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合集下载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开篇就大谈特谈现代社会的分裂。

他说得真对呀!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被各种事情分割得七零八落。

他说人在现代社会里,不是完整的自己,一会儿是工作的机器,一会儿是社会关系网里的小棋子,理性和感性都在打架。

我就想,这不就是在说我嘛!每天在工作的时候要非常理性地处理各种任务,回到家感性又想完全释放,结果往往乱成一团麻。

然后他就提出审美教育这个神奇的“药方”。

他觉得审美能把分裂的人性重新黏合起来,就像万能胶水一样。

这可真够新鲜的,我之前就觉得审美嘛,不就是看看漂亮画儿,听听好听的音乐,哪有这么大的能耐?但是席勒可认真了,他说在审美里,人既不是被理性死死地绑住,也不是被感性冲昏头脑,而是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我越读越觉得有点意思。

比如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的时候,心里那种感觉很微妙。

我们不是单纯地在想这画里的树画得像不像真的,也不是只被颜色的鲜艳所刺激,而是有一种很宁静又愉悦的整体感受。

这种感受就好像在平衡我们内心的理性和感性。

理性在悄悄告诉我们构图、色彩搭配之类的知识,感性又让我们沉浸在那种美的氛围里。

不过呢,席勒有时候讲得太玄乎了。

他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解释,就像一团迷雾,我得瞪大眼睛,反复读几遍才能有点感觉。

但是一旦理解了一点,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觉到审美教育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

它不是像吃个药丸,马上就药到病除。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画画、唱歌,那时候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就在被艺术滋润着。

这种影响在我们长大之后会慢慢体现出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混乱的时候,还能有那么一点诗意和优雅。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开始,我就在想,审美教育?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啊。

不过席勒用他的文字把我慢慢拉进了他的世界。

他好像在告诉我,在这个忙碌、有点乱糟糟的现实世界里,审美可不仅仅是看看画、听听音乐那么简单的事儿。

席勒觉得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

这就像我们心里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就想跟着感觉走,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另一个呢,就特别理性,整天想着规则、道理啥的。

这俩小人儿要是一直打架,那我们的内心世界可就不得安宁了。

而审美呢,就像是一个和事佬,它带来的是游戏冲动。

这个游戏冲动可有趣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玩游戏,而是一种让感性和理性能够和谐共处的状态。

就好比在一场很棒的艺术表演里,我们既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情感氛围(感性的部分),又能从表演的结构、艺术手法里看到理性的安排。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我们平常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太感性,冲动行事,就是太理性,变得有点刻板。

就像我有时候看到一个超美的风景,就只剩下“哇,好美啊”这种单纯的感觉,根本想不到什么构图、色彩搭配这些理性的东西。

而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呢,又完全沉浸在理性的世界里,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解题机器了。

席勒的审美教育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告诉我可以让这两种状态更好地融合起来。

书里还提到审美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他觉得一个有着良好审美教育的社会,人们不会只知道追逐利益、互相争斗。

大家会更懂得和谐相处,因为审美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和美好。

我就想啊,要是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审美素养,那街道上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争吵和不愉快了。

大家看到一个设计独特的建筑,不是想着这能赚多少钱,而是真心去欣赏它的美,感受建筑师的创意。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挑战。

席勒的思想很深刻,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有点晕头转向了。

那些长长的句子就像一团团绕在一起的毛线,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理清楚他到底想说啥。

但是,当我终于搞明白的时候,又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很难的谜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世界,被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

席勒在书中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和实用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荒芜。

而审美教育则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起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聆听一首乐曲的悠扬。

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填满,心灵也因此变得疲惫和干涸。

而审美教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席勒认为,审美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美。

这种自由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

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场动人的音乐会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仿佛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感受,这种自由是如此珍贵,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同时,席勒还指出,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的氛围会更加温馨。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视审美教育,培养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席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读《美育书简》随感近来阅读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全书以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为核心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初读此书,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句子生硬晦涩,颇费思量。

