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则的增、修订情况介绍作者:冯震范一灵杨美成来源:《上海医药》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则的主要增、修订情况。

方法:比较本版和前版药典相关内容的主要差异。

结果:本版药典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则体现了新的检验理念,在检验技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培养体系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增、修订。

结论:本版药典中微生物检验相关通则更趋完善,已与国际全面接轨。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检验通则增、修订中图分类号:R92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7-0011-05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sion of microbiological test in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5 version) volume IVFENG Zhen*, FAN Yiling, YANG Meicheng**(Division of Antibiotics, Shangha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Shanghai 2012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major supplement and revision in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5 version) volume IV. Methods: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0 version)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vers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New ideas in microbiological test were established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version), and supplement and updating amendment were carried out in test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culture media and quality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general principle related to microbiological test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version) is tending to be perfect and has achieved 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standard.KEY WORDS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 ina (2015 version);microbiological testing; general principle; revision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 历史沿革 • 新中国第一部药典(1953年版)收载了无菌检查法 • 我国开展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始于1972年。 • 1978年颁发了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 • 1995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000年
版收载了微生物限度标准。 • 从第八届药典委员会(2005版中国药典)开始设立微生物
控制菌检查法修订解析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检测方法, 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新增内 容
在各控制菌项下:生化试验和“应进行分离、纯化及适宜的 鉴定试验”改为较少的生化试验或“采用其他适宜方法进 一步鉴定”---较大改变
检查项目
菌种的传代、保藏与管理
控制程序
原辅料、中药提取物和中 药饮片,
参考制剂的要求及生产工艺特点设置 控制军检查要求
《中国药典》2015年版-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法
• 格式变化 • 通用要求
检测环境 供试品前处理---抑菌性去除 微生物计数法使用范围---可采用替代检查方法 微生物计数定义变化--需氧菌总数(胰酪大豆胨琼脂),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
人员
• 相关的教育背景 • 应经过生物安全方面培训,保证安全 • 不断地继续培训,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更新 • 熟悉、规范理解和执行 • 能力评估-通过质量控制、能力验证等 • 培训、考核等档案
专业委员会。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药典的标准修订:
• 2005版
• 将按剂型制定 限度修订为按 给药途径制定 限度
• 强调微生物检 验的“方法验 证”
• 无菌检查培养 时间与国外接 轨
• 2010版
• 质量标准体系 基本与国外接 轨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技术方法意见稿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技术方法意见稿

附录×××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检测方法,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微生物计数试验应在受控洁净环境环境洁净度10 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不低于B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监测。

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计数方法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Method,简称MPN 法)。

MPN 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 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供试品检查时, 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同时所选的方法的供试品用量必须具备检测充足样品量的能力,能够以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

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试验菌株试验菌液的制备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胰酪大豆胨琼脂或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温度30 ~35℃,培养时间18~24小时胰酪大豆胨琼脂和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温度30 ~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大于100cfu胰酪大豆胨琼脂/ 胰酪大豆胨肉汤(MPN 法),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 3 天,接种量不大于100cfu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胰酪大豆胨琼脂或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温度30 ~35℃,培养时间18~24小时胰酪大豆胨琼脂和胰酪大豆胨肉35℃,培养时间不超过3 天,接种量不大于100cfu胰酪大豆胨琼脂/ 胰酪大豆胨肉汤(MPN 法),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不超过 3 天,接种量不大于100cfu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MCC(B) 63 501〕胰酪大豆胨琼脂或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温度30 ~胰酪大豆胨琼脂和胰酪大豆胨肉汤,培养温度30 ~胰酪大豆胨琼脂/ 胰酪大豆胨肉汤(MPN 法),培养温度注:当需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时,应进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检查方法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中国药典2015版 四部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版 四部 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

为更好应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6)及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通则110 7),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非无菌药品中污染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导致药物活性降低,甚至使药品丧失疗效,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药品生产、贮藏和流通各个环节中,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循GMP的指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微生物污染程度。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计数法、控制菌检查法及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可用于判断非无菌制剂及原料、辅料等是否符合药典的规定,也可用于指导制剂、原料、辅料等微生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指导生产过程中间产品微生物质量的监控。

本指导原则将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标准中的特定内容及应用做进一步的说明。

1.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过程中,如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及中和剂,在确定其能否适用于所检样品及其用量时,除应证明该试剂对所检样品的处理有效外,还须确认该试剂不影响样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的检出(即无毒性),因此无毒性确认试验的菌株不能仅局限于验证试验菌株,而应当包括产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

2. 供试液制备方法、抑菌成分的消除方法及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应尽量选择微生物计数方法中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同时,所选用的方法应避免损伤供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

