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农作物抗逆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农作物抗逆育种的现状与展望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农作物种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而农作物抗逆性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重要农作物的抗逆种质资源已被广泛挖掘和开发,并成功利用于实践中,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展望两个方面,探讨农作物抗逆育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作物抗逆育种的现状1、抗逆种质资源的不断开发当今,大量研究表明,农作物的抗逆性不仅与生长环境和天气条件有关,也和植物自身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因此,开发优良抗逆种质资源成为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农作物抗逆种质资源的重视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上的筛选、鉴定和种质创新方面广受关注。
在中国,很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农作物抗逆种质资源的研发和应用工作。
同时,大规模中试和推广抗逆材料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实践。
2、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成效众所周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等手段,可以将克隆和改造某些特定基因或基因组,从而使农作物的抗逆性、产量和质量等方面得到改善。
比如,过去十几年中,研究人员通过拟南芥、水稻、番茄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已初步阐明了一些抗逆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开发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农作物产业的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
这些方法在提高作物的耐盐碱、干旱、高温、低温、病虫害等抗逆性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潜力。
3、遗传改良和小分子抗逆剂的开发除了基因工程技术,遗传改良和小分子抗逆剂也是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杂交育种、多倍体学、基因组选择等方法,可以改善种质资源和培育抗逆性、高产性、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例如,在黄瓜、南瓜、葫芦等蔬菜作物的遗传改良中,可以利用广义遗传力和特异遗传力的提升,实现对胜育性、抗病性、载蓄性等重要性状的改良。
同时,通过筛选和合成具有功效的小分子物质,如自然产物和人工合成的第二代抗逆剂等,也有望为农作物的抗逆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董勤勇张圆圆魏景芳朱昀摘要:干旱、寒冷、高盐以及病虫害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水稻抗旱、抗寒、抗盐以及抗病虫害胁迫机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其结构高度保守,常见1R-MYB/MYB-related、R2R3-MYB、3R-MYB以及4R-MYB4种结构类型。
MYB转录因子主要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生物以及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
本文就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分类以及在水稻(Oryzaativa)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答进行综述,为MYB转录因子的研究及植物抗逆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MYB转录因子;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Keyword:MYBtrancriptionfactor;biotictre;abiotictre植物在田間会遭受干旱、寒冷、高盐等非生物胁迫以及包括害虫和病原体在内的生物胁迫。
植物自身具备应对复杂胁迫反应的机制与策略,转录因子(Trancriptionfactor)是逆境响应的主要调控因子,其编码基因是作物改良的最佳候选基因[1]。
转录因子是一类调节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调控蛋白,通过与靶标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激活或抑制靶标基因的转录表达[1]。
据报道在已发现的80个转录因子家族中,只有MYB、NAC、bZIP、锌指蛋白等少量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MYB转录因子是最大的植物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它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应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5]。
目前从水稻中已鉴定出185个MYB转录因子[6],研究发现这些转录因子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在植物应对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方面上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些MYB转录因子基因提高了水稻的综合抗逆能力,是实现水稻抗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
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MYB转录因子结构上具有1~4个重复单元构成的MYB结构域,每个重复单元由50~53个氨基酸构成[7]。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虫害基因的导入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将一些抗虫害基因导入到玉米中,使其具有抗虫害的能力。
目前,已经成功将妥布霉素、Bt毒素等抗虫害基因导入到玉米中,有效地提高了抗虫害能力,减少了农药使用,保障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耐逆转基因的应用逆境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玉米的逆境适应性。
通过导入抗旱、抗盐、抗病毒等耐逆转基因,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在干旱、盐碱地以及病毒侵染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从而增加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玉米的适应性。
(3)提高营养品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导入丰富维生素A的β-胡萝卜素基因,使得玉米具有了更高的维生素A含量,对于缓解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健康问题有很大的益处。
还有针对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基因改良,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2. 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产业中的影响(1)提高抗逆性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具备了更强的抗逆性,能够在干旱、盐碱地以及病毒侵染等逆境条件下继续生长,从而减少了因气候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产量损失,保障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降低农药使用通过导入抗虫害基因,基因工程技术成功降低了对玉米的农药使用量。
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会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也使得玉米的食品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农业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
