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 ppt课件
PPT课件
38
宇宙层次
宇秩序
地月系 太阳系
Natural:太阳,行星,卫星, 彗星,小行星,流星。 Artificial: 人造卫星,星际探测器(旅行者号)
银河系
恒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5km定义为1天文单位光年ly历史事件宇宙大爆炸太阳和地球形成蓝绿藻类有细胞核的大细胞复杂的多细胞生命植物和动物出现恐龙时代北京人出现尼安特人出现现代人出现人类开始有文字记载人类实施第一项射电观测计划宇宙年历3年前第三年1月份34月10月下旬11月底12月15日25日12月31日23时12月31日23时50分12月31日23时55分12月31日59分30秒12月31日59分597秒绕自己体内的旋转轴的自转绕日运行的公转跟着太阳系朝织女星方向的运动随着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运动自转的角速度
PPT课件
37
现代天文学
19世纪中叶天体物理学的产生标志现代天文学的产生。 现代天文学的观测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光学观测:传统光学望远镜 太空望远镜、自适应光学 系统。
射电观测:20世纪60年代,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和类星体“四大发现”。射电天文已成为诺贝尔 奖的摇篮。
1Kpc = 103 pc (星团与星系尺度)
最最近近的的恒疏星散1M星团pc=:毕1星0团6:(Hp半yca人d(e马星s), 4系(4比p邻团c 星(1与3),51宇l.y3.)p宙c (尺4.2度2 ly.))
最近的河外星系 :大麦云(LMC),52 Kpc
目前发现的最远天体:180亿光年 ~ 5500 Mpc
PPT课件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发射的中国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 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 究院研制。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 所以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 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 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地 动 仪
浑天仪
约1900前,提出“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
•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 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 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 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 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 先河
• 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 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 。
和冬至的日期,划分四季。 • 约2600年前,中国已确定一年有365.25日。 • 约2200年前,中国确立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
“盖天说”。
盖天说(天圆地方说)
盖天说认为:
• 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 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 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 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 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
1976年吉林陨石雨
1号陨石1.7吨居世界之首
2002年中国张大庆和日本池谷薰发现池谷-张彗星
2003我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
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 星
主要任务有:1、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 2、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3、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主要成就
3. 彗星、流星和陨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前 613 年《春秋》,
之后多达31次。
战国时代已有彗星形态记载。 精彩的流星雨记载。
哈雷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史记· 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汉书· 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元 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 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 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
天文学基础
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协会学术部 沙永强
主要内容
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及成就 西方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文学的产生
天文学: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探索
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主要指天体 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分布、物理状态、化学组成、
运动和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它是随
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在我国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分,据《史记· 天官书》 记载: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 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 七段,称为“宿”,共计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之象: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南方朱雀之象: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古希腊:每年日影最短的一天之后五十天是最适合航海的 时候;昴星团在早晨掉进海里以后,暴风季节就要开始。
古代中国:
每年开始耕种时,“大火”(心宿二)在傍晚出现于东方。
在三千年前设置了“火正”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来确 定季节与时令。
《天文学发展史》课件
详细描述
哈勃定律指出,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大,且距离越远,相互远离的速度越快。这一发现揭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随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宇宙膨胀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还为探索宇宙尺度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天文学发展史》ppt课件
目录
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的早期发展天文学的近代发展天文学的现代发展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天文学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
01
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人们通过对天体的观察和记录,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对超新星观测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暗能量的存在。
暗能量的发现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仍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研究意义
01
02
03
05
CHAPTER
天文学的未来展望
03
探测外星信号
监听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号和激光脉冲,寻找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01
寻找地外行星
天文仪器的发明
02
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天体,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这些仪器在当时对于测量天体位置、推算日月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座和星图的绘制
03
在古代,人们根据对天空中星星的观察,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星座,并绘制了各种星图。这些星座和星图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利用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探测器,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以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简史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
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
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_天文科普讲座PPT
第一位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科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数 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 命的先驱。伽利略第一个用望远镜观 察到土星光环、太阳黑子、月球山岭 、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木星的卫 星和金星的周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 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 尼的日心学说。
1989年,NASA为发射了一枚专门 用于探测木星的探测器,为纪念伽利 略,将其命名为“伽利略”号。
1759年哈雷彗星的成功预言
• 埃德蒙·哈雷 (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 。他把牛顿定律应用到 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 言了那颗现被称为哈雷 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 实,他还发现了天狼星 、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 星的自行,以及月球长 期加速现象。
托勒密的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处于 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 月球、水星、金星、 太阳、火星、木星和 土星,在各自的圆轨 道上绕地球运转。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 “地心说”。