对于抑菌作用较强的供试品,在供试品溶液性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试验。

3. 对照培养基系指按培养基处方特别制备、质量优良的培养基,用于培养基适用性检查,以保证药品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的质量。

对照培养基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制及分发。

4. 进行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时,若因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而导致微生物回收的失败,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的更高稀释级供试液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此时更高稀释级供试液的确认要从低往高的稀释级进行,最高稀释级供试液的选择根据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而确定,如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lg需氧菌总数不得过10 3 cfu,那么最高稀释级是1:10 3 。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供试品 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血液制品
医疗器具
表2 上市抽验样品的最少检验数量
供试品最少检验数量(瓶或支)
10
10
V<50ml
6
V≥50ml
2
10
注:1.若供试品每个容器内的装量不够接种两种培养基,那么表中的最少检验数量应增加相应倍数。 2.抗生素粉剂(≥5g)及抗生素原料药(≥5g)的最少检验数量为6瓶(或支)。桶装固体原料的最少检验
接触碟法: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 进行取样, 然后置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 样面积约为 25 cm2 ,微生物计数结果以 cfu/碟报告;
擦拭法: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微生物监测,特别是设备的不规则表 面。擦拭法是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擦拭的面积, 取样后,将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然后 采用适宜的方法计数,每个拭子取样面积为约 25 cm2 ,微生 物计数结果以 cfu/拭子报告。
(2)偏差处理
当微生物监测结果超出纠偏限度时,应当按照 偏差处理规程进行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采取 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7.微生物鉴定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 的鉴定, 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 并 有助于评估清洁/消毒规程、方法、清洁/消毒剂及微 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微 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关键区域分离到 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 微生物鉴定参 照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 9204《微生物鉴定指 导原则》”进行。
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 见“监测”项下。
物理参数建议标准: 参照GMP(2010)、FDA(ISPE,换气次数)

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指导与修订解读

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指导与修订解读
〈2015年版〉基本与ICH微生物检查法接轨,涵盖标准和方 法的整体变化。
一、15版药典结构—总述
药典由原来的三部改为四部,预计15年7月颁布执行: 其中一部、二部、三部分别为中药、化药、生物药, 四部:中国药典2015版总则,主要包括:
凡例:主要增加对检测方法适用性、制剂通则、辅料 标准适用性等的要求
杨凌化药质量部QC周国娟 电话:15991721352 2015.04.21
目录
一、15版药典结构; 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 2.1微生物计数法 2.2控制菌检查法 2.3微生物限度标准 三、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内容; 3.1实验菌株的质量控制 3.2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 3.3微生物鉴定技术 四、制药用水的检验及修订内容; 五、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增修订的内容
2.1微生物计数法
定义:系指对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 真菌的计数,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本法 适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2015版 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 法
2.1微生物计数法
1、试验环境

2、供试液制备


3、培养基配制
1、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来制备供 试液。常用的制备方法详见“通则1105非无菌产 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中规定。其 中不同于10版药典就是缓冲液、某些样品量的规 定有所变化;
2、供试液的浓度,按照方法确认的结论进行确定;
3、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 应超过45℃;

4、试验方法选择
5、培养计数及结果报告
2.1微生物计数法—试验环境
项目
检测 环境

2015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

2015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厂房设施这篇的厂房设施写的重点不在设施改造,更着重于微生物实验室的厂房设施所创造的实验环境如何符合15版药典的管理要求。

在15版药典的指导原则中有两份指导原则有所提及,分别是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的“环境”项下及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的内容。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实验室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最大可能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要防止检验过程对环境及人员造成危害。

通常,实验室按功能划分为洁净区、活菌操作区和其他功能区,同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分隔各类实验活动,将交叉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1、洁净区一般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区设置有微生物限度检查洁净室及无菌检查洁净室,两个实验区域的空调系统应独立,微限操作有一定菌数数量级的样品,无菌操作有无菌的样品,本身实验概念上不同,必须设置专属的工作区域。

微生物限度检查洁净室的洁净级别药典要求是不低于D级背景下的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一般大家还是喜欢使用超净台作为实验台,根据10版药典的规定,实验室内微限室是达到C+A的水平,个人建议可以将微限室降级为D级洁净室,但是其空调系统的配制可达到C级净化水平,因为一方面更多的企业选择在无菌检查使用隔离器,也就是无菌检查室会倾向使用控制级别较低的D级洁净背景管理,便于统一管理;另外D级洁净室比C级的风量及相应的换气次数要低,可以降低能耗,节约洁净区运行成本。

