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1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发展,问时也包括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向的发展。
2.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普通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4、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5、成人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3.当代中外教育内容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1、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2、体系的综合化;3、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体差异。
4.试述教师劳动的一般特点。
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2、塑造与改造的统;3、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5.在实施复试教学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在编班时,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人数多少、教室大小以及教师的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
在编班时,要以尽可能地减少各年级之间的相互干扰为原则。
(2)在编排复式班的课表时,要注意安排好直接教学和自学、作业,尽可能使异科目搭配。
(3)培养学生小助手,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例如,协助教师检查课前准备情况、组织班上学生复习、做作业,以及维持课堂秩序等。
(4)注意培养学生从事自动作业的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6.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能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8.简述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9.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道德品质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1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新年文档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以及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来展开,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包括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
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从这个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是对这一发展的限制的不断消灭,这种限制被意识到是限制,而不是被当作某种神圣的界限,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针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人自身中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个人的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等方面。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他的直接对象是现实中的人。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培植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全面性
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全面性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于全面发展个体及整个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全面性,并分析教育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一、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拥有知识、掌握技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教育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知识,使个体能够了解世界、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培养了个体的技能,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教育塑造了个体的品格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直、善良和负责任的品质,从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对于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教育提供了人才资源,为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教育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公民,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此外,教育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教育的普及,弥补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四、教育对国家的全面发展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培养了国家的人才队伍,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教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促进了国家公民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法制素养,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此外,教育还强化了国家的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结语: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品格,教育帮助个体获取成功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教育也为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
教育学(1)
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的以(异质)为基本形式。
4、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一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
6、1995年,国家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应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
10、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三中心是(教师)、(书本)(课堂)。
11、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的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于评击。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社会即学校)、(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
12、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加里宁的《论中国主义教育》等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1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
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
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育学平时作业(1)
教育学平时作业(11版教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时作业一(1-3章)一、辨析并说理由。
(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答:错误。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紧紧围绕生存本能。
无论是鸟会飞、鸭游水,还是猫捉老鼠、动物表演等,都是建立在本能基础上的,而非教育的结果。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其社会性上。
人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活动。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页。
)因此,所谓动物的“教育”只能一直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它不可能有“类”的经验,也不可能进行个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传递,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教育”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
尽管一代代的老猫都“教”小猫捕鼠,但猫的本领始终不过是捕鼠而已。
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正像社会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用“人”这个词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一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至此,可以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明确。
近年来,有人把教育的阶级性、生产性、福利性等也视为教育的本质特性。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1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三)第三章教育目的考纲要求:1.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本章知识考点的题型主要是选择、辨析,偶尔简答题。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主要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模拟题·辨析】在我国,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
【模拟题·辨析】在我国,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
答:错误。
教育方针概念范围是大于教育目的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四层次易混淆的概念普遍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特殊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多样)教育目的(唯一)【2015上·辨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模拟题·辨析】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模拟题·辨析】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正确。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真题1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真题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 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______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江南博哥)D.通识教育正确答案:C[解析]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 1810年______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教学原则,使大学具有了科学研究的职能。
A.牛津大学B.巴黎大学C.萨莱诺大学D.柏林大学正确答案:D[解析] 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
3.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______起主导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际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 按照学科逻辑、社会要求、人的特征的某一方面发展的需求而构建的培养目标是______A.单向度目标B.显性目标C.规定性目标D.个体发展目标正确答案:A[解析] 单向度目标指按照学科逻辑、社会要求、人的特征的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而构建的培养目标,如工程师、医师、技师等。
5.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最早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A.德国B.古希腊C.英国D.美国正确答案:D[解析]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直接为社会服务被确立为高等学校的第三项职能。
6. 在高校教师的诸多角色中,______不属于理想角色要求。
A.学生心灵的导师B.教书匠C.学生发展的楷模D.人类文化发展被动者正确答案:B[解析] 问题教学法是教书匠是传统的教师角色。
2022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目的判断题练习一
2022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目的判断题练习一1、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了“四有、两爱、两精神”的表述。
()答案:X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1985年《决定》中规定的。
()答案:X3、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案:√4、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 答案:√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6、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案:√7、美育的内容就是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相结合。
()8、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答案:√9、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应该反对传统教育。
()答案:X10、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答案:√1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平均发展。
()答案:X1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答案:X1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答案:√1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答案:√15、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1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答案:√1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8、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
()答案:X19、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预期的目的,但不是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
