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素-运城池神庙-运城盐池来历
运城盐池的前世今生作文
运城盐池的前世今生作文“你们知道吗?运城盐池以前可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呢!”小明一边吃着糖果,一边兴奋地对小伙伴们说。
“小明,你在说什么啊?”小红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
“我跟你们说啊,运城盐池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以前它可是个大大的盐湖!”小明一边摆手一边大声说,仿佛要把他的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盐湖?那是什么?”小刚拿起一个巧克力,咬了一口,嘴里含糊地问。
“小刚,你没听说过吗?盐湖就是一种特别大的湖泊,里面全都是盐!”小明用手比划着,“那个盐湖比咱们学校的操场还要大好多倍呢!”“哇,那一定很漂亮吧!”小红睁大了眼睛,“可是现在它变成什么样子了?”“小明,快告诉我们!”小刚一边吃糖一边催促道。
“小红和小刚,你们想知道就仔细听啊!”小明低下声音,好像要讲一个神秘的故事似的,“以前,运城盐池是因为地下的盐矿被挖掘出来,盐湖就慢慢地形成了。
那时候,盐湖里的盐特别特别多,盐水的颜色都变成了白色,湖面上还会闪闪发光呢!”“哇,真好看!”小红忍不住惊叹道。
“不过后来,盐湖里的人们发现盐湖里的盐其实可以用来做很多东西,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挖盐。
”小明继续讲着,“那些盐工每天都在湖里挖盐,盐湖的水位越来越低,湖面上的盐也越来越少。
”“那现在盐池还剩下什么呢?”小刚好奇地问。
“小刚,你真是个问题小达人!”小明笑了笑,“现在的盐池已经变得很小了。
原本的盐湖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盐田,盐工们还是在这里工作,不过湖水已经干涸了,剩下的只有一片片的盐田。
”“哎呀,那听起来好可惜啊!”小红有点失望地说,“本来以为盐池是个美丽的地方,现在竟然变成了这样!”“小红,别太伤心!”小明拍拍她的肩膀,“其实盐池的变化也有它的好处。
比如说,现在的盐田可以用来生产很多盐,这些盐可以用来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和调料呢!”“哦,那这样说来,盐池还是对人们很重要的呀!”小刚恍若有所悟,“虽然它变了,但还是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
”“对啊!”小明笑着点了点头,“盐池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一个变化的故事。
运城盐湖历史故事
运城盐湖历史故事标题:盐湖之谜:揭秘运城盐湖的历史故事运城盐湖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盐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您揭秘运城盐湖的历史故事,让您了解这片土地上独特而珍贵的资源。
盐湖的发现可追溯到汉朝,当时的运城地区曾是盐业繁荣的中心。
据传,汉武帝派遣使者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运城盐湖。
这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盐湖的巨大价值,并开始进行盐业开发。
随着发展,运城盐湖的盐业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唐朝,盐湖的盐产量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同时,盐商们也从中获利,成为当地富豪。
盐湖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
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盐湖的开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直到宋朝,盐湖的开发才逐渐恢复。
宋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盐湖资源,加强管理,确保盐业的稳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盐湖的开采方式也逐渐改变。
从过去的人工开采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使运城盐湖的盐产量大幅增加。
如今,运城盐湖已成为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区,供应着国内外的盐需求。
除了盐业,运城盐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如盐商的节日庙会、盐道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与盐湖紧密相连,共同构筑着运城盐湖独特的历史风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湖也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盐湖发展的障碍。
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保护与治理力度,以确保盐湖的可持续发展。
运城盐湖的历史故事虽然曲折,但它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区,它见证了古代盐业的繁荣与衰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未来,我们相信运城盐湖将继续发展壮大,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运城盐湖的历史故事清晰而流畅地呈现了盐湖的发现、发展和演变过程。
文章中没有任何负面元素,标题与正文一致,不包含广告信息,也没有侵权争议。
文章正文结构完整,没有缺失语句或丢失序号,以保证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
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这一次终于说清楚了
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这一次终于说清楚了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5000年,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也是运城盐湖的成长史;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书写了一曲曲千锤百炼、凌空崛起的壮丽之歌,运城盐化也演绎了一首首艰苦奋斗、向阳而生的生命史诗。
7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
从解放前期的潞盐管理局、运城盐业化工局,到后来的南风化工、运城盐化,一路探索进取、一路踏平坎坷、一路锐意创新、一路书写辉煌,历代盐化人的辛勤劳动换来运城盐湖日新月异的变化,历代盐化人的聪明智慧赢得了运城盐湖欣欣向荣的发展。
古老盐池的往事今生“盐开河东运,湖光凤凰城”。
有数千年开发史的盐湖,静静伫立在中条山下,曾守护了世世代代盐化人的梦想与希望。
盐湖是中华民族巨大的自然遗产、历史遗产、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在促进人类进步、推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起到巨大作用。
