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寄存器实验

合集下载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寄存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实验电路: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CPTH 用74HC574 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 的功能如下:- 1 -实验1:A,W 寄存器实验原理图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 原理图连接线表:- 2 -系统清零和手动状态设定:K23-K16开关置零,按[RST]钮,按[TV/ME]键三次,进入"Hand......"手动状态。

在后面实验中实验模式为手动的操作方法不再详述.将55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

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66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6H- 3 -置控制信号为:按住STEP脉冲键,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寄存器。

放开STEP 键,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66H 被写入W 寄存器。

注意观察:1.数据是在放开STEP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实验2:R0,R1,R2,R3 寄存器实验连接线表- 4 -将11H、22H、33H、44H写入R0、R1、R2、R3寄存器将二进制开关K23-K16,置数据分别为11H、22H、33H、44H置控制信号为:K11、K10为10,K1、k0分别为00、01、10、11并分别按住STEP 脉冲键,CK 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0、R1\R2\R3 的黄色选择指示灯分别亮,放开STEP键,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被写入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1总线与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1总线与寄存器
实验步骤:
1) 令#R0_BUS= #DR_BUS= #SFT_BUS=1,#SW_BUS=0;启动仿 真,通过拨码开关送入总线BUS任意八位二进制数,赋值 74LS194的输入端D0D1D2D3。按照后页的逻辑功能表置位 74LS194的MR、S1、S0 、SL、SR端,观察并记录CLK端上升 沿和下降沿跳变时刻输出端Q0Q1Q2Q3的状态。
2) 令#SW_BUS=0,三态门74LS244导通,记录BUS总线上的数 据,与总线BIN相比较:
BUS_7 BUS_6 BUS_5 BUS_4 BUS_3 BUS_2 BUS_1 BUS_0 BUS总线
单位D触发器:74LS74 四位D触发器:74LS175
D触发器逻辑功能 表
【2】D触发器实验(一Fra bibliotek总线与寄存器 实验 电路图
三态门74LS244
拨码开关与总线缓冲器(注意观察74LS244左右电平)
【1】总线实验
实验步骤:
1) #SW_BUS = #R0_BUS= #DR_BUS= #SFT_BUS=1;启动仿真, 手动拨码开关在总线DIN上置位数据0x55。比较拨码开关 所在的总线DIN与总线BUS上的数据。
实验步骤:
1) 令#R0_BUS= #DR_BUS= #SFT_BUS=1, #SW_BUS=0,启动 仿真,手动拨码开关输入数据到BUS总线,改变74LS74的 D端(即BUS总线的BUS_0)状态,按照后页逻辑功能表置 位74LS74的#Sd端、#Rd端,观察并记录CLK端上升沿 、 下降沿跳变时刻的Q端和#Q端状态。
的0xAA数据存入DR。观察寄存器74LS273的输出端。 6) 再令#R0_BUS=1;观察寄存器74LS374的输出端,请比较器

计算机寄存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寄存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寄存器的概念、作用和分类;2. 掌握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基本操作;3. 熟悉寄存器的控制信号及其工作原理;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计算机、Proteus仿真软件;2. 实验软件:Proteus仿真软件、模型机仿真软件;3. 实验环境:实验室。

三、实验内容1. 寄存器基本概念及分类;2. 寄存器操作实验;3. 寄存器控制信号实验;4. 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实验。

四、实验步骤1. 寄存器基本概念及分类实验(1)打开Proteus仿真软件,创建一个新的项目;(2)在项目中选择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中的寄存器模块;(3)观察寄存器的结构,了解寄存器的分类(如累加器、寄存器组、地址寄存器等);(4)总结寄存器的作用,如暂存数据、控制指令等。

2. 寄存器操作实验(1)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搭建一个简单的寄存器操作电路;(2)设置输入数据,观察寄存器的输出;(3)通过改变输入数据,验证寄存器的存储功能;(4)总结寄存器操作的基本步骤。

3. 寄存器控制信号实验(1)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搭建一个包含控制信号的寄存器电路;(2)观察控制信号对寄存器操作的影响;(3)通过改变控制信号,验证寄存器的读写功能;(4)总结寄存器控制信号的作用和意义。

4. 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实验(1)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搭建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电路;(2)观察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操作过程;(3)分析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如数据暂存、指令控制等;(4)总结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掌握了寄存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2. 熟悉了寄存器的操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读写等;3. 了解寄存器控制信号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寄存器操作的影响;4. 分析了寄存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如数据暂存、指令控制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232寄存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232寄存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232寄存器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寄存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2.掌握寄存器的基本操作和控制方法;3.学习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实验仪器和材料:1.计算机模拟实验平台;2.VHDL语言编程软件;3.FPGA开发板。

实验原理:寄存器是一种用于存储数据的硬件设备,它通常用于暂时保存和传输计算机中的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寄存器可用于存储指令、数据或者地址等信息,其快速的读写速度使得计算机能够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设计一个4位寄存器,并实现对该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该寄存器的位数为4位,即可以存储4位的二进制数据。

通过在FPGA开发板上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到计算机模拟实验平台,可以利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该寄存器的逻辑功能。

