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参考资料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马恩列论教育教育学原理胡德海本;成有信本;教育概论叶澜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原理(英)沛西能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邹进现代教育原理厉以贤教育原理陈桂生(二版);金一鸣本;学校教育原理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陈桂生教育通论郑金洲教育功效观——一个教育原理的新视角雷鸣强教育问题研究概述孙喜庭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教育与社会发展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杜威教育论著选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论罗素著;斯宾塞著再论教育目的怀特教育目的论扈中平教育哲学(如黄济、奈勒、高广孚、周浩波等版本)呼唤21世纪的教育哲学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桑新民等当代西方教育哲学陈友松理解与教育金生鈜现代教育哲学王坤庆教育是什么张巽根教育人类学(如[奥]茨达齐尔、O·F·博尔古诺夫、冯增俊等版本)教育学(如王道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叶澜等著有代表性的版本)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大河内一男教育社会学(如鲁洁本;金一鸣本;)学会生存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UNESCO教育的使命UNESCO系统科学与教育查有梁教学论李秉德教学论稿王策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教学本体论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张广君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的相关文章网络信息。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劳动委员版)1.评析三种当代西方教育的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提出问题-实验假设-实验计划-实验开展-结论应用)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一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但他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另外还有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
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其内容和性质随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第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列举三种教育起源理论。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原理复习资料知识点: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在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3、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概括地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有落后、原始的教育现象,有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1)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2)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以及处省、自修行为;(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矛盾: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生产首先是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8、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马恩列论教育教育学原理胡德海本;成有信本;教育概论叶澜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原理(英)沛西能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邹进现代教育原理厉以贤教育原理陈桂生(二版);金一鸣本;学校教育原理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陈桂生教育通论郑金洲教育功效观——一个教育原理的新视角雷鸣强教育问题研究概述孙喜庭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教育与社会发展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杜威教育论著选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论罗素著;斯宾塞著再论教育目的怀特教育目的论扈中平教育哲学(如黄济、奈勒、高广孚、周浩波等版本)呼唤21世纪的教育哲学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桑新民等当代西方教育哲学陈友松理解与教育金生鈜现代教育哲学王坤庆教育是什么张巽根教育人类学(如[奥]茨达齐尔、O·F·博尔古诺夫、冯增俊等版本)教育学(如王道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叶澜等著有代表性的版本)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大河内一男教育社会学(如鲁洁本;金一鸣本;)学会生存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UNESCO教育的使命UNESCO系统科学与教育查有梁教学论李秉德教学论稿王策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教学本体论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张广君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的相关文章网络信息。
教育学原理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1、《教育学原理》,成有信主编,大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教育原理》,金一鸣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3、《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第一版。
4、《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教育原理》,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6、《教育学原理》,王道俊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7、《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宝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8、《元教育学研究》,瞿宝奎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
9、《教育学史论纲》,王坤庆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10、《教育学文集》,瞿宝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与教育学》卷、《教育与社会发展》卷、《教育与人的发展》卷、《教育目的》卷。
11、《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
12、《现代教育学基础》,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年第一版。
13、《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瞿宝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4、《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15、《20 世纪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王坤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16、《20 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金林祥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17、《中国教育学百年》,郑金洲、瞿葆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8、《教育原理》,柳海民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9、《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李政涛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0、《教育学原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杂志:1、教育研究;2、教育理论与实践;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4、教育研究与实验;5、中国教育学刊;6、教育学报;7、课程.教材.教法F面是古文鉴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九歌•湘君屈原朗诵:路英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2篇)《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教育学的实践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观点,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 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演变: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的总和。
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考试制度。
2.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学制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制度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以孔子、柏拉图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教育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育现状。
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获取教育信息。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
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机构、社会活动等途径实现教育功能。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具体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3.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
个体发展需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制定教育目的。
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的。
4.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工程《教育学原理》pdf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教育学主要蕴含在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之中。随着近代教 育的兴起和学科分化的加速,教育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现代教育学在吸 收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其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道德品质。德育则在体育活动中强调公平竞争、尊重 对手和遵守规则等道德原则,促进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德育则在美育中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01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框架,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课程,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02 03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 教育应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不断调 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同时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 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 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 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情
陶冶道德情感,引导学生体验道德 的美好和崇高。
教育学原理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一、单选,多选,判断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并非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
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子学界通常视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展。
4、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地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他使教育学到教育科学的转变。
5、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
6、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
7、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8、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和人为内部关系,教育和社会为外部关系。
9、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0、政治对教育的影响①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②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③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④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11、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本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12、马克思提出什么能力?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也包括人的智力。
