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育模式也随之而来。教育局也实施分批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市中小学教师也逐步接触、了解了这些新概念。这其中,“微课”因其时间的短小、内容的集中、制作和使用的方便,更受广大教师的注目。微课的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度来安排学习,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步,有收获。通过不断的观摩、研讨活动,也让我觉得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当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微课教与学的环境
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硬件环境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就是学校提供给教师的信息化办公环境和学生教室的信息化设备,这就像战士的枪和战场。但是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学校,学校并不能提供给每位教师电脑,只好自己克服,用家里电脑,或者自带笔记本了,这也不算什么问题。但是教室必须要有多媒体设备才行,最好是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若是交互式的白板当然就更好了。
微课的应用并不局限在课堂中,如果学生家里也上网的设备更好了,这样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共享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观看学习,还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软件环境则是指教师运用微课的能力和学生对微课程的接受学习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自身的语文素养会影响到微课的选材是否恰当、制作是否精美,能否吸引住学生,能否解决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若是自身素养达不到,可能使用微课教学并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对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接受能力也会影响到微课使用效果,传统的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反转成学生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初期的转变会依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长远是促进。在学校之外,如果家长能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微课学习,那课堂的教学更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微课的制作
微课虽说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是要制作一节好的微课,并不那么容易,对于语文学科更是困难。首先要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要基于教材和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其次要简单有趣,微课要短小精悍、便于传播,易于理解、记忆。设计时,尽量使用易于识别的素材,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再一个就是要科学有效,要求内容准确,形式新颖。
制作微课一定要选题适当、策略适宜并注重细节,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宜具体直观不宜抽象费解。设计上要符合内容和目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画面要注重细节,要能突出教学重点,整洁、清晰美观。录制的语音和背景音乐要贴合主题,恰到好处。
要制作好的微课,我们日常就要注意积累素材,留心学习各个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在一个信息化大时代,我们还要采用“拿来主义”应用方法,每节课都要自行制作显然不切实际也有些迂腐,多途径利用才是王道,各级资源平台都在不断完善中,提供的免费优秀资源越来越多,我们只要把这些网站所提供的微课程和自己的课堂、学生连接起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课教学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回家后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学习,此基础上长期坚持可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促进模式。
(一)自主学习
微课因为微,便于存储并可在线播放,学情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利用教学视频自行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拜托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非常适合自主学习。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自主掌握节奏快慢,理解的知识可以快进跳过,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
对于学生在课外家中使用微课学习要做好动员、宣传、鼓励,和班主任一块建立家校沟通,让家长改变对学习模式的传统看法。
(二)课内合作学习
课堂上的微课学习,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无论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的从滔滔不绝的讲授者,变为学生的辅导员,这样就让教师腾出时间与学生交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
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都可以个性辅导。当教师成为辅导者而非知识的的讲授者时,就有可能观察到学生们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
(三)课前引导学习
微课的设计因为短小、生动有趣而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将它适当的应用到新课文的引导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诚然,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然带来教与学的革命,作为教师要学习信息化技术,突破技术短板,真正能将语文教学和信息化结合起来,让制作微课、应用微课教学变成一件很轻松的工作,制作和使用微课才能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