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帖
唐宋八大家曾巩《局事帖》
![唐宋八大家曾巩《局事帖》](https://img.taocdn.com/s3/m/49c7c2247cd184254b3535ff.png)
唐宋八大家曾巩《局事帖》唐宋八大家曾巩唯一传世墨迹《局事帖》,今年春拍最受关注的拍品,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以1.8亿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为2.07亿元。
拍卖结束后,中国嘉德拍卖总裁胡妍妍女士在朋友圈恭喜竞得《局事帖》的藏家——华谊兄弟传媒王中军先生。
这个结果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艺术家郝量先生说:“这不是价格,这是文明。
”蜂巢艺术夏季风先生说:“约一平尺大小,恐怕是史上含金量最高的纸片了。
”拍前做过一次详尽推送,一起再来精赏一次这古雅的124个字,以此次成交价算,单字价值167万元。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传世墨迹,故称为“孤本”。
写完它的三年后,曾巩便去世了。
900多年来,它在许多重要收藏家手中递传,近而闻名的是比利时藏家尤伦斯夫妇。
七年前的一个秋夜,它以1.08亿元的价格被拍卖成交,至今,大家都对当晚那位藏家的志在必得印象深刻,从1200万起经过漫长的竞价,终于把《局事帖》赢回了家。
那一晚,全场震翻了。
前一段在中国嘉德库房又和几位老师亲见了《局事帖》,就在看完章草名迹《宋克临急就章》之后。
它从库房被调出来的那一刻,现场哗地一下瞬间安静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尊崇感是自然而然的——一来唐宋八大家的名头太大,又是孤本;二来,它毕竟是距今900多年历史的纸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巩《局事帖》▼镜心水墨纸本29 × 39.5 cm《局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
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
待到写《局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东晋桓温《大事帖》考
![东晋桓温《大事帖》考](https://img.taocdn.com/s3/m/2a8147df0c22590102029d9b.png)
東晋桓温《大事帖》考徐學毅内容提要:本文探討了《淳化閣帖》刻東晋桓温《大事帖》的釋文,並通過帖語“都”“大事”等字,結合史實考察帖文本事爲簡文帝司馬昱卒後詔桓温依武侯、王導故事輔政,桓氏于寧康元年(373)二月還朝,三月歸姑孰,後請加九錫而被王坦之、王彪之、謝安拖延,至七月則桓温病卒,因此得出此帖寫于寧康元年二月至七月間的結論。
關鍵詞:釋文 節郎 都督 都 大事 慰勞DOI:10.19489/ki.1000-6044.2016.04.006桓温曾“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乃東晋傑出名將,後欲移晋鼎,自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年邪”[1],而被唐修《晋書》繫與王敦同傳,置于“四夷”之後“載記”之前,意其亂臣賊子也。
後人或有循《晋書》而唾其野心梟亂者、或揶揄而譏其“飯桶軍閥”者,或爲之平反而搖筆吐冤表其雄偉者,可謂東晋一代最具争議的人物。
桓氏善書,《述書賦》《書斷》等均有載評,《宣和書譜》卷七云:“温墨迹見于世者尤少,然頗長于行草,觀其《收東道表》與夫法帖石刻,字勢遒勁,有王謝之餘韻。
”[2]北宋《淳化閣帖》“歷代名臣法帖第二”卷刻《大事帖》手札,爲桓氏存世的唯一書迹,借此我們尚能睹其風采。
此帖極少爲人注意,箇中釋文、本事與書寫時間未有厘清,或許也影響到了桓温書藝的歷史地位。
于此,筆者嘗試對《大事帖》做點探討考辯,未敢言結論確鑿,但祈抛磚引玉耳。
[1] 《晋書》卷九九《桓玄傳》,卷九八《桓温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586、2576頁。
[2] 《宣和書譜》,《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一、釋文問題由于《大事帖》爲草書,不易辨認,諸家釋文有所出入。
爲便討論,先録清嚴可均《全晋文》的釋文如下:大事之日僕在都,謂無所復見慰勞,又計時事也,逐節郎來,已具言意。
餘所慰勞,諸相具答,邊將粗當爾耳,僕無所使酒席意。
[3]諸家争議字形主要爲“逐”“相具答”“使酒席”三處及斷句,以下逐作辨析。
曾巩《局事帖》
![曾巩《局事帖》](https://img.taocdn.com/s3/m/648e17b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2.png)
曾巩《局事帖》曾巩《局事帖》 曾巩《局事帖》书于北宋印书纸背,为⽔墨纸本,尺⼨仅29×38.2厘⽶。
书法笔划清劲,字体修长,为曾巩存世罕见墨宝! 曾巩《局事帖》 “局事多暇,动履褆福。
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
跧处穷徼,⽇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虽幸密迩,⽽替⼈寂然未闻;亦旦⼣望望。
果能遂逃旷弛,实⾃贤者之⼒。
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
余冀顺序珍重。
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
不宣。
巩再拜。
运勾奉议⽆党乡贤。
⼆⼗七⽇谨启。
” 译⽂ 近来事情(顺利),多有闲暇,⽆论做什么都感到安泰、幸福。
(但)远离(您的⾝旁,不能)聆听教诲受益,倏忽间已有三年之久了。
蜷居在穷苦的偏远地域,天天沉迷于繁冗琐碎的事务之中,原本怎么会有什么乐趣呢?距离来⼈替换的期限虽说很近,但接替的⼈(何时到此)却⼀点⾳信也没有;不过(我仍)朝⼣悬望。