()答案:X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认知的;二是情感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答案:√21、由于存在各级各类的学校,因此教育目的并不是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个重要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类在不同层面和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依赖于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充分的知识、技能、认知和品德素质的提高,才能使个人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精神五个层面充分发展。
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理想是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教育的理念统领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和成长的品质。
教育的理想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
教育理想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终极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积累,向知识了解的阶段迈进。
通过不断地阅读、探究和实践,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和社会意义,这得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并探究人类智能和创造力,进而促进人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教育理想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涵盖环保、和谐社会、国家建设方面的各项问题,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育中,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需依赖于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学习不同类型的技能,增长见识和体验,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壮大个人的体魄和心肺功能,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老师们充分发挥引导和培育的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理平的交流桥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全体队友通力合作,完成一个个学习实践任务,在全面发展的磨炼与成长之中,培养自信、尊重他人和自我完善的品质。
教育哲学第一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哲学的第一章中,我深入学习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观,以及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哲学的第一章中,作者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能力和素质。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塑造人的性格、气质和习惯。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了以下阐述: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提供有力支持。
3. 传承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要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取向。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教育的价值观进行了以下探讨:1. 以人为本。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2. 公平正义。
教育要关注社会公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消除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保障。
3. 创新精神。
国开电大职业与人生(重庆)形考任务1-4答案
c. 担任领导角色,具有支配、劝说和言语技能 d. 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任务 正确答案是: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 题目15 职业素质不包括() a . 唯利是图 b. 诚实守信 c. 创新素质 d. 敬业精神 正确答案是:唯利是图 题目16 不属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 a.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b. 复习的习惯 c. 预习的习惯 d. 死记硬背的习惯 正确答案是:死记硬背的习惯 题目17 学习方法分解为程序、原则、方式和手段四个要素,程序是指() a. 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具体途径,包括完成任务的渠道、形式、模式、类型和 方法 b. 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包括过程、环节、步骤、阶段、顺序等 c. 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和要求 d. 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工具或者物质手段 正确答案是: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包括过程、环节、步骤、阶段、顺序等 题目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逐渐向终身教育过渡。综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教育 改革和发展,往往先行立法,下面那一项是美国立法() a.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判断题答案是: “错”。 题目26 教育就是学校教育,通常在学校开展,因此人们的学习场所是一个固定的地理范 围 判断题答案是: “错”。 题目27 个人成才和培育学习能力与家庭环境、学习生涯、工作环境等外因息息相关,因 此,个体外因更应受到重视。 判断题答案是: “错”。 题目28 终身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 判断题答案是: “对”。 题目29 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化学习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三个方面都
属于境遇性危机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自然灾害 b. 被,恐怖袭击,被绑架 题目9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它主要表现出下面哪些特征()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自主学习需要一定情感的投入,并能以意志控制学习过程中困难。 b. 自主学习是不需要求助他人的 c. 自主学习是个人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监控对象的 d.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多选题答案是:自主学习是个人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为监控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 的培养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自主学习需要一定情感的投入,并能以意志控 制学习过程中困难。 题目10 职业生涯中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科技更新 b. 社会发展 c. 年龄增长 d. 知识老化 多选题答案是:年龄增长,知识老化,科技更新,社会发展 题目11 生涯学者Herr 和 Cramer 将工作可能达成的目的归纳为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 三个层面,其中心理层面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辨析题原理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泳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程序化的反射活动。
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2.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4.文化教育学仍然没有脱离思辨的模式。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文化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批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历史过程。
(3)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他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是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因此,可以看出文化教育学仍然带有思辨的模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1
A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2、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认知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对)B1、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办?2、(内省和慎独)被视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髓。
C1、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2、测验失败引起学生条件性的紧张与焦虑等情绪反应属于(高级条件作用)3、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4、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5、操作记忆或称为工作记忆,其特点是保持时间较长,容量没有限度。
(错)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对错)D1、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风格、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高校教师应贯彻公正公平的原则,采用一致的教学方法(错)2、当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向有经验的牛老师借教案上课时,牛老师断然拒绝了,说道“我的教案不适合你,改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注意帮助同事的方法)3、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为(元认识能力)4、当今教学中,片面运用考试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分数使用绝对化~。
对用测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这一现象。
5、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形成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大学生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
6、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
(错)EF1、发现学习是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知识技术的主要途径(错)2、凡有已形成的认识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对)G1、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是高校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表现为(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2、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与三个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其中不包括(科技进步)3、过度学习的程度越高,记忆效果越好(错误)4、高校教师科研是硬道理,教书育人是软任务(错误)5、公益性是高校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正确)6、高校教师要达至崇高职业道德境界,依赖于(道德理念)的转化。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1
课程名称:行政职业能力研究与训练论文题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号:201313005姓名:张世玉摘要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奠基于人的活动规律,也即实践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主要从生产力、社会关系(制度)等维度,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道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统一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引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对于正确认识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观等三个方面。
本文就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一一分析和论述。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一种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格的过程,旨在引导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在教育学中,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首先,教育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技能和品德等多个方面。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也能够塑造人的品格,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育不应仅仅追求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此外,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关注教育环境的创设。
教育环境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环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更广泛的发展机会。
同时,教育环境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保护措施,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
最后,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教育者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
他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提供个体化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关注人的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技能和品德等多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终身教育是一种持久而广泛的综合教育,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价值在于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是一种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素质的多元、多层与多样化发展,包括人的生存技能、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乃至情感态度与个性养成,皆为教育使然。
教育和学习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肩负着人类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只限于生命中的某一阶段,而是伴随人的一生,有着无限性和延续性。