运城盐湖,也称为河东盐池、运城银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也是世界最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自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盐池通过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结晶制盐,各部落因争夺盐池而连年战乱,盐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人类的第一场战争,就是为争夺河东盐池而起的“黄帝战蚩尤”。
人们起初利用盐池风大日烈的自然条件,依照“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方法制取食盐。
春秋战国,先民们开始探索新的制盐方法,他们能够在盐池边修畦灌水,利用风日蒸晒获得食盐。
从春秋战国到汉初,运城盐池所有权归封建主和地主商人所有,产制运销皆归于民,官府只是征税。
汉武帝时,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政策。
全国28郡设盐官,河东居首。
至唐代,盐池收归国家管理,仍由民制。
当时运城盐池收入占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占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唐时形成“垦畦浇晒”法,俗称“五步产盐法”,从此盐业生产步入一个新时期,这是盐池生产史上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产盐工艺。
一个神庙建筑的空间文化解读——山西运城池神庙建筑的象征文化和审美意蕴探论
象征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 ,也是 天地万物的虔诚信仰 以及取法 自然的精神态度和精神追求 。中 民俗文化中常见 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是一种文化 的存在物… 从 国人独特 的哲学 思想和价值观念——风水 理论便应运而 生 , 。 它 根本上说 , 人是运用象 征的动物 , 象征是人类思维方式 的一种 体 是人们对 自然的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心理模式 ,是人 与 自然和
l 一、 i 氨 淹蹋裤号
风水 观I
地 之上 , 地势恰似乌龟形 , 仿佛祥龟从城南门爬 出到盐池岸边饮 水 , 当地人解 释为 “ 被 金龟出门 , 吉祥如 意” 。庙 内的歌薰楼建在
象征九五之尊 的四十五级 台阶就是龟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 , 弹 舜帝 在中国悠久 的农业文 明中 , 人们 的耕 作 、 收获 、 生活都与 天 龟头之上 , 再往上是高大的海光楼 , 接着是 地 自然 的关系非常密切 , 这种天人间的关系 , 并不局 限于利用或 琴处 的木牌坊是龟背的最前 端 ,
表达物体特征 , 用现实 中的实物表达某种美好的人生寓意 , 甚至 出明显 的儒 、 、 释 道美学思想 的痕迹 。
用梦中的行 为隐喻人类潜意识里受到压抑的各种愿望 等等 。象
风水观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风水模式。风水模式是人们为其
征 以及象征所表现 的, 最初形成 阶段 可能是 自由的, 随意 的 , 但 建 筑所寻求 的“ 种理想环境模式 , 一 风水所追求 的理想环境 , 本 随着人类文 明的形成和积 累 , 同时它也被文化所建构 , 进而受到 质上是指一定小环境 内部各种综合 环境 因素 的相互协调 ,以达 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 , 我们会发现 , 某一 文化 中的象征或符 到生态环境 内部的统一” 。它 不仅对地质 、 目 水文 、 日照 、 风向 、 气 号的类 比关联 , 对于另一文化的人们或后辈的子嗣而言 , 或许会 候等一系列 自然地理环境 的优势 , 做出评价和选 择 , 而且采取科 觉得不可思议或莫名 其妙 。这 就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运用科学 学 的规划设计和相应 的措施 , 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 的目的。 因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
运城盐湖发展历程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自然盐湖。
盐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盐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黄金还重要的资源。
因此,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盐资源的地区,运城盐湖在历史上一直被重视和开发。
运城盐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
在商代,随着盐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开采和生产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的人们使用一种被称为“井晶盐”的盐矿开采技术,通过刨取盐矿并在井中烧制来提取盐。
这种技术使得运城盐湖成为中国最早的盐矿开采地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城盐湖的盐产量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
在唐代,盐业的繁荣促使运城盐湖的经济飞速发展。
当时的盐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为了满足对盐的需求,政府在运城盐湖附近建立了大型的盐场和盐坊。
这些场和坊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运城盐湖的盐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20世纪,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和管理措施,以提高盐的生产率和质量。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引入了机械化的盐矿开采和提纯技术,使盐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盐业的投资,修建了更多的盐场和盐坊,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在当前,运城盐湖的盐业已经从传统的盐场和盐坊发展为现代化的盐化工企业。
