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教学设计514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设计思想】程标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设计,以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成因—荒漠化治理为主线,以洞庭湖湿地为例,主要采用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湘教版教材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以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成因、危害与防治,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荒漠化的含义(2)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荒漠化的治理【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荒漠化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土地沙化有一定知识储备。
高一学生性情活泼积极,表现欲较强,因此在本节课中尽量加入一些图片、相关视频文件及相关微课资料辅助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助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掌握荒漠化的成因(3)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荒漠化带来的巨大危害。
(2)通过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联系分析,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3)通过荒漠化对策探讨,得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合理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危害,增强学生对荒漠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2)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学习,深化学生资源和环保意识,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对策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提出保护措施的能力【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预习本课,PPT课件和微课制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 1 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 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效。
2. 难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4. 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
2. 提问: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会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危害的案例,如沙漠化、草地退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多媒体展示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如植被恢复、沙漠变绿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环节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荒漠化治理项目,分析其成效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方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发布者:李建荣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 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展示景观图片、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讲授新课]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的含义[教师讲述]楼兰文明的衰落源于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荒漠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概念学习。
[引导提问]说起土地荒漠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滚滚,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说说看"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知识运用]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展示荒漠化景观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都有哪些危害呢?[学生回答]二、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湘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word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认识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5.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草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a.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水源、气候和空气质量。
-使农田退化,降低农业产量。
-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沙尘暴、沙化土地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b.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西北地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3.探究(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影响。
b.每个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
4.总结(10分钟)a.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植被的恢复等。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的治理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和计划,分享给全班。
6.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如何保护现有的草原资源以及预防荒漠化的措施,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2.评估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及其危害与治理的认识程度。
3.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图片、视频、PPT等教学素材。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教科书版本:湘教版3. 学科:高中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学会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荒漠化的危害;(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手段及其实施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危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张掖等;(2)分析案例中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珍惜资源、关爱大自然。
六、课堂练习1. 根据教科书P74图7.2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师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 学 生 发 言 :丧 失 土 地 或 土 地 生 产 力 下降 ,粮食绝收 ,造 成社会不稳定 , 影 响人 类生产 和生 活设 施 ,威胁人类 生
存 … …
六 、教 学 反 思
第一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就
I TG J X A Y堂 教 l KEN 课A UI U与学 I E O
地 区气 候 、河 流 、植 被 的 特 点 。
前 在不 断扩 大 , 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 、
生 活有 影 响 吗 ?
一
的直接方法 , 是有效 的措施 。走 好这 也 步 , 给教学带来无 限的阳光和活力。 会 ( 试题 略 )
生不假 思索 ,信 口开河 ,则没 有价值 ;
若 过 于 深 奥 ,学 生 一 头 雾 水 , 从 下 手 。 无
本课 的所有 问题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 不深不浅 ,非 常适合学生 口味。学生在
完 成 这 些 活 动 时 既 不 是 随 口可 答 ,也 不
采伐造成 , 在其治理过 程中减少载畜量 、
活 动
生 :阅读课本 P 0正文 。 4
师 :投 影 “ 三北 防 护 林 ” 冈 片 。 活 动 四
到 了真正锻 炼 ,在设计 问题 、分析问题 等方面 学生都做得非 常仔 细 ,且人人都 参与 。 第 二 ,问题设计要可探 讨 、具有实 用性 。课堂 问题 的设计若过 于简单 ,学
识 或方 法 ,并 用 于今 后 的 学 习 生 活 中。
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 :南 方地 区温高多 雨 ,土
壤 呈 红 色 , 由 于人 类 毁 林 开 荒 导 致严 重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在中国,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后面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成因2.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其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为地球做一次诊断,分析得病的原因,讨论治病的方法[演示]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一.什么是荒漠化?二.荒漠化形成原因是什么?1.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成因2.黄土高原的荒漠化成因3.南方湿润地区的荒漠化成因三.荒漠化会造成什么危害?四.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播放视频] “责任与理想,千秋之功德”通过影片感受目前地球上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和荒漠化带来的巨大危害。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 培养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
2. 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课件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等)和分布情况。
3. 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讲解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美国的草原恢复项目等,分析其治理方法和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其他方法和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等。
6. 总结: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六、教学拓展1. 引入荒漠化以外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2. 探讨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的环保部门或治理荒漠化的企业,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拟实验,如种植耐旱植物、构建水土保持设施等。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等。
3. 学生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案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管理----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学习目的二、学习课时:2课时自学导入学习目的一了解、熟习本节的天文主干知识【教学活动】生—师型。
先生:阅读、练习、纠错、识记;1.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是〔〕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2.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域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现象,这深上天反映了〔〕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步B.鼠害猖狂C.草场的时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添加3.以下管理我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①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④西北地域鼎力开展灌溉农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目前形成我国西北地域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自然缘由是〔〕①西北地域气候干旱②微风频繁③降水较多,水蚀作用剧烈④过度放牧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5.荒漠化形成的危害是〔〕A.全球变暖B.臭氧空泛C.土地消费力丧失D.砍伐树木教员:点评,指出学习的重点、存在的效果。
