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神圣职责。

一、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世界背景下公民教育演进过程

公民教育源于古希腊,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基本的民主素养。中世纪的公民教育受控于教会,渗入宗教内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摆脱宗教束缚,但强调王权——臣民关系。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制度以后,公民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制度教育,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至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使得公民教育受到各国重视,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教育中心。199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公民教育大会,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公民教育国际”,推出多种公民教育计划,促进公民教育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2000年“世界民主论坛”在波兰召开,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一百多个国家政要在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发表《华沙宣言》,明确把“开展公民教育”作为与会签字国追求的目标

(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与公民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非常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和文化,“臣民意识”浓厚,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异常艰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探索

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教育承载着培养现代国家公民的重任。

近代中国具有真正意义的公民课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但持续时间很短。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实现蒋介石个人独裁,一党专政的需要,用“党义课”取代了公民课。1949年以后的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治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说只有公民教育研究,而没有真正意义的公民教育课程。因此,2005年8月31日的《南风窗》杂志把2005年7月在成都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开设的公民课称之为“新公民教育:续写70年前的历史”。

一百五十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中国人民,政治理想的实现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个国情中最基础的内容便是国民的教育素养。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从中小学生开始,进行民主法治观念与相关技能的公民教育,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当他们长大成人,所思所行就会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唯有如此,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公民教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在“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报告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开启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进程。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目标中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列入和谐社会六大特征。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不是相悖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第一次将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这短短的一句话必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转型还很短暂,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目前学校教育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且,令人不安的是,尚有一些学校对公民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公民教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刊物《学习时报》就刊载了《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文,该文掷地有声地写道:“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为适应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伟大历史转变,使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尽快编写《公民教育读本》,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要运用宣传、媒体、网络、社区、课堂等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政府问责制、价格听证会、基层民主选举、人大政协会议等多种社会活动,积极深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教育。”

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国际国内背景,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选取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作为研究领域,将公民教育涉及到公民知识、道德与技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实现公民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

二、初中学生公民教育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公民教育是现代西方国家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的一个以旨在培养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运动。美国立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曾言:"如果我们认为人民见识不足、判断不周、不能执行决定权,补救的办法不是把决定权从人民手中拿走,而是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公民教育运动其实就是一个"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以便于人民"执行决定权"的运动性发展教育主要指独一无二的"我"的教育,即让受教育者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个性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没有的禀赋和性情,因而需要自尊自强,张扬自己的个性,促进自己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迸发,依靠自己的独特成就自己的价值。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如:诚信、守时、礼貌等等,这些为构建一个和谐而非冲突、有序而非混乱的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底基。公民价值教育其实就是余杰所说的"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也就是公民所应守护的基本价值:爱、和平、宽容、尊重生命、具有公益心等等。公民人格教育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