13、德育的目标: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4、劳动教育的目标: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②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③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5、据外国教育史料记载,职官学校的出现主要为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服务,文士学校的出现能够进行文字书写和计算的书吏16、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7、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18、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②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③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④确定课程目标19、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①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②学习者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③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④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①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②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③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21、教学过程特殊性: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22、教学规律:①教育与学的辩证统一②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结合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23、教学原则:方向性/循环渐进/因材施教/伦理性原则24、设计教学目标一共四个步骤:起点分析,任务分解,目标确定,目标表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 材料3:
下面是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
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 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 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 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问: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上述说法中的不尽科学之处,并分析教 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材料分析题
• 材料1:
尼克∙胡哲于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天生没有四肢,成长过 程中不仅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还要与自卑孤独作战,在学校、老师和 父母的帮助下学会应付自身的不足,并开始独立做事,适应生存环境, 开始热爱生活、从事伟大的事情,七年级时,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处理 各种事情,中学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获得会计与财务策划双学士学 位。19岁开始以演讲和自身经历鼓舞他人,2005年被授予"澳大利亚年 度青年”称号,现在足迹遍布世界,与千万人分享他的故事与经历。 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作用。 要点提示: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个体潜在发展可能 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是发展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 条件。 总之;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简述《学记》中主要教育思想。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简述学制发展趋势。 简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实施策略。
《教育学原理》资料
《教育学原理》资料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以及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原理不仅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日常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基本介绍。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活动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内在特点;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教育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操作原则。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结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等,这些原理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教育的结构研究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组成部分,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的过程研究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
教育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技巧,如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教育的评价研究教育成效的评判标准和方法。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原理有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是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则和规范。
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
1.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品德、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2.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个别化地进行教学。
3.教育的激励原则: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育的社会性原则: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5.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原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3篇)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a. 教育学的概念b. 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教育学b. 中世纪教育学c. 近现代教育学d. 当代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a. 教育的目的b. 教育的价值2.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a. 教育的主体b. 教育的客体3. 教育的基本规律a.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 教育与人类文化传承的关系4. 教育的基本原则a. 人本原则b. 科学原则c. 伦理原则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 学校教育学a. 学前教育学b. 基础教育学c. 高等教育学2. 社会教育学a. 家庭教育学b. 社区教育学c. 比较教育学3. 心理学与教育学a. 发展心理学b. 学习心理学c. 教育心理学4. 教育哲学a.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b.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复习提纲二:教育实践与改革一、教育实践1. 教育政策与制度a. 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2. 教育管理与领导a. 教育管理体制b. 教育领导理论3. 课程与教学a. 课程理论b. 课程改革c. 教学理论d. 教学方法4. 教育评价a.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b.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二、教育改革1. 基础教育改革a.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2. 高等教育改革a. 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3. 职业教育改革a.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4. 终身教育改革a. 终身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目标b. 终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复习提纲三:教育与文化、社会、个体关系一、教育与文化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 教育的文化功能b.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 文化传承与创新a. 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b. 教育与文化创新二、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a. 教育的社会功能b.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2.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a. 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b. 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三、教育与个体1.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a.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 个体差异与教育2. 教育与个体价值观a. 教育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b.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3. 教育与个体心理健康a. 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b. 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填、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孔子、苏格拉底、学记,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布鲁纳)《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
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1776年。
1806赫尔巴特,西方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普通教育学》,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
杜威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了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理论。
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或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教育学的形成阶段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提出来。
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育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是一部系统的教学论著。
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人。
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的作者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普通教育学》,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
教育学的成熟阶段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是杨贤江。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过程》中两个重要观点:1..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学科的结构,而不是大量的知识。
2.教育的方法应使用发现法。
发现教育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汤睃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发展教学论”。
该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推动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起源的三种说法: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的著作《动物世界的教育》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表达了思想:教育从它的其原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一切人类社会皆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学原理》参考资料
《教育学原理》参考资料《教育学原理》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 学校教育:便是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它规定着各类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 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我国是指党和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是衡量各类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
7.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8. 传递接受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讲解等系列活动把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以接受的方式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9. 班级授课制:所谓班级授课制是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0.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2.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3.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教育学原理 资料
教育学考研大纲Ⅰ。
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13)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Ⅲ。
