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案:2.1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
教学提示:由于受时代所限,只能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万事万物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把水、火、原子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不懂得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把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2.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3.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哲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改变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实例分析:以生活实例为依据,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
3.哲学故事: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如“庄周梦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了解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1世界的物质性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四)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
质性》优质课教案(两课时)
【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然后,我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了解两种观念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我运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三)学生小组讨论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观点,如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资源配置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和实质,能初步认识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发展性,能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世界的物质性》相关教材、教辅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2.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教学环境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网络通畅,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导激趣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如水、空气、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引出“物质”这一概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物质”,并问他们如何理解“物质性”的概念,有哪些现象和感受能够体现出物质的实在性。
二、深入学习1. 探索新知(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概念,解释物质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展开讨论,加深对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互动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小组的讨论成果。
(2)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1. 实践活动(1)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现象,如水结成冰、植物生长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2)分析生活实例:选取一些生活中与“物质”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同学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
与老师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总结提升
知识整合
第五环节
【达标检测】
见课件
思考作答
聆听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教学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情境分析→情境回归→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说,而西方有上帝创世说。从科学的角度说一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还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2.1世界的物质性。
认真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
【情景分析】
议学活动1:传说——嫦娥奔月。
1.展示议学材料:传说——嫦娥奔月,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问题:月球上有没有嫦娥?世界上有没有神仙?世界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吗?请观看视频结合预习知识解析这一观点。归纳自然界物质性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3.展示议学提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教师点拨哲学物质概念;引导学生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议学活动2Leabharlann 图说——嫦娥工程。1.展示议学材料:图说——嫦娥工程,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为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同时,通过讨论科技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生动展示世界物质性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础知识。
4. 准备教学道具,如黑板、白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之广,并引出“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
2.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1)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举例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场态等。
2.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3. 课堂小结(1)总结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三)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示商品交换的物质性本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背后的本质特征——物质性。
2. 学生自愿组织表演一个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展示其主题寓意并引导学生从物质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以个人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2 .1世界 的物质 性(共48 张PPT )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从人们改造自然 物来看,自然物 人工化的基础和 前提,则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物及 其属性与规律
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首先 承认自然界的物 质性,认识和利 用自然规律,为 人类造福。否则 人类就会受到自 然界的惩罚。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 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 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2 .1世界 的物质 性(共48 张PPT )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 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哲学 与文化2 .1世界 的物质 性(共48 张PPT )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可知性,与不可 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
易错易混提示
客观实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物质(客观实在) 意识
物质和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只有物质是客观实在
动物
抽象
具 体表 现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
物质具体形态
概括了万事万物 区 的共同本质,是
共性 别 既不能创造,也
不能消灭
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 (客观实在性)之外,还 具有自己的个性
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 ①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 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离开具体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配套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讲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第二目讲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本框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理解起来仍比较困难。
所以,学生要认真学习本课内容,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这是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掌握其他哲学知识的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通过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训练,掌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过程与方法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坚持唯物主义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作为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如何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探讨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和分析“地球进化史”“人类发展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视频图文资料,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阅读有关“我国火星探测”相关图文资料。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重大里程碑。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传说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说,而西方比较有名的是——上帝创世说。
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说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提示:宇宙的形成和各种传说人物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哲学上叫做事物是客观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物质的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
关键能力:1.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教学难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理论,由一般到个别,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世界本质的结论:2.1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讲授:总议题:世界的物质性议题一: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探究一:展示视频:《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资料补充: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成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
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
情景探究:结合视频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青藏高原、珠峰、雷达、科考队员携带的防冻贴、无人机航测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吗?我们能认识这些事物吗?这些事物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内吗?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青藏高原、珠峰、雷达、科考队员携带的防冻贴、无人机航测等这些具体的事物:1、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的(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我们能认识这些事物(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这些事物不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内(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议题追问:你能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出哲学上物质的含义吗?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第二课 1 世界的物质性》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世界的物质性”。
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并掌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理解,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物质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物质概念及属性的理解程度。
2.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
