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变换分析变化分析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规则的分析方法。
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例如:A 、台上坐着主席团B 、台上演着梆子戏C 、山上架着炮三个例句包含的词类相同(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排列顺序相同,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是A 句表示静态意义(台上有主席团)、B 句表示动态意义(梆子戏正在上演)、C 句既可表示静态意义(山上有炮),也可表示动态意义(山上正在架炮)。
下面我们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三个句子。
A 句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
类似的例子如: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人—→人躺在床上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B 句可以变换为“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类似的例子如: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隔壁打着电话—返回→隔壁正在打电话C句既可以按照A句模式变换,也可以按照B句模式变换。
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山上正在架炮类似的例子如:院墙外修着马路—→马路修在院墙外/院墙外正在修马路通过变换分析,不但将内部层次关系相同的“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演着梆子戏”、“山上架着炮”区别开来,而且分化了类似“山上架着炮”的歧义。
语义特征分析是分析和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方法。
例如:A类:他赠了幅国画给我—→他赠给了我一幅国画学校奖了三千元给他—→学校奖给了他三千元B类:我买了斤香蕉给他—→*我买给了他一斤香蕉我要了个名额给他—→*我要给了他一个名额A类句子与B类句子都是连谓句,内部层次结构相同,但表达的语义不同:A类句子包含两个动作,但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赠国画”和“给我”是国画由他转移到我的过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例式及”,其)这实及一例其部和一分变个置换个于式具变及体换其的矩实实阵例例的之左,间边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成立)
(不成立)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词类序列: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戏台上 放着 鲜花
1
(2)戏台上 演着 京戏 但(11)(2)3的2语法4 意义不13同--24:主 述谓 宾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C式)]不语能法变换成[E式]
[C式]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三A式)](语静法态)可转换成 [C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A式]
[C式]
山上架着炮 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床上躺着病人
炮架在山上 字写在黑板上 画挂在墙上 病人躺在床上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B式)] (语动法态)可转换成 [D式]
[B式]:我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E式]:我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A.式1层] 次分析法[D的式局] 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A式]
[E式]
1
[A式]: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第三讲 层次分析法共24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第三讲 层次分析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也叫转换分析法,是根据一个语法格式与其他格式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语法分析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可以用变换分析法。
其分析的手续是:通过移位、删减、增添等手段,把一种结构(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意义相同的结构,把有歧义的结构转换为几个没有歧义的结构。
例如: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
A、B表示的语法意义不相同,A表示存在,表静态,B 表示活动,表动态。
而A、B从格式上看相同,都是:处所词+动词+着+名词。
而且运用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也相同。
但运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从形式上验证A、B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C、四方桌放在院子里(名词+动词+在+处所词)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D、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戏(处所词+正在+动词+名词)
A可以变换为C式,但不能变为D式,B可以变换为D 式,但不能变换为C式,这从形式上验证了A、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相同的。
又如山上架着炮这一结构的歧义也可以通过变换得到分化,它既可以变换为C式,又可以变换为
D式:
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
山上架着炮---山上正在架炮
变换分析法可以分化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显性语法关系相同而隐性语法关系不同的结构,但也有局限性,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结构的原因。
变换分析法

陈薇01080135说变换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变换分析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
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他在《句法结构》一文中指出变换形式相同则结构相同。
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方法。
朱德熙的变换分析法是这样论述的:狭义同构的语法形式中,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如果我们把处所名词(“台上”)记作NPL,把指人名词(“主席团”)记作NP,把动词(“坐”)记作V,那末以上这一组语法形式可以写成:NPL+V+着+NP在一部分格式里,NP和NPL可以互换位置。
位置调换以后,动词部分也得相应地改变形式,即把原来的“着”换成“在”,变成:NP+V十在+NPL,简称S'但是并不是所有的“NPL+V+着+NP”都可以变成“NP+V十在+NPL”(即S')的,把能变的记做S1,不能变的记做S2。
那么“台上坐着主席团”就是S1,可以变成“主席团坐在台上”。
而比如“台上唱着戏”就是S2,变成“戏唱在台上”是不成立的。
S1和S2的变换情况不同,语法意义也不一样:S1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S2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
S1和S2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S2的动词前头可以加上副词“正在”,如“台上正在唱着戏”,S1的动词前头不能加“正在”,不能写成“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有些结构里似乎既是S1,又是S2,比如“屋里生着火”,那是因为这里既可以表示为屋里正在生着火,又可以表示为屋里生着火的一种存在状态,所以两者并不互相矛盾。
而S'也分为能变成S1和不能变成S1两类,我们把前一类记作S´1,把后一类记作S´2。
S´1表示事物的位置,是静态的;S´2表示运动的趋向,是动态的。
