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
【教案】从《拿来主义》看鲁迅杂文的“破”与“立”
从《拿来主义》看鲁迅杂文的“破”与“立”【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2.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3.理解鲁迅批判继承外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4.透析鲁迅破民族之弊、立理性之人的追求。
说明: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
鲁迅选择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的关联。
《拿来主义》在形式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议论方式,表明作者对待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破”、“立”的背后,是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人格的追求。
只有体会到了鲁迅的思维方式,及鲁迅对人的关怀,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理解鲁迅理性对待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2.难点: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理解鲁迅破民族之弊、立理性之人的追求。
说明: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供了借鉴。
同时鲁迅所立之批判继承的“拿来主义”态度,体现了鲁迅的理性,在当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因而把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和拿来主义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鲁迅更为可贵的是他杂文背后的独特思维。
鲁迅持什么依据“破”,目的是什么?又何以“立”,欲“立”什么,其间显示的鲁迅思维和精神追求,更为核心。
所以把理解鲁迅的思维和追求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拿来主义》关注对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仍然是当代人要面临的问题。
鲁迅对此的态度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读此文也可多方调动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对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读此文也可以此作为教学重点。
鲁迅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幽默的语言中,幽默的不同方式中可显示鲁迅的思维和精神追求,也可从幽默语言的品味入手解读此文。
【练习举隅】1.鲁迅在其杂文《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与本文对待传统文化要占有、挑选的态度有冲突吗?2.阅读《阿Q正传》,了解鲁迅幽默方式,体会幽默中的价值判断、精神追求。
拿来主义的学习之道
拿来主义的学习之道
1拿来主义的学习之道
拿来主义,正如其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方式。
为了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我们可以把拿来主义带入到我们的取经之路上。
如此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广纳英才,精深涵养,充实精神世界,开拓眼界,增强自身原创力。
1广纳多方之宝
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从熟悉的外部来源汲取营养,即广纳多方之宝。
古人云:“胸中无私藏,自可聊以解愁。
”即若想获取令人迷惑的满足,就必须从广博之谷来解囊,广见别处宝藏。
古今中外,无论贵重宝藏还是普通珍品,无不要拿来消磨,以达到充实精神世界、增强自身原创力等目的。
2紧贴实际
拿来主义的学习之道,还要求紧贴实际,有选择的消化消琐,在日常中搜寻、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要求灵活运用,独特的思维构思,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自古以来,拿来主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这即是中国古话“古之慎独者,虽愚必明”的最好体现。
3突破自我
另外,学习拿来主义,还要注重突破自我,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因为只有虚心汲取,才能使自己充实涵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思考力、原创力以及专业技能。
学习拿来主义,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有效的拿来,要善于深度分析、参透其中、去除多余的结构于空,以形成自身的独特思维模式。
因此,学习拿来主义,不仅能把自己带入一个全新的境地,还能够让我们被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吸引,把以上提到的建议运用起来,可以大大加快自己的学习进度,取诸四方之宝,精心整理,紧贴实际,突破自己,充实自身,实现古今中外的学问交融,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完美,也更加繁荣。
《拿来主义》中的破立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引导:议论文中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按照一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应该把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来,那么
轻你思考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呢?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是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讨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因为“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
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事日若弱,
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的彻底,立
的才牢靠。
但文章又破中有立,在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提到拿来,同时又“立”中有“破”,在第二部分论证“拿来主义”时,作者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本文在论证结构上
采用先后立,破立结合的手法。
12.《拿来主义》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还其原,入其境,学其理,习其道——细化“还原法”,解读《拿来主义》一、说教材《拿来主义》是必须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
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要求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同时,本单元是统编教材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中的起始单元,所以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中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学生第一次接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完整而统一的论述类文章单元。