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结果,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概念及属性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短文或收集与物质世界相关的实例等。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进行分析。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例如:“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性在世界各个领域如何体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有形的,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改造的。
2.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3.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提出问题:“这些成就背后体现了世界的什么特性?”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教师详细阐述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2.分析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教师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如科技成就、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3.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科技成就是物质性的体现?”“物质性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质性观点?”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政治必修4人教版教案: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2.1 世界的物质性
【答案】×。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小结】
含义和特征
世 界
物质 区分 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和客观存在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的
物
自然界的物质性
质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实在
内 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涵 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
客观存在
强调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 是相对于主观臆造而言,具有真实性
外 区别 延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世界
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 不仅指向客观世界,也指向主观世界。
地 位
它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是意识以外的事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 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教材结构】
本框内容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马
辩证的唯物论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
克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三课) 思
主
认识论 (第四课)
义
哲 学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第五课)
人生观、价值观 (第六课)
DIRECTORY
目 录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目
议题三: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议题三: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1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学习主题:2.1 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分、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分。
【学习流程及内容】一、自主预习(课前完成、各组组长检查、课代表抽查完成情况并计入小组评价;)(一)、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的物质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是意识活动的。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的反映,都是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的结果。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意识。
二、互助讨论 (7分)三、课堂展示(20分)一区:[议题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北京时间2020年12月6日,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月壤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理解并熟练掌握唯物主义物质观,形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意识和物质的物质统一性,全面掌握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教学难点:意识根源于物质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哪一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课我们进入马哲具体内容的学习,首先是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提问:世界分为哪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就需要从这三部分分别来论证,即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根源于物质。
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吗?不是那么它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引导出:1、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如果违背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世界不是神创造的。
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那是什么?阅读与思考P18(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把水、火、原子等看做世界的本原?(2)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2、哲学上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物质的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哲学上的物质是共性,具体物质是个性。
判断: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总和?错。
应该是总结、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物质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里?引导出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对人的产生起了哪些作用?三个方面p192、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提前熟悉课本知识1、导入新课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
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
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
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
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
接着盖娅她又和两位儿子天空、海洋结合诞生了第二代神系:和天神生了十二位(六男六女)泰坦巨神(Titans),分别代表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三个独眼巨神和三个百臂巨神。
和海神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不同的海洋。
盖亚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
3.中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渐渐分开,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倒了。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2、新课讲授(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我们的世界真的是由神创立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小视频来了解。
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都是不赞成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自然界中,世界包括地球的产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它和神创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学生:阅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总结: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师讲解:自然界是物质的,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那么自然界是能够被我们的意识所支配的吗?思考这个问题,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给你什么启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问题: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呢?谈谈你所理解的物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我们在学习唯物主义时知道,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然而对这个物质,三个阶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来看一看。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之,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古代的哲学家由于受时代所限,只能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万事万物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把水、火、原子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不懂得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把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它们的存在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们的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教师讲解: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书本是不是物质?空气是不是物质?原子、电子、离子是不是物质?都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真真实实存在呢,哪怕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影响他们的存在。
如果让我们给物质下一个定义,会怎么下呢?学生:思考尝试下定义教师: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教师讲解: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物质的概念:第一,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但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人们马上认识,这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性质也是划分物质和意识的唯一标准。
因而,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另外还要注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水、火、气、土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但是这些具体事物的形态千差万别,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撇开事物各自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客观实在性。
过渡:我们说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阅读与思考】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
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劳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教师讲解:从人类的社会的产生上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改变了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过渡:我们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整个世界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外,还有人的思维世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那么意识是不是也具有物质性呢?(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阅读与思考】感觉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式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
动物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
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例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来躲避猎人的追捕,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
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学生:列举相应的表现,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动物的复杂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如狗见主人会亲呢,见生人会狂吠、扑咬;鸽子送信;鸚鵡学舌;老马识途;猎狗帮助人类拦截猎物、协助破案等等。
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离开了劳动和社会,意识就不能产生。
知识总结: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