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合集下载

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测量距离但又难以直接测量的情况。

这时候,巧妙地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

想象一下,有一条河流横在我们面前,我们想要知道河对岸某一点到我们所在位置的距离。

直接测量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间接得出这个距离。

首先,我们在河的这一边选定一个点 A,然后在与 A 点相对的河岸上选取一个容易到达的点 B。

接着,从 A 点出发,沿着与河岸垂直的方向走一段距离,到达点 C,并且测量出 AC 的长度。

然后,保持方向不变,继续往前走相同的长度,到达点 D。

此时,连接点 B 和点 D,并测量出 BD 的长度。

在三角形 ABC 和三角形 DBC 中,因为 BC 是公共边,AC = DC (我们刚刚走的两段相同长度的距离),且角 ACB =角 DCB = 90 度(我们是沿着与河岸垂直的方向走的),所以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直角边”(HL),可以得出三角形 ABC 全等于三角形 DBC。

由于三角形全等,所以 AB = BD。

我们测量出了 BD 的长度,也就知道了河对岸点 B 到我们最初位置 A 的距离。

再比如,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有一个旗杆,我们想要知道旗杆的高度,但是直接测量旗杆顶部到地面的距离是很困难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来解决。

找一根长度已知的直杆,比如一根 2 米长的杆子。

将这根杆子竖直立在地面上,在杆子影子的顶端标记一个点 E。

同时,测量出此时杆子影子的长度 CE。

然后,让旗杆的影子和杆子的影子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在旗杆影子的顶端标记一个点 F。

测量出旗杆影子的长度 CF。

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所以角 AEF =角 ABC = 90 度,角 AFE =角 ACB(光线照射形成的角度相同)。

在三角形 AEF 和三角形 ABC 中,因为角 AEF =角 ABC,角 AFE =角 ACB,所以三角形 AEF 相似于三角形 ABC。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2篇文章1一、什么是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是指通过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各个边长和角度,来确定两个或多个三角形之间的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测量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距离,而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特征,我们可以推导出相似三角形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计算出距离。

二、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测量距离?要进行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测量,我们需要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一个可测量的标志物体。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已知距离的标志物体作为参照。

这个标志物体可以是任何形状的物体,但是必须要有明确的测量标准。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根知道长度的杆子或测量单位已知的标尺作为参考。

步骤二:确定视角。

为了进行距离的测量,我们需要确定测量者与被测量物体之间的视角。

视角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测量结果。

步骤三:观察和记录。

通过眼睛观察被测物体和标志物体之间的角度和边长关系,并将其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将作为计算距离的依据。

步骤四:计算距离。

利用已知角度和边长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运算计算出待测物体与标志物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原理是相同的。

三、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应用领域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应用场景:1.地图测量在绘制地图时,我们需要准确测量不同地理特征之间的距离,并将其绘制到比例尺上。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一些关键标志物体之间的距离来计算出其他位置的距离。

2.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需要测量建筑物与周围地物的距离。

例如,在规划一片土地时,我们需要计算出建筑物与道路、河流等的距离。

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我们可以准确测算出各个位置之间的距离。

3.导航系统导航系统需要准确测量车辆或行人与目标地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我们可以在导航系统中引入三角测量的原理,从而提供准确的距离信息。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说明)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说明)

5.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说明)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六节,主要内容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以实际问题作为知识背景来进行探究,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具备了自主探究问题的条件,故在教法选择上,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必要时在方法上进行点拨。

本节中我以学校的孔子像为情境入手,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第二部分设计的2个例题,测量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的距离和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均为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掌握构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且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

紧接着设置了2个活动,测量窄口圆柱形瓶子的内径和孔子像底座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快地掌握构建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师生感情的交流,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交流思想感悟,完成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也是本节的亮点之一,包括1题开放型的必做题,4题选做题,并以水果名字命名,让学生选择,增加了趣味性,学生主动选择的作业,势必做得非常认真。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2. 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4.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三角形全等的理论知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2. 实例分析:学生需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如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测量距离,例如通过标志物、建筑物等形成三角形关系进行距离计算。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课堂所学知识,选择合适地点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例如在学校、家中或公园等地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4. 归纳总结: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后,需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准确表述;2. 实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3. 实践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规范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4. 归纳总结部分要求学生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测量方法和经验教训。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评价: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概念和判定条件的掌握程度;2. 实例分析评价: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的能力和准确性;3.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4. 归纳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对所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

