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异常体征和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时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大约15分钟内,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下面将分别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即时反应的处理流程: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位、辅助通气等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发生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如发生溶血反应,可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利尿剂等。

5.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6.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迟发反应的处理流程:1.监测患者症状: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包括发热、皮肤瘙痒、胸痛、头痛等。

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激素等。

3.随访和观察: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会自行缓解,但仍需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5.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输血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评估,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等。

2.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应急处理技能。

3.建立现场应急处理机制:在输血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应急处理,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产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不等。

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回报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分类、识别及处理措施,以及对于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刻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1. 即刻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等。

发热反应是指体温升高过1℃。

2.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30分钟到24小时内,主要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难治性心力衰竭(TACO)等。

TRALI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伴有肺水肿;TACO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以上,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溶血性烂血病等。

细菌感染是指输血期间血制品受到污染或感染源在输血后开始繁殖引发的感染。

非溶血性烂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病情较轻。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是确保受血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1. 即刻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停止输血,按照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 发热反应:停止输血,应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必要时给予抗热药物。

2. 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TRALI:停止输血,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利尿剂等。

- TACO:停止输血,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利尿剂和呼吸支持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细菌感染:停止输血,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非溶血性烂血病:停止输血,给予对症处理,提供支持性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
02
01
03
原因
血型不合、血液保存不当等
症状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碱化尿液、利尿等,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原因
01
血液保存不当、采血或输血过程中污染等
症状
02
高热、寒战、败血症等
处理措施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其他少见反应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选择合适 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受血者和供血者 评估,确保血液安全;在输血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 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重要性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 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输血不良 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原因
免疫反应、细菌污染等
症状
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
处理措施
减慢输血速度、物理降温、使用解热镇痛药等
过敏反应
原因
IgA或IgM抗体与供血者相应抗 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等
症状
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 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原因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等
症状
呼吸困难、皮疹、腹泻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治疗、支持治疗等,严 重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03
处理措施及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1.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范围:适用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3.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出现了原来身体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者是生命体征的改变(通常为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

4.权责:责任科室:输血科及临床各科室。

5.参考文献: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6.不良反应及处理6.1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报告值班医生,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6.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6.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6.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6.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6.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 B O、R 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 B O、R 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6.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6.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6.3.6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速效利尿剂;应用多巴胺;碱化尿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D I C的防治。

7.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7.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7.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7.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7.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科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二、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①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②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③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

三、疑为输血反应(特别是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输血科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同时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输血科接到临床科室不良反应回报后,及时报告医务科,迅速组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进行会诊,必要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或请求技术支持,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案,使受血者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

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

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

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

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

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

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

非免疫介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

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欧晋平因此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那输血不良反应通常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受血者,也就是病人、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为血型抗原的系统复杂,出现的这种免疫反应。

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像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等,叫做输血不良反应。

分类来说,按时间分类,也可以按免疫学分类,按时间分类可以为即发反应或者迟发反应。

即发反应就是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之内出现了即发反应。

如果按免疫学分类,一个是免疫反应,一个非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是否这种发病和免疫因素有关。

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来说目前确切的资料,各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很多,而且数字都偏低。

这是刚才我们介绍的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速发反应,迟发反应,还有疾病传播。

速发的输血反应就是在输血以后24小时之内,然后一天之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这里面包括一些免疫性的反应,就是包括急性的这种溶血反应,或者其红细胞血型不合的情况下输血。

还有过敏反应,通常与IgA抗体、IgG的聚合体有关。

那么输血以后马上就出现身上的一些皮疹、荨麻疹的出现。

再有就是非心源性肺水肿,这通常和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有关系。

就是说速发的输血反应有相当部分是免疫性的、免疫因素引起的。

还有一部分是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比如高热,这和热源细菌的污染有关系。

还有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循环负荷过重有关,还有就是溶血,血液物理性的破坏,比如说血液的冰冻,太冷或者太热,以及溶血。

空气栓塞,在加压输血或者输血的操作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空气栓塞。

还有出血的倾向,输注大量的陈旧血。

枸橼酸钠的中毒,钾中毒和血液酸化或者出现高血氨。

这些都是这种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速发的输血反应。

那么迟发输血反应,也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那么免疫性同样也有溶血反应,是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引发的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因为输注了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在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配血失误或其他原因,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本文将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为题,探讨相关内容。

