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症积的名词解释
![症积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07b3e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癥积的名词解释积癥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的积聚物。
它可以包括痰涎、瘀血、寒湿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不良物质在体内的滞积。
积癥是中医学诊断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调理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癥可来源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外感邪气的侵袭。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导致体内湿气的增加,进而引发湿邪积聚。
这时,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会受到阻碍,湿气开始与体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湿滞。
长期以往,湿气就会滞留在关节、肌肉等部位,形成湿气癥,导致关节痛、肢体无力等症状。
此外,积癥还可能由于内因的累积而形成。
内因可以包括情绪压力、疲劳、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
比如,当我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情绪压力就会不断累积,从而引发体内的阴阳失衡。
阴气受损,阳气被压抑,积聚物就会在体内逐渐形成,引起疾病。
对于积癥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信奉“辨证论治”的原则,即通过仔细研判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疾病的发展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是望、闻、问、切。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求得出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听取患者的主诉,结合其症状,医生能够判断积癥的病理特征与阶段,以便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积癥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拔罐等。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有着千百年的应用历史,其疗效被广泛认可。
针灸和推拿则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达到排解积癥的目的。
而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加速体内湿气等不良物质的排泄。
除了积癥的治疗,中医还注重积癥的预防。
中医认为,保持身心平衡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因此,中医倡导人们“调节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以增强体质,减少积癥的产生。
虽然中医在积癥的诊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医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尤其是某些严重的疾病。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https://img.taocdn.com/s3/m/0e8dd4da4028915f804dc2d5.png)
历史沿革
• 积聚首先在《内经》中提出。《灵枢· 五变》:“人之善病胸中 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 《难经· 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进一步说明:“积 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 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 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 《景岳全书· 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 消曰激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 《医宗必读· 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 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症瘕、癖 块、痞块之名,亦属积聚。
与西医联系
•
在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 肿大、腹腔肿瘤以及增生型肺结核等,多属 “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 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 切。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 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病因
• • • •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它病转归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1.肝气郁滞 • 证候:腹中气聚或结块柔软,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 脉弦。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 • 方解: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 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皮、甘草(即香砂平 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桂皮、生姜、 积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等; • 若寒甚可加高良姜温中散寒; • 若肝郁化火则去乌药、桂皮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张瑞霞运用“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治疗积聚病经验
![张瑞霞运用“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治疗积聚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7e9d4f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9.png)
1〗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3月第36卷第3期CITCMP,March 2021,Vol.36, No.3• 1461 ••临证经验•张瑞霞运用“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治疗积聚病经验杨卯勤\薛敬东2r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咸阳712046; 2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3)摘要:积聚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部积块,如慢性肝炎并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恶性肿瘤等而无 明显腹水、出血、肝昏迷等症者。
张瑞霞认为肝体失养、肝用不足是积聚的病机关键,肝络不通是病理基础。
