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中的月
思乡的边塞诗
思乡的边塞诗以下是十条思乡的边塞诗:1. 《边关月》在这塞外边关,明月高悬,那月光洒在我身上,好似娘的手轻抚。
远离家乡千万里,怎能不思念?哎呀,故乡的山水啊,何时能再见?例子:就像那孤雁离群,我在这也满心都是对家的渴望。
2. 《塞上风沙》塞上风沙漫天舞,心却向故乡飘。
这里的日子虽也热闹,可哪有家里温暖?难道不怀念家中的热炕头?例子:这风沙就像我的愁绪,怎么也挥不走啊。
3. 《边疆夜思》边疆的夜晚静悄悄,我却辗转难眠。
想着故乡的炊烟袅袅,那是多么亲切。
难道不是吗?那是永远的牵挂呀。
例子:如同那闪烁的星星,故乡在我心里一直明亮。
4. 《戍边情怀》守在这荒凉边塞,心中思念着故乡的街。
虽然这里也有战友相伴,但家的味道最难忘。
怎能不想念那熟悉的一切呢?例子:好比那南飞的燕子,我也渴望归巢。
5. 《塞外望乡》站在塞外极目望,故乡在远方。
那片土地孕育了我,叫我如何不想?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例子:好像那风筝,线的那头就是故乡。
6. 《边地忆家》边地的生活苦又累,更念家中的轻松。
故乡的欢声笑语,总在耳边回荡。
难道不怀念那温暖的怀抱?例子:如同漂泊的小船,故乡是我渴望的港湾。
7. 《边疆思乡曲》在边疆吹起这一曲,曲中都是思乡情。
远离了亲人朋友,思念从未停止。
这不是内心最真的感受吗?例子:就像那长河奔腾,我的思念永不停息。
8. 《塞外边愁》塞外边关愁绪绕,故乡的影子总出现。
虽然这里也有别样风景,但家才是归宿。
能不想家吗?例子:恰似那弯弯的月亮,故乡永远在我心上。
9. 《戍边念乡》戍守边疆岁月长,思念故乡泪满眶。
那片土地有我的根,怎能不日夜牵挂?不是吗?那是心底最深的眷恋。
例子:好像那燃烧的火焰,对故乡的爱热烈无比。
10. 《边塞望乡行》走在这边塞的路上,心却飞向故乡。
那熟悉的一切啊,让我魂牵梦绕。
这不是最自然的情感吗?例子:如同那磁铁吸引,故乡吸引着我。
我的观点结论:思乡是一种深深的情感,无论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都难以割舍,这种情感真挚而强烈,让人永远心怀眷恋。
唐代著名边塞诗
唐代著名边塞诗
好的,以下是一首符合您要求的唐代边塞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
第一句“月黑雁飞高”描绘了边塞夜晚的景象,月亮被云层遮挡,大雁高飞,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紧张的氛围。
第二句“单于夜遁逃”则点明了战争的紧张局势,敌人趁着夜色逃跑,戍边将士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偷袭。
第三句“欲将轻骑逐”描绘了将士们为了保卫家园和追击敌人,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展现出他们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残酷,弓箭和刀剑都被大雪覆盖,将士们需要在严寒中坚持战斗,用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保卫家园和和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戍边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
它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尊严,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和反对战争。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文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
诗文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诗文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诗文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关塞依然留存,万里长征的将士啊,永远也别想返回家园。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释】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__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
[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
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__,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思念家乡的边塞诗
思念家乡的边塞诗1. 《边关月》在那遥远的边塞,明月高悬,哎呀,这月亮咋就像我家乡那轮呢!我站在城墙上,望着那无尽的荒野,心里头那个思念啊,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家乡的亲人们,你们此刻在干啥呢?2. 《塞上风沙》这里的风沙可真猛啊,吹得人睁不开眼。
这让我想起家乡那温柔的风,难道我这辈子都回不去了吗?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啊!3. 《烽火边情》烽火不断,战争连连,我在这里守着。
可我的心却飞回了家乡,那熟悉的街道,热闹的集市,我好想再去逛一逛啊,这难道有错吗?4. 《边地孤影》我就像个孤独的影子在这边塞徘徊,家乡的温暖就像冬日的阳光,是那么让人渴望。
我在这里受苦受累,到底是为了啥呀!5. 《塞上寒霜》寒霜凝结在这塞北的土地上,冷得让人直哆嗦。
我多怀念家乡那温暖的被窝啊,哎,啥时候才能回去呢?6. 《边疆骏马》骑着骏马在边疆驰骋,可我的心却系着家乡的那片草原。
那才是我该待的地方啊,为啥我会来到这荒凉之地呢?7. 《塞外酒歌》喝着这塞外的烈酒,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就像那酒的辣味,刺激着我的心。
家乡的美酒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滋味呢?8. 《边寨落日》看着那落日在边寨慢慢落下,那余晖让我想起家乡的傍晚。
那宁静祥和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真让人难受啊!9. 《边疆笛声》悠悠的笛声在边疆响起,那是我对家乡的思念之声。
那熟悉的旋律,仿佛能带着我回到家乡,可能吗?10. 《塞北星辰》塞北的星辰格外明亮,可我却觉得它们不如家乡的星星亲切。
我好想回到家乡,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啊,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的观点结论:思念家乡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在边塞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这种思念会更加浓烈,让人难以释怀。