盐湖周边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化工厂,通过科学的盐矿开采技术和精细化的生产工艺,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盐化产品,如食品级盐和工业级盐。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除了盐产业,运城盐湖还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盐湖的湖泊美景和独特的盐岛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投资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如游览码头、游船和酒店,为游客提供了完备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运城盐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盐矿开采到现代的盐化工产业,盐湖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河东盐池神庙
河东盐池神庙作者:马云霞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6期马云霞盐池神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城南卧云岗之上,面盐池,背禁墙,为专祀河东盐池之神而建。
庙宇风格独特,建筑宏伟庄重。
2013 年5 月,盐池神庙连同盐池禁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河东盐池一名解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面积130 平方公里。
在古代被分东西二池,东池属安邑县,西池属解州管辖。
早在五千年前就被先民开发利用,并专为河东盐池造就一个字叫“盬”,其盐是不需要人力加工而自然天成的。
河东盐池神,最早称之为盬宗,唐代以前盐池附近建有盬宗祠。
隋唐以后,河东盐池归官营,盐税成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史书记载,唐大历年间(766 年~779 年),河东盐池每年税收达150 万缗,约占当时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官府认为,盐池丰产是池神保佑的结果,因而盐池之神开始受到朝廷的重视,并被纳入国家祀典。
据庙内唐代碑载,唐大历十二年(777 年)秋,当地一带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兼知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崔陲组织盐工疏理渠道,加强堤防,使得河东盐池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并且池生红盐。
当时户部侍郎韩滉借机面奏皇帝,称是“神赐瑞盐”,是国家富强的吉兆,奏请朝廷对盐池之神进行褒奖。
唐代宗李豫册封河东盐池为“宝应灵庆池”,盐池之神为“宝应灵庆公”,改盬宗祠为“灵庆祠”。
唐代宗建中年间(780 年~783 年),礼部尚书韦纵知河中院,认为盐池神祠位置偏僻,祭祀不便,便在卧云岗上勘址新建“灵庆祠”,开殿设像,碑载当时神殿“容卫毕备”,庙宇初成规模。
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耀州观察使王仲千在盐池周围修建护宝长堤,使池盐在大灾之年又一次大丰收,宋徽宗赵佶认为这是池神佑护的结果,便诏封解州、安邑两池之神,东曰“资宝公”,西曰“惠康公”。
北宋大观二年(1108 年),更进爵为王,同时在解州、安邑两地建神祠进行奉祀。
运城盐池形成之谜
Vision视界 - 自然传奇45运城盐池形成之谜在运城,“盐池自古有之”,并以盛产潞盐著称于世。
产潞盐的盐湖古称“河东盐池”,后来又有“盐贩之泽”“盐池”“潞池”“解池”等称谓,是世界上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咸水湖泊。
现如今,人们通称其为“运城盐池”。
它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5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
地质研究表明,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中条山北麓断裂,使峨嵋岭、朝邑—富平一带形成狭长的断陷湖泊。
此湖在距今100万~300万年前,曾是与陕、晋、豫三省交界处的关中、临汾—运城、灵宝—三门峡诸盆地联成一体的古三门湖。
近100万年来,地壳又经多次变动,气候日趋干旱,致使古三门湖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而作为古三门湖凹陷中心之一的运城盐池却幸运地残存下来。
在两侧山体不断相对抬升的过程中,盐湖凹陷中心越来越向南收缩,湖水盐碱浓度也逐渐加大,最终演化成为现今的盐池地貌景观。
由于盐池水面长期维持着低于涑水与黄河汇合处的海拔高度,自然降水和古汾河、涑水及其支流携带着的大量富含有机物的泥沙源源不断注入其中。
从第三纪至今的数千万年地史时期,沉积了厚度最大可达6千米的不同岩性地层。
因为在湖盆沉陷的过程中,曾有过多起干旱气候事件,湖水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有利于盐类矿物的形成和储存。
通过采集湖内沉积物样品,化验分析后可知:地层中含水溶盐浓度逐步增加。
这些与成盐有关的元素,为盐池盐类矿产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另外,从钻探工程发现的只能在海水与淡水交界处生存的有孔虫化石地层来看,自中新世至更新世,地质史上可能有过两次与海水密切联系的短期海浸。
海水的浸入带来了大量盐分,特别是第二次海浸,聚积了丰富的咸化地下水、古海水以及蒸发浓缩的盐水,大量的钾盐、石灰盐、镁盐、硫酸盐和食盐等与早期淤积层相伴,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期暴晒蒸腾,盐分沉淀,形成了厚大的盐矿床。
其实,古代与现今开采利用的运城盐池资源,仅仅是盐湖表面的卤水和浅部淤泥质石盐矿层。
运城盐池 穿越在远古与现实之间
承 受 阳 光 曝 晒 的 面 积 要 大 ,蒸 发 更 快 ,促 成 盐 的 结 晶 。 “ 盐 ”的开 发 为 中华 民族 结 束 茹毛 饮血 、孕 育华 夏 文 明做
出 了重大 贡献 ,这 是运 城盐 湖所 独有 的社 会和 经济 价值 。 1 9 1 6 年 ,北 洋 政府 实业 顾 问 、瑞 典 科 学 家 安特 生 沿 黄 河两 岸调 查 矿产 资 源 时 ,在垣 曲县 寨里 村 附近 土 桥 沟发
现 了 中国 第一 块 始新 世 哺乳 动物 化 石 ,把 始 新世 哺 乳 类动 物 的研 究推 向一 个新 的起 点 。由于 盐 的腐 蚀 ,目前 人们 在 盐 池 周 围虽 然 没 有 发 现 远 祖们 的 足 迹 ,但 远 祖 们 逆 董 河 而 上 ,一 定走 进 了运 城 天 日映成 的 盐 池 ,饮 下 了 白花花 的 食 盐水 , 开 始 了 用火 食 用熟 食 。人 类 用 火 ,始于 运 城市 芮 城县1 8 3 万年 前 的 西侯 度 人 。据 《 河东 盐 法备 览 》记 载 , 五 千多 年前 ,我们 的 祖 先就 在运 城 盐 湖 发现 并食 用 盐 。这 是 “ 中华 民族 利 用 山泽 之利 的一 个 伟 大 创举 ” 。以此 为分 界 线 ,中 国上 古 时期 的 人们 结 束 了茹 毛饮 血 的生 活 ,进 化 到 了一 个 新的 阶段 。也 许是 盐和 熟 食 慢慢 改 变 了远 祖们 体
文 明滥 觞离 最 近的 地 方 ,只需 徒 步 ,就 可 以从 鳞次 栉 比摩 天 大楼 的 都市 ,很快 来 到 海拔 最深 处 只 有6 米的 “ 死海 ”深 处 。这里 最早 叫 中国 。 “ 中 国 ”一 词 在 我 国古 典 文 献 中 出 现 得 很 早 ,这 一 称谓 最 早 出现 于距 今 约 3 0 0 0 年 的西 周 初 期 。在 1 9 6 3 年 出
运城关王庙、池神庙及盐池禁墙【山西运城】
运城关王庙、池神庙及盐池禁墙【山西运城】运城是关圣的老家,与孔圣一样,他们身后的房地产在中国遍地开花。