一、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及时报告非常重要,可为科学评估和处理提供依据。

为此,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

具体而言,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主管医生或负责人员,并按照规定的报告途径提交相关资料。

同时,相关医护人员须妥善保存涉及患者及输血批次的相关记录和样品,以备后续调查和处理。

二、报告内容输血不良反应的详细报告对于准确评估和处理至关重要。

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输血血液及血制品的详细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发生时间及输血过程中的相关操作等。

为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医护人员应采取系统性的流程和表格记录,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或机构,以保障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三、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应科学严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病情的稳定。

一般而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及时停止输血,并立即检查相关检测项目,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补液、症状缓解等;最后,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信息,进行事后评估和改进,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四、资料归档与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过程应进行归档和分析,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机构应建立详细的资料归档制度,包括报告、处理措施、疗效评价等。

同时,定期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的数据分析和汇总工作,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为进一步改进输血质量和提高患者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教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教。

5.医院输血科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5.医院输血科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总则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检验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检验科及医务科。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从另一只手臂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血样、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臵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

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加强血液保存与运输管理
血液保存条件
确保血液保存于适宜的温度和湿 度条件下,防止血液成分破坏或
变质。
运输规范
建立严格的血液运输规范,确保血 液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温度和湿度稳 定,防止血液变质。
运输设备
配备先进的血液运输设备,如保温 箱、冰袋等,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 中保持适宜的温度。
开展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 输血次数、输血量、输血方式、献血者年龄和性别等。其中 ,多次输血、女性患者、老年患者、急性失血等是输血不良 反应的高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地选择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加强血液制品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等。同时,对于高风险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等。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 理措施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 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与诊断 •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建议 • 输血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与原疾病无关的新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 测指标异常。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和延迟型,即发型发生在输血期间或之后24小时内,延迟型发 生在输血后24小时以上。
案例三:溶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可 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患者可 能出现腰背酸痛、寒战、高热等症状。
详细描述
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并保留输血器及血袋以备检测。同时给予补 液、碱化尿液等治疗,以防止肾功能衰竭的 发生。若出现休克症状,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在确定溶血原因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检验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检验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1制定目的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处理能力,保障病人的权益及输血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
3主要内容
3.1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由经治医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交输血科(可以通过OA系统发送)查找原因,并及时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向质量管理科上报。

3.2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将血袋、输血器材封存,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进行如下检查:
3.2.1核对临床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临床用血发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记录;
3.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的ABO血型、RH(D)血型,对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及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的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加ETDA-K2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3.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检查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相关抗体,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
步鉴定;
3.2.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和受血者血样进行细菌学检验;
3.2.6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液血红蛋白;
3.2.7必要时于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报告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入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及护士长,并遵医嘱用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4、病情危重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做好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信息核对。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供血者、受血者的ABO血型,Rh血型。

6、剩余血液制品及输血用具教检验科进一步检查。

7、积极配合医生或检验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各项监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8、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用具进行封存,并做记录。

9、按照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医务科、护理部。

(二)处理流程(见附图)
附:输血反应处理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与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与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

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她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与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

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与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

这两者皆有急性与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与感染性的并发症。

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

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

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就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

非免疫介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

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她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

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

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

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等;第二类: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如AIDS、肝炎、梅毒、CMV感染、疟疾、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等;第三类:输血不当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如空气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原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血液成分引起的免疫反应,大多数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

有人发现54%发热反应患者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反应呈阳性,输血次数与阳性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

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受血者血中产生白细胞、血小板溶解而释放热源,导致发热反应。

另外由于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等,因个体间差异能激发产生的同种抗体,也可引起发热反应。

2、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与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3、诊断1)输血开始至2小时以内体温升高1℃,并伴有发热症状。

2)受血者有多次输血或多次妊娠史,既往有输血发热反应病史,或受血者或献血者血清中有HLA,粒细胞与血小板抗体。

4、鉴别诊断1)应同轻症溶血性输血反应鉴定。

2)应同细菌污染反应相鉴别。

3)患者原发疾病引起的发热反应。

5、治疗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输血科(血库)与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斯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6、预防1)采、输血器具与制剂的制备过程做到无致热原。