读懂一个句子常常会花去我好几分钟,尽管书本不厚,却不能一口气读完。

于是,我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周读两到三封,才断断续续读完它.可能是因为席勒本身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美学家,他的思维和文字就常常在美学和哲学之间跳跃,交融,使得他的文字也是感性与理性交织,这就需要静下心,除去懒惰和浮躁,细细地品.以下是我在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二元对立思想中的偏向性在席勒的思想系统中,有着明显二元对立倾向.比如,他将人分为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两部分,二者在绝对存在里统一,但是在现实的有限存在里分裂;人的冲动又被二分为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两类,二者分别要求实在性与形式性,又有着各自界限分明的对象——生活与形象;世界二分为个人与国家;艺术作品被二分为形式与内容;审美本身也被二分为被动的感性因素与主动的理性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席勒在基础前提上二分了国家及其组成元素-—人:他把国家分为“自然国家"与“道德国家”,将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分为“感性”、“理性"两端.这里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法则或规范,而是代表着终极完美的理想人格状态,是“依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

而在二元对立之中,席勒也有明显的偏向性。

他在第三封信里说,“所有的事物都要服从于最高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是理性在人的人格中树立起来的,一个达到成熟的民族必定会产生并确证这一意图,即要将自然的国家转变为道德的国家。

”席勒这句论断本身已经表明了他的目标国家是二分中的“道德国家",而目标人性状态也是二分的一端—-“理性的人”。

因为在感性的人阶段,人服从于自然力量,而在理性的人阶段,人才能控制自然力量。

“使人成其为人的正是人不停留在单纯自然界所造成的样子,而有能力通过理性完成他预期的步骤,把强制的作品转变为他自由选择的作品,把自然的必然性提高到道德的必然性。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这家伙,感觉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看人类社会的侦探。

他觉得人在现代社会里过得很分裂,就像一个被硬扯成两半的玩偶。

一边是感性的需求,一边是理性的规范,这俩家伙天天在我们身体里掐架,搞得我们很疲惫。

他提出审美教育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他掏出了一个魔法棒。

他说审美能把这感性和理性给调和起来,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

比如说,当我们看一幅特别美的画或者听一首超动听的音乐时,我们不会去想什么逻辑不逻辑,也不会只是单纯地被感官刺激,而是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很和谐的状态里。

这种状态下,我们好像能找到那个丢失的、完整的自己。

书里那些关于美的论述也特别有趣。

他不是简单地说什么东西好看就是美,而是从人的心灵、社会的发展这些大的方面去聊美。

就像美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蛋漂亮或者衣服好看,而是一种能让我们的灵魂打哆嗦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看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比如在山顶看日出的时候,那种震撼的美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色彩和光线,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动和敬畏。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地方就像在走迷宫,那些哲学性的论述就像一道道关卡。

但是当你慢慢捋顺了他的思路,就会有一种“哇,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就像你在森林里迷路了很久,突然找到了出口,看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一样。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

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

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现代性感性美育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

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开篇就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这一点真的特别戳中我。

你看现在,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地为各种东西奔波,很多时候都不是在做真正让自己开心或者有意义的事儿,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

就像我们为了赚钱,去做那些重复又枯燥的工作,慢慢地都快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喜好。

席勒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毛病,把人给分裂了,理性和感性各走各的路,这哪行呢?
然后他就提出审美教育这个“救星”。

我当时就想,审美教育?这玩意儿有这么神奇吗?但越读下去越觉得有点道理。

审美教育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感性和美好的部分。

比如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或者听一首音乐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馆看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久,那一瞬间,我感觉心里特别宁静,那些平时的烦恼都消失了。

这大概就是席勒说的审美体验吧,它能让我们从日常的琐碎和功利中暂时解脱出来。

席勒还说,通过审美教育,人能够走向自由。

这自由可不是说想干啥就干啥的那种任性,而是一种内心的自由。

以前我觉得自由就是不受约束,但现在我觉得他说得对,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和谐。

当我们接受了审美教育,我们的理性和感性不再打架,而是手拉手一起跳舞。

这样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让我有点头疼的地方。

席勒的论述有时候真的太哲学化了,那些复杂的句子和概念,就像一道道谜题。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但也许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吧,它就像一个宝藏,虽然挖掘起来有点费劲,但里面的宝贝可不少。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美育书简》探讨了美与教育的关系,强调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席勒的观点出发,探讨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人的完善”、“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人类的社会兴盛”等概念。

他认为,美是自由的产物,而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完善的手段。

艺术教育在席勒看来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更是为了使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感性与理性的完全发展,以实现人的整体发展。

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席勒认为,感性和理性是人的两大基本能力,都是人的固有属性和特质。

