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现代社会,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其重要性。
意义: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如下是有关《孟子》中的思想观念:(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
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
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
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
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
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
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
《孟子》思想概说
《孟子》思想概说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孟子思想核心
孟子思想核心孟子思想核心一、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二、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三、政治及经济方面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思想小结》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也。”(《离 娄 下》19)
2、性善论以“四心”为基础,与“四心”相应 的即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
1、承认天的权威,在不违反天命的前提下,尽 量发挥主观能动性。
2、遵循命运的必然趋势行事,尽到自己的努力, 有所作为,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得命运之正,即 正命;反之,非命。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 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尽 心 上》2)
精选课件
3、美以善和信为基础,又高于善和信。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
“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
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尽 心 下 》25) 精选课件
20
九、教育思想: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 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 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 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 尽 心 上》36)
总之,孟子希望在性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 的努力,达到舍生取义的思想境界。
精选课件
15
五、天命思想:基本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 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 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 也。 ……(《梁 惠 王 上 》6)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她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与“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就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她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就是因为她得到民众的信任。
她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与纣丧失了天下,正就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她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她,并认为这就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她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就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她瞧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就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瞧燕国的人民就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孟子》的文风特点
《孟子》的文风特点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孟之后的文化大师孟子被誉为“孔门二传”。
《孟子》一书是孟子独立撰写的著作,共七篇,其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和文风。
本文将围绕“《孟子》的文风特点”展开分析与阐述。
一、以言为利孟子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以言为利”,劝人互相鼓励,诚实说话,以增强社会友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文风方面,孟子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性强,借助谚语、故事等形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他的文笔极具幽默感,例如:“爱之善者,与之遑;求之善者,与之不暇。
”这种用词既生动形象,又深入人心,让人更容易理解他观点。
二、条理清晰孟子的文风中,条理清晰是最为显著的特点。
孟子的文风直接,扼要精练,每次都旨在传达他的思想。
孟子的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巧,许多论点都采用简明扼要的对比为纲,是“显而易见”的一类文章。
例如:“如齿轮者,相得益彰;不相得则相损伤。
”这种表述,既能够表述出孟子的哲学观点,又让听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
三、语言生动孟子的文风中,十分注重语言生动和情感表达。
他在论述道德方面,总是运用大量的富有表现力的比喻、象征和意象。
例如:“爱之为德,大多心无二端,出于恒定;仁之为义,离于杀伐,具有仪容。
”这种形容仁德的文字表述,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表达了孟子对于道德的崇高追求。
四、言辞犀利孟子的文风中,也时常见到他毫不隐晦、锋芒毕露的文笔风格。
对于优越或次等的行为和言语,孟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批判和指出,以使听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以便自我改进。
例如:“羊齿未成时,牛不得其乳;人未成之前,学问不易成。
”这样的话,既犀利又意味深长,很容易刺激听众听后产生思考。
综上所述,孟子的文风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以言为利、言简意赅、语言生动、言辞犀利等特点,都极具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对于今日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实践价值。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使民以时,还要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他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其具体措施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他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收人,徭役赋税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他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和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子认为这种税率太低,不可取,并斥之为“貉道”。“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可见,孟子是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孟子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
孟子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
《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大思想家孟子的思想著作集,收录了孟子七篇经典著作:《梁惠王》、《公孫丑上》、《公孫丑中》、《莊子》、《墨子》、《尚书》、《大禹记》。
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以下是我对此的见解:首先,孟子的思想内涵是以“仁”为核心的。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
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合作的基本精神,追求“仁”就是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他人,不断改善自己,追求自身的完美。
其次,孟子的思想对现世的意义在于:他认为人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同时,孟子的思想也强调了自身的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真正的“仁”,从而为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
最后,孟子对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也为我们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仍然是现代中国的社会道德准则,这也表明孟子的思想经久不衰,仍然是影响着我们社会的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仁”为核心,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他人,不断改善自己,追求自身的完美;二是强调人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三是强调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提出“仁”和“礼”的思想,仍
然是现代中国的社会道德准则。
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 、“仁政”、“王道” 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
”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
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主要思想
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
一、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五、尽心知性
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
“尽心”是前提条件。
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六、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明人伦
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教育方法:“存养式”,即保持并发展人的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