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考点规律】掌握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理解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必背要点】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

(2)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3)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辐射逆温。

2.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分析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逐渐消失。

3.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1)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2)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强化训练1】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2.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强化训练2】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回答第3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A.①B.② C.③D.④【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1、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逆温现象》 讲义

《逆温现象》 讲义

《逆温现象》讲义一、什么是逆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然而,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反常的现象,那就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气温不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而是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就好像是大气中的一层“盖子”,把下方的空气“捂”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垂直方向上来看,正常情况下,大气的温度分布是底层温度高,高层温度低,就如同一个“头重脚轻”的结构。

但在逆温出现时,这个结构发生了反转,变成了“头轻脚重”。

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类型。

二、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失去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加热,同时自身又不断向外辐射长波能量而冷却。

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降温较快,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较慢,这样就形成了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逐渐升高的逆温层。

这种辐射逆温在日出后会逐渐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底层空气受冷降温,而上层空气仍保持原来的温度,从而形成逆温。

比如,在冬季,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向大陆时,有可能会出现平流逆温。

3、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的区域,空气下沉压缩增温。

由于空气下沉过程中,绝热压缩升温比辐射冷却升温要快,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通常出现在高气压区。

4、锋面逆温在锋面附近,冷暖空气交汇。

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在这个过渡区内就可能出现逆温现象。

三、逆温现象的影响逆温现象对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

这就像是给污染物加了一个“盖子”,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在一些城市,逆温现象频繁出现时,往往会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出行。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逆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冷空气的下沉,使得作物在冬季免受冻害。

例如,在一些果园,夜间的逆温可以保护果树免受严寒的侵袭。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主题突破11:逆温问题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主题突破11:逆温问题

土地退化一.水土流失1.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成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降水强度大的暴雨冲刷侵蚀地表。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3.危害(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2)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

5.不同区域对比(1)黄土高原:①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②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2)南方丘陵:①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②整治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1)从经济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2)从生态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3)从社会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逆温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逆温现象的原理及应用引言逆温现象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指的是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非典型情况。

在逆温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常规的温度递减情况相反。

逆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在多个领域中展示出重要价值。

逆温现象的原理逆温现象的形成原理主要与大气层中的垂直温度梯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高度的升高,大气温度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空气受到的压力减小,分子速度增加而导致的。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垂直温度梯度可能会发生反转,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温度逆转层逆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大气中的某个特定高度范围内,这一范围称为温度逆转层。

温度逆转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空气在该层内很难上升或下沉,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屏障的效果。

这也是逆温现象在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例如航空领域的气流管制和高空作业等。

形成机制逆温现象的形成机制有多种可能性。

其中一种常见的形成机制是地面散热不足,地表温度比较高,在上层的空气温度却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受晒后,减少辐射散热而温度上升。

另一种形成机制是通过风向和山脉等地形特征的影响,将暖流隔离在冷流之上形成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的应用逆温现象在很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空气污染治理逆温层的存在能够限制大气的垂直混合,导致臭氧和其他污染物在低层积累,进而影响空气质量。

因此,研究和监测逆温现象对于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时监测逆温层的高度和变化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排措施,提高空气质量。

无人机技术逆温现象对于无人机(UAV)的飞行具有重要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会对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和高度控制造成挑战。

研究逆温层的高度和特性,可以帮助无人机通过逆温层或避开逆温层,以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

气象预测逆温现象对天气和气候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可以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和风向风速的分布,从而对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典例引领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 项。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逆温现象与热力环流考点归纳及应用

逆温现象与热力环流考点归纳及应用

1.逆温的定义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2.常见的逆温类型:(1)辐射逆温——近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形成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形成过程: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

3、逆温产生的影响:①对大气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加剧大气污染;多雾且不易扩散,大气能见度降低;产生晴、干天气;易产生冻雨现象。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成因及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成因及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成因及其影响一、知识讲解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二、例题分析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项正确。

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

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

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上界高于强逆温上界,造成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C项正确。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完成第3题。

3.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A解析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①图大气能够垂直对流,利于雾霾污染物的扩散。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一、逆温(一)逆温分四类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微风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如下图表明辐射逆温的发生、消失过程。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故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如右图:④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出现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例: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利弊1.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一. 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1)当TS ≥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高考地理知识库是为了帮助考生备考地理科目而设计的全面知识整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知识中的逆温现象,包括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考生对逆温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高考答题提供参考。

逆温现象是指某一层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但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逆温现象会发生。

以下将从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形成原因逆温现象的形成与地表和大气的热量交换有关。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辐射冷却作用明显,地表温度迅速下降,而空气温度下降较慢。

