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市政学概论(最新)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 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2.城市化水平指标
• 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 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 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进,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 2.消极型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1)过度城市化
• 即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 目地流向城市,尤其是向首都等大城市迁移,造成城市 化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化速度超出了城市发展的 实际承受能力。
(2)低度城市化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伴随着商品生 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这次社会大 分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城市的产生:
• 一方面,促使商人阶层的出现,强化了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存方式 的居民点,推动了聚落性质的分化。
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在以上基本概念之上,又引申出宜居 城市、生态城市、资源性城市、旅游 城市等等。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同时,由于阶级的出现和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 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了保护自己,在原始的居住地 修建城池,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行最早的城市。
市政学课件
市政学课件市政学资料第一章————现代市政学概论一、市政的含义所谓市政,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开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二、市政的内涵有如下几点:〔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
〔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开展过程。
三、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整体性3、综合性4、动态性5、双重性四、现代市政的开展趋势1、市政问题的复杂化2、市政职能的变化3、政府的角色改变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五、市政学的含义市政学,也就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市政学就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学科。
六、市政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市政学要研究市政主体。
市政主体是城市公共管理的责任承当者。
其次,市政学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市政学,主要研究城市政府对城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
最后,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的对策和规律。
七、市政学的研究意义1、适应城市化快速开展趋势的需要2、适应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3、造就市政学管理人才的需要4、丰富和完善市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第2章————现代城市开展一、城市的特征1、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2、城市运行的复杂性3、城市系统的开放性4、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5、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二、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
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市政学1一5章
第二、从政权的角度,把市政看作是 第二、从政权的角度, 城市政权, 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 成部分,它包括城市政权机关的全部, 成部分,它包括城市政权机关的全部,既 包括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包括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又包括城市的 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第三、从行政的角度,把市政理解为 第三、从行政的角度, 城市的行政管理。 城市的行政管理。 第四、从政策的角度, 第四、从政策的角度,把市政理解为 城市政策,即城市有关公共政策的全部, 城市政策,即城市有关公共政策的全部, 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 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分析 等一系列过程及政策主体、客体和政策形 等一系列过程及政策主体、 式等。 式等。
第1章~第5章 章 第 章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欧书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的文 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明史, 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明史,人类社会 中最重要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城市区域中展开的, 中最重要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城市区域中展开的,只 有透过城市的历史文明,穿过城市的时光遂道, 有透过城市的历史文明,穿过城市的时光遂道,对 城市产生、发展进行全面解读、深刻理解、 城市产生、发展进行全面解读、深刻理解、仔细地 体会后,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脉络, 体会后,才能真正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脉络, 把握人文社会历史所透出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魅力。 明的魅力。 市政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城市管理一般理论的科 主要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关注城市政治、经济、 学。主要从城市政府管理角度关注城市政治、经济、 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 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市政管理学研究城市公共权 力机构, 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也是 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资料]现代市政学(全)资料
现代市政学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2.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3.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简述城市化的形态。 5. 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6. 简述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构建。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三章 城市的功能与类型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1.我国城市化的方针 按照市场规律和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有序、全面协调 的发展各类城市。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龙头 (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我国城市化的原则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二章 城市的发展进程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1 城市概说
1.城市的定义 市政管理学中所研究的城市是指那些人口稠密
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 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1 城市功能的定位
• 3.1.1 城市功能的含义 •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的功能是指城市对城市以及城市对 其以外的地区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等方面的作用。
它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 市的机能或能力。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2.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
市政学绪论、第一章
市政学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A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
C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2城市的特征: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形成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1早期城市、2中世城市、3近代城市、4现代城市3早期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小,城市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