感性是人类情感、直觉和创造力的表现,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推理和逻辑的表现。

艺术教育应当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在审美活动中感悟世界的美好,同时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深度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席勒认为,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完善的标志。

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增强情感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其更加细腻地领会和理解艺术作品,增强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勇敢和坚定。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席勒看来,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整体的人,而非只是专业的艺术家。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社会的文化和艺术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和创新力。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1. 引言1.1 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作品《美育书简》是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强调了感性和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能力。

感性使人们能够感受和体验世界,而理性则帮助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

艺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既能够发挥想象力和情感,又能够运用逻辑和分析能力。

席勒还提出了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和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良好道德观念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

席勒的《美育书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教育与人性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更有思想、更有情感、更有人文素养的人。

2. 正文2.1 美育书简的作者以及其作品背景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文论家,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诗歌《歌颂善良》,戏剧《劳伦斯·塞格尔》和《例如:麦克贝思》等。

他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美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探讨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教育中的平衡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感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还要培养他们的理性,让他们能够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内涵。

席勒的作品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他成长的年代,德国正处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时期,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

以席勒的《美育书简》谈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全面发展【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席勒的《美育书简》,探讨了感性与理性并重在艺术教育与人性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更能让他们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取得平衡。

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促进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全面发展意味着整体教育的观念,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挑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应对。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寻找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可以推动人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结论指出,感性与理性并重是艺术教育促进人性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保持平衡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关键词】席勒, 美育书简, 感性, 理性, 艺术教育, 人性发展, 全面发展, 实践, 挑战, 应对,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哲学家,也是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美育书简》是一部探讨美的本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书中,席勒着重强调了感性与理性并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并存的方式,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学习,更是一种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感性能力往往被忽视,大脑的逻辑思维更容易受到重视。

正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发展,才能使人在审美和创造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席勒的《美育书简》,探讨感性与理性并重的重要性,探讨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影响,探讨全面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将探讨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法。

席勒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教育与人性发展的领域,让我们一同开始这段探索之旅。

2. 正文2.1 席勒的《美育书简》简介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美学家席勒所著的一部关于美育的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美术教育的探讨,提出了一种以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艺术应该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席勒一上来就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像在告诉我们,你可别小瞧了审美这件事,它可不是只关乎你觉得一幅画好不好看,或者一首歌好不好听这么简单。

在他眼里,审美教育简直就是拯救人类的一剂良方。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人都分裂了,物质和精神像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冤家,人们在机械的生活里忙碌,丢掉了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里,大家也都像一个个小齿轮,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里转啊转,忙忙碌碌地追求着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心灵却越来越干涸。

审美教育就像是一股清泉,能浇灌这片干涸的心灵之地。

席勒说要通过审美来达到自由。

这自由可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那种任性自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就好比你看一场动人的电影时,你沉浸在故事里,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和束缚,你的灵魂得到了片刻的解脱。

这种解脱多了,你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由。

我想这就是他说的审美能带给我们的力量吧。

不过呢,席勒的论述有时候也让我觉得有点像在云端漫步,不太接地气。

他那些高深的哲学思考,弯弯绕绕的逻辑,让我读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挠挠头,再读几遍。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座山峰,虽然攀登起来有点费劲,但当你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小山头的时候,看到的风景也是超级美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自己看待周围的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走在街上,可能只看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现在却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街边的小花园、建筑的线条、路人的穿着打扮,然后思考这里面的审美趣味。

我想这就是席勒审美教育在我身上起的一点小作用吧,它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也让我意识到审美对我们的人性和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这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看到的世界更加五彩斑斓了。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觉得很有意思呢!
书里说审美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就像我们看到一幅漂亮的画,心里会觉得很开心很舒服。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特别美,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

还有音乐,好听的歌能让我们陶醉。

像我听了一首欢快的儿歌,就忍不住跟着唱起来,整个人都变得很快乐。

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要多去发觉美,感受美,让自己变得更棒!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那本《审美教育书简》,有好多想法想和你们分享。

这本书让我知道,美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这就是美呀。

还有跳舞的时候,优美的动作也是一种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姐姐在舞台上弹钢琴,她的样子可美啦,音乐也特别好听。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审美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更快乐。

以后我要多多发觉身边的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这人可真有意思,他把审美教育这件事说得头头是道。