五、作业反馈本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也需要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优秀教案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优秀教案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2.教学思考:在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测距离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3.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知识进行迁移,也就是知识的应用。

在本章前几节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基础上,本课时利用全等知识测距离。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教师讲教科书上的故事: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

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

在不能过河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

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上的某一点上。

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

提问:你相信这个故事中的测量方法能够测量出我军与碉堡的距离吗?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有不同意见时正好让学生体验战士的测量方法。

(设计说明:用真实的故事引入新课,体现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适时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

)(二)探索研讨1.情境探究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炸毁与我军阵地隔河相望的日本鬼子的碉堡,需要测出我军阵地到鬼子碉堡的距离。

由于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我八路军战士为此绞尽脑汁,这时一位聪明的八路军战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为成功炸毁碉堡立了一功。

这位聪明的八路军战士的方法如下:B战士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势,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1)学生亲自体验战士的测量方法。

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

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测量问题时,探索多种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的方法。
-掌握在实际测量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构建全等关系,从而求解未知距离。
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下册《几何》第四章“全等三角形”的4.5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掌握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SSS、SAS、ASA、AAS等全等判定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测距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原理进行距离测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几何学的实际应用。我发现,当学生们能够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他们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也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有些学生对于SSS、SAS等判定条件的理解还存在困难。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

《第四章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测距离的问题。

通过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形全等的应用展开,具体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判定条件,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 案例分析:通过课本及教辅材料提供的案例,分析并掌握如何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测距离问题。

3. 实践操作:学生需选择一个实际场景(如校园内的一段距离),利用三角形全等原理,设计并实施测量方案。

4. 记录与报告:学生需将测量过程及结果详细记录,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说明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测得距离及注意事项。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提出以下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充分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及判定条件。

2. 案例分析时,要细致阅读案例,理解并掌握其解题思路及方法。

3. 在实践操作中,要确保测量工具的准确性,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测量,并注意安全事项。

4. 记录与报告中,需详细记录测量步骤及结果,报告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5. 作业需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情况:是否充分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及判定条件。

2. 案例分析:是否能正确分析并掌握如何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测量过程是否规范,结果是否准确。

4. 记录与报告:记录是否详细,报告是否简洁明了,重点是否突出。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反馈:1.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通过测量距离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

通过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基本判定方法(如SSS、SAS、ASA、AAS等)。

2. 学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图形的计算与测量。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工具(如尺规、测角仪等)测量物体之间距离的方法。

4. 通过问题解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准确应用在解题过程中。

2.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实际操作,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3. 作业中应包含至少三道涉及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解题步骤和思路。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5.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对所做题目进行自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根据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综合评定。

2. 评价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3. 反馈方式: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同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2.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独特思路,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学习目标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知识详解1.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方法一般有延长全等法、平行全等法、垂直全等法。

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2.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距离的确定是难以直接到达的(例如测量河两岸之间的距离),而有的距离根本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例如测量敌我双方阵地之间的距离),我们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者是构造出全等的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把难以测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线段(或角)转化为易测的线段(或角)。

【典型例题】例1:如图5—104,A ,B 两点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丽想用绳子测量A 、B 间距离,但是绳不够长.你能帮她设计测量方案吗?如不能,说明困难在哪里;如果能,写出方案,并说明其中的道理.【答案】(1)先在陆地取一点可以直接到A 点和B 点的点C ;(2)连结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 ;(3)连结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 ;(4)连结DE ,并测出它的长度.∴ 如图5—105中,DE 的长度就是A 、B 间距离.理由:在△ABC 和△DCE 中12CB CE CD CA =⎧⎪∠=∠⎨⎪=⎩∴ △ABC ≌△DCE(SAS).∴ AB =DE .【解析】找到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就可以直接测量,如果没有足够长的绳子,我们在湖岸上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把AB “搬”到陆地测量,短绳子多量几次也就可以了。

