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2.分类
3.道德感的发展
小学生 与榜样比较
中班
“告状”行为
2—3岁 简单的道德感
1岁
最简单的同情感
中班幼儿为什么爱“告状”?
1.幼儿告状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 2.中班幼儿,他们渐渐得在形象水平上懂 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 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3.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 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 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除此之外,依恋还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 叫、咿呀学语、抓握、跟随等行为。
2.依恋的发展 ➢ 依恋形成的标志
标志
分离焦虑
怯生现象
➢ 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鲍尔贝(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 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 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 关系明确期、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人的实验 鲍尔贝 有影响
缪森 不清楚
缪森 可以得到改善
➢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
2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3
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不是一成不变的
4 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正视现实环境的影响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1.定义: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与妈妈分离时可能会 /不会哭泣。当妈妈 回来时,较少或者没 有目光接触,也不主 动招呼。当被妈妈抱 起时,没有依偎行为, 只是少量的身体接触。 很快注意力转向探索 性活动,较少与妈妈 身体接触。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表现 出极度的悲伤,妈妈 回来的时候,表现出 愤怒同时也有高兴的 表情。很难让他重新 平静下来。即使在重 聚的时候,也很难让 他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初步发展 1.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2.伊扎特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5岁
羞愧、自豪、骄傲等
1岁
蔑视、内疚
6—8个月
害怕、害羞
5—7个月
悲伤、恐惧
3—4个月
愤怒
出生时
五种面部表情
3.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1.5岁
害羞、内疚、不安
1岁
惊奇
7个月
悲伤、怕
3—4个月
悲伤
2个月
愤怒
3—6周
社会性微笑
➢ 依恋的类型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
安全 型
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亲子关 系的和谐性
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
回避 型
反映了亲子间情感联系的缺 乏
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
矛盾 型
行为,反映了亲子关系的矛 盾性
安全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可能 会/不会哭泣,当妈 妈回来的时候能够主 动打招呼,或者会立 即跟在妈妈身边。当 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 候,能够很快地平静 下来,很快地被安抚, 并且有依偎在母亲怀 中的行为。能够很快 地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 害怕的情绪
➢ 认知疗法:即改变儿童不合理的思想
4.害怕的预防 ➢ 减少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 ➢ 减少对儿童的学业压力
(四)依恋
1.依恋的含义 ➢ 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
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 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
➢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 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 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3.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 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 绪。
➢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 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 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 敏感性。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张婉莹 2013年11月8日
内容概要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与笑 (二)恐惧与依恋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是较高级 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性等)是否获得满足相 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是较低的情绪,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 的情绪。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 绪具有社会性。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 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3.依恋理论 劳伦茨的“印刻”
哈罗的“罗猴”实验
Harlow & Harlow(1958) 实验表明: 小猴子可以在金属做 成的假妈妈身上吃奶, 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用 绒布做成的假妈妈身 上玩耍
4.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景法 (Strange Stituation)
测定儿童的依恋反应 和类型
出生
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1.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实验:Sagi和Hoffman将出生两天的婴儿分成三个组: 一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声;另一组婴儿听到 电脑制造出来的哭声,音量与真的婴儿哭声一 样大;还有一组婴儿周围保持安静。然后比较 婴儿在三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脚踢,面部 肌肉动作等)。结果发现,第一组婴儿哭得最 多,这说明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情绪。
实验结果表明:
(1)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或环境的事件引 起;
(2)伤心与愤怒通常由人际关系引起; (3)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 ; (4)害怕由想象或幻想的东西引起; (5)随年龄增长,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也在变化。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对不同年龄儿童来讲所引 起的情绪不同呢?