在D级洁净室内置上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均可,个人倾向生物安全柜,这也是中检所老师推荐的,理由就是既保护样品又保护实验人员,举个例子,有个公司的超净台是平流式的,正好生产的是促进胃动力的药品,生产车间使用超净台对产品进行操作的人员每天中午的饭量都很大,最后调查因为吸入药品粉末所致,其实这样的药品对于人并不算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配制垂直流的生物安全柜并做成室外排风,那这样是不是更人性化呢,当然检品到实验室这一道其检验量原本就不多,对实验人员一般不会带来什么,但我更相信,在这样更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下,实验人员也会更认真的处理检品,这不就是企业希望带来的结果吗。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设备)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设备)

【独家】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设备(二)2015-06-04二、微生物鉴定系统前几年,很多微生物实验室在调研购买何种类型的微生物鉴定系统,我们实验室的鉴定设备是使用生化方法鉴定的设备(表型鉴定),相信现在大多数的实验室还是在使用生化方法去进行鉴定,不论使用设备或者API等手工板条进行鉴定,也有部分实验室使用分子方法(PCR+测序)进行鉴定,但碍于方法的局限、菌库的数量及鉴定的程度,实际检出率和准确率都不是很理想。

《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的内容对于现在大多数的药企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其中介绍的技术包含了现在药企实验室可用的几乎所有的鉴定方法,个人觉得这篇指导原则是微生物指导原则中的干货,指导原则中的内容就不在本文中多加赘述,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微生物鉴定方法及微生物设备的选型。

1、鉴定方法简介微生物鉴定原则:表观水平→生化水平→分子水平,微生物鉴定应遵循逐步缩小范围的原则,依据分类学知识,将微生物逐步落实到科、属、种。

各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就不在这里列表了,在很多微生物书籍中均有介绍,进行微生物鉴定的人员应对各类型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进行微生物鉴定,都应对微生物进行纯化,至少分离到纯培养物后再进行后续鉴定。

现有的鉴定技术分为表型鉴定、基因型鉴定和色谱光谱鉴定。

表型鉴定基于表观生物学活性,如营养物质代谢试验、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各种酶类试验、API试验条等;基因型鉴定基于核酸物质,如16SrRNA分型、核糖体分型和脉冲场电泳试验;色谱光谱鉴定基于全细胞信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

1)初筛试验流程基本就是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KOH拉丝试验)→生化筛选(氧化酶、触酶、凝固酶)→根据上述结果筛选板条→孵育规定时间人工读数或机器读数→结果对比系统中的标准微生物特征得出鉴定结论。

革兰氏染色镜检对于鉴定人员的技术及判断经验有一定要求,这步是很关键的一步,但这个没有捷径必须是多做才能总结经验的,很多时候一些球杆菌、芽孢菌等的形态和染色结果均依赖镜检人员的经验,有些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KOH拉丝实验进行辅助判断,但我们实验室不用其判定革兰氏染色结果,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在5-10S内出现阳性反应,有的则需30-45S,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产碱杆菌等大多数在10S内呈阳性,不动杆菌、莫拉菌反应较慢,大多数菌株在60S内出现阳性,而革兰氏阳性菌在60S以后仍为阴性,其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菌与易脱色的革兰氏阳性菌的鉴别。

《中国药典》2015年版 第四部(通则1421 灭菌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 第四部(通则1421 灭菌法)