1519-1522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首次环 航地球
斐迪南·麦哲伦(1480— 1521)领船队完成首次环航 地球,麦哲伦在环球途中在 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 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 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 洲,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恒星的演化-----赫罗图
赫罗图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 及由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分别于1911年 和191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后来的研 究发现,这张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 要工具,因此把这样一张图以当时两 位天文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赫罗 图。
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 之关系图,赫罗图的纵轴是光度与绝 对星等,而横轴则是光谱类型及恒星 的表面温度,从左向右递减。恒星的 光谱型通常可大致分O.B.A.F.G.K.M 七种。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发展简史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
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埃拉托色尼)。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
获奖者-汤斯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二、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 地接收来自宇宙空间天体发来的电磁波、 高能粒子和引 力波。不仅被动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天体距离我们特别遥 远 ,到达地球的能量非常微弱 ,因而对它们的观测特别困难 。来自宇宙的信息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观测 手段越多、越好 ,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正因为如此 ,天文观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一浪超过一浪 ,不 断进步。按观测手段可把天文学分为光学天文学、 射电 天文学、 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还有一些小的分支 ,如红 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 等。光学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成熟程度和所取得的 成就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天文学的同义词。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具体事例)
早期射电望远镜最大的缺憾是分辨率很低且不能给出射电 源的图像。由两面或多面天线组成的射电干涉仪和甚长基 线干涉仪的分辨角可以很小 ,但只有一维的分辨率。1952 年赖尔提出综合孔径望远镜的理论 ,并给出形状为英文字 母 T的 “综合孔径” 方案。综合孔径望远镜是一种化整 为零的射电望远镜 ,用两面或多面小天线进行多次观测达 到大天线所具有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精选课件ppt10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渗透的前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天体物理学也受到巨大的刺激几乎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如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很快就成为天体物理学新的理论基础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51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Biblioteka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Thank you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天文学的发展PPT课件
我国天文教育单位
南京大学天文系 北京大学天文系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中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和天文系 华中师大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天文学会 北京天体物理中心 (北方) 南京天体物理中心(南方)
天文观测条件现状
近20年是我国天文学发展最快的 时期,天文观测设备有较大的改善 。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太阳 磁场望远镜,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28面天线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13.7米直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陆 续建成。
富星系团 107光年(千万光年) 可测宇宙 1.5×1010光年(150亿光年)
天体空间尺度比较示意图
3,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 促进
物理学是天文学的理论基础
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 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 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 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天体 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 体力学;核天体物理学
大型光学望远镜
正在北京天文台研制的大天区多 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LAMOST) 口径为4米,大口径和大视场兼而有 之。这是国家科学工程大项目。
有望在光谱巡天方面在国际上起主 导作用。
大型射电望远镜
正在进行预研究的贵州500米 口径射电望远镜有望获得国家支持。
如果能实现,将成为国际上最大 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北京天文台 怀柔太阳观测站 太阳磁场望远镜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差距
和国际上天文研究强国相比, 我国天文学还比较落后,研究 条件还比较差,原始性、创新 性特强的课题还太少。
我国的国力还不够强!
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2.16米 的光学望远镜,但美国1917年有口 径2.54米的反射望远镜。我国最大 的射电望远镜口径是25米,但国际 上在60年代就有口径64米、76米、 30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天文世界天文学简史.ppt
•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 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 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 甲骨文图片、长沙彗星图
• 登封观星台和漏刻
圭表、浑仪、天仪(天体仪)、日晷、
水运仪象台、
康德与星云
•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 于1755年在《自然通史和天体 论》一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 一团星云演变而来的。“天体 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 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 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 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 心部分吸引物质最多,首先形 成太阳。
(2)19世纪的太阳系开拓
• 克勒罗(1713~1765) 经典著作《地球外形的理 论》
• 达郎贝尔(1717~1783)法国数学家。发表关于 月球运行理论和行星运行理论的论文 。
• 拉格郎日(1736~1813)意大利数学家 。创立了 大行星运动的理论。
• 拉普拉斯(1749~1827)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和 天文学家。其著名杰作《天体力学》集各家之大 成 。还独立提出了太阳系的星云起源理论 。
• 李善兰(1811—1882年),清代天文学 家、数学家 。著作汇编成《则古昔斋算 学》一书 。
• 落下闳、张衡、郭守敬、祖冲之
二、中世纪的天文学
• 1.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日心学说的发展
到17世纪达到了高峰 。* 近代天文学奠基人—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 牛顿把力学概念应用于行星运动的研究,发现 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并创立了 天文学说的一个新分支——天体学家哈雷 (1656~1742)
• 他计算了1682年大彗星的轨道,后 来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他 还预言1759年这颗大彗星将再次出 现,后来真的如哈雷所预言而出现 了。
天文学发展历程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 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 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 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 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 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天文学发展历程
• 天文学简介 •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学
•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 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 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 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 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 演化。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 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 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 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 (3) 在印度: • 在公元前9—8世纪间,即吠陀时代,人们 已掌握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如他们把一 年定为360日,一年又分12个月等等。