其治疗当以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相结合,根据症状及古脉凋整三者比例,从而达到恢复肝脏生理功能,缩小或软化积块的0的:关键词:积聚;张瑞霞;名医经验;肝硬化;肝癌;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基金资助: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T.作室(建设)项目(N o.陕中医药发[2018丨40号),陕西锴中医药管理M-2016年10个重大病种创新计划(N a2016-LCPr〇10)ZHANG Rui-xia^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disease by‘reinforcing liver body, strengthening liver function and dredging liver collaterals,YANG Mao-qin',XUE Jing-dong2('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Department ofLiver Disease, Sha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i'an 71(X K)3, China )A b s t r a c t!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refers to abdominal mass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chronic hepatitiswith hepatosplenomegaly,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liver malignant tumor without obvious ascites, bleeding, hepatic coma and otherdiseases, all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ZHANG Rui-xia believes that the deficiency of liver body andthe insufficiency of liver function are the key pathogenesis of 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and the obstruction of liver collaterals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inforcing liver body, strengthening liver function and dredgingliver collaterals, and the ratios of the three a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symptoms, coating on tongue and pulse, so as to achieve thepurpose of restoring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reducing or softening accumulation.K e y W o r d s: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ZHANG Rui-xia; 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 Liver cirrhosis; Liver cancer; Reinforce live body; Strenthen liver function; Dredge liver collateralsFunding! Sha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ic School Inheritance Studio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〇.[2018]40), Innovative Projects on 10 Major Diseases in 2016 of Shaanxi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〇.2016-LCPT010)积聚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部结块,如慢性肝 炎并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恶性肿瘤等 而无明显腹水、出血、肝昏迷等症者,皆属于积聚 范畴。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3f3c7a700abb68a982fbc1.png)
Ø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Ø 肺之积名曰息贲, 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
咳发肺壅。
Ø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
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3、张仲景设立积聚篇,创治疗积聚名方
n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并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业, 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11
【病机】
1、基本病机:气机郁滞、瘀血内结
寒邪 湿热 痰浊 食滞 虫积
影响气血运行
气机阻滞 瘀血内结
聚证 积证
12
2、病位:主要在肝、脾,久病也可及肾
Ø腹腔内脏腑颇多,本篇所讲主要与肝脾有关,久病及肾 Ø肝主疏泄、主藏血——气滞、血瘀 Ø脾主运化、主统血——食滞、痰湿浊瘀郁滞
3、病性: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
Ø该案诊断为积证的依据如何? Ø病机分析“肝肾阴伤,湿热瘀郁”的依据如何? Ø周仲瑛教授处方用药的依据如何?
n 2011年3月12日二诊。复查肝纤维化指标示:Ⅲ型前胶原肽
140.26ug/L、Ⅳ型胶原87.62ug/L、透明质酸130.2mg/L、层黏
蛋白正常范围,B超示:慢性肝损害,肝左叶强回声结节,胆
辨 标本 缓急
19
出现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或瘀血内积而吐血、便血;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剧烈呕吐; 因肝胆郁滞,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等。
2、治疗原则
聚证:重在调气,以行气散结为基本治则; 积证: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邪实
邪实正虚 正虚
《医宗必读·积聚》:“初 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 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 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 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 消残,则任受补。”
积聚治疗最佳秘方
![积聚治疗最佳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d163b1380722192e4536f691.png)
积聚治疗最佳秘方积聚治疗最佳秘方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
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1 来历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
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
《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1]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
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2 历史沿革积聚《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
《灵抠?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https://img.taocdn.com/s3/m/12cc1bbb7cd184254a353595.png)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https://img.taocdn.com/s3/m/ca298e8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3.png)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1、积证的特征不包含A、结块有形可征B、痛有定处C、结块聚散⽆常D、多为脏病2、积证患者见到下列哪项病症不属病重A、黄疸B、吐⾎C、⽔⿎D、胁痛3、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其诊断是A、积证属正虚瘀结B、积证属⽓滞⾎阻C、聚证属⾷滞痰阻D、聚证属肝⽓郁结4、病积聚之轻者,症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