1421灭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续表核素半衰期电子发射光子发射类型能量/M e V发射概率/%衰变方式能量/M e V发射概率/% 198 A u 2. 695 天eA0. 0540. 1X0.010 1. 19ce0. 329 2. 90. 0690. 082 2. 70. 397 1. 070. 41295. 60. 4080. 30. 6760. 8r0. 285® 1. 0 1. 0880. 20. 961®99. 0199 A u 3.139天eA0.0540. 7X0.010 6. 9ce0. 035 3. 210. 0500. 360. 07511. 80. 0690. 08217. 30. 125 6. 6y0. 15840. 00.155 4. 80. 2088.70. 193 1. 24r0. 24421. 50. 29472. 00. 452 6. 5200 T126. 1小时eA0. 054 3. 3X0. 01031. 8ce0. 285 3. 40.0690. 07164. 40. 353 1. 40. 0800. 08217. 60+ 1.066®0. 3y0- 368870. 57913. 70. 82810. 81. 206301.226 3. 31. 274 3. 31. 363 3. 41. 515 4.0201 T|72. 91小时eA0. 054 3.0X0.01030ce0. 0527. 20.0690. 071590. 08415. 40. 0800. 082160. 121 1. 270. 135 2. 60.153 2. 60. 16710.0202 T112. 23 天eA0. 054 3. 1X0. 01029. 4ce0. 356 2. 40.0690.07160. 10‘ 0800_ 08216. 4y0. 44091. 5①卢能谱的最大能量(m a xim u m energy o f th e beta sp e ctru m)。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测定修订情况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测定修订情况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分别接种不大于100cfu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至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 板,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个平皿,30~35℃培养 不超过3天。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代替被检培 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分别接种不大于100cfu的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液至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 2个平皿,30~35℃培养不超过5天。同时,用相应 的对照培养基代替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 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不得超过5代。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取其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菌悬液。黑曲霉制 备时在缓冲液或氯化钠溶液中加入0.05%(v/v)聚山 梨酯80。 菌液在室温下2小时内使用,2~8℃时可在24h内使用, 黑曲霉孢子悬液可2~8℃保存,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 使用。
MPN法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平皿法:包括倾注法和涂布法。每株菌每种培养基 至少制备2个平皿,以算术平均值计算。使用涂布 法应采用适宜的方法使培养基表面干燥,且每个 平皿接种的供试液不少于0.1ml。
常州药检
一、微生物计数法
薄膜过滤法:一般取相当于1g(ml、10cm2)的供试 品,(若供试品中所含的菌数较多时,供试液可 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稀释液中,混匀,过滤。用 适量冲洗液冲洗。 每株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及菌液对照组菌数。
常州药检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一、概述
80xx —试剂和标准物质 90xx —指导原则(二部附录 ⅪⅩ…)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202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new)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new)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new)
பைடு நூலகம்
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
无菌传递舱
隔离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建议 不低 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 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应保证隔离器安装 地点周围有足够的空间, 以便于隔离器的移动、物 品的输送和正常维护。
隔离系统验证
1 .操作验证 2 .隔离器完整性验证 3 .灭菌验证 4 .灭菌循环验证 5. 隔离器内部洁净度验证 6. 仪器仪表的验证
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 , 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 ,当监测结 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 可增加沙氏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培养时间: TSA: SDA:
ChP(2015) 3-5天 5-7天
GB/T16293-2010 不少于2天 不少于5天
3.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参考GMP(2010)及GB50073-2013,见表2 检测频次的调整 如果如果出现连续超过纠偏限和警戒限、 关键 区域内发现有污染微生物存在、 空气净化系统进行 任何重大的维修、 消毒规程改变、设备有重大维修 或增加、洁净室(区)结构或区域分布有重大变动、 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 性的数据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验增修订内容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验增修订内容







导引图 制剂通则


通用方法/检测方法 指导原则

修订内容概况
2015版药典编制大纲设计方案
------ 附录、药用辅料单独成卷

附录规范统一 附录编号研究 制剂通则修订与完善 通用检测方法的修订与完善 微生物及生物检定附录的修订与完善 指导原则的修订与完善
修订内容概况
取出滤膜接种至培养基,或将培养基 加入到滤筒….。培养3~5天。
薄膜 过滤 法
直接 接种 法
取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6管,金葡、 大肠、生孢各接种2管;取胰酪大豆胨 液体培养基6管,枯草、白念、黑曲霉 各2管。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检查法
1200系列
2000系列 3000系列
生物活性测定法
中药相关检测方法 生物制品相关检测方法
8000系列 9000系列
试剂与标准物质 指导原则
修订内容概况
光 谱 检 测 方 法 的 合 并
修订内容概况
色 谱 检 测 方 法 的 合 并
修订内容概况
微 生 物 检 查 法 的 合 并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标准(1107)
抑菌效力检查法(1121)

微生物检查修订情况
指导原则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9202)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9203)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9204) 受控洁净环境的监控指导原则(9205)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9206)
应定期按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 照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 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 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 度确认。隔离系统应定期按相关 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 行洁净度验证。隔离系统按相关要求进行 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中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解析

*
*
注*:限度未做统一规定。
控制菌
*
不得检出沙门菌 (10g) ;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 于104(1 g)
执行及制定标准的注意事项
执行范围: 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的药品 药用原料、辅料 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 新药标准 进口药品标准复核 药品质量考察及仲裁
标准执行的注意事项: 药典标准出处:中国药典通则项下【微生
或菌株已无使用需要时应及时灭菌销毁”; • 管理:应有程序文件,包括申购、操作、转种传代、纯度特性确认记录,注明名称、标准号、
接种日期、代数、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保藏的位置和条件等。
环境
•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 环境监测 • 清洁、消毒和卫生
设备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清洁保养制度 操作规程 使用、监控的记录
器、天平、量器等等) 3.供应商评估与现场审计 使用正确的、有严格质量保障的产品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修订解析
标准修订内容 修订思路1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二、三部限度标准的相关内容合并。 修订思路2 参考EP7.0,USP35,JP X V标准,修订中国药典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102
不含豆豉、神曲等发酵 5×102 原粉
102
液体口服给药
制剂
含豆豉、神曲等
发酵原粉
103
102
不得检出大肠艾希菌 不得检出沙门菌
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 于 101
固体局部给药 表皮或粘膜不完整
104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
制剂
菌、
表皮或粘膜完整
103
102
铜绿假单胞菌 ;阴道、
药品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发展