光在运城,祭祀关爷主体的国保庙在村里、镇上、市区就有3处。
里邑出名人,代言一下是最好的免费广告,无论潘金莲、刘文彩还是关公。
关王庙在红旗西街,建筑坐东朝西,适合下午拍照。
中轴有山门、献殿、大殿和大观圣作碑亭。
明万历二十五年御史长官召开政协会议,号召盐商大贾疏财解囊,重建那嘉靖年地震垮塌的大庙。
赞助商们争先恐后慷慨激昂,毕竟财神关爷风餐露宿几十年了,这是加律功德的善报机会啊。
山门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前后共有8根高浮雕肥硕的龙柱,涂金描彩,虽艳俗但不失匠心工韵。
门当上无匾,清代以小木作龛檐替代,斗栱层层叠叠,繁密如蜂巢,这大概是我中华最奇特的山门之一吧。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形式极为普通。
看点是栏板上的龙刻,望柱上的石狮,及殿内中国最早的关公签谱刻碑。
签谱就是抽签算卦的应箴,取感玄言,是定数还是变数,只有问者自觉自解。
正殿与献殿相接,也有龙柱装饰,梁架上敷满彩绘。
殿内小木作神龛里是清代的关爷坐像,涂抹得流光溢彩。
上面是万历年“乾坤正气”木匾,雕刻了几十个人物,骑像骑马刀光剑影的,场面宏阔。
庙的最后就是大观圣作碑亭,龟趺上是北宋《大观圣作之碑》,碑是迁入保护的。
碑额磨泐,下边的文字也多漫漶,但不影响对赵总与蔡师局部书法的欣赏。
这是我在泰安、西安、赵县、新乡看过的第五块国保大观碑,这个曾经广布天下的文件,时间的消磨,剩下的都区区可数了。
池神庙在运城南边的盐池边,就是奉祀盐神的地方,和水神、雨神、火神、山神、土地神等等品种的神仙一样,它们都是有功能性的,主宰着天地万物。
祖先吃的盐来自于海、池(湖)、井、矿,而池盐有二,即山西运城和陕西定边一带。
运城就是由盐运之城而得名,是历史早期的“盐城”。
运城盐湖号称中国“死海”,西周时产盐就已规模化,《山海经》《左传》《史记》等旧典中都有记述。
“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
运城盐池的介绍
运城盐池的介绍
运城盐池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盐池,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池之一,历史悠久,景色宜人。
运城盐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是中国的四大名池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天然盐池。
运城盐池古称“池盐”、“池泽”。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10年左右,周成王就在这里设置盐官,掌管全国海盐生产和运销。
到了宋代,河东地区的制盐工艺日臻完善,年产海盐30万吨,成为全国的制盐中心。
元代以后,运城盐池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
明代洪武年间在池盐地区设了盐课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
设平定县,明成化年间又设“平定州”、“平定县”等官职管理盐业生产与经营。
清康熙年间将平定州改为“平定州同知”,后来
又改称“平定县知县”。
辛亥革命以后设立了平定县政府和盐务署。
抗日战争时期设立了盐务管理局和盐务办事处等机构。
1949年以后,实行公私合营和集体经营制度。
1956年10月1
日成立了山西省运城地区盐业公司,1960年1月1日改称运城地区盐业公司,1984年1月改为现名。
—— 1 —1 —。
关于运城盐池的神话故事
关于运城盐池的神话故事《运城盐池:神话与魅力交织的奇妙之地》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运城盐池吧,但你知不知道这里面还有很多超级有趣的神话故事呢?今天呀,我就来给大家唠一唠我所知道的这些关于运城盐池的神话故事,那可真是让我觉得神奇又好玩呢!先来说说那个最著名的“蚩尤血”的传说。
相传啊,蚩尤和黄帝在这里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杀后,他的血就流进了盐池,把池水都染红成卤水了,从此这盐池就有了产出食盐的神奇魔力。
嘿,你说这蚩尤咋这么“厉害”呢?死了都能造就一番别样的天地。
想象一下,那场面该有多震撼,一池红彤彤的血水,慢慢地变成了珍贵的盐。
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我都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想象力可真是够丰富的,竟然能想出这么离奇的情节。
还有一个关于神牛的故事呢。
据说呀,盐池边曾经有一头神牛,这头牛能呼出咸咸的气息,它走过的地方就会变出白花花的盐来。
哇塞,这头牛可真是个大宝贝呀!好家伙,要是有这么一头牛,那得产出多少盐呀,岂不是发大财啦?不过呢,这也只是个神话故事啦,现实中可没有这种神奇的牛。
这些神话故事给运城盐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每次去盐池游玩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想,这里是不是真的发生过那些神奇的故事呀?虽然知道那只是传说,但就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好像给盐池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走在盐池边上,看着那广阔的水面,我就会想象着蚩尤和黄帝大战的激烈场景,想象着神牛慢悠悠地走来走去,然后变出很多盐的画面。
而且呀,盐池可不仅仅只有神话故事吸引人,它本身就非常有特色。
那五彩斑斓的卤水,那堆积如山的盐堆,还有那独特的风光,都让人着迷。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好的一个地方,难怪会有那么多神话故事呢,它本身就值得被人们赋予各种各样有趣的想象。
每次和朋友说起运城盐池的神话故事,大家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觉得特别好玩。
它就像一个古老又有趣的宝藏,让我们在感叹古人想象力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运城盐池是怎么形成的
运城盐池是怎么形成的 运城盐池是全国都有名的产盐地之⼀,对于形运城盐池的成原因,有很多的传说。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运城盐池的相关知识。
形成运城盐池的原因 运城盐池是由于造⼭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久,⽔中的钾盐、⽯灰⽯、镁盐、硫酸盐以及⾷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然蒸发作⽤,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层,才形成了盐湖。
运城盐池的开发历史 它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的盐池之⼀。
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池内天然结晶的盐。
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
柳宗元在《晋问》中,曾这样形容过垦畦引⽔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
”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陕等地。