根据狭义同构,S1和S2是相同的结构,S´1和S´2是相同的结构;根据变换关系,S1和S2,S´1和S´2都是不同的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B.式1层] 可次转分换析为法[的E式局]限:和受变事换所分在析的法地的方产生
[B式]: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1
[E式]: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B式]: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E式]:我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A
1 (2)我 偷了一件衣服 给她
B
(3)我 做了一件衣服 给她
C
1
2
1-2 主谓关系
但1、2、3语3法意义不同4 : 3-4 连动关系
(按1层)次包分含析两法个1行、为2、动3作都实是际主上谓只和有连一动个关过系程,送的过程也是 给的过程;(2)(3)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2)
结构关系一致
1 辅变音换的分发音析法
造成具有这种相关性的不同句法格式的原因有两个: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
1
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A.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主—动—宾) B.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把字句) C.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被字句) D.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主谓谓语句)
1.变换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最早使用变换的术语的是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语法的研究伴随着语言学、语料库和社会语言文本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像变换分析这种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对汉语句法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洞察力。
本文分析变换分析如何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变换分析是什么。
变换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认为语言是一种逐步改变的动态系统,从形式上来看,句子的形态是一系列的变换,这种变换过程又被称为变换分析。
变换分析是由语言学家Noam Chomsk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将结构分析的宏观结构转化为一种微观的变换过程。
变换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句子的变换分析拆分成若干可比较的模块,例如语法结构或语义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便于更好地研究句子结构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变换分析也被大量使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汉语变换分析的研究就已经开始。
例如,李曙光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提出了一种基于汉语变换分析的语法模型。
他认为,汉语句子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性结构,而变换分析可以探究句子如何从一个循环得到另一个循环,从而揭示句子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
此外,变换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和研究汉语句子中的句式结构。
变换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句子中句法复杂性的差异,来表达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命令、疑问句、感叹句和叹词句等。
此外,变换分析还可以有效用于探究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变换过程中句子结构及其语义关系的改变,来研究句子中动词和主语之间的联系,以及句子中描述性句子和陈述性句子的差别等。
另外,变换分析还可以用于汉语句子的多功能分析。
变换分析可以通过对句子中作用关系的分析,从而探究句子中的动作多功能性,从而理解句子的不同的语义结构。
总的来说,变换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探究汉语句子结构,并结合汉语语义结构及动作多功能性等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变换分析法内容简介: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对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语法学界的发展运用作较全面的分析阐述并对变换现象加以分类,分析变换的方法和原则,阐明变换的作用,归纳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变换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变换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我们想要认识和了解语言,就要对其作深一层的分析,要了解其中的规则,句法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就称之为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首先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它可以让人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但它不大关注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由于它的这一局限性,便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但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特别是歧义。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于是变换分析法就又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成为最易于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
它是根据句法格式的相关性,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根据依存关系的变换。
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
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实践。
例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转换为:a1主席团坐在台 b 操场上放着电影b1 操场上正在放电影这两组例句都是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是相同的结构,但在语义关系上还存在区别。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语法研究-变换分析(下)

四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
具体说,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对于变换分析,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变换是句式的变换”。
用朱德熙先生(1986)的话来说,“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因此,决不能将变换看作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 ]),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 ”,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变换实例。
先看实例:(1)戏台上摆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3)名词[处所1+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它们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相同。