关于药典变化的应对

关于药典变化的应对

关于药典变化的应对药典变更本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例如美国药典每年都有一次主变更和三次增补变更,除此之外还有临时生效的IRA,所以如果你有出口美国的产品的话就要持续关注USP的变化;相对而言,即使在变更最频繁的2010-2015年段,也只有一个正式和三个增补版本,再就只有药典委个别品种的标准统一工作,但这个统一只涉及到品种不涉及到附录和凡例,所以与IRA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差一个层次。

那为什么每次中国药典升级,对于我们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过往的产品质量研究不够充分、质量标准过于宽松、检验方法/仪器未跟上国际脚步,而在药典升级过程中,很多品种、附录的要求都有一定提高,这都将造成一些企业的产品不能达标,或者需要采购新的仪器;而对于USP的药典升级,则通常没有那么大影响(个别影响大的类似金属杂质一章的生效时间也是一推再推),这是因为对于FDA而言,真正能够起到法律效力的还是注册标准,而注册标准的要求一般远远高于药典标准,除非是一些非常老的品种,所以对企业面言,药典升级可能更关注的是是否有检验方法的变化,其变化是否对企业适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中国药典的升级,如果应付这种“大敌”和“草木”呢?从本质上来说,不外就是一种工具——变更控制。

1 变更控制药典升级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变更,千万不要以为药典变更就是标准和检验方法的变更,它可能涉及到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方面面,甚至牵涉到经营质量管理,所以生产企业在帮变更控制时这些都要有所考虑。

那么我们有必要一上来就提出一个变更控制吗?其实也远没有必要那么小题大做,要知道药典升级可能并不一定涉及到你的体系和产品,重要的是你先要知道药典都变了哪些,然后再对相应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个初步评估,有的可能仅仅需要文件变更即可完成控制,而且即使涉及到重大变更,也可以分门别类的加以变更和控制。

下面我将从几种不同的变化来探讨如何应对药典升级,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菌种

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菌种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菌种1、检验用菌种的选择在药典第三次征订意见稿《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的“菌种”项下有这么一句话“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可以溯源的商业派生菌株”。

这句话写明了中国药典对检验用菌种的挑选原则,感觉上可以使用CM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等等,最近还有供应商给我推荐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的菌种。

但是我们作为遵循中国药典的企业来说,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及无菌检查项下的菌种是明确写明仅可使用CMCC的菌种,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去挑战权威性,如果你使用ATCC的菌种,检查官到时候问你ATCC和CMCC的区别,我相信我们这种等级的肯定是说不清的,这个项目是中检所在做的研究,所以我们不去做这样的挑战,乖乖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CMCC菌种即可,免去一系列无意义的解释。

当然有些企业的产品需要出口,要符合出口国的药典标准,国外相对来说就放宽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国家不太承认我们的CMCC菌种。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发现国内的审计官员对微生物方面了解的甚少,但是有次我们企业请了一名国外资深专家来我们公司全面审计的时候,他一看我们检出的环境菌种就娓娓道来,让我很吃惊,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外对于微生物这块的重视程度和我国还有一定差距还是什么,他们的药典中对于检验菌种的挑选也不止一种,认可范围更加宽泛。

现在迎审过程中,我们微生物实验室更多的是解释而非探讨,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检查团队中能多一些对微生物了解的老师来给我们帮助和指导。

2、检验用菌种的管理我们实验室对于菌种的管理也历经了不少波折,现在的管理模式和使用下来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菌种其实最怕就是其活力消退或变异。

有些外企的管理模式真的非常方便,使用定量菌株直接实验,可能现在还不太适用于我们大部分国内企业,因为他们使用的定量菌株是ATCC等授权的国外企业制造并供货的,确实非常精准,特别是M家的首席产品,我就不多说了以免有广告嫌疑,国内应运而生的定量菌株我个人还是保留意见。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的解读

2015版中国药典关于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的解读
2015版微生物检验有关变化情况解读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
杨利红


