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湖南农业大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湖南农业大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复习

!注意:由于考查的题目数量较多,考查面较广,本资料对于部分考点只起提示作用,需要结合教材,另外,考试可能涉及资料以外的知识点。

1.微生物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比面值)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2.微生物概念:是指所有是一个群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分化较简单的多细胞或者非细胞结构,必须借助与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够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3.微生物简史

分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时间约8000年前

~1676年

1676~1861 1861~1897 1897~1953 1953~至今实质朦胧阶段形态描述阶段生理水平研究生化水平研究分子生物学水平

开创者各国劳动人民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先驱

巴斯德——微

生物学奠基人

科赫——细菌

学奠基人

E.Büchner——

生物化学奠基

J.Waston和F.Crick

——分子生物学

奠基人

特点未见细菌等微

生物个体;凭

实践经验利用

微生物的有益

活动

自制显微镜观

察细菌等微生

物个体;对其形

态进行描述

建立微生物学;

创立微生物研

究方法;运用

“实践-理论-实

践”的研究方

法;建立应用性

分支学科;寻找

人类和动物病

原菌

对无细胞酵母

菌“酒化酶”进

行研究;发现微

生物代谢统一

性;形成普通微

生物学;寻找微

生物有益代谢

产物;青霉素发

用分子生物学理

论和现代研究方

法揭示微生物生

命活动规律;向

发酵工程过渡;

大量分支学科飞

速发展;微生物

基因组的研究促

进了生物信息学

4.真细菌常见的形状有,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旋形(螺旋菌)。

5.细菌一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内含物,间体,核区;特殊结构有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糖被等等。

6.科赫法则的内容

a 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b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c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d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7.肽聚糖结构

包括三部分: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薄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四肽尾(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衔接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依次为L-Ala,D-Glu,L-Lys,D-Ala);肽桥(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的作用,通常是连接前一个四肽尾的最后一个氨基酸和后一个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而形成的肽链)。

N-乙酰胞壁酸

N-乙酰葡糖胺

四肽尾

8.磷壁酸是G+菌特有的细胞壁成分,它的生理功能有:

1.通过分子上的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Ca2+等二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2.贮藏元素;

3.调节细胞自溶素活力,防止细胞自溶死亡;

4.作为噬菌体特异性吸附受体;

5.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定菌种;

6.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有抗补体的作用。

9. G- 的肽聚糖基本和G+菌基本相同,其差别在于:

1.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不是L-Lys,而是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

2.没有特殊的肽桥,前后两单体仅通过其中一个四肽尾的第三个DAP和另一个四肽尾的最后一个D-Ala相连,中间没有肽桥,所以交联成的共价键机械强度不好。

10. 脂多糖作为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其功能有:

类脂A是G-菌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其负电荷可以吸附二价阳离子,提升它们在细胞表面的浓度;

使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呈现多样性;

吸附噬菌体;

选择性吸收功能。

11.古生菌细胞壁中含有假肽聚糖,其结构与肽聚糖类似,但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连接的,并且肽尾只有三个氨基酸L-Glu,L-Ala,L-Lys3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仅由一个L-Glu组成。

12. L型细菌:专指稳定型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者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其特点有: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

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小菌落。)13. 革兰氏染色机制

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细胞壁以内能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复杂致密,故脱色剂乙醇(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减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而交联度差,遇脱色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碘和结晶紫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能够呈现红色。

14. 细胞内含物质细胞内一些不同化学成分积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质,主要包括:

A.聚-β- 羟丁酸:碳源,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有贮藏能量,可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异染粒:化学本质为无机偏磷酸的高聚合物,贮藏磷元素和能量,降低渗透压;

B.磁小体

一种纳米级,高纯度,高均匀有独特结构的链状单磁畴磁晶体,形状为平截八面体,平行六面体,六棱柱等,成分为Fe3O4,具有导向功能,借助鞭毛引导细菌游到有利的环境中。

C.羧酶体

多角形内含物,其中含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D.气泡

有调节相对密度,使其漂浮在最是水层中的作用。

E.硫粒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

F.淀粉粒,糖元粒

G. 藻青素

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同时还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

