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的诗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月亮》课件

结语和总结
诗词中的月亮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人文和哲学的重要体现,更是美的载体。随着时代的推移, 尽管文学不断更新换代,但月亮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却被诗人、文人墨客们赋予了历 久弥新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学中无可代替的重要形式。
《古诗词中的月亮》PPT 课件
通过诗词中的月亮,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
古诗词与月亮的关系
在古代文风盛行的时代,月亮是诗人和文人墨客最爱描绘的对象之一。而古诗词中的月亮,又有 着怎样的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
唐诗宋词时期
成为诗人们表达感情的意象,展现
元明清时期
2
优美的艺术境界,名家辈出,成为 月亮爱好者眼中最美的艺术品。
著名的古诗词作品中的月亮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词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象征意义。
唐代:
• 《登高》 • 《月夜忆舍弟》 • 《静夜思》
宋代:
• 《虞美人》 • 《钱塘湖春行》 • 《满江红》
元代:
•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二首》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诉衷情·枕簟薰天》
人们对月亮的追求更多是精神上的
追求,探究月亮的深层意义,开创
了“月亮文化”。
3
现代古诗词
自由奔放,具有浓烈的现代思想内 涵和时代价值。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用来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 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明月
代表月亮最明亮、最完美的状态。
弯月
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曲折,是战胜困境的 象征。
爱情
在诗人笔下,皓洁的圆月一 直是表达爱意的关键象征, 欲表达深情,固可借月之圆 光。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4张PPT).ppt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轻缓、低沉】又恐/ 琼楼/玉宇,(哎……)高处/不胜/寒。【振奋、明快】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近 作
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文学
者
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
大。苏门父子三词客,与苏洵
、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
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
写 作
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背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景
苏轼谪居密州,这时他的弟
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
诵
诗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词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chán
/共婵娟。
忆念一份 月韵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读 懂 词 把酒:端起酒杯。 意
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
弄:玩赏。
共:一起欣赏。
苏轼在千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 做了什么,你听出来读出来了吗?
欢饮大醉 把酒问天 起舞弄影 怀人无眠
吟诵一段 月语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朗
读
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之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读感知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读一读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人 在月夜里感受到了什么?
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都经 历过“月夜”。那么,令你印象最 深的是怎样的一个月夜呢?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作品
“孤篇横绝,竟 成大家”。
张若虚
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
1~8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 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第二部分
9~16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月之“照人”,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第三部分
17~36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 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15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十五夜望月
庭院中 王建(唐) 中秋的晚上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里 指怀人的思绪
诗歌大意: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 层霜雪,一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 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 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 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 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那茫 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2021/3/1
《水 调 歌 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朝为官,后因反 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小常识:“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
后两句抒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 间接表达: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 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 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 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小结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 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 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 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 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 常委婉动人 。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注音与字词: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十五夜望月
庭院中 王建(唐) 中秋的晚上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里 指怀人的思绪
诗歌大意: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 层霜雪,一片洁白。萧森的树阴里,鸦鹊 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 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 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 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那茫 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2021/3/1
《水 调 歌 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朝为官,后因反 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小常识:“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
后两句抒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 间接表达: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 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 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 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
小结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 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 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 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 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 常委婉动人 。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注音与字词: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PPT课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李煜《虞美人》
CHENLI
6
▪ 古代诗人们透过皎洁的明月,忧思荡漾。 离家远游的异乡客透过明月追怀故乡的恬 静;闺中的思妇透过明月思念着远方的爱 人;壮志未酬的文人墨客透过明月寄托着 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凄凉和无奈。 清幽的月光下,每一个人的感伤和思索都 是不同的,但这份感伤却都因月亮的清辉 而悠远绵长。
CHENLI
7
(三)月光与人格意境
▪1、映照文人独立的情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CHENLI
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CHENLI
9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HENLI
3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李煜《虞美人》
CHENLI
6
▪ 古代诗人们透过皎洁的明月,忧思荡漾。 离家远游的异乡客透过明月追怀故乡的恬 静;闺中的思妇透过明月思念着远方的爱 人;壮志未酬的文人墨客透过明月寄托着 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凄凉和无奈。 清幽的月光下,每一个人的感伤和思索都 是不同的,但这份感伤却都因月亮的清辉 而悠远绵长。
CHENLI
7
(三)月光与人格意境
▪1、映照文人独立的情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CHENLI
8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CHENLI
