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塞》译文及赏析1《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诗简介《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翻译/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作者介绍: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

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

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

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出塞古诗赏析(详细版)

出塞古诗赏析(详细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释】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这是诗人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作一起笔,便浓墨重彩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不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赛”。

诗人在这里做了一个巧妙的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百姓生活的艰难。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遥远,空间辽阔。

“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让,不允许。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
阴山。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古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之涣出塞古诗王之涣出塞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赏析唐诗《出塞》

赏析唐诗《出塞》

赏析唐诗《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壮美,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诗人通过远观黄河,将其比作一条飘渺的白练,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黄河之上。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一座孤独的城池,四周被巍峨的高山环绕。

诗人通过描绘城池的孤独,表达了边塞将士的寂寞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敬意。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描绘了羌笛吹奏的情景,羌笛吹奏的声音哀怨、凄凉,让人感受到了边塞将士的思乡
之情。

诗人通过羌笛的哀怨,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春风无法吹到边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无奈。

诗人通过春风无法吹到边塞,表达了边塞将士无法享受到温暖的春风和家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孤城、羌笛、春风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

爱国古诗词《出塞》王昌龄赏析导语:王昌龄的《出塞》表达的是浓烈的爱国情怀,是古诗词中比较出色的,所以跟着网的脚步一起了解一下古诗的深层意义吧。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翻译】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出塞》古诗赏析

《出塞》古诗赏析

《出塞》古诗赏析《出塞》古诗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塞》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诗人:王昌龄朝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军队。

③度:越过。

④阴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赏析】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

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出塞王昌龄古诗讲解

出塞王昌龄古诗讲解

出塞王昌龄古诗讲解《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下面是《出塞》的讲解:这首诗描写边塞景象,展现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第一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暗示了战争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明月”和“关”都有历史深远的意义,展示了边疆的历史沧桑。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戍边将士长期无法返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

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借用了龙城飞将的典故,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对战争结束的渴望。

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的李广,他以勇敢善战而著称,诗人在这里借用了他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期望。

而“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全的关切。

总的来说,《出塞》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边塞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饱满,而且语言简练明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使这首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出塞》作为边塞诗的代表,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战争对环境和人的影响,也展示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在文学艺术手法上,《出塞》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天赋。

首先,他成功地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以及“龙城飞将”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次,王昌龄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万里长征人未还”与“不教胡马度阴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壮阔的景象和雄浑的气势来表现主题,使得《出塞》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出塞》作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以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而著称。

出塞王昌龄诗意解释

出塞王昌龄诗意解释

出塞王昌龄诗意解释
《出塞》——唐·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作品赏析: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地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练明快。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简单

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简单

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简单《18。

出塞》【唐】王昌龄《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秦时的明月,汉代的边关,都照耀着边远荒凉的地方。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龙城,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作者】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天明发都,日已夕矣。

命仆夫而告之曰:“如有不幸,汝必覆之。

”上皇曰:“古有训,凡人无信,则不能立。

予非不信人也,人实不信予。

”明朝驿使如相问,一报家书三报魂。

《出塞》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长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即使在一个太平盛世,明月和边关也决不是一件平常的东西。

诗人遥望边关,想到当时的月光和边关,写下了这首边塞诗。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和戍楼将士生活的古诗。

以下是讲解:
1. 作品背景:《出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2.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

每句五个字,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境开阔。

3. 内容解析:
-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展现了悠久的历史背景。

-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戍楼将士英勇奋战、保卫边疆的决心。

-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意味着如果英勇的将领还在龙城(指唐朝首都长安),就能确保边疆安全。

-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强大,阻止敌人越过阴山,保卫家园的决心。

4. 诗歌主题:赞美戍楼将士英勇顽强、保卫国家的忠诚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边疆的忧虑。

5. 艺术特点:诗篇短小精悍,意境开阔,通过对戍楼将士的赞美,展现了国家的英勇形象。

《出塞》古诗解读

《出塞》古诗解读

《出塞》古诗解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全诗共七个句子,通过描绘北国的严寒艰苦以及长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爱国的情怀和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之情。

首先,诗人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北方冰雪覆盖的严寒景象,形容了北国的艰苦环境。

接着,诗人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来形容长城的雄伟壮丽以及大河冻结的景象。

这一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长城的敬仰和对祖国边塞的关切之情。

紧接着,诗人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来形容北方的风景,以此来突出北国的美丽和壮美。

而接下来的“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希望,也传递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进入下一段,诗人秦皇、汉武、唐宗等历史英雄和帝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感叹秦皇、汉武的无敌气势却失去了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通过这样的写法,诗人既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景仰之情,也表达了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最后两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彰显了诗人对于成吉思汗的赞美和对于历史的总结。

诗人赞美成吉思汗的英勇气概,认为他只懂得驾驭战争和征服敌人,但历史的英雄辈出,每个时代都有值得景仰的人物。

最后一句“还看今朝”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诗人期待着新一代的英雄崛起,期待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整首《出塞》古诗通过对北国壮丽风光和历史英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历史的缅怀之情,也传递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诗既展示了北国的艰苦环境和壮丽景色,也呈现了历史的荣耀和人物的风采,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意思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意思

出塞唐王昌龄古诗意思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以北地边疆为背景,表达了边塞军人离家出征的壮丽场景和壮烈情感。

诗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1. 壮丽的北地景色:诗中描绘了北地的广袤草原和苍茫天际,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这反映了北地的自然风光。

2. 戍楼空瞰:诗中提到了戍楼,戍楼是边疆地区的军事设施,用于巡查和监视。

这里表示军人在戍楼上眺望远方,表现出军人的警惕和忧虑。

3. 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一句表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与孤鹜齐飞,强调了边塞军人的孤独和冒险。

落霞与孤鹜的联想也增强了诗的美感。

4.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表达了广袤的天空和无边的河水,强调了北地的辽阔和广袤。

5.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

"一尊"指的是一杯酒,"江月"则象征着美好和幸福,
这里是诗人对生命中的短暂欢愉的珍惜。

总的来说,王昌龄的《出塞》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边疆军人的坚韧不拔为背景,表达了对北地辽阔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的感慨,富有浓郁的边塞情感。

古诗《出塞二首》(作者王昌龄)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出塞二首》(作者王昌龄)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标签抒情、写景、叙事、边塞、战争、组诗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出塞二首》古诗赏析

《出塞二首》古诗赏析

《出塞二首》古诗赏析《出塞二首》古诗赏析《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出塞二首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翻译】其一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是古代的一名著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我们都有学习过。

相信大家对《出塞》并不陌生!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出塞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有作品集《王昌龄集》。

出塞赏析一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明月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

“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让,不允许。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
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出塞赏析二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

“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让,不允许。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
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