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5f6defee2bd960590c677eb.png)
9.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责任”,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我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大意。
如补充诗人的个人经历和背景资料,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我还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力量,去理解诗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
如“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你读完这句诗后,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从而加深对本诗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识。
在感受到诗人的复杂情感后,我又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试着读出来,再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达到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诗无达诂”,在遇到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争议的情况下,我能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补充相关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过,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判断力的还不足,还需要老师给予更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理解层次,不要作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解读。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298d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1.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24bbd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0.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共收录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ad417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1.png)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29315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5.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04f3ed0912a21615792936.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共三篇第一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妻带子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内容明白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本课时,除了让学生懂读,懂背古诗,还要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采用了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与时代浪潮的撞击中学到课文的情感目标,并受到人文教育。
一、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
有些古诗的年代相当久远,如何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必须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诗人,了解诗创作背景,下如奥苏贝尔的学习认知结构中提出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古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识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清楚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非常重要。
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了解大诗人杜甫吗?学过他的哪些诗呢?”由学生的回答相机介绍诗人及创作的背景。
再导入课文《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诗题意思“同学们,这首诗讲什么事呢?看看这题目,看看有什么收获?”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意思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三、以“读”为基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在读中理解本诗的大意,在读中感悟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134c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c.png)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b85e2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1.png)
部编版语⽂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部编版语⽂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共三篇第⼀篇:我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其难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加上学⽣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的现有语感相差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于诗的⽂化底蕴则往往⽆暇顾及;因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我在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时,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突破:⼀、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以往传统的“逐⾸教学”,这次我⼤胆采⽤纵抓⼀条线的教学思路,抓南宋的社会背景为贯穿⼀节课的⼀条线。
把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陆游晚年的《⽰⼉》和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三⾸结合起来,让学⽣体会到了南宋权贵的昏庸⽆道。
抓住了三⾸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
将三维⽬标、三⾸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体,让学⽣在了解诗意思的同时,也对南宋的历史有了进⼀步的感悟,与此同时也奠定了三⾸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了解古诗前因后果,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节课精读古诗⼀⾸,略读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两⾸古诗,从内容上都是遗民苦苦的在盼望南宋的解救,中原的统⼀,⽽后⼀⾸则解释了南宋权贵为什么没有来解救的原因。
后⼀⾸与前两⾸形成了明显的因果关系。
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较,⼤⼤拓展了古诗解读的⽂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化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情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意思,⽽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那种味,在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诗时,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情感模式的突破。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56cfd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e.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这三首诗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一些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讨论,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5ba027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2.png)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一、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滋味。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诗题的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句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
上述做法,从诗的语言着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
二、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围绕重点词体悟古诗中的情感,运用比较法洞悉古诗中的情感。
注重学法指导:知诗人,解题目;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三、积累语言,潜移默化。
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语言积累,使其对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布置学生搜集王昌龄另外六首《从军行》诗歌的学习任务,比较好地体现了朴实、扎实、求实的教风,体现了重视语言积累的理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98f42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一、重视朗读指导。
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二、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立足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感悟诗情。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最后的小练笔,也是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学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学完古诗后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
三、关注语言训练。
新教材强调,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后第2题意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意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ffc63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d.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42795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4.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引言《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涉及三首不同朝代的古诗,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反思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分别选自唐代、宋代和元代的三首诗歌,内容包含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第一首《静夜思》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第二首《青玉案》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女子的美丽容颜;第三首《临江仙》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趣。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古诗三首》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例如: - 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朗诵赏析: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古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效果评估对于《古诗三首》的教学效果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诗理解的深度。
- 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朗诵表现和情感表达,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体验到古诗情感。
-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作文、诗歌创作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诗的评价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古诗三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及时改进。
一些可能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 - 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可以增加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 评价方式单一: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情感引导不足: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中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学反思(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学反思(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cd9bcb10a6f524ccbf85fe.png)
1.古诗三首【课后反思】《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古诗中的童真童趣。
因本课三首诗有共同的主题,所以我在授课时将三首诗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为此,在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将三首诗读通读顺。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插图,通过想象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充分体会三首诗中的孩童形象,感受三首诗表达的童真童趣。
在学生充分研读三首古诗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尝试将古诗改编成小短文。
鉴于学生改编古诗时,容易逐句翻译,缺乏想象,抓不住要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指导其抓住古诗的要点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会。
最后才要求其运用习得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思路,付诸笔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改编。
2.祖父的园子【课后反思】《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抓住关键语句,关注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文较长,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分析情感。
为此我按照课文的脉络,将本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围绕“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物,通过关键词语,想象画面来感受园中景物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继而体会作者寄托在景物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围绕“‘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我”和祖父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祖父的爱是我在园中自由快乐生活的依托,进而感受作者对祖父的依恋,对童年园子生活的怀念。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a49eaa482fb4daa48d4b82.png)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297c490740be1e650e9a71.png)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三位朋友,介绍范成大、杨万里、雷震。
了解完作者,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学习字词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昼夜耕耘供品幼稚涟漪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易考词语:报晓、桑树、耕耘、昼夜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三首古诗词语解释师:时间到,停。
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生:1.耘田:在田间锄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供:从事。
4.傍:靠近。
5.阴:树荫。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稚子弄冰》中的词语。
生:1.稚子:幼小的孩子。
2.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3.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4.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师:同意他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好,放下)我们来看《村晚》中出现的词语。
生:1.陂:池塘。
2.漪:水中的波纹。
3.腔:曲调。
4.信口:随口。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4974d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f.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能识记并背诵《古诗三首》。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
2.背诵《古诗三首》,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中的情感。
3.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2.如何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抒发《古诗三首》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古诗的意义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预先调动学生的情感。
2. 学习与理解《古诗三首》1.逐句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分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背诵《古诗三首》,通过朗读的方式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情感表达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2.给学生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根据《古诗三首》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小作文,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总结与反思1.学生展示自己写的作文,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三首》的特点和意义,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诗的世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和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ad8c0d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4.png)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了古诗语言和意境,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三首古诗入手,总结和反思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第一首古诗:《画》诗歌分析《画》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诗描述了画家的创作过程和意境。
在表现画家的心境和画作的内蕴方面,王维用了众多的描写词汇和隐喻,非常生动、具有感染力。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王维的这首古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教学时,我首先对全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从描写手法、意境、词汇等方面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精髓。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事物或场景,然后让他们互相描述,并试着换一种方式描写,借此让他们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
最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以此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第二首古诗:《钱塘湖春行》诗歌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描写了他游钱塘江和西湖的情景,别有一番意境。
这首古诗的音律和用词都非常地优美和多样化,非常适合用来教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一些互动教学的方式。
首先,我让学生模仿古诗的语言风格,自己编写一首同样以春天为主题的诗,并在课堂上逐一分享。
接着,我选择了一些与钱塘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最后,我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优美的一首春诗,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改进。
第三首古诗:《望岳》诗歌分析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以岳阳楼为背景,描绘了广阔的大地和江山壮丽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感情非常深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壮美的自然风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诵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法。
首先,我让学生跟我一起,高声朗诵这首诗,尽可能地刻画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古诗的情境进行表演,例如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式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诗。
其中《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
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课题质疑,善于联系,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的诗歌或南宋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联系其他诗作,串联起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吗?”学生联系《示儿》中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而不得,“泪尽”的痛楚。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2.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教学《从军行》时,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不能充分感受边塞的凄凉、粗犷。
教学开始,我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再出示唐朝疆域图,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悦的心情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4.改进措施(思改)
新课开始,教师可结合古诗背景配上古曲,饱含深情地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