这时,地表的冷空气重量高于暖空气,形成温度逆转层,即逆温现象。

二、影响因素逆温现象的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大气压力场和气象条件。

地形是逆温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山谷、盆地等地形容易形成逆温现象。

大气压力场也会对逆温现象的形成产生影响,如高压系统的存在有利于逆温现象的发展。

此外,气象条件也会对逆温现象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如逆温通常出现在风力较弱、空气湿度较小、无云的情况下。

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逆温现象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逆温现象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影响。

逆温现象可以减轻低温对作物的影响,延长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尤其在寒冷地区,逆温现象对农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逆温现象对城市和工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逆温现象可以形成温暖而稳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城市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降低大气污染程度。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逆温现象的影响需要被充分考虑。

此外,逆温现象还对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逆温现象常伴随着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困扰,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同时,逆温现象还会导致空气湿度增大,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和负担,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典例引领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一. 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

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

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20世纪世界6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有关,小的污染事件就更多了。

很多大气污染物在排放出来时都比周围空气热(汽车尾气、工厂烟囱的烟气等),热空气比重较轻,因此一般情况下,较热的污染气体从冷空气中上升并在上部逐渐扩散。

如果存在逆温现象,暖空气层覆盖在冷空气层之上,较热的污染气体仅能上升到热空气层的底部。

在那里,污染气体的比重没有上部空气轻,也就不再上升,这样它们被局限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并在那里聚集。

有时冷暖空气的交界十分明显,可以看到污染空气有一个子坦的顶界。

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山谷曾发生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就是逆温诱发的。

当然,即使不存在逆温现象,大气污染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逆温却使污染物浓度大大增强。

而且,一旦形成逆温,由于空气不易对流上升,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使近地面冷空气的密度增大,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多,很难越过上部较轻的热空气。

逆温现象可能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特定的地形对形成逆温现象特别有利。

如美国洛杉矶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太平洋吹来的冷空气受山脉阻挡,插人大陆的暖空气之下。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就在一条大山谷中,当暖锋通过山脊平面时,冷空气仍滞留在山谷之中,形成逆温。

德国煤田丰富的鲁尔山谷在1984年~1985年冬季,长久的逆温现象造成大气污染,许多学校和工厂被迫关闭,私人汽车也被禁止使用,一直持续到空气重新洁净,在大多数天气状况下,除了等待逆温现象自行消失,别无办法。

有些天气状况,如逆温,能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反过来,大气污染也能改变天气条件,如降低能见度,改变气温,增加雨水的酸性等。

这在粉尘造成的大气污染中表现特别突出。

美国密歇根湖的西南方是个工业区,有芝加哥市等工业城市以及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和哈蒙德市。

这些工业区的烟雾向东北方向吹过湖面。

起初,这些烟雾几乎难以察觉,随着水蒸气的凝结,开始出现云雾,最终形成雪晶。

密歇根湖大片降雪区就位于污染烟雾从西南方向向东北延伸的直线地带上。

这说明大气污染会引起降水的变化,当然这些降水是受污染的酸性降水。

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地区性气候也会发生影响,主要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的煤烟、粉尘等污染物改变了大气成分,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燃烧煤、石油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

二氧化碳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也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使大气吸收更多的辐射与逸散的能量而使地面增温。

因此,局部地区产生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专题练习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B.乙C.丙D.丁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20m 40m 60m 80m 100mA 16.3℃16.6℃16.8℃17.0℃17.1℃B 21.0℃21.0℃20.9℃20.9℃21.0℃C 20.9℃20.8℃20.6℃20.2℃20.0℃D 15.2℃14.8℃14.7℃14.9℃15.2℃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2006年·江苏] 上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甲 B. 乙C . 丙D.丁5.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 ⑤⑥6.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B谷地C平原D 丘陵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

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据此回答7—9题:7.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90千米B150千米C115千米D230千米8.这里经常出现逆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

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混合物。

下列时间最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是A .春季早晨B .夏天中午C .秋天傍晚D .冬天晚上参考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材料一: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材料二:图9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34º35º15°C 13°C 11°C 13°C 15°C10.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A .石油燃烧B .汽车尾气C .煤炭燃烧D .工厂废气 11.该城市上空( )A 盛行下沉气流B 气流扩散条件变差C .出现逆温现象D .空气对流显著 12.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 )A .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B .臭氧浓度增加C .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D .氮气浓度增加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13.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弱B.大气逆辐射减弱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14.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19∶00~22∶00B.04∶00~07∶00C.07∶00~10∶00D.13∶00~16∶0015.右图(图3)中曲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接近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16—17题1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一6℃以下B.6℃以下C.一4℃以下D.4℃以下17、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8—19题18..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19.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

完成20—22题:2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2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2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23.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