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其他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如曼德勒在分析焦虑的心理机制时指出[4],焦虑是人处于无助感之中时产生的。它采用了“阻断”(interruption)这一概念,认为:①情景时间阻断了正在进行的反应系列;②又不能有现成的反应系列代替它;③出现了不适当的代替的反应系列,就引起焦虑。
二.应对
1、前言
应对是应激和心理健康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Folkman&Lazarus[5]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减低、最小化或忍耐)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zarus﹠Folkman[6]认为人们具有八种应对策略: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的解决以及积极响应。这些应对方式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应对:情绪取向应对和问题取向应对
2.4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它源于应激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强调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具体时间对具体应对方式的影响。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应对理论。目前较多研究都遵从这一理论,但它似乎只是表面上的全面。
2.2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
2.2.1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霍妮认为在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所谓基本正常的倾向,因此也不存在对所有个体都有解释力的“常态心理学”,所以对于个体心理或个体行为的分析都是基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而决定的。因此,霍妮的结论可以归纳为:心理活动是文化的反应;精神障碍是一种社会心理表现,是由社会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冲突。此外,霍妮还提出“整体人格论”,认为人生来就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人们都追求安全感,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难免有焦虑的产生。
弗洛姆是一个站在人学立场上的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自由给人带来独立和理性,同时却使人变得孤立无依,这种与自然、与其他人的分离导致了焦虑和无能为力的感受。自从人脱离了自然状态和动物状态后,便因为失去了那种天然的、和谐的联系而感到紧张和焦虑。值得注意的是,弗洛姆所指的焦虑是一种作为生存状态的焦虑,也就是说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出现的。因此,对外界的服从并不是克服孤独和焦虑的唯一办法,只有当人在社会安排下生活,与社会安排取得和谐时,才可能实现其真实的需要,即联系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认同的需要和定向的需要。
近年来,催眠研究越来越热门,催眠学也逐渐进入了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有学者认为:催眠是催眠治疗师通过某种催眠技术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通过暗示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3].催眠适用于出现应对心理应激障碍的人群。在催眠暗示作用下,通过良性言语暗示,帮助放松、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使受试者提高对应激的认知,学会应付应激的正确方法,使其重新适应社会[14].吴承红、邰启扬通过对75例个案言语引导性催眠治疗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能够在意识层面进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均可以运用催眠疗法在无意识层面进行,而且疗效优于意识层面。因此可以讲催眠疗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极具操作性的疗法之一,其疗效远胜于其他意识层面的心理疗法[15].。
2、关于应对的主要理论观点
2.1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
该观点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一观点为应对指明了无意识层面上的研究方向。目前,应对领域研究的防御机制已不再是弗洛伊德意义的概念,而是更倾向于强调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性应对及实证研究,并注重意识领域的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2.3情境理论的观点
强调情境因素在个体应对方式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对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注重不同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研究。与人格功能理论相反,它忽视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对应对的重要作用,不能说明同一应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也不能说明在不同时间,同一个体、同一应激情境下应对方式的差异。此外,也不能对客观情境的应激与主观体验到的情境的应激作出区分。因此,对应对缺乏一定的解释效力。
2.2.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而人格就是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因此,并没有意义把人作为心理学上的主体,个体只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沙利文将人际关系的失调作为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自我源于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既可能是现实的存在,也可能是同想象中的个体结成的。当这种人格不能与自我相互兼容的时候,即自我系统发生了冲突,个体就会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决也要依靠良好人际关系的沟通。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适应外界。焦虑还是一种能量释放现象,能和其他的负性情绪相结合。因此,外部环境成为导致焦虑产生的一个因素。人们不再把焦虑看作是冲突的产物,而看作是能量释放现象。这意味着焦虑并不必然是病态的,而是个体适应现实过程中必然具有的现象。
2.2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
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Eysenck,1947)、面对—逃避(Coelhoetal,1974)、抑制—敏感(Byrne,1964)。因此,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由于人格特质而具个体差异,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该理论过分强调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应激情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ntonovsky,1979)。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2.5马塞Leabharlann Baidu(Matheny,K.B.)小组的观点
肯尼斯・马塞尼(Matheny,K.B.,1986)等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的应对文献进行元分析后,认为应对不仅是消除或减弱应激源、不仅是所谓健康的或适应性的应对,它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予忍受;应对首先可根据其斗争或预防的本质来看待。该观点为应对方式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使得应对方式的研究趋于微观化。
2.2.3布雷姆和科恩的社会情境论
布雷姆和科恩认为自由选择、被迫依从或逆反心理的社会情境会唤起认知的不协调,并影响其程度。他们同样认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规定了个体的情绪反应,这也就证明了人际关系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立的处境是防止焦虑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弗洛姆关于焦虑的论述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手段,把它作为一种干预方式,在一些实验性的研究中,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心理调适,取得了良好效果。邵华对某大学220名学生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每5天进行一次,每次大约2小时,共8次。根据以往经验,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大学生压力特点制定干预计划和团体心理咨询的内容,以改善其应对方式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应对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减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进一步证明了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有很大作用[9].谈文娟运用“自我拓展训练”团体课程对35名大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干预,结果表明:“自我拓展训练”团体课程有助于促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采用更多的应对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自我与经验更和谐[10]。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金蓓蓓对高复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重点干预对象为积极应对少而消极应对多的学生,干预形式为团体干预与个体辅导,干预技术涉及认知调整、情绪宣泄和榜样认同。研究结果发现:在高考失败的应激情境下心理干预对高复班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影响[11]。官锐园等考察了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导后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减轻,SCL-90多个因子改善,积极应对方式有所增加,自尊程度有提高,3个月后随访测查,以上指标较前测仍然都有改善。她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团体心理咨洵的内容和模式[12]。
2.4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认为,真正的人是孤独的人,主张人要远离俗众,成为“孤独的个体”,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在这里,萨特所认为的自由就是自我选择的自由,是自我选择在意向上的自主性。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选择,每个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就使人感受到太大的压力,也在选择时感受到太多的困惑和焦虑。萨特的存在主义,指出了焦虑是人在社会中存在必然感受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生存状态的必然产物。
三.焦虑应对方式研究的内容,研究取向、模式以及研究方法
1.对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薛朝霞作了应对技能培训对提高大学生应对能力的研究,探讨运动技能培训对提高大学生一般应对能力和演讲情景应对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干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一般应对能力;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应激反应明显减少;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演讲情景应对能力[7]。梁庆[8]以云南民族大学一年级的3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民族的种类和人数的多少,将他们分为汉族组、彝族组、白族组、综合少小民族组,探讨他们的日常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我复原能力之间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应对技能进行训练,考察训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人际适应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对技能的训练,实验组学生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人际敏感现象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干预具有即时和长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