学生对于“思辨”“论述”“逻辑”等词非常陌生,更缺乏对它们的切实理解。
基于以上总体学情,综合“人文主题”“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要求,发挥“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给予师生的自主选择及课文重组的权利,我与同学们一起对本单元的文本进行了新的排列学习任务课时安排专题设计学习经验还原第一课时《上图书馆》经历梳理第二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经验总结学习意义还原第三课时《劝学》《师说》文意疏通第四课时学习、从师的必要性分析第五课时“劝学”“师道”的时代价值说理方式还原第六课时《反对党八股》事理分析第七课时《拿来主义》说理艺术第八课时《反》《拿》说理求同析异议论目的还原第九课时议论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之“的”鲁迅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学生对于鲁迅其人其文并不陌生。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与学生熟悉的鲁迅作品不同,本节课要抓住杂文的特点进行,尤其是其现实针对性。
而在本单元教学中,本课是第七课时,学生于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已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移除“三怕”之外;于《劝学》《师说》中习得从师解惑、博学参省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具体分析文中运用的各类论证手法;在第六课时《反对党八股》的学习中明确了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具体的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的方法,并领略到边破边立的说服效果和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
向《拿来主义》学驳论文写作技巧
向《拿来主义》学驳论文写作技巧文︳范艳萍中国文人向来主张文无定法、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行文方式,但在入门习文之初,探究文章的内在规律与章法结构,使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写出有板有眼的规范文章。
而探究和借鉴的最佳材料莫过于教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学好教材,用好教材,就是运用课文的示范功能和自身的迁移能力,阅读同类同质的篇目并将相关写作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向课文学作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体例规范、说理形象、议论精辟、值得借鉴的经典驳论文。
一、结构谨严,思路清晰关于《拿来主义》的结构,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人教版教师用书将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也有主张依据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分为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本人认为,不妨就依照《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驳论文的文体特质,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破)深刻解剖“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驳斥反动当局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第二部分(8-10)(立)提出并阐释“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第二部分之中,作者继续按照先破后立的思路,在驳斥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的基础之上,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主张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学习任务单(精品课)
课前学习任务
1.自读全文,梳理每段内容,简要概括每段内容,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2.划出有关“拿来主义”内涵的段落句子,你认为什么是“拿来主义”?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自由阅读,梳理文本,思考第1-6段讲了哪些主义?分组讨论这些主义的现象、实质、危害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
思考第八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这些态度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完成表格1
【学习任务三】
讨论交流第九段中,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代表什么?补齐表格2
表2
思考本文的论证有何特点?总结概括先破后立的写作模式。
【学习任务五】
参考素材,请同学们针对当今现象,仿照本文的写作思路,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批驳当今社会对待外来文化不良风气的文字,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小组推选代表准备演讲。
推荐的学习资源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2.《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徐中玉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拿来主义》——破立之道巧运用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准确归纳本文观点。
2.了解本文论证特色,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去。
2017高二破立结合——掌握批判的武器
一、
概念解析
“破”,即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 为进行批评或批判。 “立”即提出正确的主张、观点、看 法。
二、批驳:掌握批判的武器 ——读鲁迅《拿来主义》
1. 树靶子 “破”——批判“送去主义” 2. 摆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 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 人们;例如: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 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 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送古董到巴黎;捧古画新画挂过去;送梅博士去苏 联。——摆现象
行文整体布局的一般要求: 1、引述材料(引) 要求:做好概括,不必面面俱到。引出观点、 态度或论题。 2、分析现象(议-驳) 要求:从现象看本质,即找出现象(行为)产 生的原因,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 题。 一般步骤:(1)列举现象的具体表现 (2)分析现象的实质 ( 3 )分析产生的原因(内因、外因;主要原 因、次要原因;主观、客观等) ( 4 )分析结果(危害)(积极效应、消极效 应)
1. 树靶子——哄客 2.摆现象—— “哄客”的表现及特性: 居多数、凑热闹(人群广杂,具煽动力) 盲目跟风、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是非不 分) 恶搞、起哄(低级趣味、恶俗,不怀好意) 肆无忌惮、无所不言(毫无约束、责任 感);
3. 挖根源——探思想(找出行为的思想源头) 主观原因:盲从恶搞、人性冷漠、道德凋敝、精 神猥琐、无聊唯恐天下不乱、理性式微 客观原因:网络监管虚弱、法律正义难张、舆论 导向不正 4.谈危害