运城盐池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盐池中,道路如织、纵横交错,池⽔清澄,映照⽩云,微风徐来,⽔波涟漪,遥望南⼭,其⾊如黛。
运城盐池的相关传说 神⽜造池 民间流传着神⽜造池的传说。
很早以前,天宫⾥的神⽜因偷吃了⽟皇⼤帝的盐,⽽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乡,塞外草原,想为⼈们造个盐池,但那⾥的⼈没有收留他。
后来,它到黄河之滨的中条⼭下,受到这⼀带⼈民的热情款待。
为了报恩,它就卧下,⾝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
这个传说中的主⾓为⽜,⼈们⽤⾃⼰最为熟悉的牲畜解释了盐池的起源。
同时,从另⼀个侧⾯反映了农耕社会⾥⽜的重要,以及⼈类与⽜⾄为密切的关系。
蚩尤之⾎ 还有个传说是,南⽅部族⾸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流⼊解池,因⾎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供⼈⾷⽤。
因为在这⾥⼫解蚩尤,故名解池。
在盐池附近的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的地⽅,现在这个村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
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复活,到了宋朝⼤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2年)化作⼀个青⾯獠⽛的怪物为害百姓,⼈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经过⼀场鏖战,关公借⽤当地⽥野⾥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
运城盐池 古中国文明之源(图)
运城盐池古中国文明之源(图)中条山虞坂古盐道上的锁阳关盐湖风光中禁门整体规划效果图中禁门遗址盐池禁墙红色玫瑰湖池神庙三大殿冬日硝花候鸟归来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可以说盐是文明之源。
”1961年—1962年,山西考古研究所王建、陈哲英、张殿英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先生两度到芮城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发掘、研究,不仅在原生地层中发掘了成批的哺乳动物化石和3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而且还发现了一些烧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
这个发现证明了这一遗址的地质时代为距今180万年的“早更新世”,把人类用火的历史由北京人的50万年前推到180万年前,是迄今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发掘最早的人类用火历史,可以说,“人类第一把圣火”在运城大地点燃。
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报道了山西垣曲《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
《世纪曙猿》是1995年中美科学家共同考察确定的,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类人猿,距今4500万年。
《人民日报》指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上古时期的运城,竟然在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史上,占有两个世界第一,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发源地和人类最早用火圣地,应该说与运城远古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河东盐池有关。
运城盐湖132平方公里,自形成至今,湖水荡漾,从未干涸,孕育出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大约距今7000万年,由于造山运动的影响,在运城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这个沉积洼地的主要部分就是居世界四大著名池盐之一的河东盐池。
远古时期,盐同样是类人猿、早期人类及哺乳动物生长、繁衍的必需品。
盐有池盐、海盐、井盐、岩盐之分,在人类智能及劳动技能尚在进化未及发达的时期,天然池盐成了史前人类集聚的去处。
据考证,全球四大天然池盐分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大盐湖、约旦、巴勒斯坦间的死海、青海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和运城河东盐池。
晋商之源与运城盐池(2)
晋商之源与运城盐池(2)也许是顺应舜帝“解愠”“阜财”的美好祈愿,运城盐池孕育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富商。
《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春秋时期鲁国人猗顿,在陶朱公范蠡的指导下,在运城一带从事牛羊畜牧,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开始经营盐业。
他用骡马作为运输的脚力,把运城的食盐运出去,东向齐鲁,西向秦蜀及西域,经过多年奋斗,终成豪富,开创了我国商业史的先河,被人们奉为商业鼻祖。
因猗顿发家于猗氏,运城盐池也称“猗氏盐池”。
《孔丛子·陈士义篇》记载曰:“猗顿,鲁之贫士。
陶朱教之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
十年,赀拟王公。
以富兴于猗氏,故曰猗顿。
”《左传·成公六年》载:“晋人谋去故降,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
国利民乐,不可失也。
”郇瑕氏之地,就是现在的解州、临猗一带。
杜预注:“盬,盐也。
猗氏县盐池是。
”查《辞海》:盬,古盐池名。
许慎的《说文解字》:“盬,河东盐池。
盬虽盐,惟此池之盐,独名盬,余盐不名盬也。
”中国向有“贾出于盐”的说法。
《尚书·酒诰》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中考证出,商贾的“贾”字来源于“盬”。
他由此推断出中国的商业起源于盐,中国最早的商人就是盐商。
从商业地理优势上和经济学角度上来讲,晋商始于盐商。
历史上第一位盐商首推被人们后来尊封为盐神之一的胶鬲。
孟子在《孟子·告子篇》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胶鬲原是商朝大夫,当周武王姬发灭纣引起战乱后,隐遁经商,贩卖鱼盐,后被周文王发现,举为重臣。
可见,1958年毛泽东的谈话不是顺势发挥,而是有历史依据。
从新石器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四年,食盐基本上是自由买卖,食盐实行专卖制虽然是在汉武帝元狩五年以后开始实行,但这一制度的发明创造应该归属于春秋时的齐国大臣管夷吾(管仲)。
山西运城盐池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原因很简单
⼭西运城盐池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原因很简单⼭西的晋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皆在此处。
