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公开课-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文章教案
《逢入京使》文章教案逢入京使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与逢入京使相遇的故事,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于权势与名利的淡漠态度。
本教案旨在分析逢入京使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逢入京使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分析逢入京使的文学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以及叙事结构等;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杨万里的文学态度和主题思想;4. 掌握挖掘文本信息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考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逢入京使的作者杨万里以及其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逢入京使》全文,试图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1.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2. 描述一下逢入京使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
3. 描述一下杨万里的家乡,有哪些具体描写?4. 作者对逢入京使的态度如何?5. 逢入京使带给杨万里的启示是什么?3. 文学分析(15分钟)教师以讲解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析逢入京使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问题:1. 逢入京使的描写手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2. 文中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3. 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4. 深入思考(1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杨万里在《逢入京使》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问题:1. 作者通过描写杨万里的家乡和逢入京使的形象,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2. 杨万里在文中对权势与名利的态度如何?为什么?5. 拓展阅读(10分钟)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杨万里的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推荐作品:1.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临江仙·竹外桃花三两枝》6. 创作实践(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适当的文体形式(散文、诗歌等),创作一篇作品,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不看重。
逢入京使 岑参教案
逢入京使岑参教案教案标题:逢入京使岑参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学习诗歌的鉴赏和欣赏。
教学准备:1. 课文《逢入京使》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包括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包括对《逢入京使》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唐代古文的鉴赏方法。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逢入京使》的背景,包括岑参的生平和他的创作背景。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分析《逢入京使》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押韵、对仗、比喻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欣赏,包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讨论。
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模仿《逢入京使》的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阅读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3.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逢入京使》的读后感或评论。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力。
逢入京使(岑参)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岑参)教学设计《逢入京使(岑参)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学习古代诗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中,岑参的《逢入京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描绘壮游途中的风景和思乡之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才华。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讲解和分析《逢入京使》以及相关的艺术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诗人岑参及其作品《逢入京使》;2.分析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4.通过欣赏诗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诗词欣赏在此环节,教师将展示《逢入京使》的文本,通过朗读诗词的方式,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随后,教师可对诗词进行逐句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讨论与分析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例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3.艺术鉴赏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艺术作品,如书画、影像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观察,发表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练习为巩固学生对《逢入京使》的理解,教师可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等。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加深对词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5.创作活动通过欣赏诗词和艺术,使学生受到启发,鼓励他们进行诗词创作。
可以设立一定的主题,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描绘自然景色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艺术鉴赏,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课堂表现: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词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拓展1.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岑参的作品,并与《逢入京使》进行比较和分析。
2.词曲配合:展示《逢入京使》的词曲配合,让学生感受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 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逢入京使优秀教案设计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逢入京使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了解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了解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
2.分组讨论法: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明代内阁制度,谁能再次给大家回忆一下内阁的作用和重要性?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明代的外交制度之一——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明代朝廷用来与各国交流、传递重要政策的特使,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逢入京使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学习新知识:讲解逢入京使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重点强调逢入京使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有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4.展示材料:分发给学生逢入京使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参考,并提出问题。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6.小结:总结逢入京使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影响,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是否能理解逢入京使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状况。
2.听取学生对逢入京使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
3.对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就逢入京使对于现代外交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7.拓展学习:介绍逢入京使的起源。
逢入京使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使节制度。
在古代,一些部落或国家会派遣使者前往其他部落或国家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商议事务等。
这些使者往往扮演着重要的外交角色,起到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逢入京使则是中央政府派往各地的使者,使其传达政府的重要政策和命令,同时也是外交交流的一种形式。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2.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岑参在诗中表现思乡与报国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思乡和报国的深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积累的边塞诗。
二、预习检测
1. 掌握作家常识。
三、读诗释义
1.解读题目。
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参考课下注解,疏通诗意。
四、诵读诗情
1.找出诗中的意象,揣摩背后的情感。
故园——思念家乡;对家乡的依恋、眷恋;
路——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路上栉风沐雨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2.既然诗人那么思念家乡亲人,为什么仅仅是向家人说“平安”,而不说别的呢?