《拿来主义》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4 第三单元
拿来主 义
鲁迅
补充资料 1. 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 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 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 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 看不到。 2. 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 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并联系我们自 身,以“有选择性地学习”为话题写 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少于800字。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是不同的概念。议论 文中的比喻并不全是比喻论证。如果只是从 语言表达角度出发,意在把议论的语言表述 得更生动形象感人,那么这个比喻就是比喻 修辞。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 己来拿‛。如果一个比喻在文中起到论证观 点的作用,它才是比喻论证,如文中第八、 九段。
大宅子—— 文化遗产
①“大宅子‛比喻 文化遗产。
第一种人
孱 头
第二种人
昏蛋
第三种人
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态度都是 错误的。三类人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三 种错误态度。正确的态度是:不管三七 二十一,拿来!然后占有、挑选。
作用: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 的三种错误态度。
8、阅读第九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喻体 本 体
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 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种论证方法叫 ‚驳论‛,即先破后立。
试析《拿来主义》的哲学思想
试析《拿来主义》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用笔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做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成比较法”、独立自主赏析、批评答疑去展开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道:“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就是“匕首和投枪,必须坚硬而二要”,就是“和读者一同突围一条存活的血路的东西”,也“就是在对有毒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就是感应器的神经,就是攻防的小儿。
”这就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促进作用所作的精确而独到的表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自学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突围一条存活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就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够念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推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就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是否是按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轻易的话语阐释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释“为什么当作”你就是根据什么推论的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3、哪几个段阐释“怎样当作”,你就是根据什么推论的明确:第8、9自然段。
善假于物——《拿来主义》教学实践浅析
课程篇《拿来主义》作为经典篇目,被众多国内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所收录,这篇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今日中国存在不少差异。
但其“拿来主义”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成为针砭时弊的锋利匕首,在今日仍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篇课文具有诸多教学点,可品鉴其犀利幽默的语言,可品鉴其形象生动的论证方式,可体味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等。
本篇杂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语言又极具特色,当代的高中生阅读起来颇有难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学习到文章的精髓,我选择将“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作为基准,所有的教学设计围绕此展开,力求有所创新。
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掌握破立结合的驳论方式。
(4)联系生活,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而实现教学目标重要方式是“善假于物”,即借助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阅读热情,借助科学性合理化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借助学生的表演活动再现课文情境,积极与文本对话等方式来达成目标。
现将其教学实践做一个总结分析。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列举了近年来学生喜闻乐见的《功夫熊猫》系列片热播的现象,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部电影为什么大受欢迎?影迷的评议有不同的声音,你怎样看待这部“拿来”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影片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得出了结论:《功夫熊猫》系列片汇聚了中外的文化精华,有好莱坞的美式幽默与中国元素的出色融合,所以大获成功。
这样,首先就把对现实的一些关注和思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激发了阅读兴趣。
其次,能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含义和启示以及历史的现实的价值;引导学生穿梭于文本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的纵向延伸中学会比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最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如何对待丰富的中外文化遗产”这一论题,将学生的视线引入20世纪30年代,鲁迅创作的这篇文章。
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第一篇: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
但它的思路结构在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
下面把我们的思考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于后,以求教于大家。