农业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在现代农业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愈加严峻,提高作物抗逆性已成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在为作物抗逆性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应用前景,包括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进展,以及其在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作物抗逆性是指作物在遭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时,能够保持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能力。
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低温及高温等环境因素,而生物胁迫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害虫等。
面对这些挑战,传统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周期长、效率低、难以实现特定性状的精确改良,因此,依赖农业生物技术的介入成为了亟待探索的方向。
基因工程是在作物基因组中插入或删除特定基因,从而改变其基因组表达以提升抗逆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引入外源抗逆性基因,提高作物对各种逆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将耐旱基因借助基因工程手段导入玉米和水稻,使其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这类转基因作物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增强其抵御环境压力的能力。
此外,基因编辑技艺如CRISPR/Cas9的出现,正加速了功能基因的快速识别和编辑,带来作物抗逆性提升的新机遇。
这项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定位特定基因,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改造,简化了转基因育种的过程。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利用DNA分子标记来加速育种过程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在早期阶段筛选出携带优良抗逆性状的个体,从而大大缩短传统育种所需的时间。
在抗盐碱研究中,通过与盐胁迫相关的标记,可以快速筛选出耐盐的遗传材料,并进行相应交配。
例如,在水稻育种中,科学家们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了多个抗盐基因,这使得耐盐水稻的选育工作得以高效进行。
应用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遗传多样性,还使得农作物适应极端气候环境的努力得到了有效推动。
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植物作为生物界中的一类生物体,同样面临着各种环境压力和逆境条件。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并保证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正常进行,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抗逆性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以植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次级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对于植物来说,逆境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激活一些特定的逆境响应基因。
这些逆境响应基因的调控网络是植物抗逆性的核心。
经过近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关键的抗逆性基因,如DREB、MYB、NAC和WRKY等。
这些基因能够调控植物的各种逆境响应,包括抗寒、耐旱、耐盐等。
此外,植物还通过调节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通路来适应逆境。
植物激素如乙烯、脱落酸、脱落酸等在逆境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次级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在植物抗逆性的调控过程中,次级信号传导途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植物细胞的膜蛋白和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次级信号传导途径能够调节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反应。
其中,Ca2+、ROS、激素和脱落酸等次级信号分子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在植物抗逆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此外,磷脂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和激酶信号途径等也被认为是调节植物抗逆性的关键因素。
三、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近年来,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植物中引入一些外源性基因,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比如,通过转导逆境响应基因DREB1A,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科学家们还可以精确地修饰植物基因组,以产生更加抗逆性的新品种。
结论总的来说,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深入了解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次级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逆境响应的机理,为培育抗逆性好的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一、引言基因工程技术(Genetic engineering)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的组成或结构,从而在基因层面上实现对生物特性的修改和改良的技术手段。
在农作物育种中,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抗逆性和改善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提高中的应用1.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实现对其生长发育、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改良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爆米花菌的Bt基因导入玉米中,使其具备抗虫害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样地,将拟南芥中的生长素合成基因转入水稻,使得水稻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2. 基因组选择基因组选择是通过对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从而实现选择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也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小麦、水稻等重要作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抗逆性改良中的应用1. 抗病虫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导入一些植物来源的抗病虫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将抗白腐病基因导入到土豆中,使得土豆对白腐病的抵抗力增强。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抗逆性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也成功导入了一些耐盐碱、耐旱、耐寒等逆境相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逆境胁迫能力。
例如,使水稻中的HVA1基因在非逆境胁迫下能够高表达,以提高其耐旱性。
这些抗逆性基因的导入有助于农作物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和生长,提高了作物的稳定产量。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1. 增强营养价值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作物中导入一些增强营养价值的基因,如控制蓝光感受器基因的表达,提高蓝莓中花色苷类物质的含量,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植物作为生物界的基础,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需求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胁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植物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本文将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和意义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但不限于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
