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2课 分类
第五单元第2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个分数相加、相减、相乘或相除的情况?”(如购物时计算折扣、做菜时调整配料比例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运算顺序和规则,而有的学生在分数乘除法上还存在一些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解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例如:3/4 + 2/3 × 5/6 - 1/2,应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减。
(2)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分数相乘,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数相除,相当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如:2/3 × 4/5 = 8/15,2/3 ÷ 4/5 = 2/3 × 5/4 = 5/6。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这一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课。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并能够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掌握厘米的换算,以及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厘米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直观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能够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能够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并对长度进行适当的估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掌握厘米的换算,并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教科书第4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测量长度的问题。
2.认识厘米:让学生观察直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理解1厘米的意义。
通过实物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3.厘米的换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毫米和分米。
4.运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运用厘米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教科书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估计和精确度。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夏天的乐趣”,包括五个部分:
1. 第一课:玩水乐园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天去水上乐园玩耍的乐趣,教会学生如何安全地玩水,并了解水
上乐园中各种设施的名称和功能。
2. 第二课:野餐乐趣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天去野外野餐的乐趣,学生能够了解野餐的必备物品和安全知识,并学习制作简单的食物。
3. 第三课:沙滩游戏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天去沙滩玩耍的乐趣,学生能够了解沙滩上的常见活动和游戏,
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4. 第四课:夏季动物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天常见的动物,学生能够认识各种夏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并了
解它们在夏季的生活方式。
5. 第五课:夏令营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夏季参加夏令营的乐趣,学生将了解夏令营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并学习夏令营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简单的几何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分类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能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辨认其形状和特征。
3.能够通过绘制图形或模型,展示所观察的几何体。
二、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辨认简单的几何体。
2.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表达对几何体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区分几何体的不同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做出描述。
四、教具准备1.立体图形模型: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2.相关绘图工具:纸张、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分辨。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几何体。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简单的几何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分别介绍其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几何体,引导他们用物体的特征来辨认是哪种几何体。
3. 练习掌握1.让学生配对练习:图片与几何体名称的配对。
2.学生自行观察物体并做简单描述,让同学猜测是哪种几何体。
4. 拓展应用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绘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几何体,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包括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来加深对几何体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练习册上关于几何体的习题。
2.观察家中不同物体,写下观察后的感受与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更多数学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1~5各数练习》教案
重点
难点
1~5的意义、写数。
教具
学具
课件圆片、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能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吗?
组织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指出:我们按顺序排,可以从1排到5,也可以从5排到1.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看花瓶上的数,再想想瓶里还少几朵,最后把少的花补画出来。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看有几颗星,再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分,同桌讨论分法。
学生交流分法,教师按交流的分法在黑板上展示两种分法。
提问:这里几表示的个数最多,几表示的个数最少?
2.发展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看黑板上1~5的数字,指名读书,再齐读这5个数。
提问:你能有序地把这5个数的卡片排一排吗?拿出你的五张卡片
按顺序排一排1~5,读一读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交流:谁到黑板上按你的排法把这5个数排一排?
有不同的排法吗?谁来排一排。
追问:你能再说说这两种分法各是按什么分的?
启发学社按不同的分法说一说,5颗星可以分成几颗和几颗。(5颗星可以分成1颗和4颗,2颗和3颗)
3.做“想想做做”第8题:排队游戏。
出示排队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义:从图里你能知道些什么?
