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课题研究共17页文档
气象学课题研究
•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全球
背景介绍
• • •
•
•
•
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 波动,总的看为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 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 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 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 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 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 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 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 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 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 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星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 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 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气象要素的测量:气象学的研究首先从测量开始,包括对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测量。
这些测量数据可以帮助气象学家了解大气的状态和变化。
2. 气象过程的研究:气象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对气象过程的研究,如天气系统、气候系统、大气环流等。
这些过程涉及到大气中的许多物理和化学过程,是气象预报的重要基础。
3. 气象预报:气象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天气预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气象预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农业、航空、航海等领域。
4. 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的观测、模拟和预测等。
5. 灾害气象研究:气象学还涉及到灾害气象的研究,如暴雨、台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以及如何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
总的来说,气象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初中综合实践_《气象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活动介绍校园气象课在学校气象科普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中小学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长期的科普任务,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点内容。
而校园气象课则是进行校园气象科普的优秀平台和重要的载体。
通过校园气象课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防灾减灾的实践之中。
还能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成为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因此,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气象学相关课程。
二、设计思路:16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进行了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于某些天气状况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到19世纪末,气象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期间出现温度表、气压表、毛发湿度表,先后建立气象站,汇出了天气图。
到20实际50年代,气象观测开始向高空发展。
并且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及人造卫星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气象的发展。
对全国大多数学校来说,气象科普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时间和范围的局限性。
主要是靠有关部门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科普宣传日等几个节日的时候集中进行宣传教育,而这种宣传教育的面又不广,只是集中在几所学校;二是宣传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针对每年的主题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形式也比较传统,不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知识的特点;三是教师队伍里普遍存在着对校园气象站和气象科普知识的缺乏,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实践活动;四是防灾减灾的应急措光靠讲座和图板宣传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需要通过实地演练,而学校又没有这方面的设施与设备。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示例文章篇一:《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每天我们抬头看到的天空,那些风云变幻的天气,其实和数学有着超级紧密的联系呢?就像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现在一研究,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预测明天会不会下雨。
这可不是随便猜猜的哟!气象学家们会收集好多好多的数据,像温度、湿度、气压这些。
那这些数据怎么用呢?这就用到数学啦!他们会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算法,把这些数据放进去算一算,就能大概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啦。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我们做数学题,给了一堆条件,然后通过公式算出答案。
气象学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个“题”更难,答案也更重要!有一次,我问我爸爸:“爸爸,为什么气象学要用数学呀?”爸爸笑着说:“孩子,你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准确地知道风的速度、云层的高度呢?”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啊,天气预报里说的什么概率,也是数学的应用呢!比如说,明天有80%的概率会下雨。
这80%可不是随便说的,那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来的。
再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知道台风的路径?怎么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如果没有规则,那不是乱套了吗?气象学中的数学,就是这个规则,让一切都变得有秩序,让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
我还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小明说:“这数学也太难了,我可搞不懂。
”小红却说:“我觉得很有趣呀,能帮助我们了解大自然。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是啊,虽然难,但是多有意思啊!”通过这次研究,我深深地觉得,数学在气象学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天气的秘密之门。
它让我们不再对天气变化感到迷茫和无助,而是能够有一定的预测和准备。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数学,去探索更多的奥秘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保护我们的生活!示例文章篇二:《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关注的天气背后,居然藏着好多数学的秘密!就说天气预报吧,气象学家们要预测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气温是高还是低,这可离不开数学的帮忙。
气象实践活动研究报告范文
气象实践活动研究报告范文本次气象实践活动是我们学校气象社团的一次集体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提高同学们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
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以及学习和观测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活动,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明确了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工和观测点。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有关气象观测和记录的基础培训,让同学们对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来到了学校外的气象观测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气象观测和记录工作。