1 2
3
概况及背景 标准修订内容
执行及制定标准的注意事项
4 5
标准与方法 国外药典的标准收载情况
一、概况及背景
参照欧、美药典中“微生物限度”相关内容的组织形 式,将原“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修订后拆分为3个附录, 并在药典会网站上公示: -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微生物计数法(一、二、 三部相同) -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控制菌检查法(一、二、 三部相同) -3、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一部;二部同三部)
在2005版chp收载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基 础上,眼用制剂修订为无菌要求;阴 道、尿道给药制剂增加白色念珠菌 的控制;增加了贴膏剂的控制菌检查。
二、标准修订内容
1、药典标准的修订思路 (1)三部药典的合并 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分在微生物限度标准有 重叠,一部多于二部、三部。
一部标准为 基础
二、标准修订内容
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类型
TAMC
TYMC
控制菌
药用原料及辅料
103
102
未统一要求
中药提取物
103
102
未统一要求
中药饮片
未统一要 未统一要 求 求
不得检出沙门菌(10g),耐胆盐 的阴性菌应小于104(1g)
二、标准修订内容
(4)实验环境的重大修订 ①无菌检查环境洁净度规定 GMP2010年版对洁净度的规定及确认标准 无菌检查: 2010年版: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单向流 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2015年版:应在洁净度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单向流空气区 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②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洁净度规定 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0年版:应在洁净度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单向流 空气区域内进行。 2015年版: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不低于D级)的局部不 低于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和操作要求;适用于检品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控制菌的检查。

二、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1105-1106)三、目录1.微生物限度标准2.设备、仪器及用具3.消毒液、稀释剂、试液及培养基4.检查总则(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5.微生物计数法检查6.控制菌检查法7.实验技术8. 附件1.微生物限度标准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未做统一规定。

(1).“—”为不得检出。

(2).目测霉变者以不合格论。

说明:1.“—”为每100 cm中不得检出。

2.目测霉变者以不合格论。

3.“无”为标准依据或无相应规定。

2.设施、仪器及用具2.1、设施:2.1.1.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及相关设施: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2.1.2.其他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细菌培养箱(30~35℃);霉菌培养箱(25~28℃);电炉(或其他适宜的加热装置);恒温水浴;电热干燥箱(250~300℃);电冰箱。

生化试剂储存箱。

2.2仪器及器皿2.2.1.菌落计数器;显微镜(1500X);电子天平或药物天平(感量0.1g);pH系列比色计。

2.2.2.玻璃器皿:锥形瓶(250~300ml,内装玻璃珠若干)、研钵(玻璃或陶瓷制,∮10~12cm)、培养皿(∮9 cm)、量筒(100 ml)、试管(18×180mm)及塞、吸管(1ml分度0.01,10 ml分度0.1)、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消毒缸(带盖)。

2.2.3新购的玻璃器皿的清洁:先用流水冲洗,浸泡于1%~2%盐酸(工业用)液中约2~6小时,除去游离碱质,再用流水冲洗。

用于化学分析的玻璃仪器,需用重铬酸钾清洁液浸泡数分钟后,再用流水冲洗,最后以纯化水涮洗2~3次,晾干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项变化的应对策略—菌种上一篇使用大篇幅说了培养基,也是真正揭开这次连载的一些实施细节,得到了一些蒲友和同行业友人的正面反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其实写这个连载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对药典微生物项升级那么多内容抓狂,而是真正静下心来想想其背后的意义和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会带来什么。

梳理那么多内容的时候我并没有烦躁或是感觉是在应付一周一篇的交稿,反而有种释然的感觉,能总结那么多说明我们实验室实实在在的做了很多,收获很多同时也进步很多,心里很感慨也对实验室小伙伴们的努力很感动。

谢谢大家能够支持我前面四篇的连载,我会继续加油!废话太多不说了!原本是想将培养基和菌种一起写的,写到后来发现如果写在一篇,确实有些内容会讲的不够细,所以将培养基和菌种拆开了,这次我们就来谈谈我们顽皮的菌种君吧!1、检验用菌种的选择在药典第三次征订意见稿《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的“菌种”项下有这么一句话“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可以溯源的商业派生菌株”。

这句话写明了中国药典对检验用菌种的挑选原则,感觉上可以使用CM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等等,最近还有供应商给我推荐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的菌种。

但是我们作为遵循中国药典的企业来说,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及无菌检查项下的菌种是明确写明仅可使用CMCC的菌种,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去挑战权威性,如果你使用ATCC的菌种,检查官到时候问你ATCC和CMCC的区别,我相信我们这种等级的肯定是说不清的,这个项目是中检所在做的研究,所以我们不去做这样的挑战,乖乖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CMCC菌种即可,免去一系列无意义的解释。