放线菌菌落特点和形态结构:

形态上由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组成

菌落特点为:小型,干燥,不透明,表面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薄层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颜色正反面不一致,以及在菌落周围边缘的琼脂平面有变形的现象。

1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其中固定于细胞壁而层次较厚的称为荚膜,含水量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以后可以在光镜下观察。

1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17.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18.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19.菌苔: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表面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21.鞭毛由基体,钩形鞘,鞭毛丝三部分组成。

22.枝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最小型原核生物。

23.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转型能量寄生的小型G-型原核生物。

24.间体:它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期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25. 霉菌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假根:是Rhizopus (根霉属)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匍匐菌丝:毛霉目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称为匍匐菌丝,每隔一段可以长出深入培养基的假根,和深入空间的孢囊梗。

附着胞:寄生于植物的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会发生膨大,分泌黏状物,借以牢固地黏附在宿主的表面,此为附着胞。

附着枝: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体上,此即附着枝。

菌核:是一种形状、大小不一的休眠菌丝组织,在不良外界条件下,可保存数年生命力。菌索:菌索一般由菌伞等产生,为白色根状菌丝组织,功能为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菌环和菌网:捕虫菌目和一些半知菌会分化成圈环或网状的特化结构

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

(主要是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者上面可产生无性或者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简单子实体:Aspergillus(曲霉属)或Penicillium(青霉属):分生孢子头

Rhizopus(根霉属)或Mucor(毛霉属):孢子囊

有性孢子——担子菌的担子

复杂子实体: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子囊果。

26.青霉和曲霉的分生孢子头结构:

青霉分生孢子头曲霉分生孢子头

27.真菌孢子

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28.菌丝类型

真菌菌丝可以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29.酵母菌的生活史:

营养体能以单倍体也能以二倍体

形式存在

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

1.子囊孢子在合适条件下发芽产

生单倍体营养细胞

2.单倍体营养细胞不断进行出芽

繁殖

3.两个性别不同的营养细胞彼此结合,发生核配形成二倍体营养细

4.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

而不断进行出芽繁殖

5.(在以醋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同时缺乏氮源等)特定条件下二倍体转变为子囊,细胞核分离生

成四个子囊孢子

6.子囊经自然或者人工破壁可释

放其中的子囊孢子。

1.单倍体营养细胞借裂殖方式进

行无性繁殖

2.两个不同性别的营养细胞接触

后形成接合管发生质配与核配,连

为一体

3.二倍体的核分裂3次(一次减

数,两次有丝)

4.形成有8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

5.子囊破裂,释放子囊孢子

1.两个不同性别的单倍体子囊孢

子在孢子囊内成对接合,发生质配

与核配

2.接合后的二倍体细胞萌发,穿破

子囊壁

3.二倍体的营养细胞可独立生活,

通过芽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4.在二倍体营养细胞内的核发生

减数分裂,形成子囊,内含4个单

倍体子囊孢子

30.锁状联合: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接合后,形成喙状突起而联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不断向前,最后形成的封闭的类似锁状的结构。

31.半知菌:半知菌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或有性阶段未发现的真菌。它们当中大多属于子囊菌,有些属于担子菌。

32.病毒的群体形态:

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斑;

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枯斑。

33.病毒核髓(?)

34.病毒概念: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有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35.病毒衣壳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36.亚病毒种类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37.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一般仅由裸露的RNA组成。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有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38.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之为前噬菌体。

39.温和噬菌体:一类感染宿主细菌后不引起细菌裂解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即可以形成溶源菌的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期内能连续完成噬菌体繁殖使宿主裂解的噬菌体叫烈性噬菌体。

40.溶源现象:噬菌体侵入宿主后,由于前者的基因能够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就是溶原现象。

41.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潜伏期(隐晦期和胞内积累期):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直到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的一段时间

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平稳期:宿主细胞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的时期。