2)采血与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3)反复发生输血发热患者,最好输去白血球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如意明确患者体内有HLA抗体,有条件的医院可用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实验,筛选献血者,或用HLA配型来筛选献血者。

二、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更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表现。

过敏反应就是较常见的输血反应,据统计其发生率为1%~3%。

1、原因1)IgA抗体与IgA同种异型抗体(抗-A2m):由于多次输血可使缺乏IgA患者产生类特异性抗-IgA(抗-a)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多次输血也可使受血者产生亚特异性-IgA1或IgA2(抗-a1或抗-a2)及同种异型抗体(抗-A2m),同样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这类免疫性抗体多属IgG,它与抗原IgA结合后,可吸附并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一起过敏反应。

2)过敏体质: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过敏,输血浆时,特别就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会引起过敏反应。

另外受血者对某些药物(青霉素等)过敏,而接受用过青霉素等药物的献血者血液,也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还有不少受血者对镍过敏,由于输血器使用的镍钢针,输血时可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3)被动获得性抗体:极少数过敏体质的献血者,体内已产生对某些物质的抗体,可随血转移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到相关过敏原时,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例如献血者血清中有抗青霉素抗体,当属给正在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时,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另外,献血者因多次妊娠产生高效价的抗-HLA抗体,如将其血液输给患者时,也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4)IgA同种异型抗体:由于不同个体间IgG重链(y-链)抗原性的差异,经输血或多次妊娠产生同种异型抗体(抗-Gm),当再次输入血浆或免疫球蛋白,引起过敏反应。

5)免疫球蛋白多聚体: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中,多聚体不得超过5%,如果多聚体含量增大,大量的多聚体便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此外,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中还可能含有炎性介质,释放纤维蛋白溶酶、血管舒缓素、激肽释放酶原激活物等,可激活补体,引起过敏反应。

2、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与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休克。

有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治疗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非那根),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

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有支气管痉挛,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4、预防1)有过敏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盐酸异丙嗪等,也可用类固醇药物。

2)不输用有过敏史献血者的血浆。

3)对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抗体的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或缺乏IgA献血者的血液。

三、溶血反应原因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供者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滋生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成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输入不相容红细胞的量、血浆中抗体浓度(效价)与激活补体的能力、补体浓度、抗体的特性(红细胞膜上抗原决定簇的数目)、抗体的特性(IgM 抗体多造成血管内溶血,IgM抗体,特别就是IgM1及IgG3多导致血管外溶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与输血的速度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输液的血液成分虽然密切相关,其发生率都与输血的申请程序、配血、发血与输血过程的组织管理实施方法及严格程度有着重要关系。

大部分溶血性输血反应就是可避免的,其出现大多与配发血相关人员的疏忽与差错有关。

溶血反应按其发病缓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在输血后立即发生。

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其次还可见A亚型、Rh血型、Duffy(Fya、Fyd)血型、Kidd(JKA、Jkb)血型、Kell(Kpa、Kpb、Jsa、Jsb)血型抗体等。

1原因1)最常见、最严重的原因就是ABO血型不合,主要就是由于医务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而引起配血或输血错误。

也可由于技术或其她原因造成血型鉴定的错误:○1标准血清质量差:如血清效价太低,亲与力不强;血清存在额外抗体(抗-A血清中存在抗-A 1、抗M、抗N等)干扰ABO血型鉴定;标准血清被细菌污染,而成为全凝集血清;标准血清中存在冷凝集素,在室温较低时造成假阳性;用一般抗-A血清鉴定血型,易漏A1亚型。

○2由于被检红细胞发生变化: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可产生“类B抗原”,当细菌感染时,“类B”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膜上,可误定为B型或AB型;某些细菌或细菌酶污染红细胞后,激活红细胞上无活性的T抗原,可与正常血清中T抗体发生全凝集现像。

○3由于受血者血浆异常而出现假凝集:某些肝炎、传染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就是血浆白蛋白或球蛋白比例增加,或感染、外伤、肿瘤等疾病时的纤维蛋白原增加,均易使红细胞呈缗钱凝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血清中有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引起非异常性凝集;患者在输血前输注右旋糖酐等,易造成假凝集现像。

○4有技术操作不当造成差错:如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过低可造成假阳性。

若红细胞浓度过高,则抗原过剩,抗体不足,每个红细胞均结合少量抗体,不足形成凝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