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教案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教案1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闰土、杨二嫂人物特点。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回到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已是物是人非。

20世纪20年代,鲁迅笔下的“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识记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课件展示】(1)注音。

捏(niē)胯(k uà)祭(jì)颧(q uán)酬(chóu)潺(chán)噤(jìn)(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1.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明确】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充满失望。

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局部探究探究人物形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四章《农村生活》中的《故乡》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故乡的描绘、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3. 课文结构:描绘故乡→回忆儿时玩伴→故乡变化→眷恋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方面的故乡?②作者为何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答案:(1)①描绘故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儿时玩伴②作者眷恋故乡的原因:故乡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教案

故乡一、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部编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三、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较易理解。

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小说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小
说内容。

4.赏析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
魅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点: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语言
滔滔不绝,毫无拘束地介绍新鲜子(口齿伶利)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
对‘我’态度
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许多新奇的事(友好、纯真)
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隔膜很深)
对生活态度
热爱、乐观
拘谨、悲观、寄希望在神灵身上,求神保佑。
性格特点
聪明、机灵、兴趣浓厚
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3.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结合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合作探究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一、课前自学课本: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重点是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2.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对照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第一部分:(1---5)“我”回到故乡
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我”在故乡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与中年闰土、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78——结尾)“我”离故乡
船上谈话、“我”的感受。
五、深度构建
1.梳理反思:
这篇小说创作1921年1月,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叙述“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辛亥革命这后农村化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及精神状况,表明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性格特点
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泼悍庸俗的小市民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原本的家乡。

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前的。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景物伙伴人物邻居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女神形象)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

不过,当“迅哥儿”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2号同学等13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学习现代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变迁中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

教学重点:鲁迅在《故乡》中所描绘的故乡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主题与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故乡》课文PPT课件,包含鲁迅的生平简介、《故乡》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旧社会生活的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故乡记忆”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故乡》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讨论鲁迅对故乡变化的描绘和人物命运的反映。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

2. 主题思考:讨论小说的主题,如故乡的变化、社会不平等、个人命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14《故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乡》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4 故乡 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教读课文。

本单元通过少年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意在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而《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

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十年了,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的余毒还很深。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

正因为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悲凉,“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出自小说集《呐喊》,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振臂高呼地呐喊,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病症,在国民的麻木沉默中发出了鲁迅式呐喊,让人顿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纵使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是虚渺的,但他变革现实的决心是坚定的。

本文的特色是以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片段作为人物一生的缩写和密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留白或未交待的情节成了搭建教学支架的关键。

笔者期望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语境,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出空白部分,让学生走进小说、读懂小说。

且刘安海与孙文宪先生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说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因此笔者选择了想象与补白作为理解人物的主要教学支架,旨在借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实录的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但是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感到陌生。

但学生也容易根据浅显的阅读经验给人物盲目贴标签,忽略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如联结《骆驼祥子》的阅读经验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动荡社会时局),并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闰土的改变:不懂规矩——恪守规矩——木偶人
(其实原文中有关闰土说的话中的省略号, 其实有大多数都是表 达闰土说话断断续续、 木讷的特点的——其实这种木讷, 可以用另外 一个词来形容——麻木) ——此处可以再读一读, 男生齐读。 进一步 体会其麻木。
直接原因都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
3邻居 自私、尖刻、丑、势利、贪小 : 邻居又变成了什么样?——鲁迅先生用精准的语言给了她一个称 号——圆规(尖,不好相处)
教学难点:
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 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 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
(原本的家乡。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
前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
3.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如此巨大的变化?(5)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两人截然不同: 一个老实巴交,一个自私奸猾。 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非人哉。都活得很累、很苦。
“老爷” ——恪守规矩——不敢反抗——老实巴交的农民—— 辛苦麻木
“迅哥儿”——利益至上——反抗不了——尖刻自私的小市民— —辛苦恣睢
没有作声: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 口外去。
(2)请大家揣摩这声“老爷”该怎么读呢?(小组讨论)“老爷!⋯⋯”——(此时无声胜有声)
1充分凸显出“木偶人” 的特点:一直很想念,但是木讷、 迟钝。
(从第11节看出“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 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 他也许就要来了。 ”) ——想说却说不出
请大家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语段,我们一起来品读。
(一)
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却见一个凸.颧.骨.(克夫),薄.嘴.唇.(说话频率快),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 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不重形象),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朗读揣摩人物形象)
(二)
然而圆规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 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家乡是什么样的。(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
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 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
二.课文分析:
1.“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
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分钟)
景物
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 鲁迅先生的笔法非常精妙,我们一起来揣摩下面的语段。
(一)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10)
(1)为什么在59段,闰土开始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34号同 学等3人
故乡
沙地,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
2伙伴 平等、融洽、和睦 :“迅哥儿”,小英雄
3邻居 恬静、美丽、端庄 :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 店的买卖非常好。——(女神形象)
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不过,当 “迅哥儿” 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 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我看到5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家乡的人、 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声音延长, 拖长音,体现其鄙夷
/讽刺之意 )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 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话未完,被打断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 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而“我”呢?——试图反抗——有见识的知识分子——辛苦展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 杨二嫂的形象, 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 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 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 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为什么闰土成年后,看见迅哥儿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7号同学
(这个语段看起来似乎有很多矛盾点,能请大家任意选择一组分 析一下吗?)
欢喜:多年未见的好友终于重逢,心中无比喜悦。 凄凉:自己如此落魄,和好友之间身份悬殊,境遇悬殊。 动着嘴唇: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边说边走,声音渐渐远去, 却还听得到。 ) ——(泼妇形象)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二嫂的形象呢? (势利/尖酸刻薄/自私 自利/损人利己)
(补充说明:势利——若是迅哥儿真的在做官,杨二嫂敢这样挑衅 吗?)
2.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
1景色 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2)
2伙伴 隔膜:“老爷”——木偶人 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2号同学等13人 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 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
2表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想说却不能说、不敢说(礼教的束缚)
3表示沉重的叹息——唉;表示长时间的沉默。除了这个语段,大家还能迅速地找出闰土恪守礼教的段落吗? (62节、66节)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10)
“不懂事”?——不懂的其实是?——封建礼教的所谓的“规 矩”——被封建礼教束缚的老实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