以前我觉得审美嘛,就是看东西好不好看,穿衣服有没有品之类的小事。

但席勒告诉我,审美教育那可是能拯救世界的大事!这可把我惊到了,就像有人告诉我,每天吃的小零食能改变宇宙命运一样。

他说现代社会把人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不是完整的人了。

就像一个机器人,各个零件都散架了,只忙着做这个做那个,完全没了灵魂。

这时候审美教育就像一把超级胶水,能把人重新粘合成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我就想啊,现在的我们可不就是这样吗?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像个赚钱机器,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都快忘了自己还有颗感受美的心。

席勒在书里提到,通过审美,我们能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

这自由可不是说想干啥就干啥的那种任性,而是心灵上的解脱。

比如说,我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那一瞬间我就从日常的烦恼里跳出来了。

就像孙悟空跳出了如来佛的手掌心,暂时摆脱了那些琐碎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

在美的世界里,我不需要去算计,不需要去争名夺利,只要静静地享受就好。

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吃到了一口超级冰爽的冰淇淋。

不过呢,席勒的理论也有点像那种很高深的武功秘籍,看着厉害,但是想要真正练会可不容易。

他讲的那些哲学性的东西,有时候让我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一点点。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个宝藏,越挖越有东西。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席勒一上来就跟我大谈特谈审美这个高大上的东西。

以前我觉得审美嘛,不就是看看啥东西好看,啥东西不好看,但是席勒告诉我,我这想法太天真了。

审美这事儿可关系到人类的自由、人性的完善呢!就好像审美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通往人类更高境界的大门。

书里那些复杂的理论,一开始真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但是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席勒在我面前手舞足蹈地解释。

他说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俩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老是在我们身体里打架。

感性冲动让我们沉迷于各种感官享受,理性冲动呢又老是想把我们变成超级理性的机器人。

而审美冲动呢,就像是个和事佬,能把这俩冲动调和得服服帖帖。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就特别放纵自己吃喝玩乐,这就是感性冲动占了上风;有时候又过于理智,变得像个木头人,这就是理性冲动太猛了。

要是能达到席勒说的那种审美状态,那生活岂不是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完美了?还有他提到的游戏冲动,这可把我惊到了。

他说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

我一开始想,这不是开玩笑嘛,玩游戏就能成为完整的人了?但仔细想想,他说的游戏可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打打杀杀的电子游戏或者小孩子过家家。

他说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能把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起来。

这就好比那些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既有丰富的情感在流动,又有理性的构思在掌控大局,这就是一种游戏状态啊。

席勒在书里老是把古希腊拿出来说事儿。

他说古希腊人就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典范。

古希腊人又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又充满理性智慧,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被各种现代文明的东西束缚着,有时候连静下心来欣赏一朵花的美都做不到。

读完这书,我都有点向往古希腊人的生活了,感觉他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仙境里。

我也有跟席勒想抬杠的时候。

他的这些理论听起来很美好,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完全实现吗?现在的社会这么复杂,大家都忙忙碌碌地为了生存奔波,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追求这种审美境界呢?但是呢,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些想法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角落。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一开始,我被席勒那股子认真劲儿给镇住了。

他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试图在审美这个神秘的领域里挖掘出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他大谈特谈美和人性的关系,让我感觉美这个东西突然变得很沉重,但又超级重要。

他说审美能让人性变得完整,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有趣。

就好比我们平时看到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干或者只懂得玩乐的人,好像缺了点什么。

按照席勒的说法,审美就像是一种魔法调料,能把人的感性和理性搅拌得恰到好处。

比如说,一个只知道理性计算的人,如果接触了艺术,感受到了美,他可能就不会那么无趣和刻板了;而一个过于感性、情绪化的人,在审美体验中也能学会思考,变得更加沉稳。

这就像是把一个跷跷板的两边调整平衡,美在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

席勒有时候也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他的论述就像一团精致的毛线球,线与线之间缠得密密麻麻。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刚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了一点,下一段又把我拉到了另一个方向。

我就想,老哥,咱能不能说得简单点?但是后来我又觉得,也许正是这种复杂才显示出这个话题的深度。

就像一颗包着硬壳的坚果,你得费点劲儿才能吃到里面的果仁。

在他的书里,还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我看艺术,就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

但席勒让我意识到,艺术背后藏着人类对完美、对自由的追求。

一幅画、一首音乐,它们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色彩和声音的组合,更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呐喊。

