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高三复习 公开课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宁赴湘流
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
渔 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父 不愠不怒,超然豁达
屈 原
Hale Waihona Puke 毅然赴死课堂讨论•屈原毅然赴死的 结局让很多人很 遗憾,你如何看 待屈原的选择? 你更欣赏谁的选 择?
背景资料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 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 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 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 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 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 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 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 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 择赴死。”
渔 父 《
楚 辞 》
渔父(fǔ) 三闾(lǘ)大夫 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
餔(bū)其糟歠(chuò)其醨(lí)? 物之汶汶 (mén) 鼓枻(yì)而去
可以濯( zhuó )吾足
屈原
渔父
对话
江 边 的 对 话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对话中两人各自持什么观点 ?
渔父:与世推移
《渔父》公开课课件_图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逍遥自在的渔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④看破红尘的渔父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 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三次对话
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的观 点。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6、从渔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渔父怎样的形象? 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 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 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 fǔ
枯槁(gǎo
)
汶汶(mén
) 餔其糟( bū )
) 莞尔(wǎn ) 濯吾足( zhuó)
鼓枻( yì ) 淈其泥( gǔ
) 歠(chuò 其醨( lí )
)
预习检测
(二)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 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词:
颜色、形容、至于、可以 、凝滞、高举
4、屈原的第二次回答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屈 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 答。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渔父》公开课课件
• 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 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 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
谢谢指教
八、诵读要旨: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 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 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 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请标出下面需要重读的 字: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 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 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 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渔父的形象已经作 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
生与死并不 “生存还是死亡?” 重要,重要 ——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的是死与生 的价值。 司马迁为了《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
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 政治理想,在政治黑暗、理想破灭、 国土沦丧之时,毅然赴死,把人格、 理想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以死来体现 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 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又没钱赎罪 从而选择了令肉体和精神都极度痛苦 的生,是为了完成自己规定的人生使 命,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大事, 为后世立言,突破了传统的生死观和
找出这两句话中的古今异 义词并说出文言句式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何故高举深思,自令放为?
请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莞尔而笑 淈其泥而扬 其波 请翻译此句并找出有活 用的词: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 世俗之尘埃乎?
高中语文必修五备课 渔父 公开
渔父
陈海勇.公开课
精选课件ppt对联
选出下列对联中哪一项不是描写屈原
A.悲剧大夫,堪同屈氏同鸾凤 叹息太傅,不语苍生语鬼神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C.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D.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洁白的身体来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
鱼腹。怎能用洁白无瑕的东西来沾染世俗的浊泥污垢呢?”
•
渔翁(听了)微微一笑,摇动着船桨渐渐离屈原而去。边去边唱
道:“汉水清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汉水浊浊啊,可用来洗我的
双脚。”渔翁于是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精选课件ppt
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不堪,您为什么不也搅动那
污泥推动那浊浪?既然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同吃那杯
酒?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那么深沉、行为那么高超,而让自己遭到被放 逐的下场呢?”
•
屈原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
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人)怎能用
精选课件ppt
3
• 屈原被放逐之后,盘桓在湘江一带,他在洞庭湖畔边走边唱,脸色憔 悴,身体容貌又枯又瘦。有一位渔翁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 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全世界都混
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 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
渔翁说:“通达事理的圣明之人非但不拘泥于外物,反而能随着
《渔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渔父》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渔父》原文。
2.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具和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教学活动(40分钟)(1)阅读理解将《渔父》的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阅读,然后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 故事背景是什么?故事发生在哪里?- 渔父的生活状态如何描述?- 渔父在故事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和特点?- 故事的结局如何?渔父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角色扮演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要求学生适应角色的语言和表情来表演,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3)细节分析从文本中选取几个关键的描述和描写,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增强情境的张力和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写渔父的勤劳和坚韧的?作者是如何通过渔父的遭遇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3. 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扩展阅读的材料,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扮演和表演能力;3. 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后反思: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写下对《渔父》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渔父公开课课件.
渔 父
翻译疑难句子
(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歠其醨?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呢? 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 (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思虑深远,行为高出世俗,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能用自己洁白的身子,去沾染上脏东西的玷辱?
渔父( 轻叹 )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 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 正色 )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 率然 )歌曰:“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的伟大与可贵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
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
想的绝对纯洁。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 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
的绝不让步,雨的歌者》
屈 渔
我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污垢呢?