第二,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以及宗教色彩突出。
4中世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改变了早期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的状态。
第二,城市形成的途经开始多元化,城市数量增多。
第三,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但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模仍较小。
第四,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5近代城市的特点第一,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第二,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三,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
第四,城市公用设施得到了普遍发展。
第五,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
第六,“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6现代城市的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学城、旅游城等。
城市规模扩大。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7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样管理三个基本问题,具体涉及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市政体制等。
第1章 市政学概论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
(第二版) 第二版)
王佃利 张丽萍 高原 主编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1章 市政学概论 章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1. 如何认识“市”? 2. 市政的概念 3. 现代市政的特点 4. 市政学的含义和意义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政府角色的改变
市政职能的变化
市政发展
市政问题复杂化
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 市政学的研究
1.3.1 市政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1. 市政学的含义 市政学就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 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市政学是城市政治学、城市政府学和城市管理学三者有机结合的科学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3 市政的特征
政治性 综合性 双重性 整体性 动态性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2 现代市政的发展
1.2.1市政的演变
西方市政的发展 我国市政的发展
从建制发展到调整收缩再到全面发展的曲折过程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2.2现代市政的发展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1. 人口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我国现行的 设市标准
2. 经济
3. 基础设施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现代市政学(第二版)
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2 市政概念的界定
1. 市政的范围 大范围:城市的所有利害相关者
市政的主体
市政学
市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 市政主体:(1) 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 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 市政客体:(1) 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 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 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 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 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1第1章 市政学概论
21 世 纪 公 共 管 理 系 列 教 材
市政学导引与案例 (修订版)
1.11 城市与市的区别
英国1835年颁布《市自治法》开创了现代市制。 现代市政伴随 法国1789年颁布《市镇法典》,明确规定所有居民共 着现代城市的产 同体均为市镇,享有市镇的法律地位,拥有公法人资格。 美国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业化,地方行政区划建制 生、发展而发展, 是“州”,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有五种类型:县、市、镇、 以城市自治权力 学区和特别区。这五种政府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日本明治21年(公元1888年)创立市制,实行市自治。 为标志(主要是 1889年颁布《大日本宪法》(即《明治宪法》),进一 议会和城市征税 步确立市的法律地位。 中国1908年(清光绪34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 权),实质上是 方自治章程》,同时公布实施《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 中央集权与城市 程》,规定地方自治于7年内完全实现,到清政府在辛 自治权的矛盾运 亥革命中覆亡时,《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 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已在一些城镇实施。 动结果。
市政建制具有二重性和职能的广泛性
市政结构同一性和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结构同一性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 行政管理职能。 市政建制具有二重性 结构同一性 我国宪法、法律 直 辖 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我国的市既管理城市事务, 各级市、市辖区的政权都是 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 经济管理职能。 副省级市:常称为“计划单列市”, 和有关规定,市建 市政行政地位等级性和内设层级混合性 国务院。除民族自治地区的市以外, 又管辖着城市周边广阔的大片农 由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 全国共有15个。 社会管理职能。 制包括四个不同行 我国的市都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 地 级 市:又称为辖区的市。 村地区和农业人口。 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 政层级,分别享有 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市政职能十分广泛 非自治性 是享有一定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单位。 县 级 市:又称为“不辖区的市”。 不同的职权。 其他管理职能等。
第一章 市政学概论
市政学第一章市政学概论学习重点: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
科学的市政管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它是整个国家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1、什么是市?2、什么是市政?3、什么是市政学?第一节市政的含义与特征一、市与市政府(一)、城与市1、城:指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2、市: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3、城市:城与市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
具有新的含义: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散地。
(二)、我国的城市建制1、城市与市(1)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城市:city,与countryside相对。
市:municipality,属于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一个地方行政建制。
(2)发展史的差异;(3)辖域的差异;(4)二者的联系;2、我国市的特殊性及行政层级(1)二重性(2)四个层级(三)市政府二、市政概念的界定(一)市政的范围对市政概念的把握,应从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去考察。
一是市政主体:由谁来管理城市有关事务;二是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管理的内容和对象。
那么,“市政”中的“市”当然是指城市,而“政”至少包含政治、政权、行政、政策四重含义。
1、从城市政治的角度,又称“大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城市全部政治主体,为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而开展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决策活动的总称。
2、从城市政权的角度,又称“中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主体,围绕城市事务所开展的国家政权管理活动的总称。
3、从城市行政的角度,又称“小市政”。
这里的市政是指城市行政管理,即城市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为了满足市民的多方面需求,对各种城市公共事务所进行的决策、执行、计划、指挥、控制、协调、服务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二)市政的含义1、含义:从城市公共政策角度,“现代综合市政”指城市的公共权力主体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1 召开会议2 提出议案3 视察4专题调研5 反映社情民意6 促进祖国统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1 政治选举2 政治协商3 政治结社4 政治表达5 政治接触市民参政的条件:1 透明的市政决策2 高素质的市民3 多元的参政途径市民参政的条件: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第二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市政学概论
