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谭嗣同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潼关》选择、简答题
《潼关》习题及答案一、赏析选择题: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D,是拟人的修辞。
二、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答: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潼关》谭嗣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潼关》谭嗣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参考答案】
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参考答案】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参考答案】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潼关怀古》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主题思想】
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部编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
部编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是: , 。
, 。
2.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3.总写大海水波动荡, 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5、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 ,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
2.把明月人格化,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 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 帆船顺风而行的是: , 。
2.表现时序变迁, 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是: , 。
3.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渲染萧条. 冷落. 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
2.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 , 。
3、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五、《世说新语》两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 。
2.咏雪的直接原因: 。
3.两个比喻句: ;。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 。
6、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 ; , 。
7、表明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
六、《<论语>十二章》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 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 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3.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 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 《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6.求学应该谦虚, 正如《论语》中所说: , 。
7、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有重要的意义: , 。
8、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 , 。
《潼关》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潼关》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潼关》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潼关》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潼关》谭嗣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潼关》谭嗣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三、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部编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
部编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是: ,。
,。
2、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3、总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5、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2、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是:,。
2.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2、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
3、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五、《世说新语》两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6、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
7、表明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六、《<论语>十二章》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3、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7、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有重要的意义:,。
8、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9、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谭嗣同《潼关》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 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理解内容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
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
理解内容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 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 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 赞叹佩服!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 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他对此深 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 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 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 才写下这首诗。
潼关谭嗣同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
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了解作者
谭嗣同(1865——1898),中国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派人士。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 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 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 子”之一。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 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山水本无情,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 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练习题
《潼关》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析】 D全诗豪迈奔放。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解析】B 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3、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D,是拟人的修辞。
三、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潼关》谭嗣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理解性默写:
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一、《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四、《潼关》谭嗣同
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谭嗣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潼关》谭嗣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二、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答: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答: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潼关》谭嗣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潼关》谭嗣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作者】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潼关》谭嗣同习题及答案
《潼关》谭嗣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2、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三、赏析简答题: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1、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壮阔极了。
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对偶、拟人手法。
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请赏析“簇”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