在观测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记录气压、温度、湿度等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通过观测和记录,同学们对气象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气象观测和记录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大家对气象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增加了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在观测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天气突然变化的情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气象预报的重要性。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气象行为规律,比如某些气象现象在特定时段更容易出现,这让我们对天气变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此外,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数据记录和分析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设备性能或者人为操作不慎导致数据不准确,因此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气象观测和记录中还存在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强。
最后,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气象仪器进行准确的观测和记录,学会了如何分析和理解气象数据,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计划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今天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只有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统计,我国每天大约有8亿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更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对气象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十分重要。
因此,在3月23日气象日,我们成立了气象科普小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气象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在全体小学生中得到推广普及,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课题的研究措施1、组织学生参加气象站组织的“气象科普知识”讲座。
2、把气象科普知识内容与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广大学生进行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并开展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增强气象科普活动的魅力,实施课外实践活动和多媒体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4、开展气象观测活动。
学校成立校级活动小组,班级有班级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一系列观测活动。
5、对气象观测活动进行定期小结。
每周各班以及校级活动小组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小结,然后由辅导教师指导小组长进行汇总。
6、加强气象观测活动的展示与宣传。
办好气象活动板报,举办气象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自编科技小报、撰写科学小论文。
不断丰富资料,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三、预期研究成果。
(1)2008年9月前,汇编相关论文、学生观测成果、记录、科学小论文。
(2)2008年11月前,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参加人员1.五年级全体师生。
2.指导老师:白世芬、冷贤兰、崔同富。
威宁二小科技活动小组2008年3月20日。
气象科研项目的选题及申报技巧课件
1
名人论科学研究
气
•
真理的大海, 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 眼前, 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度 •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
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 ----------------------------------------------------------------
42
开发研究: 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 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 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系统而 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 但是, 仅有好的实验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关 键是研究人员要有思想,, 要有能够凝练核心 问题的科学素养。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研人员在 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科 学问题并非易事。
27
问与答
• 科学问题的凝练过程可分为问项和答域两 个阶段。
• 问项涉及提问的内容, 而答域则是对求解范 围的限定。
16
3. 什么是技术?
•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 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 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 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 发明世界上尚没 有的东西,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 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 及“有什么用”等问题。
• 以追求经济、军事和社会利益为主要目标, 通过先 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衡量。
• 根据答域的限定范围度, 可将其分为三种类 型: 全域、类域和特域。
28
全域
• 对于解答范围不给予任何限制的科学问题, 其答域称为全域。
•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这个问题肯 定了地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却没有规定答案 的范围。
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相关的知识点介绍:1.大气层结构:地球大气层由多个不同厚度的气层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每个气层的温度、密度和组成不同,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气象要素: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是对大气状态的观测和描述。
主要的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
3.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锋面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生成、发展和消散对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4.气候带:地球表面根据太阳辐射的分布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每个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
5.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表面气候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火山爆发等。
人为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
6.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人类居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物种分布变化等。
7.气象预报方法:气象预报是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型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主要的预报方法包括经验预报法、统计预报法和数值预报法。
8.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用来模拟地球气候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
气候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型、区域气候模型和气候系统模型等。
9.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