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对于维持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1. 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第一步是了解逆境胁迫对植物生理和分子机制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等关键生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逆境下的应对策略。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研究逆境胁迫下植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识别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
2. 抗逆性的遗传改良植物抗逆性的提高既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来实现,也可以借助基因工程技术。
选育适应特定逆境条件的杂交品种和转基因植物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可精确识别和改良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进一步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
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前景1. 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和调控网络,从而实现对抗逆性的精确改良。
这为研究植物抗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 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尽管植物的抗逆性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我们对植物抗逆机制和途径的理解仍然不够完善。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逆境胁迫。
3. 跨学科合作植物抗逆性研究跨越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发展。
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压力,如高温、干旱、盐碱等。
为了适应这些逆境,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抗逆性机制,从细胞水分调节到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层面上展现出了卓越的适应能力。
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既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研究的领域,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开展改良育种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一、细胞水分调节机制植物在干旱环境中通过调节细胞水分来应对逆境压力。
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壁与质膜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屏障,防止水分的流失。
同时,植物通过调节开闭气孔,控制气体交换与水分蒸腾,有效地减少水分损失。
二、抗氧化机制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会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导致氧化产物的积累和细胞膜的损伤。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植物通过产生一系列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来清除自由氧化物,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三、蛋白质保护机制逆境条件下,蛋白质容易发生异常折叠、聚集和降解,导致细胞功能失调甚至死亡。
因此,植物发展出了一系列保护机制,如热激蛋白、蛋白质酶解系统和泛素化途径等,来修复或降解受损的蛋白质,保证细胞正常运作。
四、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了适应逆境条件,植物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调控来调整细胞代谢和生理活动。
这一过程包括转录水平的调控以及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从而使植物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逆境压力。
基于对植物抗逆性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并逐渐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转移了一些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到非传统作物中,使其在逆境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生长和产量表现。
此外,植物抗逆性机制的研究还为制定逆境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改善土壤条件、灌溉管理和施肥策略等。
尽管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
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植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1. 转录因子的应用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例如,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植物能够更好地抵抗逆境,如干旱、病虫害等。
2. 外源基因的导入通过导入外源基因,能够使植物产生特定的蛋白质,进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一些抗生素、抗菌肽等外源基因的导入已经在植物育种中得到了应用。
3. 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技术是通过人为干扰RNA的合成和降解过程,来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
这项技术在抗逆性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改良植物的抗虫性方面,可以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害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
二、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1. 蛋白质分析蛋白质是决定植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植物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从而提高植物的品质。
例如,通过增加某些关键蛋白质的合成,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2. 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是植物代谢活动的产物,也是植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植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合成,从而改善植物的品质。
例如,通过改变合成花青素的基因,可以使植物呈现出鲜艳多彩的花朵。
3. 顶级代谢物分析顶级代谢物是植物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顶级代谢物合成能力,可以增加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改良植物中特定类别次级代谢物的合成能力,有望提高植物的药用效果。
三、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及品质分析的应用1.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的抗逆性和品质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可以减少因干旱、病虫害等逆境导致的产量损失。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压力。
