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篇一: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案例]走近舞蹈二: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榆中一中郭子森史地组【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内容提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

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

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

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篇一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时代背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变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代表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的丑恶。

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3、影响: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_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说——现实主义文学1、时代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俄国人,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等;英国: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

(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3、评价: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新课标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案例以《辛亥革命》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新课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新课讲授(1)背景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封建统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2)过程讲解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起义、光复、北伐等阶段,重点讲解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关键事件。

(3)成果与意义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如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提高了民族意识等。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辛亥革命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4.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等,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贯彻本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分享。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设计了课后作业。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文明发展特点,包括印度的种姓制度、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兴衰、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等。
2.掌握亚洲地区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印度的佛教兴起、中国的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交流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事件进行史料实证和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分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史料实证和分析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学习,使学生认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分享交流,使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各国的文明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印度的佛教兴起、中国的科举制度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事件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分析能力。
5.总结提升:在本节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学案例
(3)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本章节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情感:
(1)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
(2)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从角色的角度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实物展示:展示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实物,如老照片、旧报纸、生活用品等,让学生触摸历史,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迁。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对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成就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认识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紧密联系。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章,主题自拟。
b.选择一个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b.组织课后讲座或讨论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分享改革开放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案例亮点
1.立体化的情景创设
本教学案例在情景创设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时期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合作研究: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成果展示: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相互学习,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4.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中交流学习心得,提升历史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实施课堂问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课后跟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视频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氛课题,让学生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如《南京条约》的签订,提问学生对鸦片战争的了解程度。
2.视频导入:播放鸦片战争的资料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讲述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起因:讲解鸦片贸易的背景,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中英贸易失衡、鸦片问题等。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描述战争的重要战役,如广州之战、南京之战等,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后果:讲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领土割让等,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严重后果。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4.反思与评价: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相关问题,如运动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小组间的讨论与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公共演讲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间的讨论与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公共演讲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指导与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通过讨论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陈独秀、鲁迅、周恩来等,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例如:“为什么五四运动会在这个时候爆发?”“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等不同群体是如何参与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汉武帝时代》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汉武帝时代》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氛围中,我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武帝时期的地图、文物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其次,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此外,还可以运用故事讲述法,将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团队协作
在本案例中,小组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通过讨论、交流、互助,共同完成对汉武帝时代的研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汉武帝时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汉武帝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巅峰。本节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汉武帝时代的核心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魅力,领悟汉武帝时代的伟大成就。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第一篇: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秦的统一(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铁器牛耕和社会变革”一课,其中“社会变革”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场变法运动是:生:“商鞅变法。

”师:对。

那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又有什么意义呢?生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内容略)生2:“商鞅变法”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很好。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那么,秦是怎样统一的呢?统一后又做了哪些巩固措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众的愿望。

小组2:春秋战国乱悠悠,人民已经厌恶这种**不安、战火连天的生活,渴望国家统一,渴望和平安宁。

秦的统一符合人民愿望,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小组3: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渴望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秦始皇是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小组4: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师:都回答得很好。

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应明确两点:(1)秦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师:课本48面有2段红色小字,分别介绍了什么呢?生1:生:秦建立以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掌管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种集权措施叫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那么,秦统一以后,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思想文化各异,且北有匈奴袭扰,面对这样一个国家政权,秦始皇又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巩固?生:秦始皇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采取措施进行巩固。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将燕、赵、秦的长城修补,并将其连接成万里长城。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带来的变化。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让学生深刻体会工业革命的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蒸汽时代”为主题,通过引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我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在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4.设计情景模拟,如让学生扮演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工人、农民等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评价标准,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以蒸汽机车发明的故事为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好奇心。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期望,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小论文,深入分析战争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思考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学生深刻感受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亡的严重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3.通过对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民族英雄的学习,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懂得珍惜和维护国家和平,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历史代入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境体验、问题驱动、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资源上,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民族苦难,激发爱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历史图片了解韩朝日交往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汉代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2.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后世的历史启示。
3.总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相关话题。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小结,总结自己在太平天国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成果,撰写课后小结,反思自己在太平天国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氛围。
2.采用案例分析法,组织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不同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如撰写论文、进行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我国近代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哪些了解?它们在我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播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氛围,引发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趣。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掌握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文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在我国土地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探索。
4.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严肃性,珍惜和平,警惕战争。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使命。
4.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
3.提问:“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尊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生动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鸦片战争为主题的场景再现,如战争场面、条约签订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中外文化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中外文化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现象,学会从多元视角看待文化差异,提高批判、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3.郑和下西洋: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七次远航的路线和主要成就,探讨其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文化交流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分析,总结该主题的文化交流过程、影响和意义。
3.各小组在课堂上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可提问、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我国和沿线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它如何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发展?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它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小组合作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课堂评价活动,让学生对小组合作、问题探讨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3.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一幅丝绸之路的古代壁画,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交流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场景吗?它反映了哪些文化交流的内容?”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本案例采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