10.国际合作与研究: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推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关于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报告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报告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丰富我们的气象知识。
2. 了解主要气象观测设备的使用。
3.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发布过程。
二、实验内容: 1. 气象知识讲座。
2. 参观气象观测场。
3. 参观气象台。
4. 气象信息发布中心。
三、实验过程:我们首先听取了气象知识的讲座,老师在讲座中阐述了许多气象的有关知识。
气象能为地方经济服务,从气象灾害、气象与气候变化及气象对黔南州的三个大的方面来描述气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作用。
首先老师通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的“四个一流”、何良玉的话中表明气象的重要性,发展气象事业能为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基础性的作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前瞻性作用。
老师再就国家安全方面说了气象的重要性,以前国家安全主要靠军事力量来衡量,而现在气象探测、观测及预测也影响到国家安全,各国对于气象的作用的认识也逐步加强。
其次,讲座中谈到气象灾害,它主要包括:干旱高温、暴雨、沙尘暴、龙卷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类型。
近年来,许多气象异常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的气象气象灾害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各地区的干旱与洪涝,使得粮食产量下降,许多旱灾、涝灾的发生,今年北方的大旱很可能就与此有关,以及厄尔尼诺现象,也使太平洋两岸雨水分布出现异常。
总的来说,气候与气候变化已经是全球的重大课题,气候的变化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特别是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表现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
老师又引用了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一句话,引出气象能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气象灾害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利用气象的监测预警机制来防灾减灾,例如各种防霜、防雷电、人工增雨、防风的措施。
如在降水较多的时候,在一小时以内降水达50mm可能更大时,就会发布蓝色暴雨信号,在三小时以内降水达100mm可能更大时,就会发布红色暴雨信号,就会产生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提醒当地居民注意这几种气象灾害,还有我们对台风路径的观测和预报,会使沿海地区做好防灾减灾措施。
【最新】对于气象数据的影响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word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对于气象数据的影响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篇一:四年级科学试卷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201X-10-20 09:39阅读5120评论2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本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
1
资料费
7
专家咨询费
2
数据采集费
8劳务费3ຫໍສະໝຸດ 差旅费9印刷费
4
会议费
10
管理费
5
国际合作与交流
11
其他
6
设备费
合计
年度经费预算
其他经费来源
经费管理单位
三、审核意见
所在单位
审批意见
盖章
年月日
评审小组
审批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
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
审批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
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主讲人姓名
职务/职称
研究专长
所属部门
通讯地址
联系
方式
手机
微信
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
性别
学历/学位
职务及职称
承担的工作
课题设计方案,包括课题总体思路,内容框架、时间分布、解决的问题以及创新之处等,(600字以内)
二、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气象学课题研究
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 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将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 对策。
1.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复种指数达到 150 %以上[1]。CO2 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 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在温带,温度每升 高 1℃将使气候带移动 200~300 km。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 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 200~300 km ,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 北推移 500 km左右[5]。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 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这种变化 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据研究[6],在仅考虑热量条 件的基础上,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后我国多熟种制的面 积可能产生如下变化:一熟种制由当前的 63 %下降为 34 %,二熟种制由 24.12 %变为 24.19 %,三熟种制由当前的 13.15 %提高到 35.19 %。随 着气候变暖,未来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干旱、洪涝、高 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另外,气温升高增加了北方地 区的热量资源,但季风雨带的南移却可能加重那里的干旱危害,造成北方变干 变热而南方变湿变冷的趋势;气候的冷暖、干湿变率可能增大,特别是降水变 化的不确定性,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受到制约。即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 而有所变动,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动态。不过各类种植制度组合、 种植作物的种类或品种会因温室效应出现大的适应性调整,高产品种将会被抗 逆性强的品种代替,旱地作物如高粱、谷子、甘薯;耐热性作物如甘蔗、水稻 等的播种面积将扩大。
气象实验报告
一序言气象学是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园林,环境等专业必修或选修的专业基础课。
他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气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观测技术,熟悉气象与林业生产的关系,为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打好基础,为发展林业生产,实现林业现代化服。
然而气象学的实习,不仅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且对掌握气象学的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实验通过测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1.5m,0.5m)地表温度,地中5、10、15、20cm温度,在测量期间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气压以及天气状况这些气象因素随时间变化(7点~17点)来掌握气象学理论,气象学研究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仪器使用方法。
二研究地点:本组实验地点在北华大学逸夫楼东侧园林地带,距逸夫楼有30m左右,举松花江有200m左右。
地面有草坪并且有铺有地砖的小路,草地上有散乱分布的山梨树和樟子松。
山梨树高有10到15m,樟子松有20到25m。
林冠郁密度有40%,绿地面积80%。
三实验仪器:阿斯曼空壳气压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四实验人员:第三组全体人员五实验内容与方法:测量在七点到十七点这段时间的整点气温,汽压,风速,风向(1.5m,0.5m)地表温度,地中5、10、15、20cm温度,在测量期间地面最高最低温度,以及天气状况。
干球温度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用湿球温度表的读数和查《湿度查算表》来查出水汽压(e)相对湿度(U)。
用空壳气压表读出气压。
用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来测出在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最低温度。
地表温度表读出地表温度。
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来测风速风向。
干湿球温度表,曲管地温表和地面温度表每次测量都读两次数。
六数据整理和分析:测点8时、14时地温随深度(0、5、10、15、20cm)变化曲线由于测量日是阴天,所以地温不是很高。
14点相对于8点收到来自大气温度更多,所以14点的温度普遍高于8点的温度,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减小,因为远离大气,所以接收到的能量逐渐减小,最终在15cm时趋于相同。
