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实质总结

合集下载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精选资料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精选资料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然而,由于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准确预料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 1]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视角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国家“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险恶用心;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客观规律的认识,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 50年代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电子和原子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 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 ,生产的社会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 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调节和干预 ,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 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 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核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速度,资本主义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

谈“资本主义”的实质.

谈“资本主义”的实质.

谈“资本主义”的实质引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质,许多人谈过。

例如西方有马克思,韦伯,桑巴特(Werner Sombart),陶普(Maurice Dobb),……中国有梁漱溟,余英时,黄仁宇……最后,哈耶克在1988年发表了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算是给这场“主义”之争盖棺论定。

我要在这篇小文章里叙述的,大致就是这些大学者们说过的话。

但是我把这些话分做两段说,一段是人们在哈耶克那本书发表之前的认识,我称为“传统的看法”。

一段是哈耶克的看法,我称为“最后的看法”。

一提到“最后”之类,就难免有质疑说“僵硬”或“教条”。

不过我这里的“最后的看法”确实是哈耶克最后的看法,这位从本世纪初即参与了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学者已经于1993年3月辞世而去了。

一传统的看法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

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

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

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

”马克思自然被归入第一类。

韦伯是第二类。

诺斯(Douglass NOrth)应属于第三类。

也许这种把作者简单归类的办法会误导读者。

事实上,韦伯和桑巴特以后,黄仁宇,余英时,以及三十年代的梁漱溟,都持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

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

所以余英时先生又称韦伯和他的立场为“历史多元论”,以别于”一元论史观”。

极而言之,从西欧历史中挖去任何一段(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时代,古希腊,……)都会使现在西欧北美的社会不成其为“资本主义”。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后来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一直认为中国即便再独自发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资本主义”。

他的观点后来由余英时先生再度提出。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

(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

(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时期到现今的500多年间,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特别是战后50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

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

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

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

马原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主题200字

马原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主题200字

马原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主题200字
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
1. 资本主义本质是私有制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

2.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对雇佣工人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夺。

3.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利用手中的权力,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劳动者的从属关系,迫使劳动者不得不为资本家无偿劳动。

4.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基础上的。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与实质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与二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揭示这些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多方面的,大体说来,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以及阶级、阶层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依次经历了如下四种形式,即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

每一次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随着这些变化也不断提高。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

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人股东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溶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

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

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次得到显著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如美国出现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实行严厉的统制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

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一次进入低潮。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猛烈发展阶段,而且具有新的特点。

此时,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达到40%左右,而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不再是作为一种短时期的“战时状态”或“反危机措施”,而是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已经发展到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实质

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实质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解答: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力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家除了对内发挥政治功能之外,由于国家也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不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本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它国家间的交往关系。

由于国家之间常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战争。

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这个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

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

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

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人们生活困难,示威游不断,社会混乱
向世界扩展
工人把牛奶 倒入河中
股市崩溃后,100 美元可买下这辆 车
街头的失业工人
1933年,富兰克林 . 罗斯福 Franklin D。Roosevelt, 1882-1945)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New Deal) 救治经济危机, 并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大胆实验”。 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 出口。 (2)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3)调整农业,压缩农 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兴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减少失 业(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5)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6)《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指定本行 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 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 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 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国际垄断 阶段。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1、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 2、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 3、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 4、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 张的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 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一个矿工的儿子和他母亲的对话:“天这样冷, 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因为我们没有煤。你 父亲失业了,没钱买煤。”“父亲为什么失业 呢?”“因为煤太多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来说社会生产听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人民的 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实质

NO1、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1)资本输出的原因。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2)资本输出的形式。

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3)资本输出的实质。

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NO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概念中,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使用上也许是最富有折衷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是最少照顾到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

这个术语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狭义地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帝国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为强国对穷国和弱国实行压迫和“剥削”的同义语。

许多对帝国主义提出这种解释的作者,都把列宁作为理论权威来引证,虽然列宁曾尖锐地批判考茨基对帝国主义作出那样的解释。

帝国主义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在这种积累建立起一个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

这种理论有三个要素:(1)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2)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所划分的时代;(3)根据世界的政治划分来把现象纳入“各个国家”。

由于第一个要素包含着第二个要素,因此实际上只有两个相互有别的要素。

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以下的密切联系但又各有特点的调查线索:(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的竞争”);(2)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表现);(3)受资本统治压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民族问题”,参看民族条目)。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从本质上讲,民主与集 中、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少数剥削者可以享 受各种各样的民主权利,享有广泛的自由,而 广大劳动人民虽然对国家、对社会尽了无数义 务,实际上却无法享受应当属于自己的权利和 自由。
资本主义民主的 实质?
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之上,只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程 序上可以被称作民主制度的,在政权性质上则 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少数剥削者的民主 。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的定义
资本主义民主,是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 制制度的革命中所创立 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 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国 家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什么是资本主义民主?
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不管它采取什么具体形式, 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用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财产所 有权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体是极少数资产者, 他们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并对广大劳动者实行统治 。
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是 相割裂的。它通过实行普选制、议会制、三权分立 、多党制等形式,制造一切权利归于全民的假象, 实际上,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制约, 不可能真正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从本质上:
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 ,少数剥削者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民 主权利,享有广泛的自由,而广大劳 动人民虽然对国家、对社会尽了无数 义务,实际上却无法享受应当属于自 己的权利和自由。
(1)在经济基础方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 务的,不管它采取什么具体形式,本质上 都是资产阶级用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财产 所有权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该怎样理解这个实质?以下内容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什么》的解答。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消费者有效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3. 其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史上最严重一次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当年,美国政府为应对,实行“罗斯福新政”,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全面干预经济,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生产造成的过剩,也就有效地弱化了危机。