实验步骤:1. 使用VHDL编程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工程,并添加寄存器的顶层模块。

创建一个四位宽的输入端input_data,并添加一个时钟输入端clk。

2. 在顶层模块中,将input_data输入到四个触发器模块中。

每个触发器模块使用D触发器,其中D输入端连接到input_data,时钟输入端连接到clk。

触发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对应的输出端。

3. 添加一个使能端enable,并将其连接到所有的触发器的使能输入端。

设置enable为高电平时,寄存器工作;设置enable为低电平时,寄存器不工作。

4. 添加一个读写控制端rw,并将其连接到一个二选一的多路选择器模块。

该模块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时钟输入端和输出端,而读写控制端rw作为多路选择器的控制输入端。

多路选择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有的触发器的时钟输入端。

5. 添加一个四位宽的输出端output_data,并将其连接到四个触发器的输出端,作为寄存器的输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在计算机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仿真与调试,我们得到了寄存器的实际控制和输出结果。

经过多组实验数据的观察与比较,可以发现寄存器能够实现数据的暂存和传输功能。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四存储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训项目帮助大家理解计算机中重要部件—存储器,要求同学们掌握存储扩展的基本方法,能设计MIPS 寄存器堆、MIPS RAM 存储器。

能够利用所学习的cache 的基本原理设计直接相联、全相联,组相联映射的硬件cache。

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汉字字库存储芯片扩展设计实验1)设计原理该实验本质上是8个16K×32b 的ROM 存储系统。

现在需要把其中一个(1 号)16K×32b 的ROM 芯片用4个4K×32b 的芯片来替代,实际上就是存储器的字扩展问题。

a) 需要4 片4个4K×32b 芯片才可以扩展成16K×32b 的芯片。

b) 目标芯片16K个地址,地址线共14 条,备用芯片12 条地址线,高两位(分线器分开)用作片选,可以接到2-4 译码器的输入端。

c) 低12 位地址直接连4K×32b 的ROM 芯片的地址线。

4个芯片的32 位输出直接连到D1,因为同时只有一个芯片工作,因此不会冲突。

芯片内数据如何分配:a) 16K×32b 的ROM 的内部各自存储16K个地址,每个地址里存放4个字节数据。

地址范围都一样:0x0000~0x3FFF。

b) 4个4K×32b 的ROM,地址范围分别是也都一样:0x000~0xFFF,每个共有4K个地址,现在需要把16K×32b 的ROM 中的数据按照顺序每4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分别放到4个4K×32b 的ROM 中去。

HZK16_1 .txt 中的1~4096个数据放到0 号4K 的ROM 中,4097~8192 个数据放到 1 号4K 的ROM 中,8193~12288 个数据放到2 号4K 的ROM 中,12289~16384个数据放到3 号4K 的ROM 中。

c) 注意实际给的16K 数据,倒数第二个4K(8193~12288 个数据)中部分是0,最后4K(12289~16384 数据)全都是0。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二 八位寄存器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二 八位寄存器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成绩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教师实验日期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班级实验地点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二八位寄存器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1.了解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构成;2.熟悉 EDA 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实验要求:1.电源选用+5V,注意D触发器的置0端和置1端必须接高电平,即+5V电源。

否则D触发器工作不正常。

2. D触发器可以选用 74LS74(7474 也可),其逻辑符号(图中SD为置1端,接低电平有效;图中CD为置0端,接低电平有效;CP为脉冲)。

二、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八位寄存器,该寄存器具有一个时钟输入端CLK,一个复位端RE,八个并行数据输入端d7,d6,…d0和八个数据输出端q7,q6,…q0,当时钟脉冲到来时,并行数据输入端的数据被送入寄存器中。

寄存器框图如图所示。

三、主要仪器设备1.操作系统为WINDOWS的计算机一台;2.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一台;3.基本D触发器7474。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原理图输入:采用图形输入法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电路的原理图输入。

2. 管脚定义:根据硬件实验平台资源示意图和附录一“平台资源和FPGA引脚连接表”完成原理图中输入、输出管脚的定义。

将寄存器的输出q7-q0分别锁定在LD7-LD0上。

将寄存器的输入d7-d0分别锁定在K7-K0上。

将寄存器的输入脉冲CLK锁定在单脉冲(Pin 132引脚)上。

3.原理图编译、适配和下载:在QuartusⅡ环境中选择EP2C8Q208C8器件,进行原理图的编译和适配,无误后完成下载。

4.功能测试:改变K7-K0的状态,按动一次单脉冲键,LD7-LD0的显示将与K7-K0相对应,若有错则重新调试。

5.生成元件符号。

五、实验结果分析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构成;熟悉了EDA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中,用一个锁定在开关k8上的输入端用来控制置0端,我认为VCC也需要使用一个输入端表示,否则在引脚分配时无法对VCC进行分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基本的寄存器,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寄存器的理解,并掌握寄存器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1. 实验设备:计算机2. 实验软件:模拟器软件Mars3. 实验材料:电路图、线缆、元器件三、实验原理寄存器是计算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一个基本的寄存器通常由一组触发器组成,可以存储多个位的信息。

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16位的寄存器。

四、实验步骤1. 确定寄存器的结构和位数: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16位的寄存器。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触发器和其他元器件。