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有我国古代⼈们⽣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古⽼的盐池——运城盐池。
运城盐池的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
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们在夏天捞采⽔池内天然结晶的盐。
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
⾃汉朝之后,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全国各地,不仅为⼈们提供了⽣活所需,也为封建王朝积攒了⼤量财富。
那么,这块总⾯积为130平⽅公⾥的盐池是如何形成的?以前有种解释,是“⼭出海⾛”说。
在距今⼤约3亿年的古⽣代⽯英纪,华北⼤平原尚未形成,河南、⼭东⼴⼤地区还是汪洋⼤海。
今年平陆、芮城、三门峡⼀带,就是黄河⼊海⼝,运城盐池所在地属于浅海区。
之后,⼤约1亿年后,中条⼭脉由于内部地壳运动隆起,故⽽在运城地区截留的海⽔,形成了内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盐池。
这个说法有些牵强:能截留多少海⽔?它能形成多少盐?历经四千年开采,依然能经久不衰?现在的地质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运城盐池是由峨眉台地的隆起和中条⼭前断陷带的不断下沉,造成⼀个封闭性的凹陷地带,这个凹陷地带的⽔⾯⽐附近的黄河⽔⾯低20⽶左右。
它的地表⽔来源及沉积物的补给仅限于南侧的中条⼭地,使⼭前断陷带越来越深,汇⽔盆地更加趋于封闭,有利于盐类矿物的沉积,天长地久因⽽形成了很厚的矿⽯层。
简单地说,地壳运动形成了⼀个盆地,⽽这个盆地的⽔,只能靠地下⽔来补充,在补充地下⽔的同时,将中条⼭⼤量矿物质带到了盆地之下,从⽽形成了源源不断的⾼盐⽔,盐池就这样形成了。
据估计,运城盐池下的矿⽯层分为深、中、浅三层。
深部矿体埋深70-120⽶,⾯积达5平⽅公⾥。
矿层厚度平均4.58⽶,中部矿体埋深20-39⽶,平均厚度6⽶,⾯积约9平⽅公⾥。
浅部矿体埋深仅0.5-10⽶。
怪不得运城盐池的盐,采了这么多年也采不完,它简直就是⽼天赐予的聚宝盆啊!。
运城盐池池神庙
运城盐池池神庙运城之所以成名,就在于其为盐运之城。
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池盐产地就是运城盐池,这里曾出产全国绝大多数的食盐,历代均为官方管辖之重地。
我的老乡大唐贤相姚崇也曾巡查盐池。
长安二年正月,蒲州"两池"之盐产量下降,影响了长安、洛阳等十五州盐供。
有人乘机散布流言蜚语,说是"女主当政,过蒲州则盐政败"。
京城人心不安。
正月十六,武则天姚崇"驰驲按决,暂下三台,亲纡驷马……龙泉克断,虎疑俱螫"。
姚崇率领僚吏一行按察了蒲州盐池,还详细询问了"两池"榷盐史的官吏、畦户、盐贩,制定了修复盐池工程计划。
开工后,姚崇亲自深入工地,检查开拓盐源、疏决水道、整修盐池的工程进度,"稽其绳具之准,较其繁省之机"。
工程竣工后,恢复了盐池的生产,缓解了盐供困难。
(《续修四库全书》第907册,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页)池神庙古称卧云冈。
在山西运城市南2公里土垣上。
坐北向南,面临银湖(盐池),别具风光。
唐大历间以神赐瑞盐,遂建池神庙奉之。
池神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池神庙,也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
池神庙是我国盐业及盐运史上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池神庙的建筑始建于唐代,乃皇家敕造,历经唐、宋、元,至明代重新修建、整改,汇集了各代建筑的精华,具有非常重要的建筑文物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庙内现存元、明、清碑17通,记载当时修建庙宇的经过,更是现今极为罕见的重要资料。
目前所存的池神庙建筑,为1985年由山西河津园林古建公司重新修复完成。
池神庙的布局比较奇怪,它的入口是后门。
庙内山门、过殿、中部三座戏台并峙,东西左右配殿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列。
现存主要建筑三大正殿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遗构,余皆清代修筑。
三大殿额眉上的牌匾名告诉我:面对大殿,左面是风神庙、中间是池神庙、右边是日神庙,池神庙名称下还有一块牌匾,写的是“钦赐灵庆工神祠”。
盐池神庙太壮观,唐宋元明清,历朝皇北京重视这里
盐池神庙太壮观,唐宋元明清,历朝皇北京重视这里山西运城有一座盐池,出产食盐,别看不起我们日常吃饭的盐,它可是历朝历代国家把控的经济命脉。
谁掌控了盐,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
隋朝末年,瓦岗寨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当年就是贩运私盐的。
元朝末年在苏州割据一方的张士诚,就是贩运私盐起家。
再联想到清朝,扬州那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们,你就应该相信了,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
山西运城有一个盐池,以出产食盐,而天下闻名,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希望盐池正常运转,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
自然想到了盐池神,希望得到盐池神的庇佑。
于是唐代宗李豫,赐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并且在盐池修建庙宇,封池神为“灵庆公”,并且列入国家祭祀大典。
据说,当年舜帝曾在盐池旁弹过琴,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盐池神庙受到后世统治的重视,不断的扩建,重建,不断的树碑立传。
宋朝时先封东、西池神为公,后来又追封为王。
元代的时候,直接加封为王。
明代正式命名为盐池之神。
清代的时候更是加封。
历代封建王朝,对于盐池恩宠有加,封神赐号,修庙设位,岁时祭祀,看重的都是盐池巨大的财富。
如今盐池神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有幸走进盐池神庙,一睹神庙的风采。
神庙内不起眼的一座门,为砖砌拱门,上面的匾额“鹤境云衢”四字,据说是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訢所书,可见朝廷对盐池神庙的重视程度。
盐池神庙的三座大殿,为明朝嘉靖十四年所建,一字型排开,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大殿,三座大殿矗立于高台之上,巍巍壮观,傲视天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太少见。
中间大殿供奉就是盐池神,也就是灵庆公神祠。
东侧供奉的是太阳神西侧供奉的是风神。
看来晒制食盐的时候,又要有太阳,又要有风,所以连太阳神和风神一起供奉在这里。
大殿前面的石碑太高大,叫人叹为观止。
大殿对面就是戏台,给神仙唱戏的地方。
站在戏台之上,是拍摄大殿的绝佳位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池神庙及盐池禁墙--盐池禁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池神庙及盐池禁墙--盐池禁