请看:(4) 名词[处所] 动词着名词语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1 2 1—2 主谓3 4 3—4 述宾但例(1)和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例(1)表示存在,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
我们把例(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
例(2)表示活动,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我们把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报告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变化分析法

• • • • • •
NPL + VP + NPQ => 从 + NPL + VP + NPQ [A] => [C] 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 从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从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从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 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 • 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 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 • 反对的是他[施事]。 反对的是他[施事]
• 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同形格式。 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同形格式。 例如: 例如: • VP+去 去 • 既可以表示: 既可以表示: • (甲)“VP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如: 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 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 骑自行车去” 走着去” “骑自行车去”、“走着去”。 • (乙)“VP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 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 买菜去” 看电影去” 为”,如:“买菜去”、“看电影去”。
• 第一、A行的语法意义表示“某处以何种 第一、 行的语法意义表示 行的语法意义表示“ 方式存在某物” 行的语法意义是“ 方式存在某物”,B行的语法意义是“通 行的语法意义是 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 过动作,事物存在于某处”。这种意义 称为“高层次语义” 称为“高层次语义”。 • 第二、A变换为 后,A中的句例与变换 第二、 变换为 变换为B后 中的句例与变换 中句例比较起来, 后B中句例比较起来,意义上会有某种差 中句例比较起来 但这种差别A、 中相应的句例是相 别,但这种差别 、B中相应的句例是相 同的。 同的。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小王吃完了馒头=>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 小李看完书=> 小李看完书=> 小李把书看完了 小张卖完了菜=> 小张卖完了菜=> 小张把菜卖完了 王华洗完了衣服 => 王华把衣服洗完了 …… ……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语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_第三讲

e1. 打破了玻璃的孩子 → f1. 拆掉了房子的人家 → g1. 输光了钱的赌徒 …… →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 如: A式: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C式:把张三的玻璃杯打 碎了 A式: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D式:﹡是那只玻璃杯打 碎了张三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如: B式:踩坏了庄稼的牛→D式:是那头牛踩坏了庄稼 B式:踩坏了庄稼的牛≠→C式:﹡把庄稼的牛踩坏了 通过上述变换分析,证实了“咬死了猎人的狗”确实存 在歧义,“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是一个歧义 句式。只不过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这样歧义句式在手续上 比用层次分析法要来得复杂。
差异:a句式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 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式表示“活动,动态”,“动 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那就是由句法结构内 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造成的。 “戏台上摆着鲜花”,“戏台上”(名词L) 指明“鲜花”(名词语)存在的处所,我们假 设这一意义为A义; “戏台上演着京戏”,“戏台上”(名词L) 指明“演京戏”(“动词+名词语”)这一活 动进行的场所,我们假设这一意义为B义。
(2)“A式”:有+名词+动词→“B式”:有+动词+的+名词 al. 有能力完成 → a2. 有完成的能力 b1. 有办法解决 → b2. 有解决的办法 c1. 有条件上大学 → c2. 有上大学的条件 d1. 有人骂过他 e1. 有护士陪他 f1. 有钱买新房子 g1. 有时间研究 h1. 有时候玩儿 → → → → → d2. 有骂过他的人 e2. 有陪着他的护士 f2. 有买新房子的钱 g2. 有研究的时间 h2. 有玩儿的时候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也叫转换分析法,是根据一个语法格式与其他格式之间在语义上的共同点和结构形式上有规则的变化而进行的语法分析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歧义结构,可以用变换分析法。
其分析的手续是:通过移位、删减、增添等手段,把一种结构(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意义相同的结构,把有歧义的结构转换为几个没有歧义的结构。
例如: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
A、B表示的语法意义不相同,A表示存在,表静态,B 表示活动,表动态。
而A、B从格式上看相同,都是:处所词+动词+着+名词。
而且运用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也相同。
但运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从形式上验证A、B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院子里放着四方桌---C、四方桌放在院子里(名词+动词+在+处所词)
B、院子里演着梆子戏---D、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戏(处所词+正在+动词+名词)
A可以变换为C式,但不能变为D式,B可以变换为D 式,但不能变换为C式,这从形式上验证了A、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相同的。
又如山上架着炮这一结构的歧义也可以通过变换得到分化,它既可以变换为C式,又可以变换为。
第三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我买一件衣服给她。
(13)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这三个结构层次一样,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同,试用变换分析法加以分化。
它们的词类序列都是:代词+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从结构层次上来看,都是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为连动关系。
但从语法意义来看,“我送了一件衣服给她”是包含了两个行为,但只有一个过程。
而“我投了一件衣服给她”和“我做了一件衣服给她”则包含了两个行为以及两个过程。
3.2 什么是“变换”?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 S. Harris):变换(transformation)即“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