而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成为热点领域,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提高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抗逆性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1.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植物抗逆性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在环境变化和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通过对植物的耐旱、耐寒、耐盐、抗病等逆境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探索植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并提高其抵抗逆境的能力。
1.1. 植物逆境信号转导通路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启动一系列逆境信号转导通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激活抗逆性相关的突变体。
这些通路包括激活蛋白激酶、激活离子通道、调控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等。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这些信号通路进行探索,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逆境胁迫下的植物生理响应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会调节其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会通过调节开关孔、减少水分散失等方式来保持水分平衡。
而在盐胁迫下,植物则会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这些生理响应对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展望植物抗逆性研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未来,通过对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可能的应用前景:2.1. 育种选育抗逆性品种植物抗逆性研究能够为育种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我们可以将植物中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转移到经济作物中,以提高其抵御逆境的能力。
例如,将耐盐性基因转移到盐碱地作物中,提高其耐盐能力,从而增加在贫瘠土地上的农作物产量。
2.2. 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的开发植物抗逆性研究还为开发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提供了可能。
通过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可以开发出改善植物抗逆性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等。
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
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植物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科学。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需要抵御各种逆境(如干旱、高温、盐碱等),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顺利进行。
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植物抗逆机制有助于开发对抗逆境的农业技术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植物农学中的抗逆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抗逆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环境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逆境条件下,植物必须应对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压力,以适应恶劣环境的要求。
抗逆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如何感知环境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植物的抗逆性机制不仅有助于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还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抗逆措施和管理策略的制定。
二、植物抗逆性机制的研究进展1. 能量代谢和调控: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需要增加能量供应以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
研究表明,植物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能量代谢途径来应对逆境。
此外,激素水平的调节以及DNA修复和蛋白质修复等机制也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
2. 抗氧化系统:逆境条件下,植物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氧化损伤。
植物通过一系列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来清除自由基,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些植物具有特殊的抗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帮助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适应。
3. 基因表达调控:逆境条件下,植物通过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并发现许多与逆境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
这些基因的调控对于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4. 细胞膜的稳定性:细胞膜是植物细胞与环境之间的重要界面,也是植物对逆境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发现,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通过调节细胞膜的脂质组成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减轻逆境带来的损伤。
5. 根系结构和功能: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
农业科技如何提高作物抗逆性
农业科技如何提高作物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常常面临着各种不利的环境条件,如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病虫害等,这些逆境因素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为了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成为了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课题。
那么,农业科技是如何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呢?首先,品种选育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和现代的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出具有优良抗逆性状的作物品种。
比如,针对干旱地区,选育出根系发达、叶片保水能力强的品种;对于易受病虫害侵袭的作物,选育出具有抗病虫基因的品种。
这些抗逆性强的品种能够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生长和发育,减少损失。
基因工程技术为提高作物抗逆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科学家们可以将来自其他生物的抗逆基因导入到作物中,使其获得新的抗逆性能。
例如,将耐盐植物中的相关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提高农作物的耐盐能力;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到作物中,增强作物在低温环境下的抗冻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精准地改良作物的抗逆性状,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一些有益微生物能够分泌抗生素、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帮助作物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此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优良的抗逆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种苗。