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古词鉴赏
岑参《碛中作》原文|翻译|古词鉴赏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碛中作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碛中作》原文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译文及注释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碛中作》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明月和关的边塞诗
含有“明月”和“关”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反映边关风土人情和将士生活的古代诗歌。
每当一轮明月俯瞰边关,总能勾起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因此,许多边塞诗都融入了“明月”和“关隘”等典型元素符号,下边整理分享此类诗作中的五首经典作品及其译文。
出塞二首·其一[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塞上听吹笛[唐]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
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陇头吟[唐] 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译文】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军城早秋[唐]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3班王桃生2009040982随着当时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
月是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伴随着浩渺苍茫的宇宙时空,蕴含了阔大深远的历史意味,营造出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边塞诗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其顶峰无疑是在唐代。
唐代边塞诗因其特定题材和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总的来说,内容上以英勇爱国、建功立业、边塞风光为主流,艺术上相应地以慷慨豪迈、苍凉壮阔为基调。
在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和成熟,诗人甚至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虽然边塞诗以战争为主要内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强烈态度必然减少诗作的含蓄表达,但唐代边塞诗在艺术趋于成熟的大环境中,比如对意象娴熟的运用和把握,其意象的意蕴必然更为丰富深厚。
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就以它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或文化意蕴使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只有月亮意象并非特定的边塞或战争环境中所存在,但月亮却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时空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对人来说本就相对永恒的天体意象和地理意象在时空上一下子拓展到了无法追随的地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桑感。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X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李白的边塞诗有哪些
李白的边塞诗有哪些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李白的边塞诗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李白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李白的边塞诗1、《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4、《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的边塞诗5、《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3班王桃生 2009040982 随着当时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
月是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伴随着浩渺苍茫的宇宙时空,蕴含了阔大深远的历史意味,营造出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边塞诗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其顶峰无疑是在唐代。
唐代边塞诗因其特定题材和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总的来说,内容上以英勇爱国、建功立业、边塞风光为主流,艺术上相应地以慷慨豪迈、苍凉壮阔为基调。
在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和成熟,诗人甚至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虽然边塞诗以战争为主要内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强烈态度必然减少诗作的含蓄表达,但唐代边塞诗在艺术趋于成熟的大环境中,比如对意象娴熟的运用和把握,其意象的意蕴必然更为丰富深厚。
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就以它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或文化意蕴使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只有月亮意象并非特定的边塞或战争环境中所存在,但月亮却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时空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对人来说本就相对永恒的天体意象和地理意象在时空上一下子拓展到了无法追随的地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桑感。
关于月亮的边塞诗
关于月亮的边塞诗