42.噬菌体繁殖的五个阶段。

A.吸附:噬菌体与其相应的特异宿主碰撞,尾丝尖端与宿主表面的特意受体接触,卷紧的尾丝散开,随即附着在受体上,突刺基板随之固定在细胞表面。

B.侵入: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核酸迅速注入细胞内,蛋白质躯壳留在细胞外。

C.增值:噬菌体利用宿主的环境进行自身核算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D.成熟:把各种部件进行自装配,形成完整噬菌体。

E.裂解(释放):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

43.微生物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能源氢供体基本碳源实例

光能自养型光无机物CO2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光能异养型光有机物CO2及简单有机物红螺菌科的细菌

化能自养型无机物无机物CO2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

菌,硫磺细菌

化能异养型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绝大多数原核生物,全部真菌和原生

动物

44.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特点

单纯扩散促进(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无载体;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小分子,非电离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运送,不消耗能量,可运送O2,CO2,乙醇,甘油等等,缺乏浓缩和选择能力,不是主要跨膜运输

方式有底物特异的载体蛋白,

不消耗能量,运送持续到

膜内外某物质的浓度相

等时刻,方向可逆

需要能量,同时需要特异

性载体蛋白构象变化实

现运输,可以你逆浓度梯

度运送营养物质,长运送

的物质有无机离子,有机

离子和一些糖类

需要能量,需要特异性载

体蛋白,溶质运送前后会

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45.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得到富集的功能。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够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46.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47.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

分为四个阶段: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延滞期:生长速率常数为零;

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温度,抗生素等反应敏感。

指数期: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最短;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具体各部分成分十分均匀;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稳定期: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新繁殖的细胞数和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

稳定期是微生物最活跃的时期

衰亡期: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速率常数R为负值,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有的微生物因蛋白酶水解活力的增强而发生自溶现象,有的微生物可以合成对人类有益的此生代谢产物,芽孢释放等等。

48.穿刺培养的意义。

是将接种针深插固体培养基中进行接种以培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用于厌氧性或兼性厌氧性细菌的培养。在厚的软琼脂层中进行穿刺培养,可根据细菌自穿刺部位的扩散状况来了解细菌的运动性能。

49.调节培养基pH的具体方法。

为了避免局部过酸过碱,应缓慢加入NaOH(若要降低pH值用盐酸,升高为NaOH)溶液,要边滴加边搅拌溶液,然后用pH试纸检测其pH值,直到调节到目标范围,如果超过可以用相应的酸或碱回调。也可以先取一定量培养液于相应试管,然后逐滴加入NaOH(或盐酸)溶液,pH试纸测定到目标范围,然后按照培养液的体积换算成要取的NaOH(或盐酸)溶液体积,然后均匀混合,之后再检测pH值,进一步调整。

50.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可以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脱水培养基。

51.发酵: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52.呼吸:底物按照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所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的过程。

53.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的特点

循环式

电子传递属于循环方式,,在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上逐出,通过类似呼吸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产生了ATP;

产能(ATP)与产还原力[H]分别进行;

还原力来自H2S等无机氢供体;

不产生氧气;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电子的传递是非循环式;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有PSⅠ和PSⅡ两个光合系统,PSⅠ含叶绿素a,反应中心的吸收光波为P700,有利于红光吸收,PSⅡ含有叶绿素b,反应中心的吸收光波为P680,有利于蓝光吸收;

反应中可同时产生ATP(PSⅡ),还原力[H](PSⅠ)和氧气(PSⅡ);

还原力NADPH2中的[H]来自H2O分子的光解产物H+和电子。

54.厌氧菌:是一类不能在空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而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

55.兼性厌氧菌:是一类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为主,也可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56.石炭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相同效果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

57.抗代谢(药)物:又称为代谢拮抗物或者代谢类似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类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58.连续培养的方式

恒浊培养: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助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的速度,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物的方法。

恒化培养:是一种使培养液流速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方法。

59.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60.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

61.衰退:是指某纯种微生物群体中的个别个体由于发生自发突变,使该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衰退性的质变或者量变的现象。

62.复壮:狭义复壮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狭义的复壮指的是在菌种典型特征或者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变个体。

63.土壤是微生物“大本营”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64.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