如果能最终逃避荒废或耽误(职责的罪愆)那实在是仰仗贤明的您的⿍⼒相助(啊)!夏秋交替的时节,从您的府下经过,顺便向您表⽰谢忱,并盼望始终能得到您的⼀点点帮助,再者就是希望您(政事)顺遂,善⾃珍重。
(记得)以前便蒙您引荐提拔,(今天)得便专门在此向您问候。
余不赘述。
曾巩再拜。
发运司管勾进献⾔论⽆所阿附的乡贤。
相关介绍 曾巩局事帖:29×38.2厘⽶,为曾巩在通判越时任上所书信牍,时间应在熙宁⼗年(1077年)之前,曾巩约50余岁,该书法结字修长,笔划清劲,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迹。
此帖全⽂:局事多暇。
动履禔福。
去远诲论之益。
忽忽三载之久。
跧处穷徼。
⽇迷汨于吏职之冗。
固岂有乐意耶。
去受代之期。
难幸密迩。
⽽替⼈寂然未闻。
亦旦⼣望望。
果能遂逃旷弛。
实⾃贤者之⼒。
夏秋之交。
道出府下。
因以致谢左右。
庶竟万⼀。
余冀顺序珍重。
前即召擢。
偶便专此上问。
不宣。
巩再拜。
运勾奉议⽆党乡贤。
⼆⼗七⽇。
谨启。
印⽂:曾巩再拜。
2009年11⽉22⽇,在北京保利夜场,曾巩的这幅《局事帖》以1.08亿元⼈民币成交[1] 。
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https://img.taocdn.com/s3/m/3459bf7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9.png)
馆长荐宝门”“神骏留真”“怀袖丹青”“满庭芳华”“‘又见大唐’精品文物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等二十余个展览。
“山高水长”展入选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并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董宝厚,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鲁迅美术学院史论系毕业,2002年进入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至今,从事书画研究、鉴定、策展等工作。
先后策划“大匠之仲尼梦奠帖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纸本行书真迹《仲尼梦奠帖》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帖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它上承接“王”书,下影响“米”书,是行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仲尼梦奠帖》首尾九列,共78字,其内容为:“仲尼梦奠,七十有二。
周王九龄,俱不满百。
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
无有得停住者。
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
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欧阳询通过引证史事,以孔子梦到自己奠祭的情景为主题,阐述自己对生老病死、善恶福祸的人生理解。
《仲尼梦奠帖》章法疏朗,结字严整,用笔劲挺不失丰腴,方中藏圆,力透纸背,结体取纵势,纵横相济,倚正相合,险劲而归于平正。
每字之间,56字的每个笔画之间都有着严格的内在联系,稳重刚劲,正像后人评说的那样,如“龙蛇飞动,矛戟森列”,虽历千年,风韵犹存。
研究者据此推测,《梦奠帖》应写成于欧阳询年迈时,也是他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之时,更能反映出欧阳询书体的特征,堪称欧阳询的代表作。
《仲尼梦奠帖》上共有152枚各个年代鉴藏印章的印纹,足见历朝历代对此帖的重视。
清乾隆皇帝见此帖后,连连赞叹,当即在明代装裱的手卷纸本引首上提笔写下了“真迹无疑”四个大字。
关于《仲尼梦奠帖》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曾有人提出疑问。
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
张翰帖文化 课堂资料
![张翰帖文化 课堂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c93981d763231126edb1177.png)
张翰贴教学目标和课堂资料PPT1页:张翰贴尺寸PPT2页:张翰生平介绍PPT3页:莼鲈之思莼鲈之思典故:张翰的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
张俨死后不久,东吴就被西晋所灭,作为亡国之人的张翰虽然有才华,善于写文章,但是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不愿意受礼法约束,恃才放旷,很像曹魏时放荡不羁的阮籍,因为阮籍曾经担任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就称张翰为"江东步兵"。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 年),官至大司马东曹掾。
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著有《首丘赋》,诗文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
政府因为张翰是私自离开职位就开除了他的公职,张翰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愿意为了名利去束缚自己,有人问他说,"您可以一时生活很快乐,难道你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怎样吗?"张翰回答说:"给我百年之后的名声还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