当然有些企业的产品需要出口,要符合出口国的药典标准,国外相对来说就放宽很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国家不太承认我们的CMCC菌种。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发现国内的审计官员对微生物方面了解的甚少,但是有次我们企业请了一名国外资深专家来我们公司全面审计的时候,他一看我们检出的环境菌种就娓娓道来,让我很吃惊,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外对于微生物这块的重视程度和我国还有一定差距还是什么,他们的药典中对于检验菌种的挑选也不止一种,认可范围更加宽泛。

现在迎审过程中,我们微生物实验室更多的是解释而非探讨,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检查团队中能多一些对微生物了解的老师来给我们帮助和指导。

2、检验用菌种的管理我们实验室对于菌种的管理也历经了不少波折,现在的管理模式和使用下来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菌种其实最怕就是其活力消退或变异。

有些外企的管理模式真的非常方便,使用定量菌株直接实验,可能现在还不太适用于我们大部分国内企业,因为他们使用的定量菌株是ATCC等授权的国外企业制造并供货的,确实非常精准,特别是M家的首席产品,我就不多说了以免有广告嫌疑,国内应运而生的定量菌株我个人还是保留意见。

出去培训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国内企业对于菌种的管理方式特别是保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菌种死亡变异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以下我就介绍下我们企业的菌种管理模式,并介绍2种比较方便的菌种保藏方法。

药典的标准菌株大部分企业都会有以下七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这些菌种我们是依据保藏的效期,在每年的年末购买一次,购买的是次年要过保藏效期的标准储备菌株。

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了,为什么我们只有标准储备菌株,那是因为我们只购买CMCC标准菌株,即0代菌株,仅保藏使用0代复苏出来的1代标准储备菌株,使用的即是1代标准储备菌株复苏的2代菌株,这样的话最大程度上避免活力及变异事件的发生,因为实验室日常也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所以在10版药典的时候,我们就把管理模式重新调整了一下,整个流程为菌株申购→菌株验收→菌株确认→菌株保藏→菌株领用→菌株使用→菌株销毁。

1)菌株申购购买检验用菌株,必须由检验用菌株的管理人员提出申请、阳性室负责人审核、部门经理批准后方可进行购买,公司的采购人员必须凭着被签批的单子才能够进行菌种的购买,因为这毕竟关系到生物安全问题,所以申购必须慎重。

2)菌株验收每支过来的0代安瓿必须经过确认,实验室至少要进行菌落形态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有条件的话通过生化或其他方法确认到属种。

该实验是确认菌株的纯度、活力和特性,我们是确认复苏后的1代标准储备菌株,即我们保藏的菌株,保证保藏的菌株的质量。

3)菌株保藏其实在确认同时我们即进行了保藏,若确认不合格,则销毁该批次保藏批的菌株,我们实验室的保藏方法很简单,也是借鉴08-09年我的领导去中检所培训带回来的保藏方法,即使用液体培养基复苏菌液,然后加入等量的20%甘油,制成含10%甘油的菌悬液,然后分装至1ml/支,可以保存2年,但是黑曲霉我们是保藏孢子悬液,贮存于-15℃以下,有效期是1年。

现在也有很多实验室使用磁珠法保藏也是觉得效果不错,其保藏后贮存在2-8℃,效期1年。

两个方法各有利弊,甘油冷冻法每次实验使用一支,不会重复使用,避免重复冻融对菌株的挑战以及重复开管引入的污染;但是磁珠法因为是好几颗磁珠放在一管保存液里,每次使用会从该管里夹取一粒复苏,可能重复操作引入污染,但是其优势在于对冰箱温度要求不高,一般实验室都有满足2-8℃的冰箱,而甘油冷冻管需要冷冻室进行保存,所以对没有—15℃以下温度保证的实验室来说,还需购买相应设备,这个就是各自实验室去评估选择了。

这里我还是不太建议使用斜面,一两个月就要转一次,日常事情较多且对于菌株的确认其实在传代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实验确认,这样又带来附加实验,一支买来的商业派生菌株(一般在省所买来的最少也是2代了,基本都会是3代这种)管不了太久又需要买了,本来很多微生物实验室人手就不够,转种的多还要多配培养基,没必要把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实验室没有冷冻冰箱,那可以考虑磁珠法,有的话可以考虑甘油冷冻法,这样可以把工作菌株的使用有效期延长到1-2年。