在栽培管理方面,科学合理的措施也能够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合理的灌溉方式是关键之一。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能根据作物的需求精确供水,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合理的施肥也很重要。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能够增强作物的营养状况,提高其抗逆能力。
同时,适时的中耕、除草、修剪等措施,有助于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强其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作物抗逆性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植物抗逆性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
植物抗逆性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包括对高温、低温、干旱、盐碱、病虫害等逆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农作物种植环境逐渐恶化,植物抗逆性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提高植物抗逆性,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等手段,逐渐发现了一系列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抗旱基因、抗盐基因、抗虫基因等。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人们可以揭示植物在逆境中适应的机制,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这些基因导入农作物中,提高其抗逆性能力。
2. 植物抗逆性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逆境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抗旱基因的导入可以使农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正常的水分代谢和生理活性,增加产量。
同样地,抗盐基因的导入可以使农作物在盐碱地区正常生长,提高产量。
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有助于解决全球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3. 植物抗逆性与农作物质量的关系除了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植物抗逆性的提高还能够改善农作物的质量。
逆境条件下,植物产生的自由基和氧化物会导致蛋白质、脂类和核酸分解,从而降低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通过提高植物抗逆性,可以减轻逆境对植物的氧化损伤,保护重要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例如,提高小麦品种的抗逆性可以有效降低面粉色泽的变化,提高蛋白质含量和质量。
4. 抗逆性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植物抗逆性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将抗逆性相关基因导入农作物中,提高其抗逆性能力。
此外,植物的遗传改良和选育工作也可以通过筛选和培育具有良好抗逆性的新品种,实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嵌入到生物体中,从而增强或改变其特定功能的方法。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它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引发了惊人的争议。
一方面,多数科学家和生产商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提高作物耐病能力和适应性,增加生产量,从而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动植物的影响还有潜在的人类健康风险问题等因素却成为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表述。
本文将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进展2006年,中国通过了第一个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申请,标志着中国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正在迅速扩展,种类已经包括棉花、玉米、水稻等多个品种。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高效、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路线。
2.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基因组编辑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修改、删除和插入基因,还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一些细微变化中精细调节基因表达,同时也可以增强技术的可重复性和效果。
例如,具有“修剪”功能的CRISPR-Cas系统,不仅用于研究和基因治疗,同时也代表了农业文明中的一个巨大的机遇。
预计,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改良传统作物的一种新手段,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肯定还有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未来,人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转基因作物品种的设计,以下导表达的肖像表达改进的抗逆性。
相信在人类长期坚持开放创新的方式下,拥有高效、精准和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是有可能的。
3.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在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上,我们认为转基因肉类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索的产品——尤其是用于参数环境下的生产。
从持续性视角来看,肉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经济命脉。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法却面临了许多挑战,如临床病毒传染,(改进中的不善利用资源)。
纵观全球各地的转基因动物实验,许多科学家都表示,转基因养殖动物要么增加抵抗病毒的能力,要么提高粮食利用率,要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还可以在避免生荷尔蒙、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并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ERF转录因子在农作物中的研究进展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信息ERF转录因子在农作物中的研究进展林珊珊(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福建福州 350000)摘 要 ERF转录因子是调控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阐述ER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在抗逆性方面上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培育农作物抗逆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改进农作物抗逆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ERF转录因子;转基因;抗逆性植物的萌芽、生长发育及其繁殖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植物通过在生理和生化水平上进化出各种响应环境机制来适应环境。
ERF蛋白最初是在与逆境响应基因的启动区相结合的转录因子中鉴定出来的,诸多研究表明ERF基因能够响应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
ERF转录因子是参与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乙烯响应因子,可通过对乙烯响应基因进行正负调控影响乙烯水平,从而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
此外,与胁迫相关的激素如茉莉酸和脱落酸等也能够诱导ERF基因表达[1]。
因此接下来介绍ERF转录因子在抗逆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农作物抗逆基因的筛选范围提供了一个大方向。
1 ER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ERF转录因子是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中最主要的家族成员,仅包含一个非常保守的AP2/ERF结构域,普遍分布在所有农作物中[2],目前已经在水稻、小麦、番茄等农作物中得到功能上的验证。