1全文总思路前:送去的表现及危害:破中: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过渡后:拿来的主张及意义:立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而且还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据此,文章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
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
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2送去的表现论点: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论证:①只送;②不拿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
主义就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也并非有的论者所认为的“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用来论述为什么说“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
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学习《拿来主义》,让我们拥有一种改变世界的能力 - 激活自己潜能,打破自我桎梏,走向自我实现。
【拿来主义】它是指喜欢利用复制,微调或者做小变动来构建出新的创意和作品,从而进行更新和创造。
"拿来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民俗文化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期,但近来因为电脑革命的驱动,它更常出现在电影、设计技术、软件编程、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一、去除惯性思维惯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采用曾经成功的思维方式,而无视更为有效的新的方法。
一旦去除惯性思维的观念,这种思维模式如果用合理的方法和联想出“拿来主义”的策略,将会有更新鲜的思路源泉出现。
二、注重“创意”的核心创意不是表达方式的偏好,而是去着眼于独特的解决方案,而且也是跳脱出惯性思维的唯一方式。
所以,追求创意就意味着要跳出惯性思维模式,因此,要有创意就必须完全释放自己,努力不落入安逸的思维框架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拿来主义的真正发挥作用。
三、微调有效微调是拿来主义策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一旦思维准备就绪,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看待原有的想法。
通过优化或者调整,它可以让这个礼物充满新鲜的活力,从而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四、提炼设计拿来主义不仅仅是围绕一种看法来进行变异和优化,而是要用思考分析和观察力,从市场上搜集来的礼物中查看出它的特征,然后将这个特征抽取出来,为之独立出型,目的是让特征变得更有力、更富有创意,从而获得新的洞察和想法,这样也会加深理解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学习"拿来主义"的破立之道,学习如何去除惯性思维,务必注重创意的核心,多实践一些效果更有层次的微调,着力于提升提炼设计能力等等,这些途径都是可以改变拿来主义策略的有效方法,从而获得更多新创意和作品,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新价值,扬长避短,最终实现自我真正的价值。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怎样先破后立
怎样先破后立作者:徐建宇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9期“破立”之说源于道家白日飞升的传说。
“破立”是把自己或事物置于绝境,而后取得成功或重获新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在实际的论证过程中,批驳他人的论点,叫“破”;亮出自己的论点,叫“立”。
先批驳别人论点的错误,再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就叫“先破后立”。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典型的“先破后立”式的文章。
文章题目为“拿来主义”,在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言“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最后才提出了“拿来主义”。
这种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且,前文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批判讽刺,与下文对“拿来主义”的赞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在运用“先破后立”这种写作手法时,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寻缝隙为了否定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进行反驳。
反驳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对方的观点入手,而并不是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呢?所谓世事无绝对,任何的观点或言论都有其不够完整的方面,而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缝隙”,也就是对方论点的“软肋”。
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巧妙地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
我们知道,某一个观点往往只在某一个时间维度或空间内起作用。
如果对方把一个观点推向绝对化的极端,我们便可提出质疑并反驳它。
二、巧类比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推理的正确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因为在驳论中如果类比不当或生搬硬套,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进行类比论证时,首先要找到类比对象之间的相同点,这个相同点是类比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其次,要进行类比推理。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破立有道,论证有趣——《拿来主义》教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梳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比喻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效果。
【知识补充】1.先破后立:是指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一种论证方式。
“破”就是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否定,“立”就是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
破的目的是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3.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4.道理论证: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学习过程】任务一:完成思维导图,理解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同学们都预习完课文了,那“拿来主义”内涵是什么呢?文章中有一个段落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谁能告诉老师?明确:“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题目是“拿来主义”,其内涵为何在第7段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呢?请同学们们完成以下思维导图,让我们一起“按图索骥”。