治疗宜⽤A、⽊⾹顺⽓散B、四逆散C、柴胡疏肝散D、⾹苏散E、胃苓汤5、患者腹胀且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伏于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其诊断是A、⽓结⾎瘀之积证B、肝⽓挟痰之聚证C、⾷滞痰阻之聚证D、肝郁⽓滞之聚证E、⽓郁⾎瘀之积证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积证和聚证的鉴别。
积证结块有形可征(A对),聚证腹内结块聚散⽆常(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积证痛有定处(B对),聚证痛⽆定处;积证多为脏病(D 对),聚证多为腑病。
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积聚⽇久,可发⽣严重变证,如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疸(A对)。
⽓⾎瘀阻,⾎不循经导致出⾎,可见吐⾎(B对)。
⽓⾎⽔湿瘀阻,⽔湿泛滥,可出现⽔⿎(C对)。
胁痛并⾮积证⽇久导致的变证(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辨为积证瘀⾎阻滞,⼜见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多提⽰⽓滞之象,故诊为积证之⽓滞⾎阻证(B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以理⽓活⾎,消积散瘀。
积证属正虚瘀结(A错)多见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减,消瘦形脱,神倦乏⼒等虚象;聚证属⾷滞痰阻(C错)多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便秘,纳呆之⾷阻中焦之象;聚证属肝⽓郁结(D错)多见腹中结块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且常随情绪波动⽽起伏。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题中症状⽆明显腹部积块,故为聚证之轻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为寒湿之邪侵袭,寒湿中阻,⽓机不畅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化湿,⽅选疏肝⾏⽓、温中化湿的⽊⾹顺⽓散(A对)。
积聚(中医内科学)
![积聚(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abb55e2ff46527d3240ce0b1.png)
历史沿革
《内经》首先提岀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探讨。《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机及临床 表现上的区别,指岀:“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匮要略》中的大黄廣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 剂。
《景岳全书积聚》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 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 煎等新方。
积聚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积聚的定义、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积聚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 3.了解积聚的源流、演变与预后、预防调护方法。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积聚病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冶。 2.能够熟练地为积聚病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顾某,女性,35岁。因“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2天”于 2010年5月11日来诊。
患者3天前因情绪不佳岀现两胁下胀闷不适、食欲不振,1天 后上述症状稍有减轻,但触及腹中结块,按之柔软,时聚时 散,攻窜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积聚是指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 或他病之后等因素所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积 为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为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 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 故两者一并论述。
2)腹部B超、CT或MRI:可了解腹腔肿块的部 位、性质及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2.病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肮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 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中医内科学-8积聚
![中医内科学-8积聚](https://img.taocdn.com/s3/m/faa1c81b0740be1e650e9abf.png)
#30
【结语】
积聚是腹内结块。 区别:聚是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是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病因:情志、饮食、寒邪积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 病机关键:气滞、血瘀、 病变脏腑:肝、脾 辨证要点:辨虚实:聚证多实;积证初期多以实为主,中期消补 兼施,后期应养正除积。 治疗:理气散结:积证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 除积。 方药:聚证肝气郁结,可用逍遥散、木香顺气丸加减;食滞痰阻 可用六磨汤为主方。 积证气滞血阻,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瘀血内结,用膈 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鳖甲煎丸;正虚瘀结,以八珍汤合化 积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16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17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18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辩虚实: 依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伴随症状 。 正气未虚,邪实为主 聚证、积证的初期,实证; 积证的中期,虚实夹杂: 邪实正虚 积证的末期,虚证。 瘀结不去,正虚为主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24
加减:
( 1 )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者,加丹 皮、山栀、赤芍、黄芩等凉血清热;
(2)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 缓,可加肉桂、吴萸、全当归等温经祛 寒散结。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25
2、瘀血内结证
证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形体销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背或有血痣赤缕, 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d059d1a319e8b8f67d1cb92d.png)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1e9bff0b1c59eef8c7b4d5.png)
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大肠癌中医诊断为“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