(结合此行的目的是做官,而岑参身负振兴家族的使命,自身又有强烈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之心,因此路上的艰辛不足为道。
)五、小结升华
在岑参的诗中,我们能看到有两种强烈的情感冲突,一是思
乡,一是报国。
但每每此时,岑参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可见国家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
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他这种深沉的爱国情呢?作为中学生,我们爱国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
所以,当我们懈怠想玩的时候,更应该坚定我们的信念,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六、练习
1.背默《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角度简洁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中。
二、了解写作背景师:在读诗时,诗人的生平对揭开我们心头的疑问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那么,岑参写作这首诗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为后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
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资料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一、导入隋唐时代就出现了一个诗派——边塞诗派,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边塞诗派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抹亮色,有那么一个人,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是?是的就是岑参,边塞诗派中他和高适的成就最高,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高岑诗派。
从岑参的话语中,我们也不难知道,他有着一颗想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心,在理想的支撑下,他的诗歌大多都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代将士们高昂的气势。
但是当一个将士踏上征途,远离家乡的时候,他们不可能不思念家乡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友人,所以我们的诗人岑参写下来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诗歌的名字——《逢入京使》一、初读诗歌我们常说,拿到一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做?(生:读)是的,首先要读,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立足于整首诗歌,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诗歌。
在读诗之前,先划分节奏,《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按二二三这样的节奏划分。
自由朗读诗歌PPT出示节奏划分,请学生读,齐读诗歌。
二、理解诗歌师: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1、诗歌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许多的讯息,对诗歌题目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歌,从这首诗的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师: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2、出示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画出你们在梳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者你们认为这句话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同学们的感觉非常敏锐,通过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找到了这首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下面让我们结合关键字词更深入地思考,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3、全诗分析诗歌短短四句话,作者最主要想要去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思乡)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逢入京使》课文教案
《逢入京使》课文教案教案教材:《逢入京使》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逢入京使》的情节和主题;2. 学习和掌握生字词的发音、意义和用法;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2.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3.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导师向学生介绍教材《逢入京使》,简要概述该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步骤二:阅读课文(15分钟)1. 学生默读课文《逢入京使》。
2. 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步骤三:生词学习(15分钟)1. 导师告诉学生本课的重点生词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生词。
2. 导师解释并讲解这些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步骤四:课文解读(20分钟)1. 导师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导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逢人辞旧处,楚客的情感表达了什么?- 楚客在途中遭遇的困难有哪些?- 课文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步骤五: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20分钟)1. 导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例如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
2. 导师指导学生挖掘以下修辞手法的运用:- 排比:...一路被摧残,一路发琐;- 比喻:凄其嗟嗟,独不见东家。
步骤六:文学欣赏(20分钟)1. 导师与学生一起共享《逢入京使》的文学魅力。
2. 导师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丽描写和优美词句。
3. 导师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步骤七:复述与表演(15分钟)1. 导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2. 学生分别扮演楚客和楚门,进行情景对话表演。
步骤八:小结(5分钟)1. 导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2. 导师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岑参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精神,感受岑参在诗中表现思乡与报国的深情。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诗中的思乡情,去感悟更深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深情。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唐时代,国家繁荣昌盛,许多有志之士怀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强烈愿望,出现了许多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边塞诗应运而生。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有关资料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曾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晚年出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在西北边区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验,擅长写边塞诗。
与高适并称“高岑”。
其诗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战斗精神,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气势豪迈,色彩浓烈。
有《岑嘉州诗集》。
2.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 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 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 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 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 两人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 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 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 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 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 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 再读诗歌。
《逢入京使》诵读教案:借古鉴今,探究政治文化
《逢入京使》诵读教案:借古鉴今,探究政治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诵读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代政治文化、了解唐代对外使节的礼仪,学会透过古代文学作品来反思现代人的作为。