",这时,世人才认为他的旷达很难得。
张翰是个孝子,五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一病不起,张翰太过哀痛,竟身染重病,不治而逝。
张翰《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张翰虽在洛阳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莼羹鲈脍"这个用于怀念故乡的成语!PPT4页:断句朗读译文1、老师断句、朗读2、译文解读3、带领学生朗读4、欣赏风格特点释文:“張翰字季鷹,吳郡人。
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
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
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
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
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译文:风格特点:《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
欧阳询书法赏析
![欧阳询书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cbc766cfc789eb162dc81d.png)
欧阳询书法赏析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
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
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
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流传至今传为欧阳询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等。
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表现出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色。
欧阳询所书碑刻传世的有:①《九成宫醴泉铭》。
碑立于贞观六年(632),为他晚年奉敕书写。
碑字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用笔刚劲,纤浓得中,寓险峭于平正之中,成为学习书法的楷模。
②《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初年,笔画瘦硬,字呈长方,在结体取势中,充分发挥欧书的险峭的本色。
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立于贞观五年,是欧阳询晚年得意的作品。
字小于欧书其他碑石,书法静穆浑厚,严密秀腴,在精整险劲中别具风貌。
原石早已损佚,在宋代就有许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残本,亦有人认为是早期的翻刻本。
④《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贞观十一年。
这时欧阳询已80岁,但书法仍见功力。
碑虽漫漶,从完好的字中仍可窥见谨严精劲的特点。
欧阳询隶书碑刻有《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
《房彦谦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紧健峭厉,有晋碑的风貌,可见欧楷的渊源。
相传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
传为欧阳询的小楷有《心经》、《九歌》、《千字文》等,但流传后世的拓本,真伪很难确定。
艺术特色;欧阳询相貌虽很丑陋,但聪悟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为一时之绝,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隋唐 艺术成就
![隋唐 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ee5a475aeaad1f346933fd7.png)
唐代各门类艺术均有较大的发展,其中以绘画书法建筑等成就最突出,成为时代 的代表。美术中绘画发展迅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呈现独立发展,名家辈出的 面;宗教绘画和塑像表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绘画理论完善, 出现画论著作和第一部绘画通史。
隋唐 艺术成就
目录
概述 ——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繁荣的经济 灿烂的文化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壁画 绘画美学思想
楷书与草书的发展 书法理论
雕塑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 陵墓雕刻
其他
建筑 诗歌 音乐 舞蹈
仕女图
概述
隋唐的经济发展
隋代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混乱的局面,在政治与经
济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 京兆华原人。曾遍阅近代笔法 而其本身用笔则轻爽挺健,劲 中含媚,终自成一家,这就是 与颜真卿的“颜体”并称为 “颜筋柳骨”的“柳体”。
颜真卿 字清臣,是北齐颜之推的后裔, 颜家历代都是著名学者,尤以善书知名。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又师张旭笔法,最 终创立了在书法界万世流芳的“颜体”字。