研究者利用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解释:处于不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
情感
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发生较晚,为人类特有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稳定性、持久性
冲动性、外显性、可测量性
深沉、含蓄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情境
到底什么样的情境会引起儿童的情绪? 研究者J.Strayer 对4—7岁的儿童做了相关研 究。发现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可归结为7中:材 料性质、想象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环 境事件、成就、食物、动物。
6B 7 B,S
8 B,C
C离开,让B独处,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被缩短。 S进来,招呼B。如果B显得很正常,S就坐在椅子上。如果B需要安慰, S就尽量给予安慰。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缩短。 C从门外叫B,进入实验场地,抱起B,如果需要,及时安慰B,如果B想 玩,就让B重新去玩。
* B:婴儿,C:养育者(母亲),E:实验员,S:陌生人(观察者)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儿童对特定 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 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对熟人 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儿童能 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同时能 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 而有意的行动,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
(二)理智感
1.定义: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 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
2.理智感的发展
幼儿
小学生
好奇好问; "破坏“行为
解决难题; 对不同学科 产生兴趣, 但不稳定
青少年
产生了一些 跟稳定的、 深刻的认识 兴趣相联系 的情绪体验
幼儿为什么好奇好问,爱"破坏"?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 健康婴儿一般有九种类型的啼哭: 出生时的首次啼哭、饥饿或口渴、吸乳过快、 不适宜、困倦、恐惧、惊吓、忧郁或焦虑、发 怒
(二)笑 婴儿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 自发的微笑(0—5周)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 有选择性微笑(5、6个月起)
(三)恐惧(害怕) 1.怯生 ➢ 含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
华生
伊扎特
谢尔曼 新生儿的情绪是笼统的
林传鼎
孟昭兰
新生儿有三种先天的情绪: 爱、怒、怕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 表情:惊奇、苦恼、厌恶、 微笑、感兴趣
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 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 一种是不愉快
婴儿情绪分化理论:人类 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 获得的情绪;个体情绪发 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 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 有个体差异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对所有的人都作 出反应,他们用啼哭、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 成人进行交流,但不能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 人的特殊反应,这时的儿童对前去安慰他的成 人无选择;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对他人 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人有特殊友好的 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最亲近的人,并特 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能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 注;
常称为怯生。 ➢ 出现时间:6个月左右 ➢ 影响怯生的因素: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 杰赛尔和霍尔发现,儿童从2到5岁,对噪音、 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 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而 对想象中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害性 的威胁的害怕增加。
2.美感的发展
幼儿
与道德感常常联 小学生
系在一起;
受外部特征吸引;
青少年
对色彩鲜艳的东 真实感 西容易产生美感
1.好奇好问,“破坏”行为是幼儿理智感 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2.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凡的事情和东西,在 幼儿看来却感到新奇,所以他们要问,要 动手拆,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3.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珍惜儿童的这种探 究热情,并创造条件解放儿童的双手,让 他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三)美感
1.定义: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 一种愉悦的体验。
4 B,S
C离开,S让婴儿自己玩。如果B需要安慰,S就过去安慰,如果婴儿哭 得很厉害,这个情景可以早点结束。
5 B,C
C从门外叫婴儿的名字,进入实验室,招呼B。如果B需要安慰,C可以 安慰B,如果婴儿准备玩玩具,C就坐在椅子上。如果婴儿显得非常难 过,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与C在一起,这个情景可以延长。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
2
3
4
抚
母
文
儿
养
亲
化
童
方
缺
特
气
式
Baidu Nhomakorabea
失
点
质
6.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实验
问题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 后期行为是否有影响?
动物的实验
哈罗等 有影响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 萨克特
持久的
是长久的?
诺瓦克与哈罗 不一定
由不良依恋造成的行为 方式是可逆的,还是不 可逆的?
诺瓦克与哈罗 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
2.社会性参照 定义: 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 再做出反应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性参照”。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 婴儿就不敢向前爬
➢ 如果母亲向孩子微笑, 大多数婴儿能爬过视崖
视崖实验
二、儿童情绪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和雷诺等 观点:认为婴儿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
认知水平的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不同。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情绪的发生 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都 证明了儿童的情绪具 有先天性,但关于儿 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 分化的,还是笼统的 存在较大的争议。
笼统的,未分化的
分化的
代表人物
观点
代表人物
观点
布里奇斯
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杂乱无 章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 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 绪才渐渐分化出来。
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经典实验:恐惧产生实验
(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凯根、希伯等 观点:(1)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2)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恐惧; (3)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 而是解释。 经典实验:凯根对4个月大婴儿的实验
希伯对黑猩猩的实验
Ainsworth
陌生情境法
半结构化的实 验室观察法。 包括8个场景, 持续约25分钟。
情景 在场人物*
程序
1 B,C,E E告诉C应该把B放在实验室的什么地方,以及C应该坐在哪儿,然后离 开。如果需要的话,C告诉B可以开始玩玩具。
2 B,C
C不主动跟婴儿交互作用,但可以对婴儿的行为做出反应。
3 B,C,S S进入实验场地,静静地坐1分钟,与C交谈1分钟,主动与婴儿交往, 或者和婴儿一起玩一分钟。
2.分类
3.道德感的发展
小学生 与榜样比较
中班
“告状”行为
2—3岁 简单的道德感
1岁
最简单的同情感
中班幼儿为什么爱“告状”?