•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 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 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在天文学按研究 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 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 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 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天文学发展简史
• (2) 在古埃及: •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 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由于尼罗河与人 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地人们发现: 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时, 尼罗河汛期就要到来。这样,他们就把尼 罗河开始泛滥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 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5 日,即一年为365日。
天文学发展史PPT课件
2019/10/13
14
2。天文学的发展期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发展的起点(首次揭示 真实)
第谷(·布拉赫):杰出的观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理论直觉 伽利略: “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空
(1609),他的天文与物理发现彻底颠覆了古 希腊学说
2019/10/13
2019/10/13
32
*惯性概念*
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也许是关于惯性的概念:
• 除非施加外力,运动物体具有的惯性使它保持原有 的运动状态
惯性概念是牛顿定律的基石,其本身成为牛顿 第一定律
2019/10/13
33
伽利略晚年被迫公开放弃哥白尼观点
哥白尼和开普勒没有真正引起教会的重视 伽利略挑战了教堂的权威(亚里斯多德的宇宙观)。
15
Copernicus’s heliocentric universe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
Nicolai Copernicus 1473-1543 Poland
2019/10/13
<<天体运行论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Bodies >>
16
对行星运动的简单解释
天文学导论I:天文学基础
第1讲 天文学发展史 第2讲 光与天文望远镜 第3讲 天体的视运动
2019/10/13
1
天文学导论
第1讲 天文学发展史
2019/10/13
2
本讲内容
引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简介) 古希腊天文学 天文学的发展期
• 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共49页51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共49 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共49页PPT文档51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天象
次 数 最早记录
地位
日食
约1000次 约4000年前 世界最早
月食
900多次 约4000年前 世界最早
太阳黑子
约100次 前1世纪 世界公认最早
彗星
500次 前613年 世界公认最早
流星雨
约180次 前687年 世界公认最早
新星、超新星 约90次 前134年 世界最早
(二)天文仪器
❖重视对天象的观测带动了天文仪器 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各类天文仪器 中,浑仪和浑象集中反映了天文仪 器的制作。
侯风地动仪
简仪
❖ 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 置的仪器。该仪器的结构和使用上都比浑仪 简单,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 览无余。故称简仪。
❖ 简仪的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组成,其中的一 个环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另一个是直立 在赤道环中心的双环,能绕一根金属轴转动,叫做“赤经双 环”。双环中间夹着一根装有十字丝装置的窥管,相当于单 镜筒望远镜,能绕赤经双环的中心转动。观测时,将窥管对 准某颗待测星,然后在赤道环和赤经双环的刻度盘上直接读 出这颗星星的位置值。有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金属轴, 支撑着整个观测装置,使这个装置保持着北高南低的形状。 这是我国首先发明的赤道装置,要比欧洲人使用赤道装置早 500年左右。
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 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
此图为浑仪实物图,制作非常精确和精美,体现了古 代华夏民族在天文和工艺方面的高超水平
此图乃是浑仪上的圆圈的示意图
侯风地动仪
❖ 公元13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 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 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 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 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 地震的方向。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 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 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此图为简仪(明代1437-1442年间的 复制品,现存于南京子金山天文台)
简仪
仰仪
❖ 仰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由元朝天文学家郭守 敬设计制造。 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 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仰仪的内部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 出一些规则网格,用来量度天体的位置。在仰仪的锅口上刻 有一圈水槽,用来注水校正锅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设置; 在水槽边缘均匀地刻划出24条线,以示方向。在正南方的刻 线上安置着两根十字交叉的竿子,呈正南北方向,一直延伸 到仰仪的中心,把一块凿有中心小孔的小方板装在竿子的北 端,并且小方板可以绕着仰仪中心旋转。 仰仪是采用直接投 影方法的观测仪器,非常直观、方便。
(一)在天文观测方面
❖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合称“七曜”
❖ 星表,是天文观测者长期观察后,将大量测得的恒星以坐标
系统性的汇编而成,它是ຫໍສະໝຸດ 文学家们的重要参考工具。我国古代最早的星表编制人是战国时代的魏人石申(约在公元前 4世纪),他编的《天文》一书共八卷,被后人誉为《石氏 星经》。可惜至宋代后失传,还好在唐代《开元占经》中可
❖ 例如,当太阳光透过中心小孔时,在仰仪的内部球 面上就会投影出太阳的映像,观测者便可以从网格 中直接读出太阳的位置了。尤其在日全食时,利用 仰仪能清楚地观看日食的全过程,连同每一个时刻, 日面亏损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来。 因此,仰仪是很受古代天文工作者喜爱的一种天文 观测仪器。
仰仪
❖ 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 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 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 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 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 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两个极点的指尖, 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环上,大圆环垂直地 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 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利用浑象, 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 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看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并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 其中明列28 宿距星和一百余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依据 岁差规律推算证明,石氏星表中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肯定是公 元前4世纪测定的,远比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世 纪编制的星表还早。可见石氏星表是现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星 表之一。
石氏星表
古代异常天象观测表
中国文化简史之 天文学
二、天文学的一流成果
❖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最有成就的学科之 一。我们的祖先从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的传统 观念出发,特别重视历法的制定与改进,从而带动 了仪器制造、天象观测、宇宙理论等整个天文学事 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历法研制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古希腊天文学一起分别成为西 方两大天文学流派的代表,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 化遗产。
❖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 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 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 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 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 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 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 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 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 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 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 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 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 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
中国→ 河南→ 郑州→ 仰仪
仰仪
浑象
❖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 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 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 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 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如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