追问:女孩是怎么说的?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能够分辨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
3.能够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分类。
二、教学重点1.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的立体图形。
2.能够进行简单的立体图形分类。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各种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名称。
2.教具:棱镜、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模型等。
3.教材:智能板、彩色白板笔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平面图形,为本节课引入。
2.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新知讲解(20分钟)1.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讲解各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猜测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
3.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三步:教学活动(3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具中的立体图形模型,让他们试图描述和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索身边环境中的立体图形,并进行分类。
可提供一些场景图片或实际物品供学生观察。
第四步:操练与巩固(20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题目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
2.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及时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一些拼图游戏,让他们使用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凑。
2.让学生自己设计立体图形的游戏,分享给其他同学,增强交流与合作。
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数学之美。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小学劳动教育二上第五单元 2 《剪五角红星》教学设计
剪五角红星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通过剪五角红星让学生亲身感受剪纸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红色基因,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力与创造力。
生活中处处有灵感,创意探索中处处有启发,让我们开启趣味剪纸之旅,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制作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剪五角红星,会灵活选择学过的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2.培养学生造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体会剪纸的类型特点以及表现内容,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制作的乐趣。
3.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剪标准的五角红星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动手和实践中体会劳动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准备学生用具:彩纸、剪刀、直尺、笔等。
教师用具:课件、展台、彩纸、剪刀、直尺、笔、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闪闪的红星片段)同学们,“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闪闪的红星寓意深远。
让我们一起剪个五角红星,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吧!2.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龄段的学生对影视剧很感兴趣,以电影《闪闪的红星》导入激起学生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课堂。
“如何剪一个标准的五角红星呢?”这个小问题的设置,意在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环节二:自主尝试点拨引导1.自主尝试师:该怎么剪呢?请同学们观看操作视频,仔细研究课本上“实践体验”中的方法,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动手尝试。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动手尝试剪五角星)2.交流讨论师:会剪吗?谁愿意上来剪给大家看看?请一位剪得好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下为大家演示,边讲解边剪。
(1)选一张正方形彩纸,对折。
将折好的彩纸再对折,折出中间线打开。
(2)将右下角折压平展开,再将右上角折压平展开,印在两条折痕相交的地方画上中心点。
人教版历史选修2课件:第五单元第2课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2)雅各宾派兴衰
①1793 年 5 月底到 6 月初,人民起义推翻了吉
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专政阶段开始.
恐怖 ②雅各宾派实行______政策,扭转了国内外紧 张局势,但导致内部分裂.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3)热月党人统治 ①1794 年 7 月,国民公会中的反对派发动 “热月政变” ________,建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②热月党人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秩序, 维护共和制. ③督政府腐败无能,内外局势重新动荡. 雾月政变 ④1799 年,拿破仑发动___________,建立执政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课程标准 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
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
长期性、曲折性.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学习目标 1.了解“热月政变”发生的原因.
2.掌握拿破仑帝国的主要措施,分析帝国的性
质. 3.了解波旁王朝复辟. 4.从七月王朝的覆灭认识民主力量及封建专 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 出了数月后被收起,官方的理由是“太革命了”. 后因时局变化,作品被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 的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 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 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 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永久展出.德拉克 洛瓦的这幅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而这幅作 品的境遇则直接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法国政 局的巨大动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例第五单元第二课《2.建立模型》优秀教学课件
落到陆地上的水包括从陆地 表面通过蒸发后进入大气的水, 还有10%的水是从海洋蒸发的。
有些落在陆地上的水流入海中。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 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识模型的作用
回忆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哪里用到过模型? 这些模型是怎样模拟事物的? 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动手建立模型
黑盒子模型。
2.把自己所在组研究的结果公布于众。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1.这是一个密封的纸筒。在A、B、C、D4个位置露出4个线头,拉 动露在纸筒外面的任意一根线绳,其他的线绳都会缩进纸筒里。把纸 筒里线绳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动手建立模型
纸筒模型。
2.按照你画的模型,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类似的纸筒,验证自己的解释。
视频暂停, 学生活动。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认识模型的作用
三球仪 物理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植物细胞模型 图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将圆从一个位置滚动一圈回到原位,圆走过的距离就 是圆周长。
圆周长
圆周长 数学公式:π= 圆直径
公示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水的循环模型 现象模型
从海上蒸发的水 有90%又回到了海中。
苏苏教教版版点小击小输学入学科标题学科五学年六级年上级册下第册五单第元一解单释元与建我立在模长型大
2.建立模型
点击输入标题
认识模型的作用 动手建立模型
认识模型的作用
科学小活动
1、回忆曾经的童谣: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这一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并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换算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即1米等于100厘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多媒体设备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小圆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形状的物体更长。
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度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
《寒号鸟》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一、教材分析《寒号鸟》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这篇课文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课文先交代喜鹊和寒号鸟的住处,然后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三个关键时点,分三部分描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
故事蕴含的道理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计划,要提前安排,早做准备,不能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方法,语文要素是:1.初步体会文章讲述的道理。
(可以联系实际想一想,只顾眼前,不想将来会有不良后果.)2.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后,积累了一些字词句,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的识记依旧是重点,让学生多次与字词见面,通过自主阅读、识字游戏等方式加深对生字的识记。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寒号鸟》语言形式简单,主体突出,人物语言描写最为生动。
三、说教法采用讲述法、设置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喜鹊和寒号鸟对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不同结果,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面”“阵”等八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完成1.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单元第2课 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教案
法。 7 分钟