艺术家们通过创造美,其实是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建造一座座高楼大厦。

而且,我从这本书里还感觉到席勒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期望。

他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改善社会的状况。

在他那个时代,可能社会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而他觉得审美就是一味良药。

我就想象着他像一个老中医,拿着审美这个药方,试图给社会这个病人治病。

虽然我不知道这药方在当时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但这种想法真的很有抱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这人吧,他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简直超乎想象。

在他眼里,审美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重要的大门。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人很容易变得碎片化,一会儿是个工作机器,一会儿又在各种社会关系里被扯来扯去,都快找不到自己完整的模样了。

但是审美教育呢,就像一个超级裁缝,能把这些碎片化的我们重新缝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体。

我就想啊,生活里不就是这样嘛。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被各种事情推着走。

就像我自己,每天上班忙得像个陀螺,对着电脑噼里啪啦敲键盘,处理各种数据和文件,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人了。

回到家呢,又被各种家庭琐事缠绕,感觉灵魂都被抽空了。

这时候要是能有点审美体验,就像看一幅美丽的画,或者听一首动人的音乐,那感觉就像是给疲惫的自己来了一场精神按摩。

而且啊,席勒说的审美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很重要。

一个充满审美的社会,就像一个大家都彬彬有礼、互相尊重的大家庭。

每个人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和包容别人,那社会矛盾不就少多了嘛。

可现实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争吵和矛盾,大家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横冲直撞,要是都能有点审美修养,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不过读这本书也有烦恼的时候。

席勒的论述有时候太高大上了,那些哲学性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就像一道道高墙,得费好大劲儿才能翻过去。

有时候读着读着,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看天书。

但是一旦理解了一点,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过了一个很难的关卡一样。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审美书简读后感
席勒老强调审美教育这事儿,我就寻思,审美不就是看看好看的画、听听好听的音乐嘛,咋还整出个教育来了呢?但越读越觉得,这可不像我想得那么简单。

他说审美可以把人从自然状态拉到道德状态,就像是给人开了个挂,让人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个超级舒服的平衡点。

我印象特深的是他对游戏冲动的说法。

这游戏冲动可不像咱平常说的打游戏那种玩闹,它是一种特别高级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既不受感性欲望的完全摆布,也不会被理性法则压得死死的。

就好比是一场超级和谐的舞蹈,感性和理性手拉手一起在你的灵魂里欢快地跳动。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一直处在这种游戏冲动的状态里,那不得活得超级潇洒,看啥都顺眼,干啥都带劲。

还有啊,席勒讲的美。

他说美不是什么外在的装饰品,而是一种能够把人内心深处的各种力量都调动起来的神奇力量。

这让我想到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不管是一幅画、一首歌还是一部电影,它们可不仅仅是好看或者好听,而是能在某个瞬间戳中你的内心,让你感觉到自己好像和整个世界都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不过读的时候也有点小烦恼,席勒有时候讲得太高大上了,那些弯弯绕绕的哲学词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时不时地跳出来捣乱,让我读得晕头转向。

但正是这种感觉,又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虽然路上有荆棘,但每搞懂一点就特别有成就感。

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小编整理]

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小编整理]

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小编整理]第一篇: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有感【摘要】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来进行阐述,企图通过这样的论述能使社会重新审视这部经典著作,使人们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受到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格和谐引言: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

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

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

”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

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篇一:《美育书简》读后感】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审美心理学课程主讲人:潘智彪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系别: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陈国芳学号081011009 指导老师:潘智彪二0一0年十二月浅谈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摘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

“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

本文就其本身出发,谈谈笔者的理解。

【关键字】游戏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美一、引言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

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二、游戏冲动的源头席勒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分裂的人都有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另一种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

这两种冲动在现代人身上是相互矛盾的、完全对立的,对人性都带有强制性(分别为物质的强制和道德的强制)。

只有消除它们的对立,调解它们的矛盾,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

2.1 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下,以人作为基本的寄托,要求不断的变化。

“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表象”[1],人是纯自然法则支配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他用牢固的锁链把向高处奋进的精神固定在物质世界中,把无限漫游的精神束缚在现实界限之内。

形式冲动则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则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

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

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现代性感性美育
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
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
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