山
水
画
青绿山水
使山填李 画石色思
面树的训
展子虔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 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 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 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
富 丽 堂 皇
木 的 结 构
画 法 , 以
他 的 画 风
。,富突
再有破
游春图
以变了
青化单
张翰帖
![张翰帖](https://img.taocdn.com/s3/m/65fec096866fb84ae55c8d09.png)
-张翰帖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
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
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
释文:张翰字季鹰,吴郡人。
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
後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
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
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
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
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浅议《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几个重要版本
![浅议《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几个重要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590324019ec3d5bbfd0a74cb.png)
浅议《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几个重要版本摘要:《白氏六帖事类集》作为唐代的一部重要类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整理本,而且今人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诸多版本也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笔者拟对历史上出现的几个重要版本,例如五代本、陆心源版本、傅增湘版本进行梳理与归纳,以帮助大家对这部书的版本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五代本;傅增湘版本;陆心源版本;优劣《白氏六帖事类集》又有《白氏经史事类》、《事类集要》、《白氏六帖》、《白帖》、《六帖》等书名。
《白帖》流传千年,由于缺乏详细的史料记载,其成书时间、刊印版本、流传情况已不甚明了许多答案得不到确切的论证,只能够从现存的版本以及其它书籍的引书、引文中窥见一二。
笔者通过文献记载和当时社会风俗及印刷条件三个方面作出猜测:《白帖》在唐代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刊本。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没有文献著录;第二,当时刊印的书籍多数是通俗佛教读物与日常生活用书;第三,雕版印刷出现时间还短,技术还不太成熟。
历史上记载的较大规模的刊印书籍是在五代时期,后唐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奏请皇帝,以唐代“开成石经”本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皇帝批准了其请求,当年便开始刊印,历时22年,主持刊印事务的人就为毋昭裔。
一、五代本据王明清《挥麈录》记载: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初学记》等书籍,其人面有难色。
这件事对他印象很深,他叹道“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少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
”他发誓:“异日若贵,当版以镂之,以遗学者。
”后来他仕蜀为相,遂践其言,薪俸有余之后,感慨道“今可酬宿愿矣。
”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等人刻成《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九经》、诸史等书,此事在《宋史·毋守素传》中有记载:“毋昭裔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毋守素刻印的《白氏六帖》,除史书记载之外,公私藏书目录均不见著录,当是散佚已久,虽然如此,该书是《白氏六帖》后世刊本之祖,应该没什么疑问。
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PPT课件
![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e3eebeba1aa8114431d9ec.png)
之分。
2020年9月28日
第一节 隋朝书法
• 隋炀帝好书画,南巡扬州,犹携带书画 从行;为了聚藏前代古代书画,修筑了 妙楷台和宝迹台,分别庋藏法书、名画。 初唐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以及唐高 祖的书艺,都奠定于隋朝。初唐书法实 是延续隋朝的书风。
