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见文言文专题之虚词选讲

合集下载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之欧阳索引创编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之欧阳索引创编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欧阳家百(2021.03.07)(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的介词表示在某个范围、时间、空间或情境内,译为“在、于”。

例:于是乎,XXX、XXX、XXX、XXX正皆为之谋。

——《陈情表》2.表示动作的介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存在,译为“在、向、往、到”。

例:以诚相待,而交不绝者,诚于中也。

——《韩愈集序》3.表示时间的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译为“在、于”。

例:于是乎,XXX、河内道,XXX、XXX皆为之用。

——《陈情表》五)乎1.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啊”等。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论语》2.感叹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惊叹、赞叹等情感。

例:乎!吾道非邪?——《论语》六)而1.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还”等。

例:生民之所以贵者,贵其有为者也,而不贵其无谋者也。

——《管子·牧民》2.副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正在”、“却”、“就”等。

例:而今而后,乃至XXX。

——《论语》七)乃1.连词表示因果、转折、承接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然后”等。

例:乃使XXX阁舍人为之。

——《资治通鉴》2.副词表示时间的已经到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

例:乃拔剑斫之。

——《左传》八)何1.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何以解忧?唯有XXX。

——《李白·将进酒》2.疑问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为什么”等。

例:何以见得?——《红楼梦》九)乘1.动词表示乘坐、利用、趁机等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坐”、“利用”、“趁”等。

例:乘时利器,以取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2.介词表示依靠、借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依靠”、“借助”等。

例:乘人之危而自重者,非谓之谓也。

——《左传》十)若1.连词表示条件、比较、转折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似乎”、“好像”等。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类型,具有辅助语义的作用,用于表示语气、补充说明或连接上下文等。

常见的助词有:1. 也:表示转折含义,多用于倒装句中。

2. 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3.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4. 者:用于修饰名词前,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或性质。

5. 焉: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6. 之乎者也:常用于问句中,表示反问的语气。

二、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虚词。

常见的介词有:1. 在:表示处所,在…之上。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3. 为:表示目的、关系。

4. 与:表示并列关系。

5. 自:表示起点、出发点。

6.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三、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句或句子的虚词。

常见的连词有:1. 而:表示递进、转折关系。

2. 且:表示顺次、递进关系。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4. 若:表示假设、条件。

5. 既然:表示因果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虚词。

常见的副词有:1. 非:表示否定。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

3. 亦:表示也、同样。

4. 皆:表示都、全都。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语气等的虚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1. 哉:表示颂扬、赞叹。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3. 呃:表示疑惑、迟疑。

4. 咢:表示断定。

六、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称赞、喜悦、惊讶等的虚词。

常见的叹词有:1. 哎:表示感叹、惋惜。

2. 哇:表示惊讶、赞叹。

3. 咦:表示疑惑、惊讶。

4. 呀:表示吃惊、警示。

以上是小学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考试通常会涉及到文言文的知识点,其中实词和虚
词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中的实词。

实词
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文言文中,名词通常用来指代人、事、物,如“人”、“天”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如“美”、“大”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如“甚”、“不”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能够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

接下来是虚词,在文言文中,虚词通常指代助词、虚词和介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标志语法关系或者修饰其他词语
的作用。

助词包括了“之”、“乎”、“者”等,虚词包括了“所”、“为”、“乃”等,介词包括了“于”、“以”、“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是通过与
其他实词搭配使用,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和表达语法关系。

总的来说,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词
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 5 个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一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一一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一《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 《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一《爱莲说》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至『。