月亮作为自然风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文学创作中常被描绘的对象之一,边疆文学中的边塞诗也不例外,以下是一首描绘月亮的边塞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唐代杜甫)
草露滋漓皎洁,月华冷冷飕飕。
偏生知音少,只叹此夜愁。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中月亮皎洁、草地上的露水滴滴清新的景象,文中的“月华冷冷飕飕”,映衬出高原地区秋夜的寒冷,同时暗示着边疆孤寂、无限的伤感情怀。
作者自怜孤独,只能与月亮作伴,借此宣泄内心的苦闷之情,展现了边塞诗中独具的豪迈、峥嵘之气。
唐代边塞诗月亮意蕴探析
作者: 冀秀美[1];贾素明[2]
作者机构: [1]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涿州市人武部河北保定071000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0页
主题词: 唐代边塞诗;月亮意象;意蕴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唐代边塞诗不仅仅是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的单纯描写,也不仅仅是少年意气式的建功立业热情或离情别绪之表达,而是因月亮特有的形、色、光、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与其他意象结合,更好地展现了战争及战争中人心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有深厚的思想意义,值得探讨.。
边塞诗——《塞下曲·月黑雁飞高》.doc
边塞诗——《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作者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作者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原文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作者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带有月字的边塞诗
带有月字的边塞诗带有月字的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主要表达的是边塞地区的艰苦生活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而带有月字的边塞诗则更是在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充满了格调高雅、情感深沉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月华佳句”。
月光是带有月字的边塞诗的典型意象之一。
月光照耀着大地,抚平了炎热的气息,带来清爽的夜晚。
在这样的月光下,边塞人们的思绪和情感变得深沉而激荡,他们用最优美的词句,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和边塞的悲壮。
比如《边城》中“山鬼闪烁,马迹飞奔,长枪一指斜风,月影斜斜,人影萧萧,谁在月明中”的描述,无不表达了边塞生活中的凄美和艰难。
同时,月光还是带有月字的边塞诗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例如,许多诗句中都把月光与诗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月边秋思》,就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对于眷恋之情的深刻抒发,同时也把月亮的圆缺,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除此之外,带有月字的边塞诗还涵盖了其他各种意境。
如《边疆杂咏》的“月上山头,各自归枕,长夜悠悠。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远离家乡,独自面对黑夜,月光一点一点地消逝,传递着带有深情而又不可言说的思乡之情。
带有月字的边塞诗也涵盖了一些机智诙谐的句式。
如《落花洒满云山路·草虫鸣夜·月半轮》中的“轻轻半轮流,静静一庄眠。
缘此名山灵,终不重重辞。
”这种语言的灵活性令诗句更加丰富有趣,同时文字之外的变幻也令读者感受到了边塞人的机智和幽默。
带有月字的边塞诗虽然几乎都是以月亮为主题,但它们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却是如此多样化,使人不禁为之惊叹。
这些诗篇虽然写尽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但在这些诗歌中也展现出了人们对生命和美好的执着和追求。
作为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精髓之一,带有月字的边塞诗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内心优美和美好生活的最好表述。
带月字的古诗
带月字的古诗月,自古以来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诗意的象征。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月以其多样的姿态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无数诗人笔下的灵感之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将月与思乡之情紧密相连。
那洒在床前的皎白月光,让人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在这首诗中,月是那触景生情的引子,勾起了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间月夜图。
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淌。
月在这里,营造出一种清幽、空灵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对着江月发出了深沉的天问,感慨着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
江月年年相似,而人生却代代更迭,在这月的映照下,更显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的这首《古朗月行》,以儿童天真烂漫的视角描绘了月的形象。
把月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充满了童趣和想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白露时节,更觉那故乡的月格外明亮,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抒发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牵挂。
月,有时是孤独的象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孤独中与月为伴,与影共饮,尽显落寞。