氨化作用: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固氮作用:分子氮经自然界的固氮生物(如各种固氮菌)固氮酶的催化而转化成氨的过程。

65.极端环境微生物:凡依赖于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根际微生物:指生活在根系临近土壤,依赖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正常菌群。

66.拮抗:又称抗生,是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他们的一种相互关系。如青霉菌产青霉素抑制葡萄球菌。

67.四大循环中微生物扮演的角色。(四选一)

A.碳循环:

光合作用:参与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和水体中的CO2合成为有机碳化物。特别是在大多数水生环境中,主要的光合生物是微生物,在有氧区域以蓝细菌和藻类占优势;而在无氧区域则以光合细菌占优势。

分解作用:自然界有机碳化物的分解,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陆地和水域的有氧条件中,通

过好氧微生物分解被彻底氧化为CO2;在无氧条件中,通过厌氧微生物发酵被不完全氧化成有要酸、甲烷、氢和CO2。

B.氮循环:

生物固氮:将大气中的氮气态氮素转化为氨态氮素。

硝化作用:把氨态氮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盐被生物体还原成铵盐并进一步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过程。

氨化作用: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过程。

铵盐同化作用:以铵盐为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含氮物。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离子充作呼吸链末端的电子受体而被还原为亚硝酸的作用。反硝化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

亚硝酸氨化作用:指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氨转变为氨的作用。

C.硫素循环:

(1)分解作用: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中的有机硫化物,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硫酸盐、H2S等)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2)同化作用:微生物利用硫酸盐和H2S,组成本身细胞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细菌、放线菌、真菌中都有能利用硫酸盐作为硫源的种类。仅少数微生物同化H2S。

(3)无机硫的氧化作用:无机硫的氧化作用是微生物氧化硫化氢、元素S或FeS等生成硫酸盐的过程。主要是硫细菌。

(4)无机硫的还原作用:无机硫化物的还原作用是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硫酸盐还原成H2S 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是硫酸盐还原细菌。(脱硫弧菌属、脱硫肠状菌属)

D.磷素循环:

有机磷化物的分解:生物体中的有机磷化物进入土壤后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合成最后主要以植酸盐,核酸及其衍生物和磷脂3种形式存在,他们经各种腐生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可溶性无机磷化物。

不溶性无机磷的转化:Ca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磷酸三钙,磷石灰等微溶形式存在,而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可以使磷酸三钙转变成可溶的磷酸一钙(注:磷酸一钙其实就是磷酸二氢钙,分子式为Ca(H2PO4)2·2H2O )

有效磷微生物固定:指微生物的对各种来源的无机磷转为有机磷的同化作用,包括土壤中的人工磷肥,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中的磷元素等等。

68.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69.典型的共生例子是地衣,菌藻共生型地衣是真菌和绿藻的共生体,菌菌共生型是真菌与蓝细菌共生体。他们之中的蓝藻或者绿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而真菌则以其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从而为藻类或者蓝细菌提供矿质元素。

70.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大致规律。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71.空气中为什么不存在原生微生物区系?

不含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而且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不适宜于微生物生长。

72.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非正常聚居部位或者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比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表面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脆弱拟杆菌,艰难梭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73.拉丁文。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青霉属Penicillium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根霉属Rhizopus

毛霉属Mucor

根瘤菌Rhizobium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

蛭弧菌属Bdellovibrio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尿素微球菌(拉丁文未找到,应该和英文Micrococcus ureae形似)

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大孢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octosporus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乳酸链球菌Lactococcus Schleifer

盐杆菌属Halobacterium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74.实验设计题

(此处给出模板,由于实际考题可能会改变对选育菌种的要求,所以大致的思路和框架按照以下的例子来即可。)

请设计一套方法筛选可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

答:1.培养基配置,配置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

2.取样,选择纤维素含量较丰富的土壤取样;

3.土壤悬浮液制备:称取10g土样,于90mL带有适量玻璃珠的无菌水中,震荡10~15min;

4.将土壤悬浮液置于80℃热水中,恒温水浴10~15min;

5.稀释:利用十倍稀释法,稀释到适当稀释度;