目的导学学习目的二了解荒漠化的含义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教学活动】生—师型。
先生:阅读教材P36,完成〝教材活动〞T1~2题。
教员:解说归结。
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要素所形成的土地退步。
土地退步:指土地消费力或。
类型:、、、等。
【知识拓展】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碱化、〝白色荒漠〞的区别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要素形成的土地退步。
主要表现为由土地退步惹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此外有红壤荒漠化、盐湖荒漠化等。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软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域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相似沙漠景观,形成了土地消费力下降的环境退步进程。
石漠化:主要指在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岩溶发育的地域,由于土层薄,再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等缘由,在多雨的条件下,土壤遭受严重腐蚀,基岩大面积暴露,地表出现出相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步现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1课时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探究法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课标要求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导多媒体展示月牙泉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生讨论发言通过感性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学生了解使同学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学案反馈1、表扬优秀,指出闪光点和不足2、总结疑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自主学习部分:1、提前培训好点评同学,要求课前组织本组同学统一答案,排疑解惑。
2、课堂上教师再次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学生纠错巩固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基础层次问题知识梳理部分: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七、学情分析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一中:罗飞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湖南省永州市一中:罗飞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各种教材中有不同的提法,本教材中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中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荒漠化是这样界定的:“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把风沙活动、水蚀(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都归类于荒漠化,并指出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
因此,可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荒漠化看作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教材中又定义为: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教材的两个活动,是教材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讨论“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使土地荒漠化”这个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内容中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充分运用地图、地理数据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教材中适时、适度地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阅读“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并巧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以此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关于“荒漠化的危害”,教材内容中首先介绍了世界各国及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的现状,然后重点讲述了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
这种编写方法一改过去比较系统的纯理论的教材编写法,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地理事象人手,通过案例,进行简单的剖析,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是多少人极为感兴趣的话题,教材中的这一段阅读材料简单地介绍了楼兰的发展史,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回答,为激发学生课后的求知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区域的问题,了解区域的问题,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
“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内容从国际、国内等方面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重大举措,如,联合国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巨大成就和它的重要作用,向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本部分的活动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科尔沁草原的环境变化”呈现给学生,所设的两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一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知识定位。
最后的两个问题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解决“荒漠化问题”对策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升华了学生的认识。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六、教学重点1.荒漠化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七、教学难点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因素作用的区别。
八、教学方法(1)展示景观照片;(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3)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PPT展示】我国南方青山绿水景观图片。
【提问】:我国西北景观又是怎样的呢?【PPT展示】西北景观。
【提问】: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重。
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这是土地荒漠化的结果。
【承转】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对西北荒漠化有一个直观认识。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探究活动1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学生阅读P36“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荒漠化?2.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3.荒漠化有哪些类型?【PPT展示】西北荒漠化,云贵石漠化,西北草场退化,红色荒漠化景观。
【承转】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板书】(二)荒漠化的成因【PPT展示】: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我国干湿状况图,季风区分布图,播放有关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等方面的录像,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答案】.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稀疏,以耐旱的植被为主,根系发达,叶片小甚至退化;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戈壁→沙漠。
2.从干湿地区来看,西北地区属于哪一种类型?3.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降水量有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分析现象的能力。
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1)自然原因:①处于平原向高原、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②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空隙很多;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④地质灾害频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②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④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表土,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⑤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及建设水利设施等加剧了水土流失;⑥长时间的农业垦荒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了大量植被。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5.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
对此,你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教师点评】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
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1.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一深居内陆,降水稀少(2)大风频繁一内陆高原(3)地表疏松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多为沙质物质【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加剧,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探究活动2 【板书】2.人为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PPT展示】【资料一】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
如该区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方圆3000多千米的大湖泊,生长着多类植物群落,因为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兴建起200余座大小水库、500余条大小引水渠,严重改变了水体分配的自然常规,致使塔里木河下游最终彻底断流。
罗布泊也因无水源补给,在气候干燥、通过案例,提高学生从材料、影像中分析十、板书设计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2.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二)荒漠化的危害1.荒漠化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2.荒漠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3.荒漠化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4.我国北方的荒漠化已经影响了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三)荒漠化的防治.1.制定好整治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依法监管生态环境2.调控好生态用水,遏制现有植被的进一步缩减3.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4.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快重点建设步伐5.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镇转移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十一、课堂巩固练习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C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2.有关荒漠化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气候因素中,降水减少对荒漠化进程影响最大C、自然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D、植被退化和覆盖率降低是荒漠化的前兆(1)图中甲、乙两箭头,能正确表示出当地风向的是【甲】(2)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正确的排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