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固有所余,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
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之,积聚乃伤。
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诊断:病理学为必须条件。
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二)证候诊断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于,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健脾。
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治法:化痰利湿。
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5.瘀毒内结证治法:化瘀软坚。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中医内科学(积聚)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积聚)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864fe810661ed9ac51f382.png)
中医内科学(积聚)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3型题 3. A3型题 4. A3型题 5. B1型题 6. X型题1.积聚主要临床特征是A.两胁胀痛B.腹内肿块不移C.腹内肿块或聚或散D.腹内肿块,推之可移E.腹内结块,或胀或痛正确答案:E解析: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2.首先提出积聚病名的著作是A.《内经》B.《难经》C.《外台秘要》D.《金匮要略》E.《景岳全书》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3.鳖甲煎丸是治疗积聚的常用方剂,创制者是A.张仲景B.孙思邈C.张景岳D.李东垣E.朱丹溪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最先提出治疗积聚分初、中、末三期的是A.《证治准绳》B.《医宗必读》C.《景岳全书》D.《丹溪心法》E.《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B解析:《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医宗必读.积聚》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5.积聚的病位主要在A.肺脾B.肝脾C.心肾D.肝肾E.肺肾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积聚病机主要是A.外感寒邪,郁闭于内B.情志内伤,肝气郁滞C.气机阻滞,瘀血内结D.气虚血瘀E.痰浊内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积聚与痞满的主要区别是A.病势的缓急B.胀满的轻重C.结块可否扪及D.病程的长短E.有否自觉症状正确答案:C解析:痞满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包块,临床上以此和积聚相区别。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8.诊断积聚的关键是A.腹胀B.腹泻C.腹痛D.发热E.腹内可扪及包块正确答案:E解析: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腹内可扪及包块为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课件-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积聚](https://img.taocdn.com/s3/m/59a18fbd58fafab068dc0297.png)
4.他病转归
中医内科学
黄疸、胁痛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邪留恋,阻滞气血;或久疟 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 不畅,脉络瘀阻;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 均可转归演变为积聚。
中医内科学
积聚的病机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病位主要在肝、脾两 脏。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则可在腹部形成结块,发生积聚。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腹内可扪及包块,或软或硬,常伴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 等症状。
2.病史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湿或黄疸、虫毒、久疟等 病史。
3.相关检查腹部B超、CT、MRI、病理组织活检及肝功能、血常规 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二)病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可出现腹部胀满之症。痞满是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外无形 证可见,亦无包块可及,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积聚除胀满外,腹 内有包块可及,病位在肝、胆。
2.积聚与鼓胀
中医内科学
两者病变部位可同在肝脾,出现腹部胀满、疼痛,腹内有包块等临 床表现。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腹内有水液停聚为特征;积聚,腹 内无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胀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聚聚证
中医内科学
病在气分,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腹内无明显积块,腹中胀气时聚 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相对治疗较易;积证病在血分,病程 较长,病情较重,腹内有明显积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治疗较 难。
缓解期宜服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以防聚证复发。
(2)食滞痰阻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在腹部,重按则胀 痛更甚,舌苔腻,脉弦。
概述5积聚的中医诊断与治疗.ppt
![概述5积聚的中医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b13d2a700abb68a882fb8f.png)
.精品课件.
12
理 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法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 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药 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灵脂
正气有气血阴阳几个方面,八珍汤为补益气血药。 阴伤明显者,加养阴的一贯煎之类。 阳虚者,桂附一类在所必用,若兼水泛,当兼利水消肿。 瘀结血不归经:白茅根、三七、茜草、旱莲草一类。
.精品课件.
2
二、病名源流
▪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灵枢·五变》有“人之善病 肠中积聚者”之说。
《难经·五十五难》有:“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积者,脏病 也,终不移;聚者,脏病也,发作有时。”
▪ 古医籍中“癥瘕”所指也是积聚。《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 治》将疟后形成的积块(疟母)称为“癥瘕”;《诸病源候 论》有“癥瘕病诸候”专篇:“其病不动者,名为癥;若病 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杂病广 要·积聚》中明说:“癥即积,瘕即聚”。
▪ 1、分清“积”与“聚”:积在血分,与瘀血 相关,而聚在气分,为气机郁滞,病情深浅轻 重有不同,治疗有别,有必要分清。方法如上 述“癥积与瘕聚”的病证鉴别。
▪ 2、聚证多实证。
▪ 3、积证可有初、中、末三期之分,初起正气 尚强,以邪实为主;中期则正气渐伤而积块愈 显,属邪实正虚;后期瘀结不去,正气大亏, 主要以正虚为主。
毒、或久泻、久痢等病之后的湿浊留恋、湿痰凝滞或营血运行涩
滞等。
.精品课件.
