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案doc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2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湖南省嘉禾县石桥中学雷飞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三、主题思想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四、情节与结构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五、课文分析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借一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时安排:两时教学过程:第一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
(板书题,作者)二、检查预习:、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学生把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2年出生于x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x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
(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一厘米》教案4
《一厘米》教案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诵读和理解课文《一厘米》。
2.能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3.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能够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二、教学重点1.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1.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老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口算该物体长度并且排列大小。
2. 导入新知(10分钟)•老师出示长度单位为“厘米”的卡片并解释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老师出示测量工具,并对其名称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老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说出物体的长度(例如:桌子、书、笔等)。
3. 观看视频(10分钟)•老师播放《一厘米》课文,并让学生跟随视频同时朗读。
4. 学生自测(15分钟)•老师为学生分发测量工具,并让学生进行自测操作,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简单比较其大小。
5. 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可自行回顾重点内容,并做好笔记。
五、课后作业1.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尝试使用手指、铅笔等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3.完成《一厘米》课后习题。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结合《一厘米》这一教材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工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自测以及物品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探索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尺寸和测量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来确定其大小。
当涉及到小单位的测量时,比如一厘米,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一厘米的测量单位。
关键概念1. 什么是一厘米?一厘米是公制长度单位,等于0.01米或10毫米。
它通常用来测量较小的物体或距离。
2. 一厘米和一米的关系一厘米是一米的百分之一。
换句话说,一米等于100厘米。
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厘米的相对大小和比例。
3. 工具和方法学生可以使用尺子、直尺或其他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厘米。
他们可以将物体放在尺子上,将尺子的零点对齐,并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
活动建议1. 认识一厘米在开始实际测量之前,首先让学生感受一厘米的长度。
老师可以使用一根一米长的绳子将其分成100份,每份代表一厘米。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一根细的线或者纸条来代表一厘米,并将其与已经划分好的一厘米标记进行比较。
2. 测量物体的长度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物体,如铅笔、书、橡皮擦等,并要求他们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学生应该练习将物体放在水平的表面上,并确保尺子的零点对齐。
他们应该将测量出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3. 组织活动:一厘米的比较让学生带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比如钥匙、筷子、手机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张大纸上画出每个物体的轮廓,并使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
然后,让他们将这些轮廓按照实际比例缩小到一厘米的长度,并将结果放在一张海报上展示出来。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厘米的概念。
4. 教学游戏:猜一厘米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一厘米的理解和感知。
老师可以随机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学生需要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将其标记为一厘米。
随后,学生可以使用尺子来测量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并与自己的估计进行比较。
这个游戏可以增强学生对尺寸的感知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测量准确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一厘米》教案
【超级链接】王蒙眼中的毕淑敏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是太听话了。
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
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
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时刻跟随着毕淑敏的笔端。
唯其冷静才能公正,唯其公正才能好心,唯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
(《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王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四《一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课文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写法(以小见大)。
【课前预习】1.朗读剧本,在文中圈画重点词语,并将重要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不少于10个)2.剧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什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厘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目,可是在一位母亲心中,它却成了天大的事情。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
看后请同学们说说这位母亲究竟遇到了怎样一件事。
活动1: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说说剧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独立思考→组内1+1交流→全班展示)过渡:阅读课文后,我们已经对文章的基本框架有了大致的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安排都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作者也将之写得一波三折。
那剧本中到底呈现了多少波折呢,让我们进入活动2重点探究。
活动2:再读课文,理清矛盾课文叙述的不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可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
这是因为多重矛盾掀起了多重波折。
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矛盾?你认为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独立思考→组内1+1交流→全班展示)明确: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过渡:文章中妈妈陶影被误解后坚决讨回公道,为之做出了很多努力。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认识厘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
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
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二、探究新知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案标题:认识一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及其大小。
2. 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
教学重点:1. 了解一厘米的定义。
2. 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
3.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1. 包括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切割成一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一厘米的尺子或纸条,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要提示学生这是一个长度单位。
3. 解释一厘米的定义:“一厘米就是十分之一分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4. 让学生观察一厘米尺子的刻度,指出刻度指示一个一厘米的长度。
Step 2:认识一厘米1. 分发一些一厘米长度的纸条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纸条的长度。
2. 请学生使用手指来比较纸条和自己的手指、铅笔等物体的长度。
Step 3:运用一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估量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物体或图示,让学生思考并估计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使用一厘米尺子或纸条来测量这些物体或图示的长度,比较估值和准确值的差距。
Step 4:拓展练习1.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利用一厘米纸条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 提醒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测量能力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组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其他组员根据一厘米的长度测量它们。
2. 每组成员轮流测量一个物品,其他组员猜测其长度,最接近真实值的组员获胜。
Step 6: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到的知识点:一厘米定义、一厘米的大小、使用一厘米尺子进行测量等。
2. 强调观察能力对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堂练习1. 配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Step 8:课堂总结1. 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完成的练习,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题方法。
语文版九上《一厘米》word教案
一厘米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
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高潮结局送票——“逃票”——投书报社——矛盾解决发展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陶影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学习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动词句。
3.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学习通过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学习并积累文中的生动词句。
2.难点:学习通过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简介作者及主要作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厘米》,看看发生在主人公陶影身上的故事,体会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二、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2.交流讨论。