引发两人对话的缘由……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 惊诧 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愤然 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 我独醒,是以见放。”
同桌合作讨论:在括号处填上合适的修饰词,以准确表达 人物对话时的情感(或神情),然后同桌分角色对读。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江雪。
——柳宗元《江雪》
延伸拓展:群文阅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 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横。心事稳, 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吴镇《渔父词》
梳理探究:思想异同
屈原
洁身自好 志洁行廉
同
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
异
渔父
遁隐江湖 以隐守志
延伸拓展:群文阅读
开创:《庄子》、《楚辞》
东汉:《吴越春秋•伍子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
胥过江》渔父歌曰:“日
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
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
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
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
右手持颐以听。”
诵读分析:文本形象
渔父是一位洞悉世事、对现实有着清醒 认识的智者,
是一位懂得隐忍、坚持操守、超脱 旷达的隐者。
梳理探究:思想异同
屈原
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
异
渔父
梳理探究:思想异同
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 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 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冯友兰
兮,当奈何?”
“渔父”
文化
唐宋:张志和《渔歌子》、 柳宗元《渔翁》《江雪》、 朱敦儒《渔父词》等
元明清:吴镇《渔父词 》、杨慎《临江仙》、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等
延伸拓展:群文阅读
西塞山前白对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许明芳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苏教1
名师PPT课件
渔 父
名师PPT课件
学习目标
•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 步感知文意。
•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和文言句式,并能概括屈原、 渔父的人物形象。
名师PPT课件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 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 诗歌的奠基。今存《离骚》、 《天问》、《九歌》《九章》、 《招魂》等作品,收入西汉刘 向所编的《楚辞》中。
(15)可以濯吾缨 洗
名师PPT课件
翻译
名师(PPT1课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 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 带游荡,在江边边走边唱, 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名师PPT课件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是以见放。
全世上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 此被流放。
名师(PPT3课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 世推移。
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并能 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名师(PPT4课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为何遇事深思,行为出众, 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名师PPT课件 探究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 (1)屈原既放 • (2)自令放为 • (3)徒见欺 •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
名师PPT课件
屈原形象
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 不妥协,洁身自好、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诗人形象。
渔父形象
他是一位远离尘嚣、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 无拘无束、潇洒大度、超然物外 的隐者形象。
谢谢观赏!
名师PPT课件
枯槁 ( gǎo ) 餔其糟 ( bū ) 歠其醨 ( chuò ) ( 莞尔 ( wǎn ) 洗濯 ( zhuó ) 枻 ( yì ) 憔悴 ( cuì ) ( zhì )
《渔父》公开课教案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离开 可以濯我缨 洗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 不再与(屈原)说话。
课堂问题探讨
(3) 朗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例(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 迈之感。
例(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
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
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
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
不移,至死不渝。
•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 性但不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 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 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 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潮是我们生 活的准则。
•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 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 物外。
写作训练 《志须高洁行须端》
•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
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
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
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
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
• 【应用角度】 “坚守自我的信念”、“识时 务者为俊杰”、“坚守自我”、“人格与追求” 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陈艳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苏教
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4.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3.鉴赏屈原与渔父的人物形象,探究其现实意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和停顿。
提示: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正确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四、问题探究1.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文中显示了他怎样的人格?2.从文中找出关于屈原的外貌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从文中内容看,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的看法,你是怎么认识的?4.渔父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鉴赏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
6.人物对比,感悟生死:司马迁与屈原。
五、小结:《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六、课后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对文中重要语句要求能够熟读成诵。
渔父公开课课件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写了屈原和渔父两人的对话,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01
02
03
文章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来体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
01
运用了对话式和对比式,让渔父和屈原在江边相遇、对话,在对话中让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02
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两个人物形象。
屈 原
他是一个始终
不渝地坚持理想、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船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我们能不能分别用原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两人的处世态度?