2. 组装寄存器电路:根据电路图,将选择好的元器件按照电路图连接起来。

3. 连接电路与计算机:使用线缆将寄存器电路连接到计算机的相应接口上。

4. 编写程序:打开Mars模拟器软件,编写程序来测试寄存器的功能。

可以编写一段简单的程序,将数据写入寄存器并读取出来,以验证寄存器的正确性。

5. 运行程序并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加载到Mars模拟器中,并运行程序,观察寄存器的输出和模拟器的运行结果。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一个16位的寄存器,并进行了相关测试。

经过多次测试,寄存器的功能和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寄存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寄存器作为计算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存储和传输数据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我更加清楚了寄存器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路连接不稳定、程序错误等,但通过仔细检查和调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次实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原理并通过实践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也更加系统和完整。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次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次实验报告
K21
K20
K19
K18
K17
K16
0
1
0
1
0
1
0
1
置控制信号:
K11(RRD)
K10(RWR)
K1(SB)
K0(SA)
1
0
1
1
给出CLOCK脉冲上升沿。
(2) R?的读出
自己设置RRD、RWR、SB及SA信号,观察R?的红色指示灯及液晶显示内容。
读R0:
置控制信号:
K11(RRD)
K10(RWR)
数据输出选择器原理图
X2 X1 X0
输出寄存器
0 0 0
IN-OE外部中断
0 0 1
IA-OE中断向量
0 1 0
ST-OE堆栈寄存器
0 1 1
PC-OE PC寄存器
1 0 0
D-OE直通门
1 0 1
R-OE右移门
1 1 0
L-OE左移门
1 1 1
没有输出
三、实验内容
1、A、W的写入
按下表连线
连接
信号孔
µPC原理图
当RES=0时,µPC被清0;
当IREN=0时,在CK的上升沿,预置数据被打入µPC。指令总线(IBUS)上的数据可来自一片74HC245。
当IREN=1时,在CK的上升沿,µPC加1。
(二)程序计数器PC
程序计数器PC由2片74HC161组成,能完成加1和预置数功能。程序计数器的输出由74HC245保存,74HC245与74HC161的输出相连,74HC245(2)的输出连接地址总线,74HC245(1)的输出接到数据总线(当LDPC=0时)。
二、实验原理
(一)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1 通用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通用寄存器的数据通路。

2.了解通用寄存器的构成和运用.二、实验要求掌握通用寄存器R3~R0的读写操作.三、实验原理实验中所用的通用寄存器数据通路如下图所示。

由四片8位字长的74LS574组成R1 R0(CX)、R3 R2(DX)通用寄存器组。

图中X2 X1 X0定义输出选通使能,SI、XP控制位为源选通控制。

RWR为寄存器数据写入使能,DI、OP为目的寄存器写选通。

DRCK信号为寄存器组打入脉冲,上升沿有效.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于置数操作,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2—3-3 通用寄存器数据通路四、实验内容1.实验连线连线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2.寄存器的读写操作①目的通路当RWR=0时,由DI、OP编码产生目的寄存器地址,详见下表.通用寄存器“手动/搭接”目的编码②通用寄存器的写入通过“I/O输入输出单元”向R0、R1寄存器分别置数11h、22h,操作步骤如下:通过“I/O输入输出单元”向R2、R3寄存器分别置数33h、44h,操作步骤如下:③源通路当X2~X0=001时,由SI、XP编码产生源寄存器,详见下表.通用寄存器“手动/搭接”源编码④ 通用寄存器的读出关闭写使能,令K18(RWR )=1,按下流程分别读R0、R1、R2、R3。

五、实验心得通过这个实验让我清晰的了解了通用寄存器的构成以及通用寄存器是如何运用的,并且熟悉了通用寄存器的数据通路,而且还深刻的掌握了通用寄存器R3~R0的读写操作。

实验2 运算器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八位运算器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二、实验要求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 运算控制位的运用.三、实验原理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2-3—1所示。

ALU 运算器由CPLD 描述。

运算器的输出FUN 经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源寄存器A 和暂存器B 的数据输入端分别由2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 输入输出端口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组成原理实验一寄存器实验

组成原理实验一寄存器实验

组成原理实验一寄存器实验组成原理实验一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寄存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寄存器的使用方法;3.学习通过寄存器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二、实验设备1.微处理器开发板;2.示波器;3.逻辑分析仪;4.编程器。

三、实验原理寄存器是计算机组成中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暂时存储数据或指令。

根据功能不同,寄存器可分为输入寄存器、输出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四位寄存器来深入了解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设备,并将微处理器的所有引脚通过编程器设置成输入或输出状态;2.将四位寄存器的输入引脚连接到微处理器的四个输入引脚上,将输出引脚连接到微处理器的四个输出引脚上;3.将一个周期性的方波信号加到四位寄存器的时钟引脚上,同时使用示波器观测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的波形;4.改变四位寄存器的输入值,并观察输出值的变化情况;5.重复步骤3和4,进一步验证四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到达时,四位寄存器的输入值会被锁存到寄存器中,并在输出端显示出来。