例:辍耕之垄上一一《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一一《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一一《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一《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一一《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一一《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一一《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一一《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罕见虚词整理25个之巴公井开创作(一)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识表记标帜.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年夜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自力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暗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暗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暗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依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暗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暗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暗示举措、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译为“对,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班师表》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暗示比力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相当于“而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暗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暗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暗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班师表》(3)暗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暗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年夜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址等可译为“……的人”、“……的工具”、“……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例: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暗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工具.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说句的主语后,暗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说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说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例:此诚危急生死之秋也.——《班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暗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连词,暗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幸不辱命》2.介词,暗示举措、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例: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暗示举措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暗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暗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暗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成得.——《马说》(3)暗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而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暗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年夜观也.(啊)——《岳阳楼记》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暗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先生传》(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举措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暗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1)“所以”暗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班师表》(2)“所以”暗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例: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泰》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主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失落”)——《童趣》4.用作名词,意思是“处所”、“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幸不辱命》(十七)夫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十八)遂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幸不辱命》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幸不辱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二十一)故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例: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年夜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泰》(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例: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班师表》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副词(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年夜宴.——《口技》(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动词(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文言文中的虚词,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虚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原列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5.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
二 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 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
1.第三人称从属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的”“它的”或“他”“他,他们”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例:秦王恐其破璧。——《蔺相如列传》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6.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动词 7.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对》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
一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答案解析)【要点梳理】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例题精析】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屠大窘奔倚dān dān míng________相向目似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一)常用虚词及义项1.则:便,那么,就;是,就是2.者:个;的人3.之:的;它;他4. 欲:想要5. 皆:都6.甚:很7. 其:它;他8.以:用;依据9. 至:到10.而:连词11.何:什么;为什么12. 于:在13. 乃:于是;这才14. 偶:碰巧15. 遂:就16.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语气,呢17. 及:到、至18. 矣:了19. 为:成为;是;被20.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呢、吗21. 亦:也22. 焉:语气词,无意义23. 将:将要,将会24. 盍:何不25. 颇:很26. 即:立即;就是27. 尚未:还没有28. 惟:只有29. 故:所以30. 哉:啊,表示感叹语气31. 徒:只、仅仅32. 所:表示被动33. 殊:很,非常34. 固:本来35. 复:又36. 适:刚巧37. 尝:曾经38. 自:从39. 此:这里40. 若干:多少41. 昔:过去,从前42. 愈:更加43. 毋:别,不要(二)次常用虚词及义项1.所: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等2. 因:于是3.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样4. 遽:急忙;就5. 何如:怎么样6.盖: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7. 耳:语气词,啊8.未若:不如9.故:原来;原因;缘故10. 谓:叫作;告诉;说,用于评论人或事(“此之谓也”)11.且:将要12. 非:不是13. 徒:空;白白地14. 何以:怎么15.咸:全,都16.莫:不要,不能17. 但:只,仅仅18. 亦:也,也是19.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20.及:到,至;比得上21.乍:忽然22.犹:还,仍然23.于:比;在24. 何为:为什么25.若:如果,假如;如;这个26. 是:这,这个27. 为:做28. 夫:发语词29. 呜呼:叹词30.固:本来;通“故”,所以31. 弗:不32.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其中的33. 孰:谁34. 以:认为,以为;用35. 此:这36. 至:最,极37. 安:怎么38. 几何:多少39. 辄:总是40. 俱:一起41. 倘:假如42. 庶几:副词,表示可能或期待43. 尔:而已。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常见文言虚词专讲
常考题目类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作用
(1)“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
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词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可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后面常接地名,可译为“去、到、往”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例题精讲: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只是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课堂练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A 富人见之B,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C,挈妻子而去之D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②颦:读pín,皱眉头。

③里:乡里。

④美之:可解释为“以……为美”或“觉得……美”。

⑤坚:紧紧地。

⑥挈:读qiè,携。

⑦妻子:妻子和孩子。

⑧去:离开。

⑨走:跑。

⑩所以:……的原因。

1.画线句子中有四个“之”字,其中一个“之”字与其它三个用法和意思都不
一样,请写出这个“之”字(写出序号)。

(1分)
(2)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耶?《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河中石兽》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课堂练习: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4.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 先生其此类乎?
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以
1、作为介词
●表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经”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例题精讲: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18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4)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却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但”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课堂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5、执策而临之。

6、余闻而愈悲。

7、黑质而白章。

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5)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课后作业
一、文言阅读。

(9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3分)
履()度()遂()
2.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4分)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3.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做
事。

(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8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2分)
(1)赵且.伐燕( ) (2)渔者得而并擒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19.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