墙
运城池神庙及盐池禁墙--盐池禁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滨湖路。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池禁墙,表明盐湖是皇家控制的重要财产。
为了维护河东盐池生产的安全和丰硕的赋税,历代都在盐池一周修筑防护设施。
唐代在盐池周围设过壕篱,宋朝建过拦马短墙。
明代成化十年在唐、宋基础上始筑禁墙。
禁墙外有马道,马道外有隍堑。
禁墙高 6.6 米,厚4.8 米,全长 58.07 公里。
门分三座;东禁门、西禁门、中禁门、池内置六十铺,凡门与铺均派兵把守。
再谒池神庙
再谒池神庙在连绵几百里的中条山下,坐落着一个盐湖。
据说古代人们不知道海里有盐,中原地区的食用盐都是从这里沿虞坂古盐道翻山越岭运出去的,因此产生了一个城市,运城。
第一次到运城,在盐湖边看到了池神庙,就很觉新奇,此前见到过山神庙、河神庙,但没有见过池神庙。
池神庙不大,但很有特色。
池神、风神、日神三大殿并排联建,这恐怕在庙宇中应该是首创。
这里面有很多石碑,或许是因为盐是官营的,这些碑大都是皇帝御赐的,这也是其他地方所无法相比的。
在临湖的坡地上,高耸着一座“海光楼”,从明代的诗里已经看出这个建筑至少在明代以前。
从名字就可以体会到这是专门供官员们登楼眺海的。
虽然上不得楼去,站在楼下,已经看到了一下子延伸到中条山脚下的盐湖,雪白的盐一堆堆熠熠生辉,拍岸的水哗哗奏响,晚霞洒下来给湖中雪花镀上一层彩色,经过折射,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
这么好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文人们吟诗作赋了。
明代朱知鳌有“增棱雄跨海光楼,霁色横空宿雨收。
条岳翠屏拔地出,鹾池琼液接天流。
琴弹虞迹薰风起,畚集姚渠爽气浮。
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须截海觅瀛洲。
”郭沫若有《参观盐池》“唐代曾封灵庆公,盐池古海用途宏。
阳光充炭成银岛,硫钠提纯化尼龙。
非有神祇作主宰,乃缘人力代天工。
禁城谁禁城犹在,忆苦兼堪御北风。
”值得一提的时在盐池北畔有个环池村,据说村头有一眼千年古泉,哑姑泉,又名野狐泉。
当年元稹来到野狐泉踏青,曾挥笔写下了“昨日野狐泉上柳,紫芽初绽拂眉低。
秋来寥落惊风雨,叶满空林踏作泥”。
清代萨哈岱曾三次出任河东巡盐御史,也许他政务闲暇时会去野狐泉散心吧,他也曾写过“厅幽清耳目,泉冷沁心脾。
远挹岚千迭,平看雪一池。
谈深催换觯,坐久欲成诗。
咫尺商城近,何妨归骑迟”。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文化部长的田汉先生,在游览了哑姑泉野狐泉旧址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金针挑出万人甜,故事真堪入管弦。
千古中条一池雪,停车争访哑姑泉”。
当年的野狐泉已经随野狐销声匿迹,但来此的人们品味一下前人的诗句,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当时的恬淡幽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城新元素·专题】砖瓦·印记-运城池神庙-运城盐池从红墙黑瓦到雕梁玉栋,从残垣断壁到斑驳砖墙。
当我们站在它的跟前,会有扑面而来历史沧桑感,当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会被它背后的情怀所震撼。
它们是存在于历史长河的见证,它们是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故事,它们是存在于“地上”的故事,它们就是建筑。
对城市的老建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种情结,是城里的老建筑逐步减少时开始的。
这种减少,并非是自然倒塌,而是人为的拆迁。
一会儿要修公共绿地,一会儿要修立交桥,一会又要拓宽道路,理由千千万,让位的都是老建筑。
原以为,那些蜗住在城市偏僻处,远离大道的老建筑们,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寿星,会成为种种历史的见证。
可近些年,这些幸运的幸存客,也迎来了它们最后的时光。
当城市的新区以凡人无法觉察的速度,延伸到它们脚下的土地的时候,那些不起眼的地段,忽然之间变得奇货可居,然后是连房带地被开发商买下,再然后,是被几台大型挖机,几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
仔细打量过那些老建筑,或许是囿于落后的机械,又或许是设计师的审美,当年修建它们的时候,几乎都是依山就势,也就造成了它们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造型。
如今,它们脚下的那一片土地,被轻而易举整得平坦的时候,拔地而起的是清一色的高层楼房。
那种依山就势的构架没有了,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没有了,有的只是千城一面的布局,是小区里出出进进的小车,以及保安亭里冷漠而警惕的眼神。
和老建筑们一道消失的,还有那些熙来攘往的草根景象,包括那些小城独有的货郎担叫卖声,以及修伞补鞋充气的招牌。
整齐划一的新城区,留给我的只是记忆与怀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我被迫住进小区,被迫买上小车,被迫堵在街道,然后在PM2.5里,利用那一点无聊光阴,去怀念一些与老建筑有关的事情。
老建筑的存在,只是一种象征。
当一个时代的舞台,不再有适合它们的角色时,无论质量好坏,无论寿命长短,它们注定只能沦为城市的看客。
从鼓楼到池神庙,从李家大院到裴柏村...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看到它们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老地方”。
这些建筑的背后,经历太长的岁月,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看到它们就会看到自己,看到父辈,看到朋友......本期《新元素》以那些记忆中的晋南建筑为主题,探索与发现这些建筑背后所包容的记忆与情怀。
——池神庙,盐湖与运城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世人称为“盐务专城”——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皇家敕造——池神庙在山西运城市南郊2公里土垣上,位于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池盐产地--运城盐池边上,是我国盐业及盐运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山西运城起源之所在。
运城之所以成名,就在于其为盐运之城。
这里曾出产全国绝大多数的食盐,历代均为官方管辖之重地。
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之重要资源,池神庙在社稷安全和老百姓的心中所占之地位,可想而知。
因此,后来便有了皇家敕造之池神庙。
唐代大历年间以神赐瑞盐,遂建池神庙奉之。
池神庙最早在唐代建成,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落约有千余间,有着极为严整的中轴线式规划,中央有三座大殿、联三戏台、海光楼、望湖亭等主要建筑,更有数十间东西厢房为配。
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
史载当时由于特定的自然原因,盐池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盐自生”的奇观。