例2:如图5—108,要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在O 点设桩,取OA 中点C ,取OB 中点D ,测得CD =31.4米,则.AB =__________米.【答案】62.8【解析】该题虽然有OC =CA ,OD =DB ,∠COD =∠AOB ,但不是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因此不能利用△COD 与△AOB 全等.这时可用“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线段(中位线)的长等于第三边长的一半”来解.例3:某铁路施工队在建设铁路的过程中,需要打通一座小山,设计时要测量隧道的长度.小山前面恰好是一块空地,利用这样的有利地形,测量人员是否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测量出需要开挖的隧道的长度?说明道理。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来测量实际距离。

通过作业的完成,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复习:学生需回顾并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了解不同全等条件下的三角形关系。

2. 动手实践操作:(1)绘制一系列全等的三角形图案,通过剪切和拼接的方式,直观感受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点(如校园内、家中),利用三角形全等原理,测量已知角度的两点间的距离。

学生需绘制测量示意图,并记录详细的测量步骤和结果。

3. 作业题目练习:设计一系列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复习部分:学生需自行整理笔记,总结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流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2. 动手实践操作部分:(1)图案绘制要求准确、清晰,剪切和拼接过程需保持小心谨慎,确保三角形全等的准确性。

(2)实地测量时,学生需注意安全,遵循正确的测量步骤,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和结果。

测量示意图应清晰明了,能够准确反映测量过程和结果。

3. 作业题目练习部分:学生需独立完成题目,并按照格式要求书写答案。

如有不懂之处,可查阅教材或请教老师。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对理论知识复习部分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对动手实践操作部分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三角形全等原理进行实地测量,并准确记录测量结果。

3. 对作业题目练习部分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指导和纠正。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6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说课稿)

5.6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说课稿)

课题:5.6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六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

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全等问题。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说理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等相关知识,并能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证明两对应边相等,同时也掌握了利用尺规作三角形和图案设计方法。

但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意识还未形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转化为数学模型来思考。

另外,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又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喜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1)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掌握几种构建全等三角形较常用的方法,并能说明其中的数学道理。

2.数学思考(1)在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测距离的过程中,经历多种方案设计过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3.问题解决(1)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4.情感态度(1)通过生动、有趣、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

(3)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全等来测量距离。

2.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能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可行的测量方案。

二、教学准备计算机媒体、透明圆柱形玻璃杯、刻度尺、卷尺、小铁棒、橡皮绳、尼龙绳三、教法和学法1. 教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2. 学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我们学校的孔子像有一个矩形的底座,这个矩形的边长我们都可以测量出来,但是你能直接测量出这个底座的对角线长度吗?设疑:不能用尺直接测量,那可以如何测量呢?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事件报告的证明过程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事件报告的证明过程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事件报告的证明过程x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证明,通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可以测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求出每一个角的大小,并最终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

1.2 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原理为三角形全等测距原理。

通过三角形全等测距,将测量区域划分为三角形,将其中一点作为起始点,从该点开始测量两边的距离,即可确定该角度的两条边与其相对角度的距离。

二、实验器材、工具及材料2.1 实验器材本次实验主要使用的器材为仪器站(Instrument Station),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水准仪(Level)和量角器(Theodolite)。

2.2 实验工具实验所用的工具包括水准仪杆和测距绳,水准仪杆用于测量水平距离,而测距绳则是用于测量垂直距离的。

2.3 实验材料本实验需要铅笔、纸条和尺子。

铅笔用于标出实验所需标记点的位置;纸条用于记录所测角度和距离,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尺子则用于确定垂直距离。

三、实验步骤1. 使用铅笔在实验区域画出三个标记点,标记点在到达测量点时进行标记。

2. 将水准仪调节至等高线,并测量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二个标记点的水平距离。

3. 使用量角器测量从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二个标记点之间的角度。

4. 使用测距绳测量从第二个标记点到第三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

5.重复步骤2-4,测量第二个标记点到第三个标记点的水平距离和角度。

6. 计算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三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使用测距公式:D = c/2sinA三角形腰等腰定理,D表示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三个标记点的距离,c为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二个标记点的水平距离,A为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二个标记点的角度。