6.接种:用最后3个不同的稀释度稀释液0.1mL与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中央涂布均匀;

7.培养: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至长出菌落

8.分离纯化:用接种环挑取菌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划线分离纯化,直到菌体在镜检下有一致的形态为止;

9.将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和无任何C源的培养基上,如果能够生长则判定为化能自养型的菌种,而在前者能生长后者不能生长的基本可以确定为可以利用纤维素的目标菌种。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生工10-2班姓名:杨闽学号:201042145230课程论文题目:《企业家论坛心得与体会》

课程名称:企业家论坛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腔称髓腔,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口、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椎间盘:连接上、下椎体之间的软骨垫(第1、2颈椎间除外)称椎间盘。它由周围部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后部的髓核以及上下两表面的软骨板构成。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节律性地产生并传导冲动的一个系统。 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独立,而又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关节。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骨单位:骨单位(osteon)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突触: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真肋:第1-7对肋借助软骨与胸骨构成关节称为真肋 假肋:第8-10对肋接前端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左右肋弓,称为假肋。 浮肋 :又称浮动弓肋11~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不与胸骨相连,故称浮肋 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淋巴: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处被吸入静脉,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返流回心房,血液这种周而复始往返不止地流动现象称为血液循环。 中央凹: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可用眼底镜窥见。 胸骨角: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房→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残留在卵泡壁的细胞和内膜细胞开始向内侵入,胞体增大,逐渐演化成黄体细胞,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同时侵入,周围仍有结缔组织的外膜包裹,这样就共同形成黄体。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微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及评分标准99b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错,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并予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01.真菌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叫做菌丝(√) 02.专性寄生菌并不局限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改正:专性寄生菌只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03.根据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通常把微生物分成高温性、中温性、低温性三 大类。(√) 04.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酸;(×) 改正: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中性或中性偏碱。 05.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生长,常在0.3-0.4V生长。(×) 改正: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才能生长,常在 0.1V生长; 06.波长200-300nm紫外光都有杀菌效能,一般以250-280nm杀菌力最强。(√) 07.碱性染料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08.设计培养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可以采用合成培养基。(×) 改正: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培养基中需加有机营养物:纤维素。

09.液体培养基稀释培养测数法,取定量稀释菌液,经培养找出临界级数,可以间接测定 样品活菌数。(√) 10.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必须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才能固定氨态氮,由固氮的共生 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的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放线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形态(A;B;C;) A.有细胞壁; B.由分支菌丝组成; C.无核仁; D.菌体无鞭毛; E.菌体中有芽孢。 12.支原体[Mycoplasma],介乎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A;B;)A.有细胞壁;B.能人工培养; C.有核仁; D.有鞭毛; E.非细胞型微生物。 13.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中,其硝化作用包括:(C;D;E;) A.硝酸还原成亚硝酸; B.硝酸还原成NH 3;C.NH 3转化成亚硝酸;D.铵盐转化成亚硝酸; E.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 14.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中,其对数生长期的特点:(A;D; E;)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2、种类繁多,数量大。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科赫:细菌学奠基人。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首创显微摄影。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共同成分:——肽聚糖。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九章:微生物控制与菌种保藏 1.灭菌:指杀死或清除杂菌和生产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方法,其结果是无菌2.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生物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无害的措施 3.防腐或抑菌: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1.煮沸消毒法。2.巴斯德消毒法。3.利用消毒剂处理。常用灭菌方法:1.加热灭菌。2.过滤灭菌。3.辐射灭菌。菌种保存和原理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2.液体石蜡保藏法。3.蒸馏水保藏法。4.载体保藏法。5.寄主保藏法。6.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十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所谓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使亲代生物特性从子代中得以延续。1. 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2.表型:指某一生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和内部特性的总和。3.遗传性变异:指生物体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4.表型改变:又称饰变,指生物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现象,但其基因结构不改变。 十二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2、种类繁多,数量大。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科赫:细菌学奠基人。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首创显微摄影。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共同成分:——肽聚糖。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九章:微生物控制与菌种保藏 1.灭菌:指杀死或清除杂菌和生产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方法,其结果是无菌2.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生物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无害的措施 3.防腐或抑菌: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1.煮沸消毒法。2.巴斯德消毒法。3.利用消毒剂处理。常用灭菌方法:1.加热灭菌。2.过滤灭菌。3.辐射灭菌。菌种保存和原理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2.液体石蜡保藏法。3.蒸馏水保藏法。4.载体保藏法。5.寄主保藏法。6.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十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所谓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使亲代生物特性从子代中得以延续。1. 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2.表型:指某一生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和内部特性的总和。3.遗传性变异:指生物体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4.表型改变:又称饰变,指生物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现象,但其基因结构不改变。 十二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B.μ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中毒性疾病是( A ) A、猩红热 B、淋巴管炎 C、丹毒 D、咽峡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BCD )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BDE )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E.菌毛 —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BCE ) A.脂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4.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 A.热原质 B.外毒素 C.抗生素 D.内毒素 E.吲哚 5.属于细菌侵袭性的物质有:( ACE ) A.荚膜 B.细菌素 C.菌毛 D.热原质 E.透明质酸 6.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那些:( ABC ) A、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基因变异 E、生长特性变异 7、以下可以用于皮肤消毒的消毒剂是:( ABC ) A、2%红汞 B、%高锰酸钾 C、70-75%乙醇 D、10-20%漂白粉 8.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革兰阳性球菌有( ABC )