(1)课文主要写了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因为一厘米的身高问题而与检票员发生争执的事情。
(2)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交车去公园玩;第二部分(6-13自然段)写因为一厘米的身高问题而与检票员发生争执;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事情的解决和陶影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一)研读第一部分,了解人物性格。
1.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交流讨论。
(1)陶影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的母亲。
从她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可以看出来。
如“她总是把儿子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她总是耐心地解答儿子的问题,从不厌烦”。
(2)陶影是一个有原则、有尊严的人。
从她与检票员的争执中可以看出来。
如“她据理力争,声音柔和而坚定”“她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3.体会比喻的妙处。
如“她的心情就像天空一样晴朗”“她的脸色就像一块布一样阴沉”。
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陶影的心情和性格特点。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能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刻度,提问:“你们知道尺子上的最小刻度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毫米。
”教师进而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回答:“厘米。
”教师给予肯定,引入新课《厘米的认识》。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厘米标尺,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厘米标尺。
(2)教师讲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进行示范,用厘米标尺测量实物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4)学生分组实践,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具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厘米的认识。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厘米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八、教学内容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九、教学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2.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3.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籍、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估计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案1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白泥:陈珊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3、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们,课桌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那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师:那我们可以借助身边哪些工具去比一比课桌的长度呢?师:现在就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课桌的长度吧。
〔生操作,师巡视〕师: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师: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
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板书课题〕二、观察体验,探索方法〔一〕认识直尺和厘米1、认识直尺师:生活中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米尺,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是什么?〔出示米尺〕师:这个呢?〔出示直尺〕师:直尺是米尺的一局部,是我们的测量工具。
〔板书:测量工具:直尺〕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观察,课件出示一块直尺。
师:说一说,你发现直尺上有些什么?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直尺上的数字叫做刻度,最前面的数是0,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课件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师:直尺上还有字母cm,cm是厘米,是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2、认识厘米师:1cm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
〕师:从0刻度线到1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
师:直尺上0-1这一段是1厘米,1-2这一段也是1厘米。
现在在你的尺子上找到这两段。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一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一厘米》课文朗读。
2.介绍和讲解“一厘米”的概念,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数值关系。
3.用校内实际场景作为教学练习,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物体长度,反复练习掌握并熟悉操作流程。
4.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数据,以图表形式记录不同物体长度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和讲解1.【引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常用到尺子吗?人和物体都要测量吧?买菜要用到天平量吧?都是测量长度的,这次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单位——一厘米。
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表或幻灯片讲解:“一厘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国际标准单位之一。
1cm=10mm=0.01m。
而米、千米、毫米、微米、英尺、英寸、码都是长度的常用单位,日常测量长度时常要用到一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3.【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比如手臂长度、书桌的长度、橡皮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直尺尺度上对齐0刻度线。
第二步:实践练习1.【实际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内采集数据,比如测量教室黑板、桌子、椅子、门、窗、篮球架等的长度。
并将采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数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分别展示在横向条形图、柱形图或折线图中。
第三步:制定作业1.【练习题】:教师下发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学生自己测量他们的手掌、书、手机等长度,并换算成毫米,英寸等单位,再用图表展示。
2.【课后思考】: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知识。
教学反思1.《一厘米》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求知需求。
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这类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一厘米》教案3
一厘米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概念和大小。
2.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3.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
2.尺子、卷尺、直尺。
3.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铅笔、钢笔、橡皮、书签等。
4.记名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根铅笔,询问学生能否告诉它的长度。
引导学生思考,以一张书签长短比对,判断铅笔的长度为多少。
2.老师拿出一个尺子,向学生介绍一下尺子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活动1:比较长度(10分钟)1.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书签取出来,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张纸。
让学生先用铅笔在纸上画下一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少厘米长,然后拿出尺子对其进行测量。
3.再拿出一个不同长短的书签,请学生比较两个书签的长度。
让学生观察线段和书签的长度,然后判断这条线段的长度,再通过对比,判断两张书签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4.随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取出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笔、铅笔、橡皮等,比较它们的长度。
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来估算它们的长度。
活动2:测量长度(20分钟)1.老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告诉学生注意事项和要点。
2.老师放一些物品在讲桌上,请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种物品进行测量,记录它的长度并在记名卡片上写下其名称和长度。
3.让所有组测量完毕后,收集所有记名卡片进行汇总。
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否有相同的,如果有相同的物品,进行汇总得出它们的平均长度。
然后将选择的物品按长度从小到大排序,依次进行排列。
活动3:游戏活动(15分钟)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名代表进行游戏。
2.游戏规则是,每名代表手上拿着两个不同长度的物品,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并拿出尺子进行测量。
如果测量结果正确,该组获得一个积分,最后积分最高的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
3.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游戏的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厘米》集体备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过程。
张师傅送票→公交车上为小也买票→公园门口因买票引发矛盾→小也对妈妈的误会加深→陶影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2、本文的矛盾有以下几组:陶影与“红衣青年”的矛盾、陶影和小也的矛盾、陶影和丈夫的矛盾。你能说说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教学难点
烘托、对比手法的区别,对诚信的认。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作者生平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学思路及程序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在政协会上递交大会发言,呼吁将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她说:“我国面临的人口素质危机,与母亲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一个素质不高的母亲会教孩子什么呢?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比画字形。
惩(chéng)罚皲(jūn)裂
吝(lìn)惜捺(nà)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矜(jīn)持
吮(shǔn)磕(kē)头
骄横(hèng)顷(qǐng)刻
哄(hōng)笑脱臼(jiù)
兀(wù)自狡黠(xiá)
内疚(jiù)反驳(b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
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 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
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
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
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
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
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结局
送票——“逃票”——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发展
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