7. 重复步骤6,计算第二个和第三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

8. 将所得结果进行核对,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表1 三点实验结果标记点距离(米)角度1 -2 12.3 33.2°2 -3 16.2 45.8°1 - 3 11.4从表中可以看出,最终计算出的第一个标记点到第三个标记点的距离为11.4米,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

1.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 距离
复习回顾
1、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哪些必 要条件?
(1)“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 形全等. (3)“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4)“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 形全等.
方案2: 方案3:
方 案 一
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 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 接AC并延长到D,使 CD=AC;连接BC并延长到 E,使CE=CB,连接DE并 测量出它的长度,DE的长 度就是A,B间的距离. DEC中,
A
E
C
B
D
证明:在 ABC与 AC = DC ∠ACB=∠DCE BC = EC
在战士所讲述的方法可 (1)战士所 知:战士的身高AH不变, 讲述的方法中, 战士与地面是垂直的 已知条件是什 (AH⊥BC);视角 么? A ∠HAC=∠HAB战士要测 的是敌碉堡(B)与我军阵 地(H)的距离,战士的结论 是只要按要求(如图(1)) 测得HC的长度即可.(即 BH=HC)
B(敌) H(我) C
AB = CD
B
如图,找一点D, 使AD⊥BD,延长 AD至C,使 A C D CD=AD,连结BC,解: 量BC的长即得AB 在Rt ADB与Rt CDB中 的长. BD=BD
∠ADB=∠CDB CD=AD ADB≌ CDB(SAS) 所以 BA对等角” 的理由吗?如在 ABC中,AB=AC, 那么∠B=∠C吗?请说明理由
议一议
议一议
(2)请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说明BH = CH A 的理由!
证明:在△AHB与△AHC中, ∠BAH=∠CAH AH=AH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测距离教案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测距离教案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测距离一、教学目标1.复习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半丁及性质.2.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根据三角形全等测定两点间的距离,并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能够根据三角形全等测定两点间的距离,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哪些必要条件?(1)“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二)讲授新课探究活动1.请你在下列各图中,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应该怎么画?BA C探究活动2(小组讨论)小明在上周末游览风景区时,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池塘,他想知道最远两点A、B之间的距离,但是他没有船,不能直接去测。

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他怎样才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呢?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图上画出来,并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方案,看看谁是方案更便捷.探究活动3如图,太阳光线AC与A’C’是平行的,同一时刻两根高度相同的木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一样长吗?说说你的理由?四、课堂练习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BC ,再定出BF 的垂线DE ,可以证明△EDC ≌△ABC ,得ED=AB ,因此,测得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判定△EDC ≌△ABC 的理由是( )A. SSSB. ASAC. AASD. SASB A ●●DC E F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测( )还学会了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 )几何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已有的条件和选择适当的( )测量方法越( )越准确越好.。

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测量一些难以直接到达的距离的情况。

这时候,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就可以派上大用场啦!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空旷的操场上,想要知道从你所在的位置到对面教学楼某个特定点的距离,但又不能直接走过去测量。

这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指的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对应的边和角都相等。

在数学中,我们有几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比如“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

那么,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测量距离呢?假设我们要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

我们可以在河流的一侧选择一个点 A,然后在对岸选择一个能够直接到达的点 C。

接着,从点 A 沿着与河岸垂直的方向走到另一点 B,使得 AB 的长度可以测量。

然后,连接点 C 和点 B,构成一个三角形 ABC。

接下来,在河流这一侧,另选一点 D,使得 BD = AB,再沿着与刚才相同的方向,从点 D 走到点 E,使得 DE 的长度与 AC 的长度相等。

这样,三角形 DBE 就和三角形 ABC 全等了。

因为它们的三条边分别相等(AB = BD,AC = DE,BC 是两个三角形共有的边),根据“边边边”定理,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所以,河流的宽度就等于AE 的长度,我们只需要测量出 AE 的长度,就知道了河流的宽度。

再比如,要测量一座山脚下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我们可以在山脚下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A,然后沿着水平方向走一段距离到 B 点,使得 AB 的长度可以测量。

