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合集下载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鉴于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的记叙文自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四川省各地市大多选两篇文章,考查两种文体,有的地市则三种文体都考,如南充、达州、内江等,但不管怎样选,记叙文阅读是必考文体。

而且在选材的内容与题型方面呈现了以下趋势:①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注重对记叙文文体核心考点的考查,如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理清记叙顺序和线索、词句的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②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等,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

③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现象评价等。

另外,题型还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④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

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2015·乐山)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六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

(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

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孔乙已》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⑦以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

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文章四《槐花》素材(2021-2022学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文章四《槐花》素材(2021-2022学年)

文章四《槐花》文章四涉及的考点有:语句还原、词语指代、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品味词语内涵.(2015安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错误!“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错误!“什么神奇?"错误!“这木棉花。

”错误!“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错误!〔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o\ac(○,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解析)

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回答下题。

水乡寻梦申琳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

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

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

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

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

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

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月光如水。

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

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

20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9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

20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9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

对比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人物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 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 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下文一定要有呼应
铺垫 伏笔
照应
文章前后内容上关照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 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 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使感情抒发一 次比一次强烈
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之形象化,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 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即“托义于物”。如 《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 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 以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来突出人 物,强化感情。如《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 塑造就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愚蠢 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此方法 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判断小说主人公: (1)看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判断主人公要看主题思想涉及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对表现主题起 决定作用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反映的 塑造 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这一主题是 人物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表现出来的,由此不难 判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谁是主人公 (2)看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着墨的多少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在情节中占 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 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他 们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注意事项:线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出镜率高的不一定是主 人公,正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主人公也不一定是个体人物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学生版)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学生版)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
一、记叙文知识清单(学生版)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一、散文、小说知识清单
考点一分析标题,拟写标题(答题模板)
1.理解标题的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2.梳理故事情节。

考点三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1.明确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2.分析人称作用。

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此考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


考点五概括主旨,把握情感
考点六赏析句子答题模板
考点七理解段落作用答题模板
模板揭秘
1.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
看设问(什么角度
确认指定句(段)的位置 理解指定句(段)的内容
结合段落位置及作用回答
考点八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九鉴赏表达技巧
9-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模板
9-2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9-3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十拓展探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课件(共20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散文、小说)课件(共20张ppt)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 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 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 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 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 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 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 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第二讲 记叙文文体知识
• 记叙文的概念: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 章。散文、小说、童话、寓言都属于记叙文。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的叔叔于勒》以当事人叙述,亲切真实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腊梅、人物做铺垫。内容上表明文章主旨,既指 山城腊梅淡雅质朴的香味,又指老人和儿媳腊梅一样淳朴的心灵。
结构上和内容上
2.第三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我 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把吆喝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声音时高时低,时隐时
现,由远及近。
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夸张、讽刺、拟人、白描 作铺垫、埋伏笔、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语言要简洁明了。 • 分析文章题目:理解题目含义、点名文章线索 • 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标题(分析开头结尾、分析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同学们,你们一定对阅读理解不陌生吧!我们就来看看这的“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他在语文考试中占分还不少呢?也是最容易得分的地方,看看你会做多少呢?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中考真题)1.(四川巴中)阅读《风雨中的菊花》一文,完成5—10题。

(18分)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6-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6-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

考点聚焦
考点五:表现手法及作用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是作者在
行文措辞和表现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考查,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考点聚焦
考点六:语言的赏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 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
概括方法:
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 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 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拨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 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 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拨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 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 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 征或……精神品质。
名师点拨
5.环境描写及作用 (1)自然环境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 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渲染了……的气氛,烘 托出人物的……情感,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故事情 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 了……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听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笔记整理:听雨

【2021·天津】阅读《听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王继怀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

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

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

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

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

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

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

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

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

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

(柳州专版)中考语文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

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课件(41张PPT)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课件(41张PPT)

方法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答题技巧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往往会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 不同情节展现的人物的个性不同。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 根据情节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品读细节描写的句子,能 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中考现 代 文 阅 读 专 题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主观抒写,不讲 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 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 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 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 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散文
2.散文的特征
①形散而神不散;②时间跨度大;③空间转换广;④事件牵涉多;⑤表达方 式活;⑥取材组材巧。
散文
3.散文的分类
①叙事散文:在此类散文中,作者写人和叙事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中。
小说
4.小说的三要素
方法技巧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例1(2020陕西,12题)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 点?
例2(2021天津,16题)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 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1.答题技巧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几个要素。找出这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即可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十)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抒情散文◇一、[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9分)寻找,那消逝的蓝天王洁①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