2020年9月28日
2
智永与《真草千字文》
•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氏世代奉天师道, 而他出家皈依佛门。智永的名声很大,世间有
关他的种种传说和佳话,不关佛事而在书法。
据说,智永“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
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
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
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
万。(何延之《兰亭记》)”智永是王羲之的
后裔,又写得一笔漂亮的王字,当时求书者盈
门。故有“铁门限”(以铁皮包裹门槛)的传 说。
碑》为冠冕。北宋的金石家称它“字画
遒劲,有欧、虞之体”(欧阳修《集古
录跋尾》)。明朝人甚至说《龙藏寺碑》
是欧阳询、虞世南楷书的“发源”(赵
崡《石墨镌华》)。康有为继承了这个
论点,认为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
柬之等唐朝书家传承了《龙藏寺》的遗
法。
2020年9月28日
8
2020年9月28日
董 美 人 墓 志
2020年9月28日
10
2020年9月28日
苏 慈 墓 志
11
苏慈墓志
• 此志书刻于公元603年,1888年才在陕西蒲城 重见天日。方峻的笔画形态和严谨的结字手法, 简直与欧阳询的楷书如出一辙。所以《苏慈墓 志》一出土就颇负“盛名”,康有为告诉我们, 当时“翰林之写白摺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 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究其原因,盖此 志楷书类似大名鼎鼎的欧字,而且端整妍美, 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足为干 禄之资”(《广艺舟双楫·取隋第十一》)。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的欣赏与介绍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的欣赏与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7484b6f168884868762d66d.png)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的欣赏与介绍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的欣赏与介绍《张翰帖》,高25.2厘米,横32.7厘米。
白麻纸本,计10行,98字。
向来接续在《卜商帖》之下,为欧阳询的墨迹行书《史事帖》之一。
此帖宋时曾藏内府,帖上盖有宋高宗绍兴年号的朱文印章。
宋亡后,此帖辗转流入民间。
至清初时为冯铨所得,被刻进了《快雪堂帖》,不久又为清内府收藏,再次被刻进了《三希堂法帖》。
原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欧字历来以险劲刻厉著称,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特色。
《张翰帖》当然也不例外。
该帖字形以长取势,并且字的下端多有向右微微倾斜的,可是举目看去,却又字字行行,稳实非凡,就好比倾斜的虎丘塔似的,由于根基扎实,所以重心稳固,不致倾倒。
试想,如果不是书家有着强劲的笔力和胸有成竹的创作意识的话,又怎能控摄得如此成功呢?我们再从帖中用笔线条的字势组合来看,书家也是颇具匠心的。
这首先表现在字的疏密安排上。
古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通风。
”诸如帖中“鹰”字的上疏下密,“翰”、“清”等字的左疏右密,“任”、“以”、“归”等字的中疏旁密,“荣”字的卞疏上密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其次,在字的敛放处理上,也就是在字的擒纵处理上,书家也是煞费心机,丝毫不肯马虎的。
诸如“纵”字的左上敛,右下放,“号”字的上敛下放,“江”、“东”、“兵”、“天”、“夫”、“良”等字的左敛右放等等,真是精神贯注,不让一处闲过。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从布局谋篇着眼分析的话,字距紧而行距宽的章法结构也实在高明。
因为这种处理,除了有利于促进、强化字势的狭长感觉的效用,最主要的还是起着留白透光的调节作用:因为欧字本已剑戟森然,如果行间再不疏朗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现在经过这样一处理,就使人们于威严之中,感到一种萧散的意趣,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这种“造险”和“破险”的创作方法,亦即有意识地用辩证观点来处理作品的书法美学,是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养料的。
正因为欧阳询对于书法艺术的竭虑专精,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深厚功力,所以唐高祖曾评价他的书法说:“晚年笔益刚劲,有面折庭争之风。
如何临习欧体书法
![如何临习欧体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8bfc06bb68a98271fefa81.png)
如何临习欧体书法段铁林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潭州临湘(今湖南临湘县)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擅长楷书和行书,楷书、行书初学王羲之,后自成一休。