ERF转录因子根据其激活或阻遏特定靶基因的转录功能分成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两大类。
大多ERF抑制因子都含有EAR结构域,这些包含EAR结构域的转录因子都具有转录抑制活性。
但是去除EAR结构域的ERF转录因子则表现出转录激活活性,例如ERF3基因去除EAR结构域编码区后在番茄的过量表达能够激活抗病基因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3]。
然而植物转录因子的激活域并没有特定的保守序列,往往是集中在富含酸性氨基酸的区域。
2 ERF转录因子对生物抗性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ERF转录因子可通过对农作物中的抗病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来提高作物对病菌和病毒的抗性[3-4]。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基因工程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的遗传组成,从而改善其性状。
在农业和医药领域,植物基因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植物基因工程已成为提高农作物生产力和减少害虫、病害侵害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基因技术,植物可以抵抗不同的病虫害和环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等,以提高植物生长的适应性。
同时也可用基因技术改善作物品质和品种特性,例如提高作物营养价值、耐贮藏性和产量等。
2. 医药领域除了农业应用外,植物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植物可以被利用为生产药品的工厂,例如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蛋白表达系统,生产一系列各种药品。
此外,利用植物细胞表达蛋白,生物制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药物,并改善药物生产的质量。
3. 环境污染的治理植物基因工程的另一应用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污染以及空气中有害气体污染。
这些污染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给人类健康和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这些治理办法受到热切关注。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可以将污染物直接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研究人员们已经成功地应用了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
CRISPR/Cas9技术可选择性地打断或粘接一段DNA序列,从而实现对基因组的精准编辑。
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在内的许多农作物的育种中,使其产生更高产、高品质和抗逆性更好的表现。
2. 植物载体的高效表达在基因表达方面,植物基因工程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载体表达系统,其中基于冠状病毒的载体系统最为成功。
这种系统提供了高效表达基因的平台,被广泛用于一系列药品的生产中,包括疫苗和各种单克隆抗体等。
农业生物技术如何提高作物抗逆性
农业生物技术如何提高作物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常常面临各种不利的环境条件,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病虫害等,这些逆境因素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成为了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体。
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基因工程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1、导入抗逆基因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许多与作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如编码渗透调节物质合成酶的基因、抗冻蛋白基因、抗病虫害基因等。
将这些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到作物中,可以使作物获得相应的抗逆性。
例如,将编码脯氨酸合成酶的基因导入水稻中,能够提高水稻在干旱条件下脯氨酸的含量,从而增强其耐旱性。
2、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系统的出现,为精准改良作物的抗逆性提供了可能。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对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定点修饰,激活或抑制某些与抗逆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例如,通过编辑控制气孔开闭的基因,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提高作物的耐旱性。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的一种方法。
在作物抗逆性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通过对大量的作物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可以找到与抗逆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分子标记对育种材料进行筛选,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具有抗逆基因的个体,从而减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工作量。
例如,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利用与抗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在早期世代就筛选出具有抗锈病基因的植株,加快育种进程。
三、细胞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等,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1、植物组织培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具有优良抗逆性状的植株。
基因工程在提高植物抗逆性上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在提高植物抗逆性上的研究进展张启鸣【摘要】筛选具有抗性的目的基因,通过不同方式转入到受体细胞,并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抗逆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期刊名称】《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1【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基因工程;植物;抗逆性【作者】张启鸣【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7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受到干旱、高温、低温、盐渍、重金属、氧化等逆境胁迫。
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把抗逆目的基因经体外切割、拼接与重组后,引人到受体细胞,使其在受体内进行复制、表达,按人们预先设计的要求改变受体细胞的遗传特性,然后由转化细胞再分化出有预期新性状的工程植株,这些新植株就具有较高的抗性。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细胞及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从生化及分子水平上认识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机理,并且从其遗传物质中筛选出与抗性机理有关的基因,并对它们进行修饰,这就是目的基因。
植物的耐盐、耐温机理是多方面的。
盐地碱蓬是一种具有很强抗逆性的真盐生植物,目前从盐地碱蓬已克隆出、可作为抗盐关键基因而进行基因工程操作的目的基因主要四种:合成渗透调节物质的关键酶基因、调控抗氧化防御反应的抗氧化基因、离子平衡的调节基因和盐胁迫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1]。
△’-二氢吡咯 -5-羧酸合成酶基因(SsP5CS)和肌醇-1-磷酸合成酶基因(SsIPNS),两种基因已从盐地碱蓬成功克隆出来,它们分别是脯氨酸合成及肌醇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在盐胁迫下,两者在转录水平均有升高,由此推断它们可能与抗盐特性有一定关系。
[2-3]M PA激酶是重要的盐胁迫信号转导通路之一[4],目前已从盐地碱蓬分离出M PA激酶基因,该基因读码框长1572bp,编码一个含52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低温、干旱和高盐胁迫下,其转录水平均有升高。