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

②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

雾霾已至,他却迟迟不肯关上窗子。

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

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③每每晚饭后在院子散步巧遇时,老张便会找我分享他的过往,那些干净世界里的忙碌往事,徐徐似涓流。

他告诉我,他曾随着铁轨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开山过水,攀崖架桥,就算是崇山峻岭也不在话下。

他说他曾和工友深入原始森林,当时供给困难,他们就去挖蘑菇,有一次沿着瀑布探入山底,竟然发现一口巨大的深潭,水雾氤氲,暗幽难测,宛如神话一般。

④我能想象得到那个年代的工人们经历过怎样的艰苦,但是老张从未讲述过自己的艰辛与所经历过的磨难。

相反,他的回忆里充满着乐观和欢笑。

他回忆说,他曾在广袤的草原上铺设铁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锦缎一样,大风一过,碧波丛中蜇飞草伏,满是蛮荒狂野的味道,这里点缀..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美,丝毫不假雕琢,呼啸的列车便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碾压着草腥而去。

草原之广,便是有天大的噪音,也会被稀释得无影无踪。

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时光是在劳作之后,工友们并肩而坐。

晚霞黏稠如汁,夕阳仿佛跌入烈火中的铁球,烧得灼红夺目,再晚一会儿,霞光渐暗,夕阳又变成了巨大的糖果,又似浆果,眼看便要和火烧云融为一体。

这时候,草原变成了墨绿色,夜风吹来,花草味儿弥漫开来,置身其中,只觉神思如醺,就是世间最美的烈酒只怕也换不来这般深刻的心怡如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题型二:句子赏析 方法指导2. 句式赏析。

3. 修辞句的赏析。

段落的作用关键句子 作 用起始句 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结尾句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收束全文。

过渡句 承上启下。

议论句 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抒情句 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引用句 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呼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

描写句运用……描写手法,具体写出了……,表达(现)了……句 式 作 用疑问句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反问句 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

修辞手法 作用及答题格式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致描绘出)……(1分),表现(表达)了……(1分)。

拟人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1分),赋予……人的思想、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1分),表达了……(1分)。

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1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1分)。

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方法指导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赏析概念解说这里的“词语”一般是关键词语,如含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及其他特殊含义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包含深刻思想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特殊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指代性的词语等。

方法指导1.看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本义之外的深层含义。

2.看位置。

要求理解词语的指示义时,要结合指示词临近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3.看效果。

从词语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及其他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节奏、口语还是书面语等)入手,落脚到人物的情感、文章的主旨上。

一般答题模式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感悟主旨(标题、线索)题型一:感悟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主旨,指文章的写作意图,通常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精神追求等。

把握文章主旨可采用以下方法:1.记叙文的主旨:(1)抓住表达中心意思的语句;(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大意连贯起来并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阅读时要理解文章所包结 构1.开头句、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2.中间句、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句、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 容1.开头句、段:点明(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句、段: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3.写景句、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4.议论或抒情句、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含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2.小说的主题:(1)抓住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得出小说的主旨;(3)把握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4)结合时代大背景才可以透彻地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的感情(或:揭示了……道理)。

题型二: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指导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

即指出标题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的含义、点明的对象等。

(2)深层含义:①分析修辞义。

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②把握象征义。

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

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③把握情感。

2.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内容;(2)交代行文线索;(3)点明写作对象;(4)点明主旨或突出中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题型三:行文线索 知识放送方法指导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1.了解线索的特征:(1)贯穿全文;(2)有明显的文字标志;(3)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3)注意抒情句、议论句,抒情句、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4)注意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知识放送线索分类及举例作用①以实物为线索:如李森祥《台阶》。

①贯穿全文。

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散步》。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⑥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知识与作用(详见以上“知识放送”)。

2.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考查,最常考的就是记叙与描写。

在分析其作用时,不能只回答“知识放送”中提出的单纯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知识放送1.表达方式及作用:(详见“考点七”)2.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见“修辞句的赏析”)3.结构手法及作用:结构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伏笔(暗示)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下线索。

当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内容合情合理。

详略详写有利于更生动地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依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铺垫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情节发展之中)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突出了……特征,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衬托(正衬、反衬)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让人感受更强烈。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2.解题时要注意:(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

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布局谋篇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

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议论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

不同语言环境通常所用写作手法也不同。

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拓展延伸方法指导个性表达题属于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

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或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

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

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

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言、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

面不宜太宽,抓住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

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

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题型五:综合运用题类型:提建议、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获奖感言等。

思路:①要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②体例形式要规范,如建议要合情合理,广告词要简洁醒目,对联要工整,解说词要准确、有条理,颁奖词、获奖感言要有真情、重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