5
五、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1.腹腔内可扪及包块。 ▪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
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积聚(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
![积聚(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60404c227916888586d70a.png)
积聚(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xx中医院肝病科肝硬化属中医“积聚”范畴,积聚是以腹内结块、伴有胀或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又称癖块、痃癖、痞块。
一般积为脏病,属血分,病程长,病情重,且腹块有形,痛有定处。
聚为腑病,属气分,病程短,病情轻,腹中结块无形,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积聚的成因多由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失健运,食滞痰阻而引起。
积聚初期以实为主,治以攻邪为主,兼以扶正;后期多为虚中挟实,治当以扶正为主,兼以攻邪。
一、诊断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临床经验优化方案肝硬化病因多样,病程较长,病机复杂,为多脏合病,多邪共存,湿、毒、瘀、虚并见,临床上单一证型很少,往往是几型并见、交互移行、虚实夹杂。
我们认为,现代肝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肝脾同病,病变进展到肝硬化则是久病气、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鼓胀;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入阴、由中焦到下焦,同时“痰、湿、瘀、毒”之邪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其病机是以湿热、毒、虚、瘀为主线,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特点。
对代偿性肝硬化,我们经过对近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与反复验证完善,形成了符合代偿性肝硬化基本病机的基础方及完整治疗方案。
基本治法:xx脾软坚散结化瘀解毒基本方剂:水红花子15-30g泽兰15-30g黄芪24-30g鸡内金15g郁金15g黄连9g川牛膝18g马鞭草30g浙贝15g乌贼骨30g醋莪术15g薏米15-30g云苓30g炒山药24g白蔻9g焦曲15g甘草6g辨证加减:气虚明显者,黄芪加量,加党参。
湿浊不化者,加苍术、xxxx。
津亏者,加xx、xx蝴蝶。
肝肾阴亏者,加旱莲草、楮实子。
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干姜、菟丝子。
痰浊瘀血阻碍气机者,加升降散(片姜黄、僵蚕、蝉衣、熟大黄)。
中医诊断:积聚-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积聚-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e56883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6.png)
1.辨积与聚积与聚虽合称为⼀个病证,但两者是有明显区较别的。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积块,腹中⽓时聚时散,发有休⽌,痛⽆定处,病程较短,多属⽓分,⼀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于古代⽂献以积为脏病,聚为腑病,则不可拘泥,实际上不少积证的积块就发⽣在胃、肠。
2.辨部位积块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治疗⽅药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鉴别。
从⼤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
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便⾎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以及左腹积块伴⼤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者,病在肠。
3.辨虚实积证⼤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般初期正⽓未⾄⼤虚,邪⽓虽实⽽不甚,表现为积块较⼩、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般情况尚可。
中期正⽓渐衰⽽邪⽓渐甚,表现为积块增⼤、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少,倦怠乏⼒,形体消瘦等症。
末期正⽓⼤虚⽽邪⽓实甚,表现为积块较⼤、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减,神疲乏⼒,⾯⾊萎黄或黧⿊,明显消瘦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食滞痰阻证
症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 痛更甚。 食滞证:嗳腐,大便秘,大便极臭,纳呆。 痰浊证:呕恶痰涎等。 舌、脉:舌苔腻,脉弦滑。
理 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法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方 六磨汤加减 药 四(人参槟榔沉香台乌)、五(乌药沉香槟榔枳实
木香)、六(五+大黄)
▪ 古医籍中还有“癖块”(《诸病源候论》)、“痃癖” (《外台秘要》)、“痞块”(《丹溪心法》)等也归属于 积聚。
▪ 中医还有“伏梁”、“肥气”、“息贲”等病名也多与积聚 有关。
三、范围
▪ 多种疾病的肝脾肿大体征、增生型肠结核、腹 腔肿瘤等多属于中医“积”。
▪ 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 包块,属中医“聚”。