基因工程生产农作物抗逆性的方法
基因工程生产农作物抗逆性的方法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作物面临愈发严峻的抗逆性挑战。
基因工程的应用为农作物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基因工程方法,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基因组重组等,用于改良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应对不利环境条件。
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来自其他物种的耐逆性基因或调控基因引入到农作物中,以提高其抗逆性。
例如,在水稻中引入耐盐基因 AtNHX1,可增强其盐碱地的适应性。
另外,转基因技术还可通过植物激素合成途径的优化,增加植物对干旱和高温的抵抗力。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精确、高效地改变目标基因的DNA序列,实现农作物的基因组精准改造。
其中,CRISPR/Cas9系统成为最为常用的工具。
通过利用CRISPR/Cas9对出现抗逆性突变的基因进行选择性编辑,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例如,对于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编辑可以增强抗病毒能力。
三、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技术利用小RNA分子(例如microRNA和siRNA)通过与目标mRNA相互作用来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调控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
通过合成和转化这些小RNA,可以抑制一些不利于抗逆性的基因的表达,并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能力。
例如,通过抑制高温胁迫诱导的基因表达,可以增加农作物的耐受力。
四、遗传网络修改农作物的抗逆性是多基因调控的结果,因此,对整个遗传网络进行修改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
通过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对已知的或预测的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进行整合和调控网络的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农作物整体的抗逆能力,并提供逆境条件下合理的遗传改造策略。
五、组织培养和选择组织培养和选择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改良方法,通过对诱导的组织进行筛选和选择,以获得具有所需抗逆性特征的植株。
这种方法可用于获得对特定逆境条件有较强耐受能力的农作物株系。
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前景展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前景展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基因工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为作物抗病虫害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前景展望1. 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基因工程技术是通过改变作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或引入外源基因,来改良作物的性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编辑以及基因转导等。
这些技术能够精确地调控作物的抗病虫害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 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中的应用案例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在多个作物中成功应用于抗病虫害的改良中。
例如,转基因玉米通过引入Bt基因,使其表达杀虫蛋白,有效抵抗玉米螟等害虫的侵袭。
同样地,转基因水稻通过引入抗稻瘟病基因,提高了水稻的抗病性。
这些应用案例表明,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改良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3. 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抗病虫害中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未来在作物抗病虫害改良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基因改良更加精确和高效。
另一方面,利用CRISPR-Cas9等新兴技术,可以实现对多个基因的同时编辑,从而提高作物的综合抗病虫害能力。
此外,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也为作物抗病虫害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自身所处环境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由于DNA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等分子水平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在植物受不同逆境胁迫(如:重金属、冻害、氧化等)情况下的分子机制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抗性生理领域中的一些学说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作了介绍,并指出相生相克现象也可作为抗逆生理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对于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为更好的利用海藻糖的保护特性,利用海藻糖基因构建具有抗逆性的转基因植物则是更重要的手段。近年来,随着对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许多微生物中各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已相继被克隆,如大肠杆菌的otsA、otsB基因,酿酒酵母中的tps1、tps2、tsl1基因,担子菌灰树花中的Tsase基因等。已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医科大学已把酵母菌的tps1基因转入烟草并获得具抗旱型的转基因植株。我国的赵恢武等、戴秀玉等也已相继分别将tps基因和ost基因转入烟草,使其耐旱性增强。荷兰植物生物技术公司把OstBA导入甜菜、马铃薯中,在获得廉价海藻糖的同时,增强了植物的抗旱性和抗寒性。小麦、水稻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将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导入其以提高其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也还是空白,目前多国科学家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Key wordsPlantsenergyresistanceGenetic Engineering
自然生态系统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自然界中的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即阈值。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阈值,就形成了逆境。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与自然界相抗争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新陈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根本改变,并且将抗性遗传给后代。
2.2、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干旱胁迫诱导基因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植物的抗性中起作用的蛋白质基因;以维持细胞各种生理生化代谢活动正常进行。包括渗透调节因子的合成酶基因。直接保护细胞免受水分胁迫伤害的功能蛋白基因。以及毒性降解酶基因。另一类即是在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基因。主要包括传递信号和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感应和转导胁迫信号的蛋白激酶基因,以及在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基因。
1.3、多效唑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多效唑是英国ICI有限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广谱性的杀菌剂[1],因此它对多种植物都有调节生长的效应。多效唑还能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的代谢和结构变化,增强植物的抗逆性[2],并兼有杀菌作用。本文仅就多效唑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3、otsBA基因和TPS基因