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一下1-7自然段,1-6自然段是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批判、否定,第7自然段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的内涵。
这种“先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进行批评或批判,后提出正确的主张、观点、看法”论证方式就叫做:先破后立。
任务二:通过阅读文章及填写表格,进一步体会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并借此理解并掌握比喻论证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预习,着重阅读第8段,完成表格1.“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小提示:为了让我们的语言更具逻辑性,请同学们用“先”“后”“最后”的形式,对表格1进行一个总结。
这里,先用在这里用到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那些对大宅子“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全盘否定者”“全盘接受者”;后写“‘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指出他们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最后,提出“他占有,挑选”的做法。
破立之道巧运用——部级精品课《拿来主义》品赏
破立之道巧运用——部级精品课《拿来主义》品赏
课程内容:《拿来主义》是荆老师与沈新生老师协同开发的跨系部成果,旨在培养本科生不同视角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拓宽技术应用的范畴和膨胀发展想象力、提高认知能力,主要以技术视角下的事件分析、洞察、拆解和构架思维方法为基础,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学习技术开发。
主要将以广义技术领域为大背景,技术开发阶段为切入点,面向本科生,采用以下策略:
(1)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由浅入深,多样化信息选择,全面认知技术开发各个阶段;
(2)面向实际问题,猎取经验教训,拓宽技术应用范畴,增加学生的技术兴趣;(3)引入综合应用,展示技术发展趋势和可能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立足点。
最后,该课程将聚焦技术开发本质,以事件分析、洞察、拆解和构架为基础,培养学生开发能力,让学生把把脉高新技术开发,发掘和利用其中的可能性,并做出新的突破,这是一门精品课程,期待你的参与!。
以《拿来主义》第二课时为例学写破立结合的议论文
以《拿来主义》第二课时为例学写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以《拿来主义》第二课时为例学写破立结合的议论文二、如何写破立结合的文章?所谓“破”,就是“驳”,如何才能将错误或片面的观点批驳的体无完肤呢?请同学们结合《拿来主义》和《反对党八股》中党八股的第4条罪状,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批驳错误观点呢?①列表现,②析危害,③探根源,④提方法。
《拿来主义》破立结合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022_2023学年)
破得准,立得稳——析《拿来主义》的说理艺术教学设计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的思维逻辑,感受思辨力量。
学习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的思维逻辑,感受思辨力量。
一.导入现代著名诗人冯雪峰曾说,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深入感受他的理性光辉。
二.预习展示课前已经安排大家预习并绘制了思维导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的思维导图。
(选2名学生的思维导图,并请她们分享)小结:文章的题目叫《拿来主义》,但通过大家的思维导图,我们便能发现,这篇文章不止讲拿来主义,他还讲了另外的三种主义,而鲁迅先生对这三种主义的态度是是什么样的?(否定的、批判的)。
所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为了论述拿来主义这个观点,他先对其他主义进行了批驳。
这种写法在我们语文上称为“先破后立”。
破就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立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
三.结构研究、探究1.任务一:探究“先破后立”的好处。
讨论:如果删去“破”这一部分,只保留“立”的部分,与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预设:原文更好,有破有立,使“拿来主义”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有说服力。
追问:如果不删去“破”的部分,而是将1—6段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与第7段“拿来主义”的内涵调换顺序,这样可以吗?预设:不可以,先破后立,使“拿来主义”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有针对性。
小结: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以“送去”等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 “破”正是为了“立”, “破”得越彻底, “立”得越有力。
2.任务二:探究怎么“破”。
思考探究:文章前半部分都在“破”,那它是怎么“破”的?通过展示以下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来感受:➢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个句子是对哪种主义的描述)➢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最终“不知后事如何”(问题同上)➢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也对洋货发生了恐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篇经典的杂文,被多种教材选用。
在教学该课时,教师大多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杂文的语言特点,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些内容包含了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特色、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审视事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参考书》在《拿来主义》这一课的“专题内容解析”中明确中指出,鲁迅这篇杂文在表现方法上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课后的“问题探讨”中也提出“这篇文章运用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结合文本,选择一两处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导向使得我们对本文论证过程的关注都停留在了论证方法上,然而论证方法需在严谨的论证结构中才能产生说服力,否则就显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仔细深究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我们因为教得不够深入而缺失效益:论证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语言风格既取决于作者的喜好同时也出于文体特征的需要,形式服务于内容,杂文这一文体在内容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鲁迅要传递这一“主义”,仅仅通过比喻论证就能做到明白易懂、便于接受吗?