欧体字一般以楷书为善长,字形瘦长,结构严谨,在平实中求险奇,于险绝中求平正,左右配合,喜欢相背之意,其势外拓。
用笔则方圆互用,在横画与弯钩的收笔处犹存隶意。
行书则体势纵长,笔力健劲,他的书法给人以神气外露,猛锐长驱之感。
他的作品有隶书《宗圣观记》、《房彦谦碑》。
楷书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草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史事帖》。
其中《九成宫醴泉铭》为代表作,大多学习欧体书法的均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临习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圆兼备,高华浑朴,端庄而不呆板,方正而不局促,气度不凡,法度森严,沉稳凝重,方中见柔,干净利落,尤以转折和竖钩最为抢眼。
临习《九成宫醴泉铭》个人心得:一是选笔。
笔是一个人书写中最最普通的工具,顺不顺手,好不好用,直接影响到书写者的情绪和激情。
现如今已不能再拿当时谁谁谁,用什么样的笔写出什么什么传世佳作,时代不同,制作工具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必然导致笔也不同于古。
就现在临写《九成宫醴泉铭》而言,应选择一支长锋、兼毫毛笔,最好是七紫三羊。
二是纸。
如果不是搞创作,一般普通的宣纸即可,练习时用黄毛边宣纸也是不错的选择,既经济又适用。
三是墨。
一般情况下一得阁墨汁即可,初学者要适当多加些水,这样笔容易拉得开,不发涩,只有书写顺畅了,才有练习的兴趣,等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少加水,练习墨感和墨韵。
四是意境。
临习《《九成宫醴泉铭》先要了解碑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先对照临习,再背临,切不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笔写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断笔顺不连贯的现象。
五是掌握笔序。
笔序在汉字中非常重要,笔顺不到,字无味道。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严谨,法度森严,如果不严格按照笔顺来写,写出来的欧体字势必会走形。
欧阳询史事三帖
![欧阳询史事三帖](https://img.taocdn.com/s3/m/1af3d797580216fc710afd25.png)
《卜商读书帖》释文:“卜商讀書 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 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 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 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
《卜商读书帖》 页,唐,欧阳询 书,纸本,册页, 纵25.7厘米,横 16.5厘米,行楷 书,6行53字。
释文: “卜商讀書 畢,見孔子。孔 子問焉,何爲於 書。商曰,書之 論事,昭昭如日 月之代明,離離 如參辰之錯行, 商所受于夫子者, 志之於心,弗敢 忘也。”
唐代著名书家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 迹。欧阳询曾记述古人逸传数种,被 后人汇为一集,总称《史事贴》,原 书十余帖,现存《张翰帖》(也称 《季鹰帖》、《张翰思鲈帖》)、 《梦奠帖》、《卜商帖》三种墨迹。
《梦奠帖》【释文】仲尼梦奠,七 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 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 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 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 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 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卜商 读书帖》 释文: “卜商 讀書畢, 見孔子。 孔子問 焉,何 爲於書。 商曰, 書之論 事,昭 弗 敢忘 也。”
《张翰帖》 也称季鹰帖, 释文:“張 翰字季鷹, 吳郡人。有 清才,善屬 文,而縱任 不拘,時人 號之爲江東 步兵。後謂 同郡顧榮曰: 天下紛紜, 禍難未已。 夫有四海之 名者,求退 良難。吾本 山林間人, 無望于時。 子善以明防 前,以智慮 後。榮執其 (疑缺“手” 字)愴然, 翰因見秋風 起,乃思吳 中菰菜鱸魚, 遂命駕而 歸。”(方 框内字残, 现据《晋书》 补)
5_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
![5_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603cf56294dd88d0d26bd7.png)
•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公元 589年,隋朝挥师南下灭亡陈朝,统合南 北,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这时,南方的著名文士纷纷迁徙京师长 安,魏晋新书风的中心遂由江南的建康 北移到长安,南朝书法成为全国的主流 书风。从此以后,主流书风再无“南北” 之分,只有书家的“南人”、“北人” 之分。
褚字
• 褚遂良早年的书法与欧字相似,颇得欧 阳询的称赞,后来“甚得王逸少体”。 虞世南去世以后,魏徵推荐他到唐太宗 身边担任侍书。当时皇宫收藏的王羲之 旧帖极多,唯有褚遂良能辨真伪。 53 岁 以后,他的书法才自成面貌,以瘦劲婀 娜的风格著称。
唐之广大教化主