真核生物海藻糖的合成分别由Tps1和Tp s2两个基因来完成。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大肠杆菌的otsA和otsB基因。1996年以来已有多个研究组将TPS基因导入到烟草、马铃薯等植物中。该基因在高等植物中表达后能使高等植物积累一定浓度的海藻糖。从而,使植物对干旱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1.2、海藻糖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等植物体海藻糖最初是从S.lepidophylla中分离得到的,它在干旱时休眠,而重新给予水分后又复活。为在植物中找到产海藻糖的DNA序列,科研人员将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序列同植物基因数据库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拟南芥和水稻中的某些克隆同大肠杆菌和酵母有高度同源的序列表达标签(EST)[5]。1998温度及其敏感的突变体在38.6℃的高温下存活。在拟南芥中,他发现了两种基因,即AtTPPA和AtTPPB,二者均能编码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而与酵母tps2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某些植物中也具有合成海藻糖的能力。这就为把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导入植物并使其在植物中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前提。
尽管多胺对植物抗逆性起积极作用,但植物的各种抗性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很难用转基因的方法将如此众多的外源基因同时转入一种植物中并进行表达调控,更何况还有很多与抗性有关的基因尚未发现,这说明植物抗性机制是复杂的。
迄今,多胺合成代谢中的3个关键酶ADC、ODC、SAMDC已在许多植物中得到了纯化和鉴定,它们的基因也从多种植物中克隆,并采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些认为多胺可提高植物抗性的证据,但多胺在植物中的载体是什么,植物对多胺的信号感受和传递途径怎样,多胺通过怎样的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作用于哪些抗性基因,进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控制胁迫蛋白的水平,都还不清楚。因此,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多胺对植物作用的多样性和提高植物抗胁迫的分子机制、多胺作用的信号转导是值得考虑的
一、国内外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1.1、多胺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研究进展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会改变生长和发育类型以适应环境。许多研究表明,在各种逆境协迫下,植物体中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力会大量增加,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其抗逆能力,这种反应对逆境条件下的植物可能有意义。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多胺之所以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其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气孔调节和部分渗透调节控制逆境条件下水分的丢失。Liu等的研究表明,多胺以保卫细胞中向内的K+-通道作为靶点,调节气孔的运动[10]。多胺还可作为渗透调节剂,其积累可增加细胞间渗透,部分调节水分丢失。②调节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多胺可与膜上带负电荷的磷脂分子头部及其他带负电的基团结合,影响了膜的流动性,同时也间接地调节膜结合酶的活性。③多胺可影响核酸酶和蛋白质酶特别是与植物抗逆性有关的保护酶活性,保护质膜和原生质不受伤害。④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和降低膜脂过氧化。⑤调节复制、转录、翻译过程。
以植物为对象研究在逆境条件下海藻糖对其保护作用的报道很少。斐炎等在对绿豆幼苗所做的试验中发现,经海藻糖处理的绿豆幼苗质膜上的Mg2+,K+-ATPase活性显著提高。王三根等发现,将用不同浓度的海藻糖预处理的小麦放在NaCl溶液中生长,其细胞电解质渗透率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而叶绿素的含量、根系活力、物质积累和生长速度则均有提高。由此可见,海藻糖在植物幼苗遭受低温、盐害而脱水时,可以提高作物幼苗对低温和高盐的抗逆能力。
关键词植物 能量 抗逆性 基因工程
Advance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forCrops resistance
AbstractPla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system,All the time in itself and carry out a phys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Plants in stress and plant damage caused in this rea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lant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ut also for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human conditions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lan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NA technology, researchers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of plant resistance genes has been some progress made.In this paper, subject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tress on plants: progress (such as heavy metals, damage, oxidation, etc.)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resistance gene engineering studies were reviewed. And some of the theory and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y confrontational introduced abroad, noting that allelopathy phenomenon can also be studied as an aspect of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istance, resistance to the prospe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were prosp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四、转录因子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三、分gutD基因
甘露醇和山梨醇都属于多元醇。m tID基因和gutD基因都是从大肠杆菌中克隆的分别编码两种多元醇合成的关键基因。多元醇因含多个羟基,亲水性强,能有效的维持细胞膨压,从而起到抗盐作用。
3.2、ImtI基因
该基因是从生长于南非沙漠中的冰叶日中花(M esembryanthemu达。以肌醇为底物,生成一种多羟基糖醇化合物芒柄醇。因其含有多个羟基。亲水能力强,能减少生理性干旱造成的损失而使植物得以耐盐。
二、各种抗逆机制及其基因工程进展
2.1、耐重金属机制及相关基因工程进展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理有: 1、排斥机制,即阻碍重金属的吸收或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吸收后又排出体外。2、区域化机制。即使重金属在植物的液泡、叶片表皮毛、细胞壁等特定部位积累。从而与细胞中的其他组分隔离。达到解毒的效果。3、络合机制。即植物体内物质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大分子金属螯合蛋白的螯合能力最强。它又可分为金属硫蛋白与植物螯合肽。前者是对多种重金属都具有螯合作用。由MTs基因直接编码合成。在特定条件下如重金属离子胁迫或其他逆境条件下表达。后者是以谷胱甘肽为底物。在GCS( C- G luCys合成酶)、GS (GSH合成酶)、和PCS(植物螯合肽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的。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后从细胞质向液泡中转运并在液泡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