9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HENLI
3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是故乡明》ppt完美版课件

23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 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18
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19
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 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24
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25
问 题
16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 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预设: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 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问 题
问 题
14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预设?: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 对故乡的思念……
问 题
15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 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 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 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作者简介
8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我会读写
9
《春江花月夜》ppt课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相思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的故国之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的孤独之月
古体:唐初以前诗词统称
五言古体: 五字为半句
七言古体
齐言:每半句字数一样
杂言
五言近体
近体:唐初以后诗词统称 七言近体
律诗:讲究声律韵脚
绝句 律诗 绝句:单独成句
啊(ā)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生硬
“ 孤
七言诗
另一个风格:
月亮与深情
篇
唯美感
空灵、巧致、曼妙、婉转 思念与等待
横
绝
套式沉闷古板平庸
,
竟
为
消极怠慢的人生态度
大
家 宇宙的无穷无尽
另一个维度:
正因生命短暂,
”
个体生命的短暂 自然、宇宙、生命、爱情 才彰显其美好。
过分透支的及时行乐
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 是全诗的纽带?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 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 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古体:唐初以前诗词统称
五言古体: 五字为半句
七言古体
齐言:每半句字数一样
杂言
五言近体
近体:唐初以后诗词统称 七言近体
律诗:讲究声律韵脚
绝句 律诗 绝句:单独成句
啊(ā)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生硬
“ 孤
七言诗
另一个风格:
月亮与深情
篇
唯美感
空灵、巧致、曼妙、婉转 思念与等待
横
绝
套式沉闷古板平庸
,
竟
为
消极怠慢的人生态度
大
家 宇宙的无穷无尽
另一个维度:
正因生命短暂,
”
个体生命的短暂 自然、宇宙、生命、爱情 才彰显其美好。
过分透支的及时行乐
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 是全诗的纽带?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 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 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课件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庐山谣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长恨歌
楼中窈窕淑女,十岁琴书君王。一朝选在君王 侧,插翅难逃玉笼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进酒
杯中酒,喜相逢,美人醉,舞翩翩。我有嘉宾, 鼓瑟吹箫,长安市上酒家少,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仙人掌上观,三杯如剑,人生如棋,白发 千丈,究竟谁……是老大。
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以月亮寓 意为隐喻,深受海尔曼•黑塞粉丝 的喜爱。
西蒙妮•德•波伏娃《情人》
该小说中月亮所陪伴的性爱情节 极具张力,并为小说增添了非常 热烈的气氛。
东方与西方对月亮的不同诠释
1
东方传统文化中的月亮
月亮在东方文化中是富有灵性的“精灵”,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月亮
2
代表庇佑和神秘力量,被人们尊为吉祥 和福祉的符号。
月亮的珍稀现象:月蚀、月食、月亮彩 虹等
1
月食
月食是指月亮被地球遮挡而看起来变成阴影的自然现象。
2
月蚀
月蚀指的是地球完全遮挡住了太阳,月球处于地球的本影区时产生的自然现象。
3
月亮的彩虹
学术名词称为月晕或月辉,因月光照射到云层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反而在云内的水珠 和冰晶,形成了美丽的圆形光环。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元曲词牌中的月亮
1
《鹧鸪天·流水连绵草色连》
2
月亮总是被元曲词牌用浪漫的笔墨所渲
染,清雅之中又富含一丝神秘的情感。
3
《摸鱼儿·临江仙·春夜喜雨》
引经据典:“明月照片先照人”,反映了元 曲中女子悠闲,世事无知,没有任何愁 苦的境地
《古诗词中的月亮》课件

月亮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01
02
03
嫦娥奔月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家 喻户晓,月亮因此被赋予 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吴刚伐桂的故事
吴刚伐桂的故事与月亮有 关,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 月亮的探索和想象。
月老与姻缘
月老被视为掌管人间姻缘 的神仙,许多与爱情、婚 姻有关的民间故事都与月 亮有关。
05
古诗词中月亮的代表作品
月亮作为时间流逝的象征
总结词
在古诗词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常被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 人生的无常。
详细描述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通过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生的 离合和时间的流逝,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02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月亮与孤独感
总结词
03
古诗词中月亮的描写手法
比喻和拟人手法
比喻手法
通过将月亮比喻为其他事物,如 玉盘、银钩等,来形象地描绘月 亮的形态和美感。
拟人手法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和生 命,如“月有阴晴圆缺”,通过 拟人化的手法表达月亮的喜怒哀 乐。
借景抒情手法
01
02
通过借助于月亮这一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如“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
04
古诗词中月亮的文化内涵
月亮与中国传统文化
01
月亮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月亮 的圆缺变化被用来象征这一哲 学思想,强调事物发展的循环
性和平衡性。
02
月亮与道家思想
道家追求自然与和谐,月亮的 静谧、纯净和超脱被视为道家
《古朗月行ppt》课件

社会影响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入人心, 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
值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04
《古朗月行》的朗诵技巧
语音要求
清晰准确
在朗诵过程中,要确保每 个字音都清晰准确,避免 出现错别字或模糊不清的 情况。
圆润饱满
朗诵时声音要圆润饱满, 不要过于尖锐或过于低沉, 保持适中的音量和音色。
语速适中
创作背景
• 《古朗月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逃往蜀中,杜甫因避乱而回到长安,写下此诗。
诗歌主题
• 《古朗月行》以月亮为题材,描绘了月亮的神秘和美丽,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通过月亮的象征 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首诗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没有过 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准确地传达 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想象
通过“疑是瑶台镜”等诗句,运用丰 富的想象,将现实中的月亮与神话传 说中的瑶台仙境相联系,增强了诗歌 的艺术感染力。
03
《古朗月行》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
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 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给人留下
情感表达
理解诗意
在朗诵之前要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把 握好诗人的情感表达。
投入情感
在朗诵时要将自己融入到诗的情境中,用声音传 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适度夸张
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可以适当夸张一些 语气和表情,但不要过于做作和夸张。
05
《古朗月行》的实践应用
教学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朗月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培养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表演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 “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 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5
诗词朗读并鉴赏
——小组竞赛环节
6
月下独酌 (李白) 第一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一·月色美图
2
3
月亮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 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 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 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 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 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 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 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17
你还了解哪些意象?——拓展环节