积聚中医诊断与治疗
一、定义
▪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 积----积垒----越积越多,逐渐形成:积属有形,
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 聚----聚散----因某种原因而聚,也可因某种原因
而散----聚属无形(相对积而言),包块聚散无 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 ②瘀血内结证
症 主症:积、硬----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 不移,隐痛或刺痛。 正虚证:形体消瘦,体倦乏力,纳谷减少。 血瘀证: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 女子可有月事不下,或时有寒热。 舌、脉: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
理 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法 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方 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药 桃红归芎丹芍五灵脂玄胡乌药枳壳香附
活血消积可配合鳖甲煎丸或化癥回生丹之类。 痰瘀互结:舌苔白腻。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
▪ ③正虚瘀结证
症 主症:积、坚----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 正气大亏:久病体弱,饮食大减,肌肉瘦削脱形,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 舌、脉: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理 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法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 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药 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灵脂
五、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1.腹腔内可扪及包块。 ▪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
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六、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 1、分清“积”与“聚”:积在血分,与瘀血
相关,而聚在气分,为气机郁滞,病情深浅轻 重有不同,治疗有别,有必要分清。方法如上 述“癥积与瘕聚”的病证鉴别。 ▪ 2、聚证多实证。 ▪ 3、积证可有初、中、末三期之分,初起正气 尚强,以邪实为主;中期则正气渐伤而积块愈 显,属邪实正虚;后期瘀结不去,正气大亏, 主要以正虚为主。
正气有气血阴阳几个方面,八珍汤为补益气血药。 阴伤明显者,加养阴的一贯煎之类。 阳虚者,桂附一类在所必用,若兼水泛,当兼利水消肿。 瘀结血不归经:白茅根、三七、茜草、旱莲首先提出积聚病名,《灵枢·五变》有“人之善病 肠中积聚者”之说。
《难经·五十五难》有:“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积者,脏病 也,终不移;聚者,脏病也,发作有时。”
▪ 古医籍中“癥瘕”所指也是积聚。《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 治》将疟后形成的积块(疟母)称为“癥瘕”;《诸病源候 论》有“癥瘕病诸候”专篇:“其病不动者,名为癥;若病 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杂病广 要·积聚》中明说:“癥即积,瘕即聚”。
痰湿较重,合平胃散加楂、曲。 蛔虫结聚,阻于肠道,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
▪ 积证①气滞血阻证
症 主症:积、软----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 胀痛不适。 舌、脉:舌苔薄,脉弦
理 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法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方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药
瘀结郁热: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丹皮、山栀、赤芍、黄芩等。 寒凝血瘀: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缓。加肉桂、吴萸、当归
▪ 聚证①肝气郁结证
症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 肝郁证:脘胁胀闷不适,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起伏。 舌、脉:舌苔薄,脉弦
理 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法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药 木香顺气散:香砂平胃散、台乌、枳壳、香附、青
皮
寒甚:腹痛较剧,得温痛减,肢冷。加高良姜、肉桂。 气郁化热:有口苦,舌质红等热象。加左金丸。 木郁土虚:尚有神疲乏力便溏等症。合四君子。
四、病因病机
腹内结块(可胀可痛)
疾病证候特证
有 形 之 邪 结 滞
感受寒邪
气滞、血瘀、痰浊等邪气所致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功能失调
七情内伤(肝) 饮食所伤(脾) 疾病影响
▪ 病因有情志内伤之气滞甚而血瘀,饮食所伤之食滞湿浊与虫积, 寒邪内侵之湿痰内聚与阴血凝聚,黄疸、胁痛或久疟、或感染虫
毒、或久泻、久痢等病之后的湿浊留恋、湿痰凝滞或营血运行涩 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