因此,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价值所在。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在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在人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性的思考超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围,前瞻性地预见了人类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未来,其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和深刻性至今无人超越。
从人类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从不全面到全面的历史进程,自由与全面是人的发展的历史趋向。
人从低级向高级、落后向进步、野蛮向文明的运动变化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
人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到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积极努力地用新的、价值更高的、生命力更强的事物来替换旧的、价值较低的、生命力较弱的事物。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的潜能、体能尤其是智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挥与扩充,人的道德、品行以及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修炼和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幸福感觉更加强烈,人的欲望逐渐地远离原始野蛮与感性放纵而不断地趋向于现代文明和理性节制;人从被迫不能充分地满足自身合理的欲望向主动不愿过分地满足自身膨胀的欲望演进,从而使人的这种受到自身理性操控的有节制的合理欲望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同样受到自身理性操控的有节制的更高层次的合理欲望,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摘要:经过本学期的政治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实践有了一定认识。
本文旨在发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探讨教育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中遇到的若干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以“全面发展”的视角处理教育中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一、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国外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术语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将被“人类发展”这个术语所取代,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更为强调作为发展努力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这是人类在付出了一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
人的现代化为初始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高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相适应。
而那种主张在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
许多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是反映“个人”与“类”辩证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全人类,也可以指某个人。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六个方面。
其一,各种能力的发展。
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
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
其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它是指人与人在特性发面的差异。
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其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具体指出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
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不等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其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发挥,而且指认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五,个人价值的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价值的实现上,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其六,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
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
这样才能真正成其为人。
关于类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类发展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类特性的全面发展。
这是人区别于物和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这种类特性包括类意识的能动性和类实践的能动性,实质是人类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其二是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其三是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主要指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社会生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等。
其四是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实现。
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综合反映。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实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
结合我国现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下列几个条件。
第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出现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步,它对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个体主体同与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化生产进步相适应的“类”主体相结合,完整的、全面的主体地位才得到了确立。
其次,它形成了人的全面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调动了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导引出人的多样性活动,并要求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从而使人的关系日益趋向全面,其物质生活的关系突破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范围,其观念的关系则超越狭隘的传统意识和思想,在最广泛的社会范围内结成经济的、伦理的、法律的关系。
再次,它促进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通过普遍的交换活动,使人的能力得到互补,使人的整体能力不断增强并趋向全面。
最后,它提供了人的自由条件。
人的自由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使人的自由个性最终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为人走向全面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使人们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前提。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才会把劳动当作自我完善的根本手段,而不是仅作为谋生的需要。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人们才能拥有充裕的时间,充裕的时间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没有生产的高度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空想。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成长开辟道路;人的能力依赖于教育,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展,必然导致教育水平低下,教育的不发达又会导致人的能力和潜能的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教育。
把造就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是改革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改革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特点是民主的普遍化、多元化——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但要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要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发展这种新型民主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合乎规律的发展,间接民主同直接民主有机结合,这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党的领导下自下而上地健全和发展民主,使人民群众逐步做到直接参与和监督国家大事的重大决策,逐步实现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结合。
改革将加强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全面发展的人将由此产生。
第五,建立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
丰富和谐的社会关系将为人走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产物。
社会关系涵盖了人们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
这些关系的健全和和谐,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鲜有实现。
就我国的现实来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特别注重人的发展。
努力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有学者提出了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具体建议。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具有较高伦理道德素质的国民。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要求当代人从只有一个地球的角度来重新审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其次,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类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掌握科技、信息等精神文化资源的人。
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技史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
我国已经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
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科技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努力改变我国科技与教育落后的局面,积极促进其发展。
○3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发展是与人的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的。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作为主体创造性的自由个性的增强,都与教育水平密切相连。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
1.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没有异议的,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除了为人们所共睹由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外,这种偏差还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1.1功利主义与个人自身发展的矛盾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论的问题。
争论的焦点是,一个人应当为他自身的完善和幸福而受教育,还是为服务于社会而受教育。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的目的。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避免狭隘的实用主义,“对于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和自由民,只知寻求效用和功利是最不相宜的”○4以美育为例,亚里士多德认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职业,而是为了促使人自身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维多利诺等人倡导的“通才教育”就是这种思想的突出反映。
佛奇乌斯曾替通才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
○5个人本位论之所以要把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如果按社会需要去规定教育目的,就会阻碍甚至破坏人的本能的健全发展。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在于为社会发展服务,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这种思想也是由来已久。
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况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应以“礼”的社会规范来改变人的本性,使其“长迁而不返其初”。
西方的社会学派认为,教育的一切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
”诺杜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白尔格门也指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6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是片面的。
实际上,这两种需要在教育目的中是辨证统一的:个人自身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也只有通过每一个个人的发展才能变成现实。
因此,从宏观上讲,教育满足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样,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所以,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着这两种需要的辨证统一关系。
必须指出,为个人自身发展服务和为社会发展服务虽然在教育目的中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但这毕竟又是教育的两种功能,二者并非完全一致。
一个人之所以要受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主要的,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