有时,月又是爱情的见证。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描绘的月下约会,充满了浪漫与温馨。
在边塞诗中,月常常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相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战士们的坚守。
古诗中的月,或清冷,或温柔,或忧伤,或欢快。
它承载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致,也是诗人心灵的倾诉窗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出处】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意思】月夜的回乐峰前,莽莽黄沙如雪,受降城外皎皎寒月似霜。
诗人借助两个比喻,写出在月光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冷月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夜晚的旷远、凄寒。
注: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似指西受降城。
【全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1]这是李益的名诗。
受降城,当是西受降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李益(公元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进士,曾在幽州节度使幕府任职,居边塞十多年。
后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终礼部尚书。
他的边塞诗负有盛名,尤以七绝见长,多为时人谱入乐府歌唱。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2]“回乐烽”二句:回乐烽,指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
回乐县,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烽,一本作“峰”,误。
二句写登受降城所见景色,黄沙似雪,皓月如霜,构成边塞荒寒苦寂意象。
[3]“不知”二句:芦管,芦笛。
西域管乐器。
管,一本即作“笛”。
夜风送来凄凉的芦笛声,不知什么人在何处吹的,触动了所有征人的心绪,彻夜都远望家乡。
本诗写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未直写思乡,而绵绵乡情尽在诗中。
前二句通过景色描写作铺垫,三句以西域特有的幽怨激越的芦笛声为线索,前三句将势蓄足,而末句仍不直写思乡,而拟写征人尽望乡的情节,语尽而意未尽。
在全诗中色、声、情融为一体,互相激荡推进,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意境深沉,含蕴不尽。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回乐烽’一章,不亚于王昌龄、李白。
”胡应麟《诗薮》则说:“中唐绝,‘回乐烽前’为冠。
”这首诗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凄婉低沉风格,可以代表中唐边塞诗的特点。
历代不少评论家推许这首七绝是中唐绝句中最好的一首。
边塞诗——《中秋月》
边塞诗——《中秋月》
《中秋月》原文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中的月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3班
王桃生2009040982 随着当时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
月是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伴随着浩渺苍茫的宇宙时空,蕴含了阔大深远的历史意味,营造出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边塞诗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其顶峰无疑是在唐代。
唐代边塞诗因其特定题材和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总的来说,内容上以英勇爱国、建功立业、边塞风光为主流,艺术上相应地以慷慨豪迈、苍凉壮阔为基调。
在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和成熟,诗人甚至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虽然边塞诗以战争为主要内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强烈态度必然减少诗作的含蓄表达,但唐代边塞诗在艺术趋于成熟的大环境中,比如对意象娴熟的运用和把握,其意象的意蕴必然更为丰富深厚。
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就以它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或文化意蕴使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
唐代边塞诗中,只有月亮意象并非特定的边塞或战争环境中所存在,但月亮却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时空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对人来说本就相对永恒的天体意象和地理意象在时空上一下子拓展到了无法追随的地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
桑感。
紧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长征”则是人的一种抗争,虽然十分悲壮,最终却“人未还”。
人类如此种种的行为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面前,尤其是在那不断圆缺中历经漫长岁月的冷冷照耀着眼前一切的“明月”下,充分印证着无常的战争中脆弱的生命在相对永恒的时空下,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奈,增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结尾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虽然隐隐的凄凉中写出了一种不屈,与开头两句照应,却写出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物是人非的悲剧命运,因此,在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中,“秦时明月”通过产生一种沧桑感,进而强化了整首诗的悲剧感。
又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长期身在边关的诗人,非常熟悉笛声、角声等边声,通过对这些边声的捕捉以写征人愁思成为他边塞诗的特点之一。