其实关于本次危机目前还没有特别定论或说高屋建瓴的观点,现在基本处于一个大家各说各话的阶段,你也完全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就我来说,我认为首先过往的经济学先哲们总结的经验仍然是有效的,本轮危机本质仍然是资产泡沫堆积到一定程度后破灭导致的结果(本轮危机最初反映在次贷市场的泡沫破灭),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是市场经济,依靠市场调整资源配置就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一个经济循环周期问题。

在这里你也可以亮明你自己的观点,就是认为这样的危机究竟是可以避免的,还是不可以避免的,我们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能不能帮助我们改善未来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的基本原则 (1)私有制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人权原则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讨论: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发 展阶段?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社会资本主义阶段 (2)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国家垄断资本阶段 其他观点有“新资本主义”、“后资本
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等等。
第一种观点:民主社会主义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 的主导权,当代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资 本主义阶段。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 (四)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五)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
化 (六) 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 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史,如果从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360多年的历 史。资本主义大体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四个阶段。
第二种观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第一,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 第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

它的本质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关键要素:私人所有权和利润追求。

私人所有权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是私人所有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企业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财富和资源。

这种私人所有权使得企业有权决定如何使用和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经营和组织生产活动。

私人所有权的存在为个人提供了创业、投资和创造财富的机会。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经营策略。

这种自由度为个人创造了经济上的机会,并激励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私人所有权也带来了不平等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富有阶层手中,而相对较弱势的群体则面临贫困和资源不足的挑战。

这种财富和权力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体系争议的焦点之一。

利润追求除了私人所有权,利润追求也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来实现利润,并将其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利润追求为企业提供了动力和动机,激发创新和竞争。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然而,利润追求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可能会牺牲其他方面的考虑,如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

这可能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劳动力剥削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和环境上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利益驱动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本质可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得到体现。

市场经济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分配的经济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通过交换货币获取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市场经济的运作依赖于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

自由竞争鼓励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价格机制通过供求关系调节市场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完美之处。

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公共物品的供给、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摘要】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在于经济利益至上、资本控制和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这些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而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则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对工人的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的体现。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利益、资本控制、经济剥削、私有制经济、基本特征、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剥削关系、竞争机制、定义、起源、结论、实质。

1. 引言1.1 资本主义的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资本家通过私人所有权控制生产资源,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产品的所有权是分开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认为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激发个人动力,提高经济效率。

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到私有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

私有财产制度是指生产资料、土地、厂房、设备等所有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或集体拥有。

市场经济机制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和数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和商业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随着商业资本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模式,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1.2 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解体和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依附于封建地主,按照一定的等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生产和交换。

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

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

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

这种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后,如果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仍然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即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再生产出拥有更多资本的资本家和仍然要出卖劳动力的大量雇佣工人,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

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

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如果剩余价值分为积累部分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的比例不变,那么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就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下面来看看2003年真题: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_________.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分析: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资本家使自己的资本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得到剩余价值。

所以选项C、E为正确答案。

选项A和B是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的运动过程的内容,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特征,所以不正确。

选项D本身叙述就是错误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

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假制,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000年真题: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____________.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这两重过程式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2001年真题: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_____________.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概念,种牛是属于生产资本,同时也是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所以这一题正确答案为A、C、E.五、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002年真题: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________.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分析: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选项A是资本家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选项B是单个资本家得到相对剩余价值;选项C是资本家获得了绝对剩余价值。

都不符合题意,所以不对。

本期总结:这部分知识虽然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其内容具有一致性,可以用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问题。

所以考生在学习时,在把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

一、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

这些因素有: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形式。

资本积累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把原来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

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下面来看2003年真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______.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B、利润率的提高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分析: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C)的所占比重不增加,可变资本(V)的所占比重下降,也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则可能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故A、C选项是正确的。

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V)带来的,可变资本的减少,剩余价值就会减少,利润率就会下降,平均利润率也随之下降,故B选项是错误的,E选项是正确的。

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本身就慢,其比重增加,周转速度快的可变资本比例下降,总的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跟着减缓,故D选项也是正确的。

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A、C、D、E选项。

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得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看一下2004年真题: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_________.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分析:我们知道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而选项E的说法是错误的。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则选项B也是正确的。

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科技水平的进步为基础的,与由竞争引起的部门间为重新瓜分剩余价值而导致的利润平均化无关,故选项A不正确。

所以正确答案为B、C、D.四、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股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得商业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银行资本:从所有权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借入资本是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从经营借贷资本并以自身资本用作借贷资本看,银行资本属于借贷资本的范围;从经营一种资本主义企业所获得平均利润来看,银行资本又具有职能资本的特点。

股份资本:股份资本不是一种资本,而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

它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联系在一起。

2001年真题: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__________.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分析:在全社会形成平均利润的同时,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得到一个大致相等的平均利润。

但借贷资本的使用者使用的是从借贷资本的所有者借贷来的资本,要以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以报酬,所以它的利润是低于平均利润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