01
屈原——深思高举 渔父——与世推移
02
今天,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死来明志,但屈原的这种对自己理想的珍爱,对自己操守的坚持,对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李明明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苏教
渔父教案导入: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它影响了中国两千的文学史,它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
现在就让我们去聆听它,诵读它,体味它。
一、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明确生字词。
渔父枯槁憔悴淈餔歠汶皓莞尔鼓枻濯2、一组一段,分组朗读3、生读,另一生评价小结:流畅但缺乏感情二、深入探讨4、请同学们填词,这个词能准确表达处说话者的情感第一段中渔父见而_____问之曰(疑惑、诧异、??)屈原______曰(愤慨、伤感、无奈??)第二段中渔父______曰(淡然、训导??)第三段中屈原______曰(决绝、义正言辞、意气慷慨??)第四段中渔父乃_____歌曰(释然、大度、轻松??)5、分析讨论完毕,进行分角色朗读三、分析人物分析文中这两个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屈原——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儒)渔父——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道)四、影响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对后人有何影响呢?屈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渔父: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陶渊明“桃花源”林甫“梅妻鹤子”沐浴子李白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周凤明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
四、主题拓展:
1、你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的?
2、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该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
五、作业布置:
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 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安排情节,设计 对话,写一篇短文。
(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他们说些什 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
一、基础梳理:
1、读准下列字音。
1)渔父 4)三闾 7)歠其醨 10)鼓枻
2)泽畔 5)淈其泥 8)汶汶 11)濯吾缨
3)枯槁 6)餔其糟 9)莞尔
二、文本感知:
1、文本中出现了 渔父见而问曰 屈原曰
2)渔父曰 屈原曰
3)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四、思想探究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
中国历代文人志士:把自我的小生命看作是大 谭生嗣命同的:一我环自,横舍刀小向生天而笑取,大去义留肝胆两昆仑。 文天祥: 人__生__自__古__谁_无__死_,留取丹心照汗青。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 可得兼,_舍__生_而__取__义__者__也__。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_或__重_于__泰__山_,或轻于鸿毛。
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把握文章基本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学案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渔父,走进屈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做出恰当的选择。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看待“渔父”的与世推移,并非毫无原则。
难点:屈原精神的伟大之处,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余秋雨曾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楚辞·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整体感知师:大家之前已经学了《赤壁赋》,那么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赤壁赋》有什么相同点呢?[明确]对话形式。
师:既然是对话形式,我们一起把它读一下。
男生对屈原的话,女生读渔父的话,老师读其余的文字。
读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要读准字音,将你不能理解的语句做出标记;二要思考一个问题,屈原和渔父他们对话是围绕着什么内容展开的?[明确]面对社会黑暗,该如何选择。
(板书:选择)(如果学生字词有问题,可以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疏通字词,没有问题的话就直接跳到第二个问题上。
)三、文本细读师:那么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是怎么选择的,而渔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吗?咱们分成两大组,左边找屈原相关语言,右边找渔父的相关语言,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独,即只有一个,清象征高洁,醒象征理智。
这句话说明屈原在乱世依然保持自身的高洁和理智,而不随波逐流。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里其实是一个类比,“必”“宁”说明非这么做不可,表示屈原的决心之强,两个“安能”反问,加强语气,更体现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
这种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正道直行”。
(这里可以让学生朗诵,读出反问的语气,体会这种情感。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渔父主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课件(共52张PPT)
本段重点词语 颜色 形容 至于
脸色
形体容貌 到达 这个地步 整个世界 被流放
斯
举世 见放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父见而问故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参考译文
渔父又问道:“识时务的人不会受 事物拘束,反而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 变化。世人全都污浊,您为什么不趁 机搅浑泥水掀起浊浪?(意思是您为 什么不随波逐流?)大家都喝醉了, 您为什么不去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 为什么要深远思索,行为高出世俗, 使自己被流放呢?
屈
------
原
渔 父
给下列词语注音 渔父
fǔ
弹冠
Tán guān
mén hào
憔悴
枯槁
qiáocuì 汶汶 kūgǎo 皓皓 gǔ 莞尔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wǎn yì
zhuó
Bū zāo 鼓枻 Chuò lí 濯我足
请同学齐读课文
翻译课文第一段
参考译文
屈原被流放,在江潭湖畔 一带游走,一边行走,一边 吟叹,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一个打鱼的人看见了就问他 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 么缘故到这个地步?“屈原 回答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 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 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 醒的,因此我被流放。“
3从文中内容看,渔父是一个怎样的 人?对他的看法,你是怎么认识的?