第一章市政学概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与特征一、市与市政府(一)城与市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管子•度地》中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墨子•七患》中则指出:“城者、所以自守也”。
《古今注》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市”是指商品交换的地方。
我国古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学辞》这说明最初的市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固定的、集中商品交易的场所。
市,还有大市、早市、晚市之分。
《周礼•地宫》中说,“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后来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内人口增加,加速了“市”的贸易发展,同时交易的扩展又提出了要有相对固定的市场的需要,于是“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体。
从两个字的概念,可以看出早期城市形成的渊源和其简单的结构与功能。
如今城市更多地体现了人口和商业活动的汇集,而其自身带有防御性和封闭性的城堡、城墙之类的设施已经逐渐消亡。
从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城市的基本含义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散地。
(二)城市与市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区别:“城市”相当于英语的“City”,是与农村的对应称呼,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市”则相当于英语的“municipality”,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属于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公元前35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中国城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人口上百万的城市。
“市”则是近代地方政治制度的产物,是国家为了管理上的需要人为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
(完整版)市政工程概论
市政工程概论第一篇道路工程第一章概论1.城市道路的作用?①交通作用②环境保护作用③为市政工程设施提供场地,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功能2.城市道路的组成?城市道路由车行道、人行道、平侧石及附属设施四个主要的部分组成。
车行道:一般每条机动车道宽度在3.5~3.75m之间,每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在2~2.5m左右。
人行道:一般宽度在4~5m.3城市道路的特点?①多样性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交叉口多4道路红线:是规划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的宽度,气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道路的宽度,铺设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5城市道路网大体上可分四类:方格式、放射环形式、自由式、混合式。
方格式:优点:街坊整齐,便于建筑物布置,道路定线方便;交通组织简单便利,系统明确,易于识别方向。
缺点:对角线两点间的交通绕行路程长,增加市内两点间的行程。
放射环形式:优点:中心区与各区以及市区与郊区都有短捷的道路联系,道路分工明确,路线曲直都有,较易适应自然地形;缺点:容易把车流导向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
自由式道路:优点: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节省道路建设投资,形式自然活泼,缺点:不规则街坊多,影响建筑物的布置,路线弯曲不易识别方向。
混合式:6.城市道路的分类:一般将其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快速路的主要技术要求:①只准汽车行驶;②每个行车方向至少有两条机动车道,中间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中央分隔带;③大部分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④控制可快速车道的出入口,,车辆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出入;⑤设立车速为80km/h或60kn/h.主干路主要技术要求: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②交叉口之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割带要连续,③主干路两侧不易设置公共建筑物的路口。
次干路的技术要求:①一般不设立立体交叉口,一般设立四条车道,也可不设单独非机动车道,次干路两侧可设公共建筑物,可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第1章市政学概论
我们城市病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处于经济发 展的时期,城市病出现不可避免,因为要发展经济, 肯定要以环境作为代价。尽管不可避免,但面对着 这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我们可以通 过加强市政管理的研究,掌握市政管理的规律,提 高市政管理的水平,来减少城市病发生的概率,降 低城市病的危害程度。 研究市政管理有助于培养市政管理人才,推动市 政管理学科的发展。
•市政学
• 市政管理学(Municipal Management) • 也称城市管理学(Urban Management)
政法学院黎敏
在学习《市政学》这门课程之前,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来自于城市还是乡村,你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 些? 2.你在中国的哪几个城市生活过,它们各自的特色或不同 有哪些? 3.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4.在长沙市学习和生活两年,你接触的市政公用设施有哪 些?谈谈你的感受或建议。
《市政学》阅读参考文献
书目:
除课本所列之外,增加以下书目: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4年版 余明阳:《城市品牌》,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王志钢工作室:《城市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海 默:《中国城市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经营报》、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城市经济、区域开发》,《公共行政》、《新思路》、
《社会保障制度》、《生态环境与保护》、《体制改革》
网站:
中国城市发展网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 中国城市化网 / 中国城市品牌网 / 中国城市经营网 / 中国城市研究院网 /
3. 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社会阶层分化 城市农民工 城市房地产 城中村现象 城市竞争与合作
市政学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
市政学 (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中国的市政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制的双重性和职能的广泛性 结构的同一性和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 行政地位的等级性和内设层级的混合性 (三) 中国市政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重要,使市政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
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化速度指标。
城市化质量指标。
3.城市化的形态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
及生产力规模和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
模着重指后者,并且仅就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而言。
1.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的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经济实力。
人口因素。
市政学 (第二版)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而言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城市与乡村存在显著的不
同,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
高度聚集性
复杂性
人口及其文化构成的异质性
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市政学 (第二版)
城市的发展进程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
市化。
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市政学教学大纲
《市政法》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市政法》是一门行政学核心课程,是一门系统阐述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课程,涉及市政客体、市政主体及其运行、市政管理内容及规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把握市政主体是怎样对市政客体进行管理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比较系统地理解市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市政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理论行政学,它既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抽象,又能实际用于指导和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行政学的各分支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的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确立的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同时,也使得市政学成为我国的行政管理本科、专科、电大、函大、夜大教育以及自学考试和统一司法考试等的必考课程和内容。