因此,通过改变输入值,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传输;2.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只有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到达时,输入值才会被锁存到寄存器中。

在其他时间,输入值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寄存器中的值。

因此,寄存器具有记忆功能。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四位寄存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观测输入和输出波形的变化,我们验证了寄存器在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如何通过编程器设置微处理器的引脚状态以及如何使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观测和分析实验波形。

本实验结果和预期相符,成功达到了教学目的。

七、思考题与实验改进意见1.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的寄存器是静态寄存器,也就是只有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到达时才能进行数据的锁存。

那么,如果使用动态寄存器,是否还能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呢?请同学们课下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完整word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4

(完整word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4

实验一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PTH模型机中寄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2、熟悉CPTH实验仪的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电路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CPTH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 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CPTH 用74HC574 (8—D触发器)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 的功能如表1—1所示:图1-1 74HC574的引脚图1.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 个触发器中2. 当OC = 1 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当OC=0 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表1-1 74HC574功能表图1—2 74HC574工作波形图三、实验内容(一)proteus仿真平台1、proteus仿真平台简介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 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

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外围器件.它的主界面如图1-3所示:图1—3 proteus仿真平台主界面2、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1.DSN。

拨动开关,观察灯的亮灭,回答思考题1。

思考题1:先使OC=1,拨D0~D7=00110011,按下CK提供CLK上升沿;再拨D0~D7=01000100,OC=0,此时Q0~Q7为多少?3、CPTH模型机上,寄存器A的电路组成如图1-4所示。

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2.DSN,回答思考题2。

图1-4 寄存器A原理图思考题2:数据从D端传送到Q端,相应的控制端如何设置?3、CPTH模型机上,寄存器组R0~R3的电路组成如图1-5所示。

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3。

DSN,回答思考题3。

图1—5 寄存器组R0~R3 原理图74LS139是2—4线译码器,由A、B两个输入端选择控制4个输出端Y0~Y3,使能端E低电平有效,允许译码输出。

74HC32是或门,两个输入端同时为低电平,输出为低电平.具体的控制方式见表1-2。

计算机组成原理寄存器实验实验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寄存器实验实验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寄存器实验实验原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模型机中 A.W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模型机中寄存器组 RO..R3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3.了解模型机中地址寄存器 MAR,堆栈寄存器 ST,输出寄存器OUT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
1、A、W寄在器: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 A,W。

2、RO、R1、R2、R3 寄存器实验: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
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对数据寄存器组RO.R3进行读写。

3、MAR、ST、OUT 寄存器:利用 COP2000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地址寄存器 MAR,堆栈寄存器 ST,输出寄存器 OUT。

三、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伟福COP2000系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
寄存器原理:寄存器的基本单元是D触发器,按照其用途分为基本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基本寄存器是由D触发器组成,在CP脉冲作用下,每个D触发器能够寄存一位二进制码。

在D=0时,寄存器储存为0,在D=1时,寄存器储存为1。

在低电平为0、高电平为1时,
需将信号源与D间连接一反相器,这样就可以完成对数据的储存。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寄存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寄存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移位寄存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位寄存器的硬件电路,验证移位控制与寄存的组合功能。

2、利用寄存器进行数据传输。

二、实验要求:实现寄存器移位操作,了解通用寄存器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图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如图所示,使用了一片74LS299作为移位发生器,其八输入/输出端以排针方式和总线单元连接。

299—B信号控制其使能端,T4时序为其时钟脉冲,实验时将“W/R UNIT”中的T4接至“STATE UNIT”中的KK2单脉冲发生器,由S0、S1、M控制信号控制其功能状态,其列表如下:299—B S 1 S 0 M 功能0 0 0 任意保持0 1 0 0 循环右移0 1 0 1 带进位循环右移0 0 1 0 循环左移0 0 1 1 带进位循环左移任意 1 1 任意装数四、实验连接:1.运算器控制信号连接:S0,S1,M,LDCZY,LDR0,/SW-B,/SR-B,/R0-B2.完成连接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五、实验仪器状态设定:在闪动的“P.”状态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表示本装置已进入手动单元实验状态。

五、实验项目:(一)移位寄存器置数首先置CBA=000,然后按下面流程操作:数据开关(01101011)三态门置数(01101011)三态门[CBA=001] [S0=1,S1=1] [CBA=111][ “按STEP” ](二)寄存器移位置CBA=001并输入数据,然后置CBA=111,参照实验原理中的移位寄存器控制特性表改变S0、S1、M,按动“单步”命令键,实验发现数据移位正确。

(三)移位结果寄存我们选取R0,把移位寄存器移位后的内容寄存到通用寄存器。

在移位操作后保持CBA=111,S0=0,S1=0,然后令LDR0=1,再按动“单步”命令键,完成移位结果保存。

(四)移位结果读出置CBA=100,总线指示灯显示R0内容,与上步中存的数一致。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TEC-6)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TEC-6)