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

只有这第三种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占据优势,才能完成对国家的改造。

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能保障道德原则的持久。

在人格方面,席勒认为,片面的道德评价会抹杀理性与自然地差别。

他强调,教育必须保护每个人独特个性和人格,把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每个人则为个体,不是要每个人去适应国家,而是要让国家的政策或手段更好的亲近个体,因此必须爱护独特个性与人格。

他还指出,我们要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朋友,因为你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保护了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然地专横,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发展。

正如国家与人民,国家只有尊重个体,满足个体自由合理的发展,这样的民族,可以使每个人的性格得以更加的完整,同时国家也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

对时代劣根性的批判
由于当时处于启蒙运动的潮流之中,在人类前进的脚步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人们长期的思想麻痹,掌握真理的还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下层阶级人群,他们在狂热的时代潮流面前表现出来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出现了很多不遵守社会秩序,只想满足自身欲望的现象。

而一些有教养的阶级,则表现出令人作呕的懒散和性格腐化的现象。

人们变得放纵,上流阶层炫耀自己的知性,是的社会风气混乱。

席勒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根源是文化问题。

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考虑,充满了傲慢与自足,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找到一个使自己逃脱困境的方法,没有从社会大整体去考虑。

他高度赞扬了希腊城邦,他们每个人享受独立,但在需要时可以变为一个整体,他认为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的脱节,努力和报仇的脱节,会使人们在整体中被割裂成短片,所以要努力改善文化与现实重重脱节的现象,使社会重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席勒认为理性与感性精神是两个极端,若片面强调理性,则感性就不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

人总是要把一切内在于自身的东西变成外在的,使人们自身必然的东西成为现实。

只有感性与理性这两种相反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愿望。

要发展人的多种素质,就要使它们相互对立,就如同我们学习某项技能,要先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到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不二途径。

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迫切的要求,必须培养起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构建起幸福的整个大厦。

艺术的清泉与审美鉴赏力
艺术是永远无法伪造的,没有什么比科学和艺术更忠于时代精神。

但是艺术不应该被时代所束缚,相反,他是为了净化时代而产生的,他需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同时他还必须拥有教育和警醒的作用,作为指引人性的灯塔。

艺术家要如何在堕落的时代中得以保存自己呢,一个人只有抛弃自己的私欲,摆脱虚荣,以一颗纯洁的心来对待艺术,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艺术。

关于审美趣味,席勒认为,不能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去指责别人审美的低下,这样会使他们对你感到畏惧,并且会排斥你要告诉他们的东西。

那么怎样使人们接受并赞同真正的审美观呢,席勒指出应该以一种闲散的态度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他们的享乐中驱散任性、轻浮和粗俗,在潜移默化中显示真正的美,这样就能把高贵,伟大的精神传播出去。

一味的批评和攻击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只有获得了真正对美的鉴赏力,人们才可以由内心得到真正的升华,表现出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和思想的自由以及行为的庄重,而没有获得真正审美态度的人却是粗野与冷酷的。

一个民族,只有审美文化高度发展,才能够真正得到繁荣,人们的习俗和行为都将是优雅与率真的,被世人所赞美。

审美外观与游戏冲动
在探究他的审美思想之前,我想就他对美的概念做一下解释,席勒认为美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概念,是需要通过感性的实践得出来的,对于寻求美,不要停留在概念的区域,而要亲自在实践中寻找,得到真正的美。

由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相互作用和这两种对了立原则的结合中,席勒既看出了人性完美化的途径,也看出了美的产生,任性的完美在于这种物质显示的实在性与理性秩序的形式性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受动与人的自由的统一。

这也正是美的最高理想,席勒将这两种冲动的结合称为游戏冲动。

所谓游戏冲动,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舒服和道德必然性的强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席勒认为,人对外观的喜悦和对装饰的爱好,是人得以区别于动物而达到人性的一种标志。

人经常会产生需求,只有需求得到满足时,想象力才能够发挥出来,同时这也是人具有内在自由的证明,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力量。

因此他把审美外观看做是一种自由的形
式。

在本书中,席勒指出,美是自由的形式。

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既要保护感性冲动又要坚持理性冲动。

他的美育思想是以实现人的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才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他所说的自由,是任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育就是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使人性达到完整,使人由必然王国,经过审美王国,进入道德的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席勒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主张用审美的文艺的途径建立一个理想的审美的王国,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措施。

以上是我在读完《美育书简》一书后,一些浅薄的观点,我也学到了很多,相信对以后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