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相关参考书: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3.《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Ⅲ。
考查范围【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科知识概览:十章复习方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重点是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实践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 学校教育:便是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它规定着各类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 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我国是指党和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是衡量各类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
7.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8. 传递接受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讲解等系列活动把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以接受的方式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9. 班级授课制:所谓班级授课制是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0.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2.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3.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14. 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一员,又是特殊的一员,他代表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责。
也可恰当地说事“平等中的首席者”。
15、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最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地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
16、新课程标准: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知识点:1.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2.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家的代表,其代表作有《明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提倡教师中心,儿童中心。
3. 世界上第一篇教育作品:《学记》4. 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 19世纪下半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6.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的理论。
7.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
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9. 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0. 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教师的最大特点:教师角色多样化。
12. 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研究能力P13113、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国际社会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
其主要包括:儿童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研制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科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社会发展需要。
15、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
16、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3个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7、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8、衡量教学的标准是课程标准19、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强调三个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因此被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他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简答与论述:1.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答:a、教育即生长。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d、学校即社会。
e、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f、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2. 教师的专业素养?答:a、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b、教师的教育能力c、教师的研究能力(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反思的能力)3. 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答:a、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b、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 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答: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生产主要通过哪两个方面?答:a、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
b、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6.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a、教育的阶段性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是由所在社会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b、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C、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d、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7.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答:a、遗传素质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8. 教学的任务?答: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发展情感、态度、审美意识。
9.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答:a、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概对待,也不能“凌节而施”。
b、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这一阶段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适当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c、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一阶段教育要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而教。
d、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教育者只有掌握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的独特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答:a、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b、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c、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d、发展人的个性1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哪几个方面?答:a、就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而言,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爱劳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或建设者、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b、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而言,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的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2、学生的本质属性?答:a、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人b、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c、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d、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e、学生是成长中的人f、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3、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答:首先,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关系。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力图突破封闭的自我,破除种种极端倾向,寻求对话的“边缘地带”(在教学中是交流对话的关系)。
最后,师生是分享知识、智慧、情感,共同建构精神意义的关系。
14、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答:a、课程功能的转变b、课程结构的改革c、课程内容的改革d、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e、课程评价的改革f、课程管理的改革15、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原因是什么?答:a、以间接知识为主b、是有指导的认识c、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的知识16、上课时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哪些要求?答:a、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b、教学内容要正确c、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d、教学组织要有序e、学要有好的效果。
一堂好课除了要满足以上要求外,总体上还要体现学科性、艺术性和人本性的统一。
17、根据什么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呢?答:a、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来选b、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c、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来选d、根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来选18、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a、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c、坚持“少而精”d、发扬教学民主19、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答:a、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b、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引导者c、班主任是班级关系的协调者20、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要着眼于哪些方面?(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答: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培养班集体的核心队伍c、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d、制定和执行班级规范,营造良好的班风e、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21、教育民主化的体现?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就与的自由化。
22、课程目标的依据?答:(1)对学生的研究:a、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b、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c、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分成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把当代社会分为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家教、消费、公民。
(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是要传道,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过程。
23、教学的一般任务?答:a、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6、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优点:a、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b、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C、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
e、在班集体中进行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质。
缺点:a、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由于教师为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b、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受纳性学习,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c、教学面向全班学生,一般是“平均水平”,从而难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d、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
e、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内容易被人为地割裂成“课”,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