对职业生涯目标的修正,更侧重于目标的价值取向的 修正。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调整职业 生涯规划的关键。只有在求职或从业实践中得到感悟,才 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自身实际。 (二)职业发展措施修订 职业发展措施修订时通过“干得怎么样?”和“应该 怎么干?”的自我审视,根据修正后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 标,制订新的自我发展措施。 反省原规划中发展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回顾原规 划中发展措施的落实情况,有利于新措施的制订和落实。 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及讲解重新审视并调整自己的 职业生涯规划。 小结: 1.分享学生撰写的优秀案例。 2.教师总结: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变化的因素很多,有 学生重新 5 分钟
5
1 分钟
4
板书设计: 第 5 单元第 2 课第 2 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自我条件重新剖析和发展机遇重新评估 (一)自我条件重新剖析 (二)发展机遇重新评估 二、发展目标修正和措施修订 (一)职业生涯目标修正 (二)职业发展措施修订 教学后记: 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 讲解时在此书写板书
学生先自己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小组讨论总结出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然 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给大家“讲课” ,最后教师点评并讲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 方法。这样的授课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单元第 2 课第三目 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黑龙江东亚学团技校 张琴
教案
授课日期 11 月 26 日 第 5 单元 章节 第2课 第三目 课题 认知 运用 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学习, 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 综合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 课的类型 讲授课 课时 1 课时 授课班级 2009 电商 授课教师 张琴
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梅花三弄》(教案)
1.教学重点
(1)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右手指法和左手指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基本技巧,如“挑”、“勾”、“踢”、“撮”等。
举例:讲解“挑”的技巧时,教师要强调手指的力度和角度,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模仿。
(2)旋律感知与表达:《梅花三弄》的旋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学会聆听、辨识并表达旋律中的情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总之,本次教学让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技能,又能传承文化。
举例:通过讲解曲子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在演奏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4)文化背景的理解:古琴音乐富含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价值是教学难点。
举例:结合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内容,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古琴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梅花三弄》。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过古琴音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琴艺术的魅力。
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梅花三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梅花三弄》为本校五年级音乐课程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中关于民族器乐的介绍,围绕古琴艺术展开,具体内容包括:
1.了解古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
2.学习《梅花三弄》的基本旋律,掌握古琴演奏技巧,如右手指法、左手指法等。
举例:通过对比不同古琴曲目的演奏,让学生分辨音色差异,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五彩缤纷的大地》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表面色彩的成因和地理景观的识别非常感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地表色彩现象进行思考,这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3)我国地理景观特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强化学生对国家地理环境的了解。
举例:介绍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地、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江南水乡的河网密布等地理景观特点,突出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
(1)地表色彩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地表色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分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表面色彩成因的基本概念。地球表面色彩是由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色彩反映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对我们认识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地理景观的卫星图像,了解地表色彩如何帮助我们识别地理环境,如沙漠、森林等。
4.增强人地协调观:让学生了解地表色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5.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我国地理景观特点,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环境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色彩成因的理解:讲解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对地表色彩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色彩成因的核心知识。
难点解析:阐述气候、地形等因素如何影响地表色彩,举例说明,如沙漠地区干燥气候与地表色彩的关系,高山地区地形与地表色彩的关系。
(2)地理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地球表层空间分布的特点。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三角形分类》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
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
(板书:锐、直、钝角、三角形)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异同?(同:至少都有2个锐角。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命名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事物接触较多,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定义、命名等。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如三角形标志、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练习题,如识别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0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混合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2.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括号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形成混合运算的知识体系。
案例中,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混合运算的规律和方法。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深刻印象。
3.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
本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拓宽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使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混合运算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首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混合运算的规律和方法,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评价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2课分类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难点:找物体的相同点。
三、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使用“把什么和什么归到一类”,以及“把它们分面两类”的语句,这里无论是“归类”还是“分类”,都是科学探究中涉及的分类方法。
科学的分类主要依赖下述心智条件:(1)认识事物及事物的特征;(2)识别相同或相似特征的能力;(3)尝试分类的欲望;(4)表达分类结果的勇气和能力。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两个部分:
一. 认识什么是分类。
与前一课的编写方法有所区别,“排序”
一课是按规例法,给特征让学生排列物体来呈现知识的;“分类”一课是按例规法,让学生找出特征来呈现知识的。
在教学中,可以商店为例,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放置方便购物
的标志牌?我们在其他哪些场所见到过类似的东西?以此导引出分类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认同感。
然后,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给事物分类,我们有分类的能力,分类和排序一样,是对信息或资料的整理方法。
二. 学习科学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根据已有的分类标准确定
事物的特征,并完成归类,这就是找相同点分类。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都是按照前人总结归纳的分类标准,对我们身边的或新发现的事物进行分类的。
第二种,连续的多极二分法,这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建立科学分类的系统。
课文最后提供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给生物分类的”,是一种系统分类方法的参照。
四、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目的:懂得分类的含义;能够从所提供的果实图样中,独立发现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并据此分类;交流不同的分类。
提示:1.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据以分类的特征,比如生长特征、颜色特征、大小特征、形状特征、食用特征、产地特征,等等。
2.不要限定学生只能进行二分,只要分类的特征标准不变,三分或四分都是可以的。
3.可能有的学生不认识图示的某些果实,允许甚至鼓励学生用家乡的果实替换或添加。
活动二目的:识别不同类事物的特征;分析、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并能够具体化。
提示:1.在指纹分类活动中,提醒学生千万不要忽视例外!