盐官将此事报奏朝庭,称此乃大吉大瑞之兆。
唐代宗李豫经核实后龙颜大悦,特下诏书,赐运城盐湖为“宝应灵庆”池,钦定在盐池建庙,赐封池神为“灵庆公”。
从唐代大历年间后的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希望盐利能给国家增添赋税,都对池神庙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因此,在这里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六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及建筑风格都有突出的表现。
其中唐代三大殿、宋代包拯整治盐务遗址、元代碑廊戏楼、明代禁墙、清代御旨及近代典故等景观或古朴悠远,或超凡脱俗,或庄严肃穆,或大气磅礴。
一池盐引起的战争谈池神庙,就不能不说盐湖和盐湖背后的故事。
运城市盐湖区的南面,即中条山之阴,有一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的盐湖。
经历数千年变迁,盐湖还是盐湖,几乎寸草不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此处已不再生产食盐,转产工业用硝。
蓝天白云下,微红泛蓝的一池池卤水异常纯净,硝像雪线一样横亘在远处。
夏日炎炎,蒸腾的水汽富集形成雾,中条山若隐若现。
当我们走到盐湖堤岸时,炎阳高照,风正劲,遮阳伞完全打不开,清明的空气里,莫名地游窜着一股股的南风。
旁边正在做养水的工人说,这不算大风,春天的风才叫个大。
但没有这风,盐湖的盐无法析出,所以这南风也叫盐南风。
盐湖南倚中条,北靠峨嵋,东临夏县,西接解州。
在东郭有这样一串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初到年终。
刮断山,刮断岭,刮得磨山翻烧饼,刮得碌碡发流星,刮得小麦扑满地,刮得玉米成光杆,刮得花生不见面。
”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元宝。
围绕着天然的聚宝盆,发生过多姿多彩的人类行为,因为无确实的考古依据,许多意会的东西只能贴上“传说”的标签。
史载,五千年前,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涿鹿之战。
它就发生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中游河东(今运城)一带。
关于这场战争,众多古籍多有描述,生动奇诡。
大致意思是,黄帝战蚩尤,久战久不胜,因为蚩尤坐拥盐田粮棉之地,又得丰富矿山冶炼出金属武器,自然“国富兵强”,难于被攻破。
可是,后来黄帝不仅联合了本家兄长炎帝,而还请出蚩尤部落的杰出人才风后,所谓“得风后于海隅”。
海隅即现在解州东门外的杜东村。
不知风后当初为何要背叛自己部落,但他这一出山,实在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向。
伟大的战神蚩尤最终被肢解成多块,有人说,这也是地名“解”的由来。
地质史上,运城盐池一带曾是浅海区,后经造山运动,中条山脉崛起,从而把盐池这一片浅海区与大海割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
盐池便是东去大海留下的遗产,所以古时称鹾海,或勃氵解。
《齐都赋》解释说,“海旁曰勃,断水曰氵解也。
”勃氵解也就是紧邻大海的断水(湖泊)。
解又由氵解衍生而来。
不过这样理性的分析比起民间传说,就枯燥逊色多了。
多数资料仍然显示,蚩尤的血流入百里盐田成为点盐之卤,如今依然能看到的赤色卤水便是蚩尤血化来。
蚩尤死后,据称其九黎部落残余被黄帝追撵向南方及其他边远地区,进而形成后来南方多地的少数民族,像苗瑶等。
这些少数民族传承着久远祖先的血脉,长久以来沿袭着神圣的祖先崇拜。
祖先灵魂不死的情感化,体现在许多地方均以蚩尤命名。
这也造成了历史的混乱和真假难辨。
不过,黄帝大战蚩尤,无疑就发生在盐湖周边。
至于蚩尤是外来的侵略者,还是被迫打守卫盐湖的正义之战,史书或含混不明;或捍卫正统的黄帝,将败将蚩尤妖魔化、丑恶化,安上“犯上作乱”“杀戮无辜”的罪名。
这是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使然。
不过,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民间依然保存着细微朦胧的岁月痕迹,或许它们更接近真实。
蚩尤村盐湖南边有一个叫蚩尤的小村庄,传说为蚩尤城旧址。
这个村庄在明万历四十一年被改为从善村,之前还有一段时间改成过服善村。
2004年,恢复蚩尤村名。
更名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强权意志,其实这个以恶人命名的村庄并没有恶人的后代,最老的住户也不超过300年,村民都外迁而来,不过就是炎黄的子孙。
如今,村庄有600来户人家,2600来人,其中约五分之一的人来自河南。
这些炎黄子孙,因为住在蚩尤城里,便对蚩尤有了说不清的感情。
村庄临近盐湖,过去这里设有盐店,从盐田出产的盐经过磅秤后,运向四面八方。
现在仍有东盐店、西盐店的地名存在。
村委会就设在西盐店的旧址上。
村中的人聊起蚩尤,他们个个都能说出个长短。
新立的蚩尤村名碑庄重硕大,就矗立在公路边,十分抢眼,背面刻有《蚩尤村更名碑记》。
不远处另有一块小一点的石碑,刻着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蚩尤村遗址”字样。
村人很想再立个蚩尤像,或建个蚩尤庙,但缺乏资金,他们觉得只是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由于宋真宗时流传的关公大战蚩尤的故事,村里人对关公意见很大,没有关帝庙,家里也从不敬关公,也很少有人到闻名遐迩的解州关帝庙去一游。
蚩尤村可耕地很少,所以从前村里人在盐厂做工的为多。
现在盐田不再产食盐,村里的青壮劳力与其他地方亠样,选择外出打工。
30年前,山西人几乎吃的就是这池盐,如今吃的是经由山西省盐业管理局监制的外省加碘岩盐。
路过田四喜家时,他捧宝贝似的捧出储藏的原盐池生产的粗盐让我们尝,说这颗粒盐味道重,尤其腌咸菜香。
我拈起几颗放进嘴里,味道的确厚实醇正。
田说当年盐厂停业后,附近老百姓近水楼台先得月,车拉担挑了不少,家家都存了一两千斤。
他家现在还剩余七八百斤,管保再吃个十几年。
最后他还特意强调这池盐就是好,长吃脖子也不会粗。
如今的盐湖依然浩大,不再生产食盐,转产芒硝,只是保留了一小片传统生产食盐的盐池作为文化遗存。
我们去的季节正是养水阶段,只有极少数的人在作业,已看不到过去夏天里出盐的繁忙景象。
盐池最忙的季节,就是冬日产芒硝时。
整个盐湖现属南风化工集团经营。
芒硝,即含水硫酸钠,经过加工变作无水硫酸钠,也叫元明粉,是生产洗衣粉的主要原料。
运城人:一个平常心面对生活如今依靠着这片盐池与池神庙的护佑,运城这个“盐运之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有关盐的历史也翻过了一页又一页,但其深厚的盐文化却积淀在各个角落。
运城继1993年改为县级市后,2000年再次升格为地级市。
如今因影视传播再度被关注的晋商,其根源可追到那片盐池。
春秋战国时的猗顿,因经营河东池盐而成为巨富,他可说是最早的晋商代表。
之后,历代都有大批的盐商发迹,他们是晋商中的一支生力军。
盐一直相关国计民生,经营盐业需国家统一调配,与盐沾边的商人都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这些人反过来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影响。
新元素微信号:xys_2027788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连《新元素》微信都没关注,简直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