渔父是一个主张与世推移、随遇而 安、知天达命的隐者高士。他的看法 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 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 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 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 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对我们 很有借鉴意义。
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 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 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 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 之路。
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
•
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 《报任安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中, 司马迁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 如何应对不公的、污浊的、黑暗的社会,是亘古的话题。不同的人给出 的答案也不尽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以下几种:
• 一、如屈原,投江以死。当一个人经过不懈斗争而无力改变黑暗的社会 但又不想同流合污、还要保持皓皓之身时,随着人生理想的幻灭,那么, 他的选择往往如屈原一样“投江以死”,以消灭自己肉体的决绝方式作最 后的、无力的、无奈地抗争。虽然屈原深思高举的精神让万世景仰,这种 极端的方式虽然也是一种抗争,但却并不可取,他缺少了顽强拼搏的生命 张力与强度,缺乏坚忍卓绝的生命韧性与抗力,更加暗淡了斗争不息、至 死方休的血性与执着。
观点一:屈原是主角
观点二:渔父是主角
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始 终坚守着高洁的人格精神,宁 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 世同流合污。写渔父是为了衬 托屈原,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 的人格。
其一,文题是“ 渔父”; 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 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 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在 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 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举:全,整个 见:被
屈原回答说:“世上的人都肮脏(混浊)惟独我 干净(清白),大家都醉了惟独我清醒,因此被 流放。”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夫见而问故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凝滞:拘泥。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 于:被 淈:搅浑。
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 归)人。屈原的作品计 有《离骚》、《天 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 魂》,凡23篇。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
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 体”、“骚体”。
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 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并表达了自己坚持要完成《史记》的 决心,也同时反映出司马迁的生死观。
• 其实《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的一种形式,如 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也一定会用其他形式 来表达当时的思想感情。不过在我们看来,在司马迁看来, 书信都是再适当不过的形式。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司 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观念,显示了他伟大的人 格。在司马迁遭受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 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 人生的十字路口来了个急转弯。他想到了死去父亲的遗命, 要完成一部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忍辱负重,顶着巨 大的压力完成了《史记》。因为他懂得,人生可创造价值, 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 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 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司马迁没有 被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苦闷、孤独、失落、绝望等而搅乱内 心深处的宁静。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不得不隐忍苟活 ,反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
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侍》《书》
《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种性格,
这种口气上的矜夸与自负,就是当时那种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 当我再次翻开《报任安书》时,心中不禁默默替司马迁极不平,司马迁因 “李陵之祸”被判宫刑,可见他的遭遇如此悲惨,而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
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
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皓皓
洁白光亮
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 的玷污呢?”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概括本段内容
渔夫诚心劝告屈原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振:抖。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和渔父谁是主角?
• 对于世事的认知,屈原与渔父是相同的,但如何应对那个污浊的社会, 所采取的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 、不公的、污浊的,那么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生存、发展,如何应对那 个黑暗的社会,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屈原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的以死抗争、拒不合作的方式,渔父却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的随波逐流甚或是同流合污 方式。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冲突。 处世的方式体现了人生的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的人生观 ,最终导致其抱恨投江、为万世所景仰,世俗的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 人生观,则汇聚成世俗的洪流滚滚向前,增加了无尽的悲剧与罪恶,保持 着人类社会的繁演。
•
宫刑是对人有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但这对于司马迁来说,不仅是
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更是一剂催化剂。若没有宫刑来打击司马迁,司马
迁或许不会成就出这样一番事业,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与苦难,司马迁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形成了
自己的生死观,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创作出伟大的巨著,完成了自己的心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 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 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 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 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去:离开
不复与言:省略句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走 一边唱:“沧浪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双脚。”他离开了,不再与离去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 形象;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鸿毛”。
•
古往今来,追问生死几乎是每一个哲人不断追寻的话题。孟子云:“
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
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经历
磨练的史学家,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渔翁劝他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并能够随着世 道而变化。如果世上人人都浑浊了,你为什么不搅 混泥水推波助澜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 令放为?
餔:吃。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
歠:饮。
让自己、使自己。
醨:薄酒。
放:被流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疑问语助。
今义:高高的举起。
愿。面对着对于自己生命的思考,司马迁的行为不输一个驰骋沙场、取得
战功的勇士!
•
读《渔父》有感
• 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 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 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 ,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