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

合集下载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宇、通假宇、异体字的关系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卢烈红摘要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辨析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宇、遣假宇异体宁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冗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L较复杂,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颤不易分辨。

本文辨析说明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的关系,希望能为在这些问题上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古今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略说为便于下文的辨析说明,首先需要对古今字加以界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综合、概括、认定。

这种处理方法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的范围。

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

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神与通假字、异体字等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

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思路。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关十古今宁产生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

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

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

”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如何辨别通假字_异体字_古今字

如何辨别通假字_异体字_古今字

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脉偾兴,外彊中干。

(《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

通假字_异体字_繁简字

通假字_异体字_繁简字

泪-涙 伞(傘)-繖 岳-嶽
岩-巌 嵩-崧
災-烖
②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如: a迹跡蹟 唇脣 睹覩 遍徧 歌謌 敕勅 诒贻 (形旁异) b踪蹤 笋筍 线線 蚓螾 馈餽 裤绔(袴) (声旁异) c村邨 剩賸 裙帬 (均异)
③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偏旁 构件的位置不同。如: 够夠 胸胷 阔濶 秋秌 垄垅 和咊 峰峯 崑崐 群羣 略畧 慚慙 鹅鵞
①有些字,自古同音,并具有部分相同的义 项,但还有不同的义项。
②有些字,由异体字分化为非异体字。
③有些字,读音相同,意义有相通之处,但 用法不同,不是异体字。
①有些字,自古同音,并具有部分相同的 义项,但还有不同的义项。
• 悽 悲伤 凄 : 凄凉
• 讚 赞扬 赞 : 赞助
• 预 预见 豫 : 悦乐、安适
二、通假字(概念,特点,通假字与本字 的对应关系,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的 区别,产生原因)
二、通假字
• 概念 • 特点 • 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 • 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的区别 • 产生原因
• 河曲智叟亡以應 (《列子·湯問》) 亡(陽部)、無(魚部) 雙聲:明母 平聲
• 八月剝棗 (《詩經·豳風·七月》) 剝(幫母)、撲(滂母) 入屋部
1、概念 通假又叫本有其字的通用或者假借。
• 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第261页说:“有 本字之假借,实言之:即用此字作彼字, 是为两字通用;通称此字曰借字,彼字曰 本字;借字本字必两音相近。”
2、通假构成的条件/通假字的特点
①通假字与本字必须音同或者音近,意义不同。 这里的音指上古音,这是通假字的主要条件, 也是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 谁可告愬(诉)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關木索被箠(棰)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重点和难点本讲介绍了古书中四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要求学习时理解以上四种用字现象的成因,能从概念和具体字例上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并在已学文选里辨认以上用字现象。

第一节假借字一、定义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本无其字的假借:莫、然、其、乎、午莫: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昏暮(→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然:燃烧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其:畚箕代词、语气词乎:呼吸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午:捣臼的棒槌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来:麦子:贻我来牟。

《诗·周颂·思文》来往新:伐木:《说文》:“取木也。

”与“旧”相对而:颊毛连词《说文·而部》:“而,颊毛也。

”《周礼·梓人》:“作其鳞之而。

”《说文·而部》:“耏ér,罪不至髡也。

从而从彡。

或从寸。

诸法度字从寸。

”《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

”我:一种兵器第一人称《说文·我部》:“施身自谓也……一曰古杀字。

”女:A义:女子 B义:第二人称代词《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孔颖达疏:“我非徒悦其美色,有美此女人之能遗我彤管之法。

”朱熹《诗集传》“女”下注“汝”字,传:“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难:A义:鸟名 B义:困难“哭”、“笑”2、本有其字的通假《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通假字的三种分类

通假字的三种分类

通假字的三种分类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

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

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

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

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

”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注释】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

②楚子:楚成王。

③如:去,到。

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

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

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

“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

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近和卫国通婚。

昏:“婚”的古字。

⑧免:免于被攻打。

⑨(sTu):检阅,阅兵。

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

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

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

”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

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一、通假字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

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

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词的区别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说文解字》:“景,光也。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 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007-04-12 10:50:37)转载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异体字
狭义的异体字:全同的异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的异体字和“通用字”(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分别;两个或以上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异体字产生主要是造字的方法不同,改换了意义相近的形符和意符。

改换声符。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份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

有时候,异体字和正式使用的字体在各地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例如:在中国大陆“(句多)”(当一字来看)是“(多句)”(当一字来看)的异体字,而在台湾却恰恰相反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

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假借字
“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被称作“造字之本”;而转注和假借则被称为“用字之法”。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

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早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其”字来记录它们。

于是,“其”就有了很多假借义。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其”表“那,那个”之义。

《论语·卫灵公》:“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表“他的”之义。

等等。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的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2.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有本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生语)。

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

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意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

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和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

电脑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具有任意性。

别字往往出现在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他们由于识字不多,对许多字的含义、用法不能细辨,于是,写字时随便乱写。

通假字则不同,写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很高的人,通假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中,都这样写。

例如,“早晨”的“早”,在古书中经常写成“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