微生物学考试题(1)

微生物学考试题 A卷(2014-1-16)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 2.病毒和朊病毒 3.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 4.F质粒和Ti质粒 5.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划√,错误的请在括号内划×)(10分,每小题1分) ()1.德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巧妙地用曲颈瓶试验证明细菌污染是导致食品腐败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有名的“胚种学说”或“生源论”,从而标志着微生物学学科的建立。科赫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2.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及真菌等7类。 ()3.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其肽聚糖层厚,而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肽聚糖层薄或为单层。 ()4.真菌产生的有性孢子类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5.除原生动物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饮作用摄取营养物质外,其他各大类有细胞的微生物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渗透和选择作用而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6.反硝化作用是指好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将其还成亚硝酸、NO、N2O直至N2的过程。 ()7.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固氮能力。 ()8.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是实验室中常用的高温灭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器皿及各种培养基的灭菌。 ()9.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酵母菌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10.《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真菌词典》(The Dictionary of Fungi)是微生物分类学者的常用工具书。 三、填空(请在划线上填上正确答案)(15分,每空0.5分) 1.放线菌是一类呈生长、以繁殖、 生性较强的高级原核生物。 2.真核微生物包括、和 。 3.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情况,可将培养基分成、 和三种类型的培养基。 4.对化能异养微生物而言,葡萄糖等能源物质可通过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试题A总22页第1页

微生物学教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是菌落 3.平板是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称作平板。 4.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5.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6小题12分) 旋形 试题A总22页第2页

4.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 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 产生假根是()的形态特征。 A.根霉 B.酵母菌 C.青霉 D.曲 霉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 A.蛋白质 B.肽聚糖 C.脂多糖 D.磷壁酸 3.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获得()ATP分子。 总22页第3页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修改版)

微生物学练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细胞结构与化学组成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型. 2.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器.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3.非细胞型微生物含有两种类型核酸,既含DNA,又含RNA.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病原体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白色念珠菌 D.细菌 E.病毒 2.下列病原体中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立克次体 B.衣原体 C.噬菌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3.下列病原体中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体 B.酵母菌 C.流感病毒 D.细菌 E.真菌 【X型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细菌 B.放线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新型隐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真菌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四,名词解释 1.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2.菌株(strains of bacteria)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菌的形态,其放大的最佳倍数是400倍. 2.一个芽胞发芽成无数个繁殖体. 3.细菌的中介体具有拟线粒体的功能. 4.细菌的L型是指细菌细胞膜缺陷型. 5.细菌细胞膜含有固醇类物质.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练习题 0绪论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8.普通菌毛主要与细菌的 A.运动有关 B.致病性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