但这首边塞诗有所不同的是,从边声入手,而写景的重心一度落在了天上,从“汉月孤”到“无限塞鸿”,最后诗人迫不得已被秋风中传来的《小单于》惊醒。
首先,勾人愁思的阵阵边声中有“月”的出现,就使诗的意境得以拓宽,同时“月”的意蕴也扩展,不会仅仅陷入一种凄惨的离愁别绪。
因为“月”本身就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除了离合聚散,还有很多对时空的探索,尤其前面用“汉”限定,“汉月”更突出的是一种时空感乃至沧桑感,还有隐约的辽远感,加上它的高高在上和明亮光彩,还有些许壮阔感。
二、月亮与特定的人文地理意象相结合,突出了思想内容的悲凉感与深沉感大多数唐代边塞诗除了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报国、开拓进取的盛唐精神,揭露和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诗中出现了“火山”、“赤亭道口”这种边地特有的地理意象,表现了李副使去碛西的旅途之艰苦,烘托出他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英雄气概。
诗虽然又以“功名抵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结尾,然而诗中“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一方面指李副使因为长期征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另一方面用“岂能”故作反问,也隐含了他无法见到“轮台月”的些许悲凉,尽管岑参的边塞诗素来被认为是积极向上、昂扬豪迈的盛唐之音的典范,但充满思乡愁绪的“轮台月”使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在明快的情感基调中产生一种少有的深沉感。
又如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诗一开始出现了“东门营”、“河阳桥”、“大旗”、
鸣叫的“马”、“平沙”等边塞特有的人文地理意象,形成一种大旗战马的壮阔气势,一幕行军场面凛然而庄严。
接着诗人将这幕行军场面置于“中天”、“明月”之下,即“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夜晚军营的景象和气氛与白昼截然不同。
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中,加上军令的严格使得整个军营一下子安静下来,万籁无声,正是因为月亮本身在夜晚不散发热量,光线清冷、淡漠等特点,以及望月之人又皆背井离乡,使充满荒漠的边地更加寂寥、孤独,整首诗的思想情感由一开始的壮阔、严肃变得悲凉、沉郁,正是杜老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
三、月亮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相映衬,外化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诗一开头写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行军,途中不断传来《行路难》的笛声;接着“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的是全体将士听到这笛声后的共同感受。
感受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又如何写出呢?他正是利用了“月”作为传统的古诗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意义,并与此时此景中的人物——为建功立业而抛妻别子的边塞将士的复杂心理相映衬,虚实结合,让征边将士的真实感受在“回首月中看”这一有着生活本质真实的举动中具象化,再加上行军的艰难与笛曲的悲苦,使月亮意蕴更加深厚,把现实表现得更为丰满。
透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的壮观画面,可以看出,面对艰苦的环境,边塞将士的真实感受既有建功立业的男儿热情,又有背井离乡的常人愁思,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在“一时回首月中看”的诗句中得以生动展现,而且是意味深长的表达。
再如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同样也是将月亮意象与特定的人物心理相结合,更为直接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诗一开头就把凉州城置于普照大地的清冷的月光下,接着写听着胡人弹奏的琵琶声,“肠堪断”实际在写如此的景色中勾起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到“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写出了一种曾经因为乡情有过犹豫、有过迷茫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真实的矛盾心态,使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四、月亮与战争疆界相联系,表现了边塞战争中的民族情感以及战争的复杂意义唐代边塞诗不仅常常在“月”前面加历史性的限定词,增强了诗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珈鼓喧喧汉将营。
”诗的开头就点明
到了“燕台”的本是一颗受了惊的“客心”,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感情,接下来“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中的“胡月”给孤独清冷、使人思亲的“月”一种分界,使人产生“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深刻感受,使胸中的民族情感愈加强烈,使本来无情的战争也生出一些感情色彩。
唐代边塞诗中将“月”与战争疆界相联系的作品很多。
又如唐代将领严武的《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篇就写清是“边月”,一方面作为边塞将领的诗人表现出了对敌情的关注,与此同时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唐代边塞诗中“胡风”、“胡地”、“胡天”等词语运用频率都很高,“地”可以分界,而“风”、“天”、“月”等对于人类来说本来是没有界限的,而在战争年代人为地进行分界,尤其是给充满感情色彩、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月”分界,无情战场与有情美景交织,使月亮陷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在此人们对战争的存在不能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对边塞战争复杂意义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总之,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因其与诸多意象及人物环境相结合,意蕴更为丰富复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