▪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其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 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边能较快地把握诗歌 内容,故需不断积累。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 来。 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孤独,思乡,思亲, 音信,消息。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竹: 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丁香:愁思,情 结。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 留恋。 子规: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沙鸥:飘 零,伤感。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 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另外,还须明 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折柳 送别”“咏古托寄 ”·······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9
满江红 中秋寄远 第四组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 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 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 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 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 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归时说。
10
3、明月何皎皎 第五组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
关山月 (李白) 第六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意象的重要性(导入)
▪ 抓住“意象” (语言的内容) 意象,是指 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 情达意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主观化的词, 也可以是含有作家情思的短语。如果说语言 本身还是较为客观的内容的话,那么意象则 明显已是主观化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 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7
望月怀远 (张九龄) 第二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皓月
第三组
----(法)魏尔伦 ○葛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12
古诗中的“月”含着 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3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 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 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 张若虛的《春江花江无月 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 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 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 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 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 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15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 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 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 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 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 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 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 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 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16
四、展示广阔情怀。
▪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 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 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唐人的边塞诗, 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 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 “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 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 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5
诗词朗读并鉴赏
——小组竞赛环节
6
月下独酌 (李白) 第一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一·月色美图
2
3
月亮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 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 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 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 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 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 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 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17
你还了解哪些意象?——拓展环节
▪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其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 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边能较快地把握诗歌 内容,故需不断积累。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 来。 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孤独,思乡,思亲, 音信,消息。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竹: 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丁香:愁思,情 结。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 留恋。 子规: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沙鸥:飘 零,伤感。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 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另外,还须明 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折柳 送别”“咏古托寄 ”·······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9
满江红 中秋寄远 第四组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 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 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 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 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 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归时说。
10
3、明月何皎皎 第五组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
关山月 (李白) 第六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意象的重要性(导入)
▪ 抓住“意象” (语言的内容) 意象,是指 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 情达意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主观化的词, 也可以是含有作家情思的短语。如果说语言 本身还是较为客观的内容的话,那么意象则 明显已是主观化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 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7
望月怀远 (张九龄) 第二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皓月
第三组
----(法)魏尔伦 ○葛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12
古诗中的“月”含着 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3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 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 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 张若虛的《春江花江无月 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 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 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 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 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 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15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 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 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 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 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 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 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 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 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16
四、展示广阔情怀。
▪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 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 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唐人的边塞诗, 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 和向往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