【实验步骤】
3.以下是加法、减法实 验步骤
⑴设置操作模式为加法、减法实验
按一次复位按钮 CLR,微地址指示灯µA5—µA0 显示 20H。将操作模式开关设置为 SWC=1、
SWB=0、SWA=0,准备进入加法、减法实验。按一次 QD 按钮,产生一组时序信号 T1、T2、T3,
进入下一步。
⑵设置数 A
【实验分析】 1.为什么在 A 总线上出现数据 A、在 B 总线上出现数据 B 后,在数据总线 DBUS 上能够直接
观测运算的数据结果,而标志结果却在下一步才能观测到?
• 感谢阅读
图2-2,运算器实验的电路图。
• 在TEC-6模型计算机中,寄存器组由4个寄存器R0(U50)、R1(U51)、R2(U45)、R3(U46)以及2个三3输入正与门组成 (U33和U38)。4个寄存器R0、R1、R2和R3都是74LS374。R0是累加器,它的输出通过A总线送运算器的A端口;R1、R2和R3 是通用寄存器,它们的输出通过B总线送运算器的B端口。R0、R1、R2和R3从数据总线DBUS接收数据。
示灯 D7—D0 显示运算结果 A+B。按一次 QD 按钮,进入下一步。
⑸进行减法运算 微地址指示灯显示 26H。这时指示灯 C(红色)显示加法运算得到的进位 C,指示灯 Z (绿色)显示加法运算得到的结果为 0 信号。信号 SEL1=0、SEL0=1,指示将 R1 中的数据送 B 总线。信号 M=0、S3=0、S2=1、S1=1、S0=0,指示进行减法运算。ALUBUS=1,指示将运算 数据结果送数据总线 DBUS。信号 LDC=1,指示将运算后得到的进位 C 保存;信号 LDZ=1,指 示将运算后得到的结果为 0 标志保存。这时 A 总线指示灯 A7—A0 显示被减数 A,B 总线指示 灯显示减数 B,数据总线 DBUS 指示灯 D7—D0 显示运算结果 A-B。按一次 QD 按钮,进入下一 步。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寄存器的原理及操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寄存器的原理及操作

初:未知当前:2016-7-3 主笔:An gel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项目:寄存器的原理及操作姓名: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20 16 年6 月20 日初:未知 当前:2016-7-3 主笔:An gel 版本:1实验项目名称: 寄存器的原理及操作 ________________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模型机中A, W 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 了解模型机中寄存器组 R0..R3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3. 了解模型机中地址寄存器MAR ,堆栈寄存器ST ,输出寄存器 OUT 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A 、W 寄存器: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 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 A ,W 。

2、 R0、R1、R2、R3寄存器实验:利用 COP2000实验仪上的 K16..K23开关做为 DBUS 的数据,其 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对数据寄存器组R0..R3进行读写。

3、 MAR 、ST 、OUT 寄存器:利用 COP2000实验仪上的 K16..K23开关做为 DBUS 的数据,其它开 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地址寄存器MAR ,堆栈寄存器ST ,输出寄存器 OUT 。

三、 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伟福COP2000系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四、实验原理及接线实验1: A ,W 寄存器实验;DBUSLD3U50C D3U5 ■ DBUS6 >【賊/DBLS4QQQQQ仪卫吨n Jd —J Jo-■1 -X:LXDgDDDQDiD c I 3 4 4_■ s- Tieft连接 倍号礼援入孔 作用有效电乎] J]厘 J3座^fK23-KJ6*E 入 DBLSrm2AEX K3选遹A低电平有效 ■i. J- WENK.4 选逋w低电权说 4ALLCK匚 LOCK ALU 二昨強冲 上升沿打人实验2: R0, R1, R2, R3寄存器实验愴号孔 接入JL 榨用 有效电京IIJ]坚 J3陛為 K23«l &接 ADEHJ5[7®11 RRD KII 奇存缚纠读歧堤 低电乎有效 R J RWR KID 舒存#盅写便能 仁壬“=\4SB KI 审存器选摊B SSA KO 寄蜩«#A6 RCK CLOCK空存密二冬应2上升沿打入实验3: MAR 地址寄存器,ST 堆栈寄存器,OUT 输出寄存器WEN"4»Ci2■ — 1 1 0UFC1X1* J 、 1<313< 417 S€ , U- > < *15 ) < - TT 5 € 1 13< ?t : \t/FfI 屮加亍DELI 细 DBL 用]>BUM .DBUSJ DBUS2■f DBUST .IJJitJSD VLTW5JW4WJv.-j SWI :wocft^fctc\i CMv.-ffiVSS4VBIQ -:吁垢冷HJ 'CILTfiKEllg ""■Md尋存堆MAR 原理铝MAR 为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其功能是存储操作数在内存中的地址,信号MAREN 的功能是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MAR ,信号MAROE 的功能是将 MAR 的值送到地址总线 ABUS 上tTHl.W<'&BC&S ; S j•、'C DBLS2~kDBISI <.DBLMST 堆栈寄存器的作用,是岀现中断或子程序调用时,保存断点处PC 的值,以便中断或子程序结束时,能继续执行原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系第一章实验项目一、寄存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1.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2. 当OC = 1 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当OC=0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OC CLK Q7..Q0 注释1 X ZZZZZZZZ OC为1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0 0 Q7..Q0 当OC=0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0 1 Q7..Q0 当时钟为高时,触发器保持数据不变X D7..D0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2实验1:A,W寄存器实验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1 J1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2 AEN K3 选通A 低电平有效3 WEN K4 选通W 低电平有效4 ALUCK CLOCK ALU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将55H写入A寄存器3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66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6H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寄存器试验,2运算器试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寄存器试验,2运算器试验