• 褚遂良书法的影响很大,清朝书学家王澍评道: “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稷, 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 媚则为钟少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 魏栖梧,步趣不失尺寸则为薛稷”(《论书剩 语》)。刘熙载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 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 (《书概》)。清人之论涉嫌夸张,却道明了 褚遂良在唐朝书坛上的影响。
书学
• 唐朝的官学在“国学”中增设“书学” 一科,置书学博士教习书法,学生“三 十人”,“日纸一幅”。又以“身、言、 书、判”诠选官吏,其中“书”指书法, “楷法遒美”方可中程。唐朝名家的楷 书成就非常高,和魏晋“钟王”的楷书 一样,成为历代书家学习楷法的范本。
欧阳询读碑
• 一天,欧阳询在路途中看见西晋索靖所 书石碑,勒马观之,良久乃去。才行数 步,想到索靖的字实在好,难得一见, 又返回来继续看。先是站着看,疲倦了, 便在碑前铺一毯坐观,晚上露宿碑旁。 看了三天才离去。
书法世家
• 颜氏也是书法世家,梁朝时,荆、楚间碑碣皆 出于颜真卿六世祖颜协手笔,颜真卿祖父颜昭 甫、伯父颜元孙、二兄允南皆工书法。颜真卿 《草篆帖》云:“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 篆籀为当代所称”。 颜真卿承继家学,是一位 通晓字学的书家。唐朝时,与颜氏数代通婚的 陈郡殷氏也是书法世家,高宗、武后两朝,殷 令名、殷仲容擅长大字题榜,为天下所宗。颜 真卿能篆、隶、楷书,又能摩崖大字,当兼得 颜、殷两家笔法。
局事帖原文及译文
![局事帖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9d400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9.png)
局事帖原文及译文
1、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2、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个寒冷的黄州,已经三年了。
每年都希望阳春能缠绵一丝不挂,但东风像个过客却始终不肯理会。
今年连绵不断的雨一直没有停,两个月的萧瑟如同深秋的状况。
裹在海棠花里听海棠花虽然开放,冰雪的灵魂胭脂痕迹和污垢在一起。
谁能偷偷地偷走这花季,而在夜晚野蛮人的撬改时间。
我被困在一个不幸的年轻人身上,他病了很长时间。
春江的水满天飞地倾泻而下,攻破了门户,一个紧缓的脑袋充盈着。
我的小屋就像一艘渔船,被冲进了浩瀚的水云中,漂浮着。
厨房里,一锅发霉的冬菜已经煮熟了,几把干芦苇木塞进破炉子里。
还记得去哪里吃冷食,突然看见乌鸦嘴里叼着
一张鬼纸。
九重的宫门紧紧锁住,远离数千里的祖先。
真想学阮步兵哭到最后一条路,而不甘心像死灰不再烧。
1卜商读书
![1卜商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7b7fbc1cf18583d049645950.png)
1卜商读书为欧阳询《史事帖》之一。
宋时藏内府,清初归冯铨所有,刻入《快雪堂帖》。
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现藏故宫博物院。
2《张翰帖》全帖共十一行,九十八字,白麻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笔画较丰腴,结构合乎法度,接近欧书《千字文》一路。
3《度尚帖》此为欧阳询《史事帖》之一,行书,最早见于米芾的《秘玩目》,与《虞亮帖》同著一书。
后来,《度尚帖》与米跋刻入《戏鸿堂帖》,《虞亮帖》刻入《玉烟堂帖》。
4九成宫醴泉帖唐贞观六年(632)刻,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碑在陕西麟游。
楷书二十四行,行五十字。
书法浑厚沉劲,气韵生动历来被视为书法楷模。
历代拓本众多,其中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同时还有众多的翻刻本,其中以“秦氏本”尤能乱真。
5(九歌残石唐欧阳询书。
北宋时刻于长安,南宋后原石散失,传本极少。
明晋王曾有宋拓本,并据以上石,其残石清初为保定汪氏所得,后流至河北丰润。
《唐故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图5)简称《房彦谦碑》。
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药撰文,碑文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碑阴十五行,行十三字,碑侧三行,计十三字,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
清吴玉晋《金石存》评曰:“极挑拨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
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按:欧阳询的隶书作品,这是仅见的一件。
隶书的笔法随着行草书的兴起,显然已经失传了。
书写者只能在楷书笔法的基础上揣摩隶书的笔意而已,因此它与隋代《青州默曹残碑》等众多的北碑极为相像,我们甚至可以从《大代华岳庙碑》(太延五年,即439年)找到它的影像——这是北魏刻石中最早的一件石刻。
这块碑全是北方人的传统笔法,但也可以看出刘明玄已经掌握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楷法。
欧阳询的这一作品,与此相反,即他在精熟的楷书笔法上,又想回到古拙的隶书笔法上去,但比楷书要古拙得多。