气象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全文)
气象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气象学课程是农林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概念多,还有一些内容很抽象,再加上教学时数又有限,导致“教师难讲,学生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授受”模式,而是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繁多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易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乐于学并能主动去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大气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应用气象学理论为农林业生产服务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以下的探究和实践。
1趣味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
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
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
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气象学实验报告 word资料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姓名:罗意学号:20152587日期:2016年9月地点:四川农业大学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一、辐射与光照强度实验目的:1.了解天空辐射表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2.了解净辐射表的结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3.了解多探头照度计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使用的仪器: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总辐射的测量1、天空辐射表的构造、原理:天空辐射表(总辐射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感器,另一部分是电流计,两部分由电线连接。
天空辐射表是测定地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仪器。
2、天空辐射表的安装、使用:用电线将传感器和电流表连接起来,传感器一端,电线末端的螺丝帽应扭紧,电流表一端,红色黑色线头应接在电流表对应颜色的电线孔中。
测定时,将传感器平置于架子上,并避免被遮挡物挡住光线,然后拿起电流计并离传感器一定距离,避免光线被挡,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
3、观测与记录:观测时拿起电流计并离传感器一定距离,避免光线被挡,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待3-5秒后读出电流计上的视数并记录在记录纸上,并根据电流表上的转换公式(辐射瞬时值=显示值x1000/灵敏度系数)计算出辐射值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读数完毕后关闭电源。
此次实验一共测定六次,每次测定时间间隔为四十分钟。
(测定数据见最后附表)二、净辐射量的测定1、净辐射表的构造、原理:净辐射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感器,另一部分是电流计,两部分由电线连接。
TBB-1净辐射表被用来测量太阳辐射及地面辐射的净差值。
它的测量范围为0.28—3μm的短波辐射和3—50μm的地球辐射。
净辐射表的工作原理为热电效应,感应部分是由康铜镀铜组成的热电堆,热电堆的外面紧贴着涂有无光黑漆的上下两个感应面,由于上下感应面吸收辐照度不同,因此热电堆两端产生温差,其输出电动势与感应面黑体所接收的辐照度差值成正比。
为了防止风的影响及保护感应面,该表装有即能透过长波辐射、又能透过短波辐射的聚乙烯薄膜罩。
气象研学课程安排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普及,气象研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特制定以下气象研学课程安排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气象观测方法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意识;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 气象基础知识讲座- 讲解气象的定义、气象要素、气象灾害等基本概念;- 介绍气象观测方法、气象仪器及其应用;- 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
2. 气象观测实践- 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学生动手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进行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
3. 气象实验- 开展气象现象模拟实验,如:云雾生成、降水形成等;- 学习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气象科普展览参观- 参观气象科普展览,了解气象发展史、气象科技成就等;- 观看气象科普影片,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5. 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学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 进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课程安排1. 时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研学基地开放时间,合理安排研学时间;2. 地点:选择具有气象观测、科普教育资源的研学基地;3. 人员:组织学生、教师、研学基地工作人员等;4. 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安排研学活动日程;5. 考核:对学生的研学成果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
五、课程保障1. 师资保障:邀请气象专家、教师、研学基地工作人员等担任研学导师;2. 资源保障:提供气象观测设备、实验器材、科普展览等资源;3. 安全保障:制定研学活动安全预案,确保学生人身安全;4. 考核评估:对研学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气象科学探索教案
气象科学探索教案一、引言气象是一门研究天气现象的科学,它涉及到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地理等方面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气象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气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气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熟悉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 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和读取相关数据;- 了解气象对农业、交通、旅游等领域的重要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气象科学基础知识讲解- 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入气象科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结合实例解释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气象预测的基本原理;-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不同气象现象的特征和相关知识。
2. 实验探究活动- 设计气压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搭建简易仪器来了解气压的测量方法;- 利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气温和湿度的测量实验;- 借助风速仪器,观测和记录风速的变化情况。
3. 讨论与互动- 分组讨论气象现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开展小组合作实验,研究气象与农业、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关系;- 举办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总结与展示-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总结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 学生制作海报、模型、PPT等形式的展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学习成果;- 学生参观当地气象台或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对气象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 观察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收集学生合作讨论的表现和成果;- 评估学生对气象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反思与改进:- 针对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困难,优化实验步骤和指导;- 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助材料;- 开设更丰富的气象科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