实验指导书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师:班级:第一章系统概述1.1 实验系统组成第二章基础模块实验实验一寄存器实验实验目的:熟悉试验仪各部分功能。

掌握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实验仪开关区上的开关sk23-sk16提供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通过DBUS写入OUT 寄存器,并将OUT寄存器的内容送往扩展区通过数码管和发光二极管显示。

实验原理:实验箱用74HC273 来构成寄存器。

(1)74HC273的功能如下:(2)实验箱中74HC273的连接方式:(3)实验逻辑框图12、打开实验仪电源,按CON单元的nRST按键,系统复位;如果EXEC键上方指示灯不亮,请按一次EXEC键,点亮指示灯,表示实验仪在运行状态。

3、利用开关和控制信号将数据通过DBUS写入OUT寄存器,并将OUT寄存器的内容送往扩展区通过数码管和发光二极管显示。

并写出将数据5FH写入OUT寄存器的操作过程。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实验仪提供的运算器,通过开关提供数据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A和寄存器B,并用开关控制ALU的运算方式,验证运算器的功能。

实验原理:(1)实验逻辑框图:信号说明:IN0~IN7:ALU数据输入信号ALU_D0~ALU_D7:ALU数据输出信号:寄存器A写信号,低电平有效。

当T1节拍信号到来,该信号有效时,IN0~IN7数据可以写入寄存器A。

:寄存器B写信号,低电平有效。

当T2节拍信号到来,该信号有效时,IN0~IN7数据可以写入寄存器B。

:ALU计算结果读出信号,当T3节拍信号到来,该信号有效时,ALU计算结果送往ALU_D0~ALU_D7。

S3~S0,CN_I:ALU运算控制信号,控制ALU的运算方法。

T1,T2,T3:三个节拍信号,高电平有效,由con区的uSTEP按键控制,在运行状态时,依次按下uSTEP 键会依次发出T1、T2、T3节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堆

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寄存器堆的设计与实现一、实验目的1.熟悉Vivado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寄存器堆的功能。

3.掌握自顶而下的硬件模块设计方法。

4.掌握电路仿真测试方法,掌握仿真激励文件的编写,掌握仿真输出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任务设计一个寄存器堆,满足两路输出一路输入的功能,并完成仿真测试。

三、实验预习(1)实验电路原理及信号说明寄存器堆(REGFILE)是CPU组成的重要存储部件,也是数据通路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存储。

在本实验中将为REGFILE构建32×32的寄存器组,即共有32个寄存器,每个寄存器的位宽都是32位。

32×32的REGFILE逻辑结构如图所示:具体设计如下:通过带有32个带使能端的D触发器实现数据的存储,5-32译码器实现地址与存储单元的连接选择,32位32选1选择器来实现输出。