接着,在 B 点处竖起一根标杆,然后人后退,直到在 C 点处通过标杆顶端看到山顶 D 的顶点。

这时,人的眼睛所在的位置 C、标杆顶端 B 和山顶 D 构成一个三角形 BCD。

然后,在 A 点处同样竖起一根标杆,人再后退,直到在 E 点处通过A 点的标杆顶端看到B 点的标杆顶端,此时人的眼睛所在的位置 E、A 点的标杆顶端和 B 点的标杆顶端构成一个三角形 BAE。

(完整word版)《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

(完整word版)《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的实际问题;2.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说理表达;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设计构造全等三角形测距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2.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延长全等法、垂直全等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组合作交流;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多样地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你在下列各图中,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比比看谁快!二、新课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为成功炸毁碉堡立了一功.这位聪明的八路军战士的方法如下: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1)战士所讲述的方法中,已知条件是什么?由战士所讲述的方法可知:战士的身高AH不变,战士与地面是垂直的(AH⊥BC);视角∠HAC=∠HAB,战士要测的是敌碉堡(B)与我军阵地(H)的距离,战士的结论是只要按要求(如图)测得HC的长度即可.(即BH=HC)让学生说明“战士的测量方法”,并演示了“利用战士的方法”在教室中找到了与自己距离相等的两个点(他用书本当作简易的帽檐演示了一番),并说明:这一过程中,人的身高没变、人与地面垂直没变、俯视角没变。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旨在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1. 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主要包括理论练习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一)理论练习1. 基础概念练习: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应用过程。

(二)实际操作1. 实地测量任务:要求学生选择校园内的一个场景,利用三角形全等原理,实地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

2. 制作报告:学生需将实地测量的过程和结果整理成书面报告,包括测量步骤、所使用的工具、测量结果及误差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练习部分:学生需认真完成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际操作部分:学生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测量步骤进行实地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报告需详细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3. 提交方式: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将书面报告交给老师,同时将实地测量的照片或视频(如有)一并提交,以便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

4. 作业评分:老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练习完成情况、实地测量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四、作业评价1. 过程评价:老师将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态度、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2. 结果评价:老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练习和实地测量的结果,以及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分数。

3. 反馈机制: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亮点,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老师将通过个别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辅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4.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5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4.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5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直立姿态和帽檐不动直角夹角身高不变两个全等三角形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方案解决此问题吗
4.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复习引入
1.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哪些必要条件?
(1)“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 (3)“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2、你能用所学知识说明你设计方案的理由 是什么吗?
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的点C, 连接AC并延长到D,使AC=CD,连接BC并延长到 E,使CE=CB,连接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测得 DE的长度就是A、B 间的距离. · A · · E
·
B
C
·
D
1、你能设计出其它的方案来吗?(构建全等三角形)
【规律总结】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四个步骤 (1)先定方法:即确定根据哪一判别方法构造三角形全等. (2)画草图:根据实际问题画出草图. (3)结合图形和题意确定已知条件. (4)证明说理.
巩固训练 1. 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
AB 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
(1)在引例中,“保持刚才的姿态”你是怎样理解的?
直立姿态和帽檐不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直角 ;帽檐不 (2)直立的姿态从而保证了两个三角形中的两个_____ 夹角 不变. 动,保证了视线和身体的_____ (3)要说明图中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两角,则还差一边,即
身高不变 _________.
BF的垂线DE,可以证明△EDC≌△ABC,得
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