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师生一起聆听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故事录音,同时屏幕呈现文字内容;通过学案材料一,探讨马戛尔尼子爵访华的原因,略)师:1792年的时候,马戛尔尼来了,试图通过和平外交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但遭到了中国的拒绝。

那么,接下来英国会怎么做?生:会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学案材料二: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

四民之首,奔走下贱。

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师:你能简单描述出龚自珍生活年代(1792~1841) 的一些情况吗?生:清朝从乾隆末年就开始衰落了。

当时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凋敝;吏治十分腐败;国库亏空。

师:很好!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等其他方面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们接着分析材料三:学案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国书,1793年)师: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中国人思想观念是怎样的?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师:很好。

那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世界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师:基于上面内容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生:英国侵略中国是必然的,并且从双方综合国力的比较看,战争一旦爆发,中国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师:很好!十九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之战必然爆发,并且也正是中英两国这种社会状况的差异构成了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马戛尔尼对中国社会的描述无疑是对的。

但是,大清帝国这一艘破旧的战船它并没有马上沉没,而是在这之后摇摇晃晃了一个多世纪后才宣告寿终正寝。

屈辱和苦难伴随着清政府,也伴随着中国。

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鸦片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鸦片问题师:1799~1839年英国对华鸦片输入呈现出什么态势?生:迅猛增长。

师:是什么驱使着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而且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进行武装走私?生:巨额的利润。

师:对。

问题是,对于万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政府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采取了鼓励政策。

这又是为什么呢?生: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

师:这就怪了。

英国是工业国,我国是农业国。

为什么在中英正当贸易中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多媒体显示《天仙配》画面和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师: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个唱段。

从这四句唱词中你能看到什么?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状况。

生:说明当时中国很穷,老百姓没钱买东西;而且老百姓没有消费的愿望。

师:你们觉得当时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中英贸易状况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生: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生:连想都没想到去买。

生:中国人穷,买不起。

师: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英国的商品,主要是棉布等工业品在中国很难卖出去,而相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却在英国人中很受欢迎。

这样,就形成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反而处于出超地位的状况。

为了扭转这种贸易状,英国人找到了鸦片。

(屏幕呈现介绍鸦片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传阅罂粟果实标本;师生探讨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屏幕呈现鸦片输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数据)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请大家描述一下鸦片的大量输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生:鸦片的输入会引起银荒兵弱,使国家的财政陷入困境,军队丧失战斗力,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生:吸食鸦片会使人丧使劳动能力,甚至威胁到生命。

生:吸食鸦片会使家庭日益贫困,一些人为了为有足够的钱去买鸦片,不惜去偷、抢、做坏事。

生:在封建社会,一些人为了为有足够的钱去买鸦片,不惜出卖自己的妻子、儿女,搞的许多家庭妻离人散。

师:应该说,鸦片的危害,当时的大多数人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什么吸食鸦片的人却越来越多?生:(没有人吱声)师:许多人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吸食鸦片的行为?生:应该说由于吸食鸦片容易上瘾,人对它有依赖性,个人很难摆脱它。

师:对,大家讲的很好,正是由于鸦片有巨大的危害性,人对它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清政府最终决定禁烟,并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屏幕呈现虎门销烟视频画面,并讲述禁烟运动简况,略)。

师: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英国为了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1840年6月,英国政府悍然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屏幕呈现讲述战争过程的多媒体地图并讲解,此略)三、鸦片战争的过程(投影板书要点)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投影板书)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清军爱国将士的英勇作战,为国捐躯师: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启发引导学生对比战前中英双方发展状况,围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思考、讨论,穿插林则徐的命运,得出相应原因和历史教训。

在学生思考、讨论作答后,教师进行归纳、补充、概括,并投影板书。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师:(课堂总结,略)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中我们应该得出哪些认识呢?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后的作业留给大家。

最后我们以林则徐的话来激励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学反思】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由于自己是新面孔,学生对我还有一定的新鲜感。

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我的身上转移到课文中来,也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课时,我通过设计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回答,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

随后,让学生带者问题来阅读课文,学生的思路很快转到课本上,课堂教学也顺利地进行。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内容丰富,重点、难点多,可以展开、补充的知识点也很多。

在保证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文中文字、图片、小字部分等书本资料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把握。

在讲课过程中,通过采用设置问题、展开讨论、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分曾剖析、讲本文重点;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浅入深,化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难点。

高一我带的班级比较多,各班学生配合不尽一致。

在最初的两个班,对时间的控制不是太好,时间有点吃紧,但在课后随即进行总结和调整。

随着对教材的不断熟悉,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好,在其余班基本都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当中,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我都及时的同组里的老师共同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后,随即调整,也使我认识到了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各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上课表现都不错,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讨论也很热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