(2)实验电路设计顶层文件:module REGFILE(Ra,Rb,D,Wr,We,Clk,Clrn,Qa,Qb);input [4:0]Ra,Rb,Wr;input [31:0]D;input We,Clk,Clrn;output [31:0]Qa,Qb;wire [31:0]Y;wire[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 10,Q9,Q8,Q7,Q6,Q5,Q4,Q3,Q2,Q1,Q0;DEC5T32E dec(Wr,We,Y);REG32reg32(D,Y,Clk,Clrn,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 13,Q12,Q11,Q10,Q9,Q8,Q7,Q6,Q5,Q4,Q3,Q2,Q1,Q0);MUX32X32select1(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Ra,Qa);MUX32X32select2(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Rb,Qb);Endmodule5-32地址译码器:module DEC5T32E(I,En,Y);input [4:0] I;input En;output [31:0] Y;reg [31:0] Y;always@(En or I)beginif(En)begincase(I)5'b000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5'b000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5'b000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5'b000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5'b001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5'b001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5'b001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5'b001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5'b010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5'b0100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5'b01010: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5'b01011:Y=32'b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5'b01100:Y=32'b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5'b01101:Y=32'b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5'b01110:Y=32'b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5'b01111:Y=32'b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5'b10000:Y=32'b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5'b10001:Y=32'b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5'b10010:Y=32'b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5'b10011:Y=32'b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5'b10100:Y=32'b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01:Y=32'b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10:Y=32'b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0111:Y=32'b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00:Y=32'b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01:Y=32'b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10:Y=32'b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011:Y=32'b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00:Y=32'b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01:Y=32'b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10:Y=32'b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b11111:Y=32'b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endcaseendelseY=32'b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endendmodule32位寄存器moduleREG32(D,En,Clk,Clrn,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 3,Q12,Q11,Q10,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31:0]D,En;input Clk,Clrn;out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 ,Q10,Q9,Q8,Q7,Q6,Q5,Q4,Q3,Q2,Q1,Q0;wire[31:0]Qn31,Qn30,Qn29,Qn28,Qn27,Qn26,Qn25,Qn24,Qn23,Qn22,Qn21,Qn20,Qn19,Qn18,Qn17,Qn16,Qn15,Qn 14,Qn13,Qn12,Qn11,Qn10,Qn9,Qn8,Qn7,Qn6,Qn5,Qn4,Qn3,Qn2,Qn1,Qn0;D_FFEC32 q31(D,Clk,En[31],Clrn,Q31,Qn31);D_FFEC32 q30(D,Clk,En[30],Clrn,Q30,Qn30);D_FFEC32 q29(D,Clk,En[29],Clrn,Q29,Qn29);D_FFEC32 q28(D,Clk,En[28],Clrn,Q28,Qn28);D_FFEC32 q27(D,Clk,En[27],Clrn,Q27,Qn27);D_FFEC32 q26(D,Clk,En[26],Clrn,Q26,Qn26);D_FFEC32 q25(D,Clk,En[25],Clrn,Q25,Qn25);D_FFEC32 q24(D,Clk,En[24],Clrn,Q24,Qn24);D_FFEC32 q23(D,Clk,En[23],Clrn,Q23,Qn23);D_FFEC32 q22(D,Clk,En[22],Clrn,Q22,Qn22);D_FFEC32 q21(D,Clk,En[21],Clrn,Q21,Qn21);D_FFEC32 q20(D,Clk,En[20],Clrn,Q20,Qn20);D_FFEC32 q19(D,Clk,En[19],Clrn,Q19,Qn19);D_FFEC32 q18(D,Clk,En[18],Clrn,Q18,Qn18);D_FFEC32 q17(D,Clk,En[17],Clrn,Q17,Qn17);D_FFEC32 q16(D,Clk,En[16],Clrn,Q16,Qn16);D_FFEC32 q15(D,Clk,En[15],Clrn,Q15,Qn15);D_FFEC32 q14(D,Clk,En[14],Clrn,Q14,Qn14);D_FFEC32 q13(D,Clk,En[13],Clrn,Q13,Qn13);D_FFEC32 q12(D,Clk,En[12],Clrn,Q12,Qn12);D_FFEC32 q11(D,Clk,En[11],Clrn,Q11,Qn11);D_FFEC32 q10(D,Clk,En[10],Clrn,Q10,Qn10);D_FFEC32 q9(D,Clk,En[9],Clrn,Q9,Qn9);D_FFEC32 q8(D,Clk,En[8],Clrn,Q8,Qn8);D_FFEC32 q7(D,Clk,En[7],Clrn,Q7,Qn7);D_FFEC32 q6(D,Clk,En[6],Clrn,Q6,Qn6);D_FFEC32 q5(D,Clk,En[5],Clrn,Q5,Qn5);D_FFEC32 q4(D,Clk,En[4],Clrn,Q4,Qn4);D_FFEC32 q3(D,Clk,En[3],Clrn,Q3,Qn3);D_FFEC32 q2(D,Clk,En[2],Clrn,Q2,Qn2);D_FFEC32 q1(D,Clk,En[1],Clrn,Q1,Qn1);assign Q0=0;assign Qn0=0;endmodule32位32选1选择器moduleMUX32X32(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 1,Q10,Q9,Q8,Q7,Q6,Q5,Q4,Q3,Q2,Q1,Q0,S,Y);in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 [4:0]S;output [31:0]Y;function [31:0]select;input[31:0]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input [4:0]S;case(S)5'b00000:select=Q0;5'b00001:select=Q1;5'b00010:select=Q2;5'b00011:select=Q3;5'b00100:select=Q4;5'b00101:select=Q5;5'b00110:select=Q6;5'b00111:select=Q7;5'b01000:select=Q8;5'b01001:select=Q9;5'b01010:select=Q10;5'b01011:select=Q11;5'b01100:select=Q12;5'b01101:select=Q13;5'b01110:select=Q14;5'b01111:select=Q15;5'b10000:select=Q16;5'b10001:select=Q17;5'b10010:select=Q18;5'b10011:select=Q19;5'b10100:select=Q20;5'b10101:select=Q21;5'b10110:select=Q22;5'b10111:select=Q23;5'b11000:select=Q24;5'b11001:select=Q25;5'b11010:select=Q26;5'b11011:select=Q27;5'b11100:select=Q28;5'b11101:select=Q29;5'b11110:select=Q30;5'b11111:select=Q31;endcaseendfunctionassign Y =select(Q31,Q30,Q29,Q28,Q27,Q26,Q25,Q24,Q23,Q22,Q21,Q20,Q19,Q18,Q17,Q16,Q15,Q14,Q13,Q12,Q11,Q10, Q9,Q8,Q7,Q6,Q5,Q4,Q3,Q2,Q1,Q0,S);endmoduleRTL视图如下:四、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1.仿真测试文件:module REGFILE_Sim( );// REGFILE Inputsreg [4:0] Ra = 0 ;reg [4:0] Rb = 0 ;reg [4:0] Wr = 0 ;reg [31:0] D = 0 ;reg We = 0 ;reg Clk = 0 ;reg Clrn = 0 ;// REGFILE Outputswire [31:0] Qa ;wire [31:0] Qb ;REGFILE u_REGFILE (.Ra ( Ra [4:0] ),.Rb ( Rb [4:0] ),.Wr ( Wr [4:0] ),.D ( D [31:0] ),.We ( We ),.Clk ( Clk ),.Clrn ( Clrn ),.Qa ( Qa [31:0] ),.Qb ( Qb [31:0] ));initialbeginClk=0;We=0; D=0; Ra=0; Rb=0; Wr=1; Clrn=0;#10;endalways #10 Clk=~Clk;always #20 Ra=Ra+1;always #20 Rb=Rb+1;always #20 Wr=Wr+1;always #20 D=D+1;always #20 We=~We;always #100 Clrn=1;endmodule2.仿真测试结果:3.仿真测试结果分析开始时100ns内,Clrn=0,寄存器堆初始化清零,此期间内写入操作均无效,读出数据均为零。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

