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 阐释
虚邪 皮肤 络 经 输 伏冲 肠胃 膜原 毛发立、淅然恶寒、 毛发立、淅然恶寒、皮肤痛 肌肉痛 洒淅恶寒、 洒淅恶寒、犹如受惊一般 肢节痛、 肢节痛、腰脊强 体重、 体重、身痛 从寒化:食不化 飧泄 从寒化:食不化---飧泄 奔响腹胀 从热化:溏出糜 从热化: 息而成积
四、不同积病的表现
一、邪气与病位
[ 原 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清湿[1]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所伤异类, 岐伯曰: 三部之气[2],所伤异类,愿闻其会[3]。岐伯曰:三部之气 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 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不可胜数。 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4],不可胜数。 1.清湿:清,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1.清湿: 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清湿 2.三部之气 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气, 三部之气: 2.三部之气: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气, 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3.愿闻其会 愿闻其会: 要也,要点,要领。 3.愿闻其会:会,要也,要点,要领。 3.淫泆 淫泆: 浸淫; 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内浸淫、 3.淫泆:淫,浸淫;泆,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内浸淫、 扩散。 扩散。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不同邪气发病的部位特点
来自百度文库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 起于阴,或起于阳”之分。 起于阴,或起于阳”之分。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故“喜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 怒不节则伤脏”而病起于内。 怒不节则伤脏”而病起于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故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三、外邪伤人之传变
[原 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 痛之时息,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痛之时息,大经乃代[1]。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留而不去, 在输之时, 洒淅喜惊[2]。留而不去,传舍于输[3]。在输之时,六经不通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4],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之间,留著于脉。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5]之间,留著于脉。稽留 而不去, 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而不去,息而成积[6]。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7],或著于肠胃之募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原,上连于缓筋[8],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二)病证的命名方法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故古医家 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说明依据邪气侵袭、居留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 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给病证命名的主要方 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于内, 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于内,地之清 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 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 邪,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 虚邪: 1.两虚相得,众人肉坚:两实,灵枢九宫八风》:“; 3.两实相逢 众人肉坚:两实,言天气正常和正气充实; 两实相逢, 3.虚邪 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言天气正常和正气充实风 两实相逢 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 客,,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 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养万物。、相合,虚邪 肉坚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 相合, 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 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4.三员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三员: 4.三员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虚风, 即三部。 虚风,:即三部。
[原 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 积者,其积往来上下, 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1]也,浮而缓[2],不能 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 句积而止之[3],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湊渗注灌,濯濯有 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 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 满雷引 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 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 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 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 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 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 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 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 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 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 下也。 下也。
五、积的生成
[ 原 文]
黄帝曰: 积之始生, 至其已成, 奈何? 岐伯曰: 黄帝曰 : 积之始生 , 至其已成 , 奈何 ? 岐伯曰 : 积之 始生, 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始生 , 得寒乃生 , 厥乃成积也 。 黄帝曰 : 其成积奈何 ? 岐 伯曰: 悗生胫寒, 胫寒则血脉凝涩, 伯曰 : 厥气生足悗 [1] , 悗生胫寒 , 胫寒则血脉凝涩 , 血脉 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 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 入于肠胃则 胀 , 胀则肠外之 胀则肠外之 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汁沫迫聚不得散 [2] , 日以成积 。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 起居 不节, 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 [3] 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 不节, 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 伤则血外溢, 衄血; 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 衄血 ; 阴络 [3] 伤则血内溢 , 血内溢则后血 。 肠胃之络伤 , 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 则血溢于肠外 , 肠外有寒 , 汁沫与血相搏 , 则并合凝聚不 得散, 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得散 , 而积成矣 。 卒然外中于寒 , 若内伤于忧怒 , 则气上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逆 ,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 , 温气不行 , 凝血蕴里而不散 , 津 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6.息而成积 洒(xiǎn)淅,寒栗貌。洒淅喜惊指患者寒栗频频难 2.洒淅喜惊 大经,指经脉。积块是替代。大经乃代, 1.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代,是替代。大经乃代,指邪气由 息而成积: 洒淅喜惊: 大经乃代: 息而成积 洒淅喜惊 大经乃代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 7.膂筋:附于脊膂之筋。积,积块。息而成积言邪气留于肠外募 膂筋:募与膜通生长。 寒栗貌。 膂筋 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指足太阳膀胱经故称。 3.传舍于输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5.募原:附于脊膂之筋 淅 4.伏冲之脉:息,生长。 传舍于输: 募原: 伏冲之脉: 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募原 伏冲之脉 输,,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即下文所谓输脉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 。 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以自控,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络脉深入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8.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缓筋: 缓筋 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 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 关系。 关系。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一)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内经》对外感病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内经》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 个基本因素, 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 个基本因素,即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 其病乃生。若不存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其病乃生。若不存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则人不会得病。 则人不会得病。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两虚 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得”就会导致疾病, 相得”就会导致疾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正气是决定受邪发 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 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独伤人” 而无虚之人,即便是“卒然逢疾风暴雨” 独伤人”,而无虚之人,即便是“卒然逢疾风暴雨”,也 不会受邪疾病。 不会受邪疾病。
二、邪气、正气与疾病的发生 邪气、
[原 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 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之风, 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1]之风, 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2],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3]。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 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 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4]。
3.不能句积而止之:句,《甲乙经》作“拘”,可从。本句谓 不能句积而止之: 不能句积而止之臂手, 甲乙经》 1.臂手孙络之居:臂手 臂手孙络之居: 擘乎”,可从 可从。 臂手孙络之居 擘乎”可从。。擘, 2.浮而缓:谓孙络浮浅而弛缓。 浮而缓: 浮而缓 谓孙络浮浅而弛缓。 。 孙络不能约束其积使之固定不移。犹处也。 孙络不能约束其积使之固定不移,犹处也。 聚也。 于也。 通“辟”,聚也。乎,于也。居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
解]
百病:多种疾病。 百病: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人的途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 径、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重点论述了严重疾病 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 “积”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故 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 以“百病始生”名篇。 百病始生”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