《市政法》课程在培养和帮助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
具体地说,我们主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要求:1.通过对市政法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较深入地了解关于市政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经济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于法学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结构框架。
2.通过对市政法这门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
3.通过对市政法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职责,了解我国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模式和各种经济现象的法律原理。
二、主要教学方法《市政法》课题共计36个学时。
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注重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以讲授和练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1.教师讲授是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首次讲授应当着重向学生讲解市政法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讲授各单元和章节内容时,应当首先简介各章内容及其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地位,提示重点内容;课程结束前,应当通过串讲引导学生回顾全课程内容。
现代市政学word版
现代市政学重点第一章 市政学概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有两件大事:1、“中国的城市化” 2、“美国高科技产业 ”(美国 斯蒂格利茨) ❖ 1.1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1.1.1 城市的形成与设置古代:城——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市——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是农村的对称,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我国的城市建制我国现行设市的标准: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我国的市建制层级:直辖市 副省级市 省辖市 县级市1.1.2 市政概念的界定1.市政的范围市政的主体:①大范围:城市的所有利害相关者②中范围: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③小范围: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的客体:①大范围:城市的各项管理活动和服务工作②中范围: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 行政管理活动③小范围: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2、市政的含义广义:所有城市参与者,为协调和整合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行动,处理城市居民面临的问题,实现城市自身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生活的发展,打造更具有竞争力、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
狭义: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我们的定义: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 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内涵(1)市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最新整理)第一章市政工程概论
亮,眩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
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
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
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
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
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
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
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 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生活舒适便捷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 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
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
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
2021/7/26
28
(3)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2011年美国三大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1.8%左右 第二产业:22%左右 第三
产业:76%左右 (4)城市的集聚效应为城市化提供重要的动力。
2021/7/26
29
3.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城市中各要素协调发展,故进程一般都比较长。
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
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
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20祸21/7/.26
21
2021/7/26
22
2,人工白昼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 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 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 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 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 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化质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复合性的指标,它 只是对城市化质量这个方面做出了测评。
二、城市化的动力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三、城市化的类型
(一)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
的人口规模来划分城市的等级。
• 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企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 市;
• 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企业人口达到50万~100万以上
的城市; • 中等城市:指市区非农企业人口达到20万~50万以上 的城市; • 小城市:指市区非农企业人口达到20万以下的城市。
(二)按城市的性质划分
• 1.综合性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
1.原始城市阶段
• 主要指城市在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较 小,数量较少,城市居民的活动分散,许多居民 还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政治统治功 能突出,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相对较弱。
• 代表性城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雅典,罗马。
古罗马城(虚拟)
古罗马竞技场
古希腊
2.封建城市阶段
• “城”是指四周有城墙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
区域。防御功能是城的首要作用。
• “市”则是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
流的场所。市具有交易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一)“城市”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
1.地理学概念 • 城市是指处在交通便利地带、占据一定面积的 人群和建筑的密集集合体,也即具有一定的人 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 三产业高度集聚的居民点。 2.生态学概念 • 城市是人类的活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复 杂交互作用的地区,是大自然变化最为急剧的 地区。
3.城市化速度指标
• 这一指标主要是通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
速度和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体现出来。
• 其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迁移的速度是主要方面,
因为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反映在人口向 城市集中、转移的速度上。
4.城市化质量指标
• 城市化质量的衡量,一般包括经济、社会、文 化、环境等几个方面。 • 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 评价方法,此方法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居民 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 交通等指标。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城市的功能趋向 多元化,日益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 传播的中心;城市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 一些城市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一 些相应的法律条文。 总的来说,规模仍然较小,生产技术比较 落后,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发展缓慢。 代表性城市:中国唐代的长安,宋朝的东 京,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此内涵包含有以下几点:
1.市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 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市政的特点
1.政治性 2.整体性
3.综合性
4.动态性
5.双重性
三、市政的范围
大市政 中市政 小市政
第二节
市政学研究概述
一、市政学的含义
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城市政治学、城市政府学和城 市管理学三者有机结合的科学。
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市政主体
• 研究市政客体
• 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的对策和规律
第二章 城市及发展进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分类 城市化
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属于两个概念。
第一章
现代市政学概论
主要内容: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市政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一、市政的含义
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解决各种问题, 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 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 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 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
关系进行划分
• 1.积极型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互相促 进,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 2.消极型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
(1)过度城市化
• 即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 目地流向城市,尤其是向首都等大城市迁移,造成城市 化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化速度超出了城市发展的 实际承受能力。
威尼斯
3.近代城市阶段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带来了城 市的迅速发展膨胀,形成了近代意义上 的城市,这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 后的决定性的阶段。 城市的数量迅速扩张,规模急剧膨胀; 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 变,渐趋合理,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 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社会意识形 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城市中社会 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1.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
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
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 2.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
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 前者是直观的、有形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抽 象的、无形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2)低度城市化
• 是指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发展所能容纳 的人口增长速度。
2009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前10位
• • • • • • • • • • 1 上海市辖区 上海市 直辖市 9495701 2 北京市辖区 北京市 直辖市 7296962 3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 特别行政区 6780000 4 天津市辖区 天津市 直辖市 5066129 5 武汉市辖区 湖北省 副省级市 4488892 6 广州市辖区 广东省 副省级市 4154808 7 沈阳市辖区 辽宁省 副省级市 3981023 8 重庆市辖区 重庆市 直辖市 3934239 9 南京市辖区 江苏省 副省级市 2822117 10 哈尔滨市辖区 黑龙江省 副省级市 2672069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三)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 1.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 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 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
• 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三、我国城市的分类
(一)按城市的规模划分
• 照此标准,我国城市可以分为特大城市、大城 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模,一般是指城市的人口规 模和用地规模,目前人们普遍采用的是以城市
3、经济学概念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 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网络中心。
4、社会学概念
城市是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 聚集的地方。
(二)城市的综合性概念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 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 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
等特点。
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四、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类型
中国的城市化及城市群
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 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 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
• 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 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 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 断扩散的过程。
在以上基本概念之上,又引申出宜居 城市、生态城市、资源性城市、旅游 城市等等。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
• 原始社会后期,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的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 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逐步形成了原始的 群居点。
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 1、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
• 2、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 3、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4、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 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和通讯设施的现代化,大大缩短 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
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郊区的别墅
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英国。
四、中国的城市化及城市群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发展动力以政府政策型调控为主导
2.出现了乡村城镇化的新发展模式
3.人口流动中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
4.城市化增长中负面问题比较显著
(三)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4.现代城市阶段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 发展的空前高峰期。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一些特大城市 和大都市。
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中心和经济 发展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 大变化,城市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城市 群落,城市带,城市圈等城市群体布局出 现,城市彼此之间的界限模糊:城市问题 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 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按以城市为中心考察人口的流动方向划分
1.向心型城市化
• 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乡村和郊区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