4.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4.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24cm,CF= 3cm,则制成整个金属框架所需这种材料
的长度为( C )。 A. 51 cm B. 48 cm
C. 45 cm
D. 54 cm
解析: 因为BF = EC, 所以BF+FC = CE+FC, 即BC = EF, 所以所需材料的长度为:24×2 – 3 = 45 cm。
又因为∠B =∠E, AB = DE, 所以△ABC≌△DEF(SAS),
A. 8
C. 10
B. 9
D. 11
解析:因为O 是 AAʹ、BBʹ 的中点,所以OA= OAʹ, OB = OBʹ,∠AOB =∠AʹOBʹ(对顶角相等),所以 △AOB≌△ AʹOBʹ (SAS), AʹBʹ ≈ AB = 9 cm。
3. 如图, 已知 AC = DB, AO = DO, CD = 100 m,则A,
解析: 如果要满足△CAP ≌△PBQ,已知AB = 12 m,
AC = 4 m,只需BQ = AP = 8 m,每分走 2 m,需要4分。
6. 要测量圆形工件的外径,工人师傅设计了如图的卡钳,
点O为卡钳两柄交点,且有OA = OB = OC = OD,如果
圆形工件恰好通过卡钳AB,则此工件的外径必是CD之
左边滑梯的高度 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 DF 相等,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C ) 个。
(1) AB = DE;
(2)∠ABC +∠DFE = 90º ;
(3)∠ABC =∠DEF。 A. 1 B. 2 C. 3 D. 0 解析: 因为BC = EF, AC = DF,所以 Rt△ABC≌ Rt△DEF(HL), 即选项中的结论都成立。
长了,其中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D )。 A. SSS B. AS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如图5—107所示,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ΔOAB≌ΔOA≌B≌的理由是( )
A.边角边B.角边角 C.边边边D.角角边
2.如图5—108所示,为了测量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上找到一点C,连接BC,AC,使∠ACB=90°,然后在BC的延长线上确定D,使CD=BC,那么只要测量出AD的长度也就得到了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3.如图5—109所示,有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广告牌,上面画了一条对角线AC,为了求出这个广告牌的高BC,几个同学在地面上画出了ΔABC,(如图5—110所示),其中∠BAC′=∠BAC,∠ABC′是直角,则BC′的长和广告牌的高是相同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4.如图5—111所示,为了测得河宽AB,在地面上作出了与AB垂直的线段AC,又作出了BA的延长线AM,为了在AM上得到与BA相等的线段AB′,还应该怎样做呢?
5.有一个小水库,水面的形状如图5—112所示.能不能仿照课本中的“想一想”测出它的最窄的地方A,B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如果能的话,请画图表示出做法.
6.如图5—113所示,铁路上A,B两站(视为直线上两点)相距14 km,C,D为两村(可视为两个点),DA⊥AB于A,CB⊥AB于B,已知DA=8 km,CB=6 km,现在要在铁路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C,D两村到正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应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
7.如图5—114所示,A,B两个建筑物分别位于河的两岸,要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从B出发沿河岸画一条射线BF,在BF上截取BC=CD,过D作DE ∥AB,使E,C,A在同一条直线卜,则DE的长就等于A,B之间的距离,请你说明道理.
参考答案
1.A[提示:因为O 是AA ′和BB ′的中点,所以OA =OA ′,OB =OB ′,且∠AOB =∠A ′O B ′,符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选A .]
2.解:因为CD =BC ,∠ACD =∠ACB =90°,AC =AC ,所以ΔACD ≌ΔACB ,所以AD =AB .
3.提示:由∠CAB =∠C ′AB ,AB =AB ,∠ABC =∠ABC ′知,ΔABC 与ΔABC ′符合“ASA ”,且BC 与BC ′是对应边,所以BC =BC ′.
4.提示:在地面上画射线C B ′,与AM 相交于B ′,使∠ACB ′=∠ACB.
5.解:不能. 6.解:E 站应建立在距A 站6 km 处.理由:因为BF =AB -AE
=14-6=8(km),所以AD =BE ,AE =BC .在ΔADE 和ΔBEC 中,⎪⎩
⎪⎨⎧=︒=∠=∠=,,
90,BC AE B A BE AD 所以ΔADE ≌ΔBEC (SAS).所以DE =EC
7.解:由题意并结合图形可以知道BC =CD ,∠ACB =∠ECD ,又AB ∥DE ,
从而∠A =∠E 或∠ABC =∠EDC ,故在ΔABC 与ΔEDC 中,⎪⎩
⎪⎨⎧=∠=∠∠=∠,,,CD CB ECD ACB E A 所
以ΔABC ≌ΔEDC (AAS),所以AB =ED ,即测出ED 的长后即可知道A ,B 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