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年级:2011级实验成绩:指导教师:祝昌宇姓名:蒋俊实验名称: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学号:312011*********实验日期:2013-12-15一、目的1.了解通用寄存器的组成和硬件电路2. 利用通用寄存器实现数据的置数、左移、右移等功能二、实验原理(1)寄存器实验构成1、通用寄存器由2片GAL构成8位字长的寄存器单元。

8芯插座RA-IN作为数据输入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缆,把数据数据输入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2、数据输出由一片74LS244(输出缓冲器)来控制。

用8芯插座RA-OUT作为数据输出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缆,把数据数据输出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3、判零和进位电路由1片GAL、1片7474和一些常规芯片组成,用2个LED(ZD、CY)发光管分别显示其状态。

(2)通用寄存器单元的工作原理通用寄存器的核心部件为2片GAL,它具有锁存、左移、右移、保存等功能。

各个功能都由X1、X2信号和工作脉冲RACK来决定。

当置ERA=0、X0=1、X1=1,RACK有上升沿时,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通用寄存器。

可通过设置X1、X0来指定通用寄存器工作方式,通用寄存器的输出端Q0~Q7接入判零电路。

LED(ZD)亮时,表示当前通用寄存器内数据为0。

输出缓冲器采用74LS244,当控制信号RA-O为低时,74LS244开通,把通用寄存器内容输出到总线;当控制信号RA-O为高时,74LS244的输出为高阻。

图1 通用寄存器原理图三、使用环境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四、实验步骤(一)数据输入通用寄存器1.把RA-IN(8芯的盒型插座)与CPT-B板上二进制开关单元中的J1插座相连(对应二进制开关H16~H23),把RA-OUT(8芯的盒型插座)与数据总线上的DJ6相连。

2.把RACK连到脉冲单元的PLS1,把ERA、X0、X1、RA-0、M接入二进制拨动开关。

请按下表接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寄存器实验
————————————————————————————————作者: ————————————————————————————————日期:
成绩: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
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
姓名: 李文周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32054237
日期:2015.12
太原工业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
实验二:寄存器实验
实验环境PC机+Win7+74LS373+proteus仿真器实验日期2015.12一.实验内容
(1)基本内容
1.理解CPU运算器中寄存器的作用
2.设计并验证4位算数逻辑单元的功能
(2)扩展要求
1.实现更多的寄存器(至少8个)
二.理论分析或算法分析
74ls373是常用的地址锁存器芯片,它实质是一个是带三态缓冲输出的8D触发器,在单片机系统中为了扩展外部存储器,通常需要一块74ls373芯片。

74ls373工作原理简述:
(1).1脚是输出使能(OE),是低电平有效,当1脚是高电平时,不管输入3、4、7、8、13、14、17、18如何,也不管11脚(锁存控制端,G)如何,输出2(Q0)、5(Q1)、6(Q2)、9(Q3)、12(Q4)、15(Q5)、16(Q6)、19(Q7)全部呈现高阻状态(或者叫浮空状态);
(2).当1脚是低电平时,只要11脚(锁存控制端,G)上出现一个下降沿,输出2(Q0)、5(Q1)、6(Q2)、9(Q3)、12(Q4)、15(Q5)、16(Q6)、19(Q7)立即呈现输入脚3、4、7、8、13、14、17、18的状态.锁存端LE由高变低时,输出端8位信息被锁存,直到LE端再次有效。

当三态门使能信号OE 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导通,允许Q0~Q7输出,OE为高电平时,输出悬空。

L——低电平;H——高电平;X——不定态;Q0——建立稳态前Q的电平;G ——输入端,与8031ALE连高电平:畅通无阻低电平:关门锁存。

图中OE——使能端,接地。

当G=“1”时,74LS373输出端1Q—8Q与输入端1D—8D相同;当G为下降沿时,将输入数据锁存。

三.实现方法(含实现思路、程序流程图、实验电路图和源程序列表等)
四.实验结果分析(含执行结果验证、输出显示信息、图形、调试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1.向寄存器写数据
当74LS373的控制端LE由高电平到低电平时,锁存数据。

2.从寄存器里读数据
实验扩展1.实验电路
2.写数据电路
2.读数据电路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通用寄存器的组成和硬件电路。

做实验之前,由以前学的理论知识明白寄存器的作用,即是存储数据或运算结果等。

这次寄存器的实验主要是将理论变成实践,使得我们更加理解它的作用以及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