还有要提一下保藏培养基的问题,之前金葡、大肠、枯草、铜绿都是使用营养肉汤,生孢使用硫乙醇,白念使用马丁,黑曲霉使用TSA进行复苏,15版使用TSB、SDB、SDA了,我暂时不考虑更换细菌培养基,因为毕竟使用那么多年保藏效果比较理想,而且TSB有糖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觉得营养肉汤早晚会退出历史舞台,与其等到那时候束手无策,毕竟菌株保藏都是以年来计算的,到时候没得卖就完蛋了,还不如把事情做在前面,在保证菌株储备齐全的情况下,同步要挑战使用TSB保藏金葡、大肠、枯草、铜绿的实验(至少1年),生孢依旧硫乙醇,白念使用SDB,黑曲霉使用SDA。

还有使用新的培养基复苏的菌浓问题,基本都比老的长的好,各个实验室可以先行试一下。

4)菌株领用我们保藏菌株的冰箱是双人双锁,2 把锁分别在阳性实验人员及阳性室负责人手上,日常取用菌株进行实验必须2人到场开冰箱取菌株,并在菌株领用台账上说明领用日期、原因、领用人等信息,保证菌株的流通可控。

5)菌株使用说到菌株使用我觉得我还是有些实验洁癖的,很多实验室是在生物安全柜内几个菌一起做,比如今天有3个菌的实验,都会安排在一起做。

但是在我们实验室,我是严格要求在A菌和B菌之间必须清场,A菌实验使用的稀释液、枪头盒等必须撤离现场,消毒安全柜后开紫外灯30min以上,才可进行B菌株实验,并且B 菌实验使用的肯定不能是A菌实验使用余下的那些稀释液和枪头。

因为实验时产生的气溶胶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虽然在混匀菌液时候我们是盖紧试管盖的,但是在打开盖时我无法判断是否有带菌气溶胶跑到空气中沾到哪里,我承认只要是无菌操作过关是不会交叉污染的,但是我不敢冒这个险,还是老老实实遵循着避免交叉污染的宗旨,就和生产清场的概念一样。

还要提一下黑曲霉,其实国内有很多厂家还没有购买黑曲霉,当时他们问我的时候,我真的很奇怪他们怎么通过新版GMP审核的,这个暂且不论,反正我们实验对黑曲霉的处理倒是挺顺利的,当时10版药典和中检所SOP上都写着用棉花放在管口防止孢子飞出什么的,我嫌麻烦,于是想了个法子,我们的试管是用胶质的试管塞的,斜面上黑曲霉长好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稀释液从试管塞与试管的缝隙中插进去,因为试管塞是有弹性的,那么细的针头是肯定能从其边缘插进去的,记得塞子始终保持紧闭,然后将液体打入管内直至覆盖所有黑曲霉生长的范围,然后微微震荡将孢子洗脱出来,洗脱后,将塞子打开(因为所有菌体均以被液体覆盖故孢子飞散可能性降低很多)使用枪头或移液管吸取孢子悬液进行稀释即可,当然取原液时候的动作应快速,减少其气溶胶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至少我们实验室没有发生过一次污染,而且黑曲霉的实验接入量控制的也很稳定。

对于菌株梯度稀释定量的问题,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这个只有多加练习了,而且每个人的梯度确实会有偏差,我们实验室是定好复苏后的培养时间,比如金葡培养24h,那以后每次都是这个时间,这样的菌浓一般都差不多,比较好控制,这个就是勤练!当然你的计数培养基必须质量稳定,否则到时候因为计数培养基的质量问题而导致你一直认为自己稀释的功夫不到家就没话说了。

我们实验室实验都是当天直接稀释并接种的,菌量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当然实验人员都是下了一定功夫的,特别是那个比较无语的50-100cfu。

黑曲霉的孢子悬液、枯草的芽孢悬液和生孢的芽孢悬液都是可以经过验证增加贮存时间的,具体的方法可以去网上查文献,我觉得这个还是很有用的,使用起来很方便,关键减少工作量啊!!加个方法验证即可,恶心小段时间,舒服大段时间!6)菌株销毁这里的菌株除了保藏的标准储备菌株外,还有使用该菌株复苏出的菌液、梯度稀释的菌悬液以及菌株计数平皿,这些销毁都是要记录在案的,这个就是整个的流通过程,菌株的销毁也是要经过阳性室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且销毁后还需要阳性室负责人复核确认。

3、菌种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证及安全管理在新版GMP中对于阳性对照室有明确的规定,必须符合P2生物实验室级别,现在还是有很多药企的微生物实验室对P2这个概念有点模糊,这里解释一下,P2实验室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当于BSL-2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该级别实验室主要用于初级卫生服务、诊断和研究,其实验对象的危害等级为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具体定义为“能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源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这类的实验室就是P2级的实验室。

其实大家日常并不陌生,只是看到了没注意而已,在各大医院都是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只要是黄色醒目的标牌上面有生物安全标示(生化危机里的那个),上面写着无关人员不得入内等,那就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