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解体,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1)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并以其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以及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新的重要力量。经过与苏联暂短的结盟后,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畏美、苏两霸的医力,以及多年经济和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实力地位大大提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无论是20世纪对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入联合国、与日本、西欧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是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香港及澳门的顺利回归,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都说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2)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日本战后50多年来在世界经济、技术、贸易和金融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其政治地理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日本不再是美国的附庸,而是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全球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另一方面,它推动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从传统的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向当代以经济技术实力为基础的转变。世界从日本的奇迹中发现,通过经济、技术、贸易和外交,而不是战争来维持或谋求安全和利益无疑更为合算。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还有中国)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技术、经济、贸易上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亚太地区的实力,使西北太平洋沿岸成为一个重要的实力中心。
(3)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战后,东西方在政治、军事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对抗是以欧洲的分裂为基础在欧洲展开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取得了长足的长进,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政治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开始了反对美国霸权运动;60年代法国和英国相继拥有了核武器;70年代欧共体在经历了多年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后,其经济规模已与美国持平。西欧经济、军事及政治实力的增强,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实力中心,从而在两极对抗的核心地区出现了一股相对独立的力量。到80年代及9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增强,西欧至少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一极。
(4)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了,他们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国际事
务。随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反对新的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振兴民族经济的一系列集体行动,如"万隆会议"、"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这一切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两极对抗格局。但是,一个独立而握有主要经济资源的第三世界的存在,确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再也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了。(5)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从总体上改变了两极格局的性质。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资本的跨国流动、跨国公司、技术与信息的国际传递,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无论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构成了全球经济的互依机制。谁不参与这一活动,在国际上便难以生存。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其中最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是欧洲共同体进一步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亚太地区合作意识的强化。它抛开,甚至弱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上的分歧,使国家安全开始建立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6)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使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强多极的全球格局。苏联和东欧一直是两极格局中被苏联控制的核心地带。但是,随着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削弱,继而是90年代苏东局势的巨变,西德的统一,尤其是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不仅苏联的势力范围不复存在,而且一个超级大国在地球上消失了,战后建立起来的两极格局解体了。
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局部冲突和全球性经济竞争,美国又无力独立承担世界的领导地位。无论是对伊拉克的武装打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空袭,都表明美国并不能单独充当世界警察,西欧、中国、日本,还有俄罗斯都是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当代世界政治地图是一幅由约200个主权国家,美国一强、西欧、中国、日本及俄罗斯多极力量构成的。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未来的发展趋向:
因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