二、教学重点1. 逐字理解《逢入京使》的内容,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2. 学习口语表达,增强语感;3. 针对《逢入京使》的作者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进行探究。
三、教学难点1. 加深唐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的启迪;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思辨。
四、教学准备1. 话题:探究唐代政治文化;2. 音频版本《逢入京使》;3. 逐字讲解版电子文本版本。
五、教学过程1、了解唐代政治文化教师可以从政治文化方面入手,向学生介绍唐代的兴盛局面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和荣光。
这些成就的背景和底蕴,可以促进学生对《逢入京使》这样一首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逐字理解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放一段音频,让学生跟读并逐字理解《逢入京使》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跟读语音内容,并跟随音频逐字理解。
教师可以在学生跟读过程中,对一些难理解的词汇进行讲解和解释。
3、诵读与表达学生可以跟读《逢入京使》的诗词,后跟教师模仿口型和抑扬顿挫的咏诵。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语音选项和弱点,进行个别订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语音和抑扬顿挫。
4、探究诗词作者杜甫的作品背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了解他的作品和背景。
通过杜甫的诗歌,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了解当时的外交情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个组员掌握一篇杜甫的诗歌,组内成员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换想法来增进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和探究。
六、课后安排1. 学生可以利用“文学欣赏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2.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唐代文化参观活动,了解唐代文化的实际应用和底蕴;3.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文学演出,让学生展现自己对唐代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七、总结本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唐代文化、了解唐代政治文化,以及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来反思现代人的作为。
初中语文《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诗入韵。
在读正音的基础上,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诗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
2、读诗晓意。
借助人物背景的穿*,引导学生抓住“东望”、“泪不干”、“报平安”这些词,从人物神态、人物心态、人物事件三方面进行联想,在有序的联想中构建诗意所描述的画面,从而现实读诗晓意,品诗察情。
3、析诗察律。
指导学生数一数这首诗的字数与句数,发现诗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按平长仄短的方法再读诗,自主发现七绝诗的平仄规律,进而掌握七绝的平仄格律,形成写近体诗的基本方法。
4、依律写诗。
选择另一首七绝古诗,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大意,按照七绝的平仄格律仿写古诗,让学生在拓展的练笔中实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读与写的结合。
教学策略:1、坚持诗文积累与方法传承并重。
重视古诗诵读方法的培养与古诗格律的发现,引导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贯彻读、思、悟、练的相统一。
2、注重主线设计与模块组合并行。
采取以读为主线,以观察、联想、分析、运用为支点,形成课堂教学的相应模块,有机地古诗的法、意、情、理四层次的教学元素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诵读的方法,并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主要意思与情感2.难点:运用古诗的平仄规律,学会仿写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诗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夕阳染血坠西山,狼*起兮赴边关。
征程回望思念长,漫漫黄沙泪满衫。
岑参的一首《逢入京使》有道不尽的回望,更有拭不尽的离人泪,古诗以其短小的句式,凝练的语言,起伏跌宕的声韵,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岑参的《逢入京使》这首诗,去听听诗人在起伏跌宕的声韵中的生命吟唱。
(配乐,板书课题)二、读诗入韵1、读诗正音(2分钟)师:首先让我们读一读诗题,预备,读。
(指导读题节奏)生:逢入京使。
师:诗题中的逢字后面要有停顿。
《逢入京使 教案》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岑参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参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参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参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土,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逢入京使》教案[103]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之一,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他的诗主要感情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风格峭拔。
三、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自由读。
2、注解:1)故园:指长安,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并非指诗人老态龙钟。
3)凭:托。
3、诗歌大意:向东眺望故乡长安,只见路途漫漫,十分遥远,思念亲人心情激动,泪流满面,双袖沾湿了也擦不干。
行色匆匆,在马上与入京使相逢,(想给家人写封信)却无纸笔,只能托入京使给家人捎口信报一下平安。
4、韵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四、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教案:《逢入京使》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逢入京使》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岑参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逢入京使》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纸笔:用于学生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述唐代诗人岑参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逢入京使》,感受诗歌的韵律。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例题讲解:以《逢入京使》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 write a short essay analyzing the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poem and discuss how the images and metaphors contribute to this emotional expression.六、板书设计:《逢入京使》岑参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熟读《逢入京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结合《逢入京使》,分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答案:1. 熟读《逢入京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关注诗歌的结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逢入京使》,使学生了解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掌握了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逢入京使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逢入京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
三、再读古诗,赏析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
知划读悟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作者为了报效祖国,辞去一别,如此伤心流泪,那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
(园东望故路漫漫)齐读一遍
注释故园: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地点)。
此时作者在向那个方向行驶?(西行){实景}
离开家乡距离远吗?(很远)哪个词看的出来?(漫漫)
所以就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
带封家书回去,可一看,因为匆忙,望了带纸和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就得出下面两句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老师总结:
是呀,有时身不由己,作者为了报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为了我们,只好奔波在外,他们何愁不想回到这个温馨的家里,何愁不想回到你们身边。
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就用一首歌来感谢父母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