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
4.2 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4.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
第五章: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5.1 课程内容本章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进行成果展示。
5.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学生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是一种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其核心概念是,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并在这三个方面之间取得平衡。
在经济层面上,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需要采取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排放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注重社会公正和合理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社会层面上,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需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和福利,并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
在环境层面上,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原理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整体的发展。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享有美好的生活。
正视发展挑战 教案及反思
正视发展挑战教案及反思第一章:了解发展挑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面临的发展挑战。
培养学生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环境破坏等。
发展挑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介绍发展挑战的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展挑战对他们的生活和社区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发展挑战的认识和看法。
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发展挑战的背景和影响?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章:分析发展挑战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面临的发展挑战的原因。
培养学生对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发展挑战的原因,如政策不力、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等。
发展挑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介绍发展挑战的原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展挑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发展挑战原因的认识和看法。
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发展挑战的原因?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章:探索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索当前社会面临的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如政策改革、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等。
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介绍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发展挑战解决方案的认识和看法。
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章:培养发展意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对发展挑战负责。
九上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
九上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第一章:道德与人生1.1道德的概念与特征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规范行为的一套规范准则。
其特征包括:-普遍性和相对性: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人,但具体内容可能因文化、地域等因素有所差异。
-规范性和约束力: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
-必要性和主体性: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但每个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实践有自主性。
1.2道德与人生的关系道德与人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道德对于人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是人生的指南:遵循道德规范能够让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选择正确的方向并避免迷失。
-道德是人生的保障:合乎道德的行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们带来更多机会与快乐。
-道德是人生的底线:失去道德约束的行为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伤害,破坏人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法律与法治2.1法律的概念与作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规则,其作用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法律制定规范公民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
-调节社会关系:法律通过明确权利和义务,平衡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保障法治:法律是法治的基础和保障,它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和司法机构的独立性。
2.2法治的内涵与实现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的治理原则与方式。
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适用不分贵贱,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法律面前人人负责: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律面前人人受保护:法律保障公民的权益不受侵犯,并提供司法制度供公民维权。
2.3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法律的制定应当立足于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上,秉持公平正义和人道精神。
-法律规范思想道德行为:法律制定规范社会行为的同时,也要求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准则。
-法律保障思想道德实践:法律为社会提供保护,使人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良好的思想道德境界。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为保护地球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证子孙后代能继续享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战略。
它是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这包括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环境保护和修复: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对已经受损的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使其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服务。
3.社会公正和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社会公正和包容,追求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其中包括扶贫、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4.工业转型和创新: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转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
5.全球合作和共享: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资源的共享。
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资源管理等全球性挑战。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行动。
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战略,并积极推动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和实践。
个人应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消耗资源和能源的行为,推动社会从被动的保护环境转变为积极的环境保护参与者。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目标。
只有通过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才能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编号43-45课目名称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时间2005.1授课班级北校区2001-2003级学生教学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从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的必然性,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重点与难点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1、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2、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可持续发展战略1、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人类环境的展望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樊芷芸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8月《环境科学概论》,王岩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本章采用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穿插提问、讨论等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思考,通过批改作业及课堂小测,反映出学生掌握的不错。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引言] 综观过去,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
人类为了求生存,改善生存条件,就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有时是过度的索取。
对此,自然界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给人类以惩罚,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守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争论就如同旅行者在歧途前的吵闹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但是,仅10年来,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这两条路迥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们误认为其中一条是捷径、是坦途,沿着它狂奔,却不知在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是灾难。
而另一条路,虽人烟罕至,却是通往目的地——保存我们的地球的最后的唯一机会。
一、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学技术与环境、政治与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与环境等辩证关系。
下面主要对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做概括的论述。
1、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开发是不长久的,而且必定会引起大自然的愤怒和惩罚(事例已很多);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作用其约束作用正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而合理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则能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发展又可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取舍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常规式”“工业经济发展引发的生态灾难告诫我们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采用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兼顾的人们,开始不力图获得厚利,而是先投资打牢根基,培育“壮苗”,有苗不愁长,长势越来越旺,获利越丰;若采用无节制的索取资源,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最后资源枯竭,资源与经济效益趋于“0”。
2.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85页)人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与环境辩证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现代生态系统的观点,人类是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一个强有力的分子,其生命活动的每部分不但在自然地融入生态系统中,而且作为主体在影响、改变和维持着生态环境系统。
因此,人类既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损害和毁灭生态环境。
环境是人口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人口数量和质量);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生存、生活和发展,同时,人口又是开发环境的动力,保持适度人口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但人口增长失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人口过多,对环境构成压力,必将造成环境破坏与污染。
总之,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首先必须认识清楚“人与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非大自然的主宰”;人类的一切行为不可逾越自然,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有助于保护环境。
3.科学技术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大规模的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了环境中物质循环系统,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
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改善和保护环境提供技术保障。
总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且只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寻找切实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二、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20世纪中叶,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恶化现象接连不断的显现出来,人类在采用了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也未能根本奏效的情况下,人类对自身几千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反思,开始寻求一种环境和自然可承受的长期发展模式。
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宣言》、《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等都是人类反思的里程碑。
表1 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内容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前发展时期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时间跨度1万年前1万年前~18世纪初18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50年代末~70年代(1972年)1972年~1992年1992年~至今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特点采食捕猎自给型经济商品型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协调型经济生产方式从手到口简单技术与工具资源型模式资源型模式资源型模式技术型模式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依赖自然天定胜人,改造自然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系统识别无结构系统简单网络结构复杂功能系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多功能复合系统控制协调结构能源输入人体、畜力及简单天然动力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为主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环境影响原始状态的协调基本协调不协调(生态不平衡)极度不协调寻找出路可持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社会、生态、经济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这是联合国最早正式提出的“持续发展”概念。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了“全球的变革日程”。
1987年该委员会把研究长达4年,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环境会议)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得到确认,并成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共同认识。
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过程见上表。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此概念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否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它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核心。
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使人类在不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保持资源承载力和提高生产质量。
把发展的目标确定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尤其先考虑摆脱贫困的问题。
我国核心是发展经济,目前较低的经济水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等因素都加大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因为贫困与落后(防治污染需要资金、设备)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举例:砍伐、进口“洋垃圾”等等。
只有发展经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降低能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才有可能消除贫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才能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因此,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保护也就失去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前提条件。
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才能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持续地发展,所以应在发展中实现持续,对于发展中的我国理当如此。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将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大规模开采,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其可再生速率,而这必须依靠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才能实现。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取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仅仅是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发展的本质应当是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可持续发展主张的公平性包括:(1)同代人的公平,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人口2/5的人仍处于贫困状态。
这种贫困状态、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因此,要给世界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贫困作为持续发展进程中特别优先的问题考虑。
(2)代一代之间的公平,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