”(《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Transformational Theory《变换理论》,1965)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其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各个句法格式,表面看似乎各不相同,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4)a. 小王送给女朋友一束鲜花。
b. 小王送了一束鲜花给女朋友。
c. 小王把一束鲜花送给了女朋友。
d. 那束鲜花被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e. 那束鲜花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14)各例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不同,它们是不同的句法格式。
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相同,这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
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二: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第二、语言表达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
例如:(15)a. 肉吃了 b. 鸡吃了 c.牛吃了梨吃了鱼吃了猪吃了饭吃了虾吃了马吃了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
具体说来,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变换是句式的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得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一)左边是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式”)及其一个个具体实例。
(二)右边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
(三)原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箭头“→”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例如:(16)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 台上正摆着鲜花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门上正帖着对联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黑板上正写着字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床上正躺着病人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b. 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演着梆子戏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门外正敲着锣鼓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 外面正下着大雨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 教室里正上着课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大厅里正跳着舞第二、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式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三、在变换矩阵中,右边作为变换矩阵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四、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第五、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咬死了猎人的狗”)第二、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还”和“更”的用法差别:(17)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老张比老李还有钱老张比老李更有钱冬冬比壮壮跑得还快冬冬比壮壮跑得更快(18)那孔儿比针眼还小 *那孔儿比针眼更小他呀,比狐狸还狡猾 *他呀,比狐狸更狡猾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 *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这是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所不具备的。
“不”和“没”的区别:(19)这只菠萝不大 *这只菠萝不拳头大我家离他家不远 *我家离他家不几里远这块砖头不重 *这块转头不两斤重(20)*这只菠萝没大这只菠萝没拳头大*我家离他家没远我家离他家没几里远*这块砖头没重这快砖头没两斤重“不”后的性质形容词不能受离散性名词(有界名词)修饰,而“没”后的性质形容词却可以受离散性名词修饰。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N1+在+NPL+V+N2”歧义格式解析0 引言0.1 吕必松(1988)举过留学生造句练习中的一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
[1]该“句”可以认为是由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变换来的“把字句”。
可以看出,原式很通顺。
我们把原式抽象为“N1+在+NPL+V+N2”。
这是表示活动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相关事物所处场所的常用表达格式。
1该格式的特殊性在于,“在+NPL”表示的处所可以有四种情形:(一)说明N1的处所,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二)说明N2的处所,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三)表明N1、N2同时所处的环境,如“冬冬在教室里擦黑板”;(四)在表明N2处所的同时,是否也说明N1的处所,依语境而定,如“冬冬在汽车上喷油漆”。
0.2 “在+NPL”有的可以挪至补位,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可以说成“冬冬写字在手背上”。
但“在+NPL”有时是不能挪至补语位置的,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不能说成“冬冬数星星在屋顶上”。
有时“在+NPL”表面上可以挪至谓语动词后做补语,但这样挪动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与原句迥然有别,如把“冬冬在脸盆里洗手绢”说成“冬冬洗手绢在脸盆里”,意思便发生了变化。
0.3朱德熙(1980)[2]、(1981)[3],施关淦(1980)[4],邵敬敏(1982)[5],齐沪扬(1994)[6]、(1998)[7],俞咏梅(1999)[8]等对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和“在+NPL”的语义关系做过富于启示性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在+NPL”的语义指向为视点,力求分化出该格式的歧义类例,并扼要分析其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
1 “在+NPL”专指N1“在+NPL”专指N1,表示N1从事“V+N2”这一活动时所在的“定点”位置。
因为“在+NPL”在语义上跟N2无涉,所以不能被移至句尾,也不能同时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
例如:(1)兰兰在屋顶上看月亮。
1 表示状态的“N+在+NPL+V”格式,如“邮票在信封上贴着”、“一群儿童在湖边走着”,其中的“在+NPL”明确指向N,而且当后置做补语时,其语义关系基本不变。
因此该格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兰兰看月亮在屋顶上。
*兰兰把月亮看在屋顶上。
(2)康司令员在司令部指挥实弹演习。
*康司令员指挥实弹演习在司令部。
*康司令员把实弹演习指挥在司令部。
变换式不能成立的原因显然跟“在+NPL”的语义指向有关。
原式的“在+NPL”前指N1,而变换式的“在+NPL”则就近指向了N2。
[9]然而,虽然“屋顶”和“司令部”都具有[+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但经验证明(1)和(2)的原式及其变换式中的N2客观上与“在+NPL”并不存在语义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