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逻辑的严密,也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注意结构章法。
一、先破后立
鲁迅要强力推行这一主义,必须让读者明白三个基本问题,即“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拿来主义”,“具体怎么做”。
这三个方面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过程,常规的顺序是先谈是什么(世界观),再谈为什么(论证过程),最后谈怎么办(方法论)。
很明显,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何为拿来主义,前面依次阐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鲁迅违反常规逻辑思维的行文安排,目的和用意何在?这就是“先破后立”。
破是驳斥对方的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就是先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再创造出新的模式,即不破不立。
但这并不等同于有破就能立。
“先破后立”这是本文的论证结构,那么“破”为何就可以“立”呢?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紧扣的一句关键语就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就说明郑国灭亡不代表秦国就可以获利。
同样,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认为自己“移民”的行为相较于那些置民不顾的行为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孟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否定那些任由饥荒肆虐的君王之举,并不能得出梁惠王的举动就值得推崇。
苏格拉底在与人争论哲学问题时,总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提问,让对方在否定先前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答案,直到对方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正好说出他想表达的观点。
之所以能如此水到渠成地使人在不自觉中得出结论,是因为问题连贯且有着严密的推进关系。
这也正是学生在平时的论述文写作时缺乏的理性思维。
所以,让学生明白前三大主义的弊端,不等同于得出推行拿来主义的结论,应该依据文本分析彼此环环相扣、因果相承的关系。
二、以逻辑性看拿来主义的“破”
关于前面的三类主义,作者是这样表述它们的关系的: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
可以分析出:闭关主义(封闭误国)→落后挨打→偷安求和→送去主义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
可以分析出:送去主义(谄媚卖国)→国力贫瘠→乞讨苟活→送来主义
这三种主义的关系是前者的失败导致了后者的产生。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并非没有变通过,只是从不问诊把脉,只会迎合接受,以一种治标不治本、病急乱投医的方式来矫饰痼疾。
最大问题就是,这些选择都是被动的,所以“拿来主义”才显得如此迫切。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堵”(闭关主义)、“送”(送去主义)、“给”(送来主义)都不能解决问题,一种新的方法态度才显得如此迫切。
而这种新的方法态度必须是主动的、开放的、对等的、可选择的。
这样才能除旧维新,根治顽疾。
而这便是拿来主义的优越性: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破立之间的关系很明显,所破之弊端所立之物皆无,所立之利处正为所破之物缺失,如此的破立才显得合理,如此的结构方显严谨。
通过了解前三大主义的弊端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既交代了写作缘由,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从章法结构角度具体了解“先破后立”之如何“破”,引导学生平时论述文的写作要言之有物,关注现实,忌空谈泛谈。
三、以层进式看拿来主义的“立”
文章正式提出拿来主义是在中间部分,但从开篇后一直陆续提及,在语气上各有轻重。
本文观点就是推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精髓虽然古而有之,但读者对于这个名词却是新鲜而陌生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推行成功,那就必须在合适的时机为读者所接受。
所以在观点的提出上不急于开门见山,而是循序渐进,并在语气上逐步加强,直至水到渠成。
作者在送去主义产生时提出:“但我们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义,说道:拿来!”礼尚往来是中国人固有的礼仪,有来有往符合常理。
鲁迅在此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先将自己要推行的主张在读者心中泛起一丝波澜,将这种观念的种子悄悄埋下。
因为三大主义的弊端还未尽显,若此时强推,显得突兀,难有说服力。
在分析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进一步强调“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伤痛之下会有反思,只送不拿终非长久之计,作者的表述由“说”变为“鼓吹”,加大了宣扬的力度,为拿来主义的可取蓄势。
但“拿来”与“送来”有表面上的相似,容易混淆,未到提出的最佳时机。
在列举了“送来”的事物,表明人们被“送来主义”吓怕时,作者进行总结:“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鲁迅通过区分概念,层层辨析,拨开迷雾,语气恳切,沉稳道出。
此时读者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已经准确,并心向往之。
至此,鲁迅正式提出观点,得出因果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作者语气坚定,呼吁性强,语言干净利落,内涵丰富准确。
对于文章的观点,必须带领学生体会孕育的时机,找到生成的土壤,这样的获取的观点才能贴近作者创作的本意,才能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很多教师把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归结为给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点”,这并无不当之处。
但我们却不能仅仅把鲁迅的作品作为一个精神读本,强制灌输一些崇高的评价,应该回归文本,用“语文的方式读鲁迅”,分析和把握鲁迅每一篇作品“文”和“心”的契合点。
本文作为一篇经典的杂文,它在结构、章法上有着鲜明的论证特点,在材料安排上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而这恰恰为观点的生成、思想的传递带来了有力的保障。
所以从文体特征入手,以论证思路展开教学,在环环紧扣的论证过程中体会作者思考的深度,并以此借鉴平时的写作,这应当是论述文教学中最务实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