他的起笔用的就是楷书的方法,而波尾的“三过折法”,却是隶书中所没有的。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 -回复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e5fba9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5.png)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回复“黄庭坚毕大事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这篇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艺术魅力,传世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来回答黄庭坚毕大事帖的释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该作品的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整体来看,这句话表达了黄庭坚的治国理念,主张以“天下为公”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其中的每个字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大”。
这个字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壮大”、“伟大”的意思,暗示着黄庭坚的志向和抱负。
其次,“大”字也可以指代公正和公平,也是黄庭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是“道”字。
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味着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境界。
黄庭坚通过使用“道”字,传递了他理想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即以道德和良知为指导,推行正义和公平。
然后是“之”。
这是一个虚词,起着连接的作用,表示前后字句的关系。
它由“十”和“丝”组成,意味着十分之一,或者细微之意。
在这里,它强调了“大道”的重要性和微小之处的关系,突出了黄庭坚对细节的关注。
接下来是“行”字。
它有“实践”、“执行”的意思,暗示了黄庭坚不仅有理念,还要将其付诸实施。
他认为国家治理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实际行动。
最后,是“也”。
这个字表示结尾,可以理解为“就是这样”。
黄庭坚通过使用“也”字,表达了对自己理念的坚定信念,并积极呼吁他人共同努力,实现这个理想。
综上所述,“黄庭坚毕大事帖”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传达了黄庭坚的治国理念和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期望。
每个字都含有深远的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理念体系。
这篇作品凝聚了黄庭坚的智慧和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作为宋代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黄庭坚毕大事帖”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瞩目和崇敬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事帖
,欧阳询曾书古人逸传,汇为《史事帖》其中包括现在流传的《张翰帖》、《卜商读书帖》,此帖著录不详,或为“史事帖之一种”。
小楷千字文
署题“贞观十五年(641)”。
锡山秦氏曾藏宋拓,后不得见。
河北丰润有近代翻刻本。
《传授诀》
帖目又称《秉笔帖》。
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六。
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书,立在凤翔.著录首见郑樵《金石录》卷下。
心经
又称《小字心经》。
,贞观九年十月,立在越州.著录首见《博古堂帖存》,刻在越州。
兰惹帖
《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条下录有"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诣兰惹"云云;
车驾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
著录首见王寀《汝帖》“唐欧虞褚薛
书汝刻十”。
比年帖
文件《唐文拾遗》卷十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比年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卷上以为集公碑中字为之。
容
庚《丛帖目》列为伪
脚气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
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阴符经帖
宋-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五曰“欧阳询- /楷书/二十七行…贞观十一年丁酉岁九月□□/书与善奴”云云。
房先生;所缺文字补齐奉上,请斟酌选用。
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1,史事帖查无实据,且笔墨与率更不尽相似,也许删掉更好。
2,P36窦娘子墓志三行中“盏顶题”当为“盖顶题”。
3,P48小楷千字文注释漏字。
4,P62脚气帖和比年帖释文连排,需分开。
5,现在帖序排列杂乱,建议稍加归类,如三幅千字文可连排,诸帖可连排。
6,书名建议改为《欧阳询的书论和书法》,在下不必署名,前言中提一下即可。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