因为其中可能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2.印刻指纹的活动很有趣,学生会积极参与,但要加以指导。
印泥不要蘸得太多,否则指纹一片模糊,反而得不到清晰的纹印;可以多尝试几次,选效果最好的。
倘若没有印泥或印油,可以从铅笔芯上刮一些细未,用手指涂抹后印在白纸上。
3.可做找“海洋生物”的游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找相同特征的能力。
特别是让每个学生画一个同类的海洋生物,使得大家交流更有趣味,其中还带有创造性思维。
4.画“海洋生物”的游戏暗含这样的活动结构:(1)寻找家族成员的多种特征;(2)确定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3)用相同特征来鉴别同类海洋生物;(4)根据相同特征画出一个家族新成员。
活动三目的:实践“多极二分法”。
提示:1.要注意启发学生寻找“分在这边的这些动物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分在那边的那些动物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教材中图示的“多极二分法”经过了三次连续二分,可以找到的相同特征是:卵生的――胎生的;
飞行的――游动的;
四腿的――两腿的;
两栖的――水生的;
家养的――野生的。
活动四目的:促成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训练“多极二分法”。
提示:1.邮票一共13张,都是2005年发行的,它们的内容
按顺序分别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城头山遗址、人民军队早期将领彭雪枫、西气东输工程竣工、世界地球日、乙酉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微、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钱豹、玉兰花。
2.在“二分法”的实验中,可用三个特征来进行分类:第一,从视觉肉容直接进行划分,比如以“有生命――无生命”作为起点;第二,借助文字进行划分,比如以“有时间特征――无时间特征”;第三,更详细地查找邮票发行资料,从发行形式特征(单票或套票、齿孔度数、外形规格、发行日期等等)上进行划分。
活动五目的: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提示:1.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把鲨鱼、鲸、剑鱼归为一类不合理”,我们至少可以反问“鲸是鱼还是哺乳动物呢”。
2.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来辨认所示图示的动物,但不必苛求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动物的名称,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去查阅。
活动六目的:了解“双名法”的分类要求、人们对东北虎的分类路径。
提示:1.有“脊椎――哺乳――食肉――猫的形态――都是虎――东北虎
”的线索,有顺序地逐级指导学生体验“双名法”的分类步骤,切忌跳跃,干扰学生的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
2.趁此机会,可向
学生介绍一些东北虎的情况,教育学生保护珍稀动物。
五、参考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课件:(动画)森林里,动物们纷纷到兔宝宝超市购物,
各种商品杂乱地放在柜台上,兔宝宝东找找西找找,忙得
满头大汗。
2.提问:你们可以帮帮兔宝宝吗?准备怎么帮它?
3.学生交流方法。
4.教师小结:对,如果帮兔宝宝把相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
它找起来一定方便多了。
5.概括方法: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于一类,这
种做法就叫分类。
6.揭示课题:分类。
(二)尝试分类,了解方法和意义
1.布置任务。
(教师为大家准备一些物品,可以是水果图片,
也可以是其它实物)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
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
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特性的事物组合在
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志图片或者实物,讨论:
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
法。
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
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给生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演示课件:给动物分类。
6.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到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7.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
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啦。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的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分析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