1.幼儿告状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 2.中班幼儿,他们渐渐得在形象水平上懂 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 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3.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 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 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除此之外,依恋还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 叫、咿呀学语、抓握、跟随等行为。
2.依恋的发展 ➢ 依恋形成的标志
标志
分离焦虑
怯生现象
➢ 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鲍尔贝(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 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 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 关系明确期、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人的实验 鲍尔贝 有影响
缪森 不清楚
缪森 可以得到改善
➢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
2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3
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不是一成不变的
4 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正视现实环境的影响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1.定义: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与妈妈分离时可能会 /不会哭泣。当妈妈 回来时,较少或者没 有目光接触,也不主 动招呼。当被妈妈抱 起时,没有依偎行为, 只是少量的身体接触。 很快注意力转向探索 性活动,较少与妈妈 身体接触。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表现 出极度的悲伤,妈妈 回来的时候,表现出 愤怒同时也有高兴的 表情。很难让他重新 平静下来。即使在重 聚的时候,也很难让 他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初步发展 1.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2.伊扎特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5岁
羞愧、自豪、骄傲等
1岁
蔑视、内疚
6—8个月
害怕、害羞
5—7个月
悲伤、恐惧
3—4个月
愤怒
出生时
五种面部表情
3.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1.5岁
害羞、内疚、不安
1岁
惊奇
7个月
悲伤、怕
3—4个月
悲伤
2个月
愤怒
3—6周
社会性微笑
➢ 依恋的类型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
安全 型
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亲子关 系的和谐性
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
回避 型
反映了亲子间情感联系的缺 乏
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
矛盾 型
行为,反映了亲子关系的矛 盾性
安全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可能 会/不会哭泣,当妈 妈回来的时候能够主 动打招呼,或者会立 即跟在妈妈身边。当 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 候,能够很快地平静 下来,很快地被安抚, 并且有依偎在母亲怀 中的行为。能够很快 地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 害怕的情绪
➢ 认知疗法:即改变儿童不合理的思想
4.害怕的预防 ➢ 减少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 ➢ 减少对儿童的学业压力
(四)依恋
1.依恋的含义 ➢ 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
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 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
➢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 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 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3.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 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 绪。
➢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 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 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 敏感性。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张婉莹 2013年11月8日
内容概要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与笑 (二)恐惧与依恋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是较高级 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性等)是否获得满足相 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是较低的情绪,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 的情绪。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 绪具有社会性。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 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3.依恋理论 劳伦茨的“印刻”
哈罗的“罗猴”实验
Harlow & Harlow(1958) 实验表明: 小猴子可以在金属做 成的假妈妈身上吃奶, 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用 绒布做成的假妈妈身 上玩耍
4.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景法 (Strange Stituation)
测定儿童的依恋反应 和类型
出生
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1.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实验:Sagi和Hoffman将出生两天的婴儿分成三个组: 一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声;另一组婴儿听到 电脑制造出来的哭声,音量与真的婴儿哭声一 样大;还有一组婴儿周围保持安静。然后比较 婴儿在三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脚踢,面部 肌肉动作等)。结果发现,第一组婴儿哭得最 多,这说明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情绪。
实验结果表明:
(1)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或环境的事件引 起;
(2)伤心与愤怒通常由人际关系引起; (3)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 ; (4)害怕由想象或幻想的东西引起; (5)随年龄增长,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也在变化。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对不同年龄儿童来讲所引 起的情绪不同呢?
研究者利用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解释:处于不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
情感
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发生较晚,为人类特有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稳定性、持久性
冲动性、外显性、可测量性
深沉、含蓄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情境
到底什么样的情境会引起儿童的情绪? 研究者J.Strayer 对4—7岁的儿童做了相关研 究。发现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可归结为7中:材 料性质、想象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环 境事件、成就、食物、动物。
6B 7 B,S
8 B,C
C离开,让B独处,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被缩短。 S进来,招呼B。如果B显得很正常,S就坐在椅子上。如果B需要安慰, S就尽量给予安慰。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缩短。 C从门外叫B,进入实验场地,抱起B,如果需要,及时安慰B,如果B想 玩,就让B重新去玩。
* B:婴儿,C:养育者(母亲),E:实验员,S:陌生人(观察者)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儿童对特定 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 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对熟人 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儿童能 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同时能 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 而有意的行动,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与目标。
(二)理智感
1.定义: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 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
2.理智感的发展
幼儿
小学生
好奇好问; "破坏“行为
解决难题; 对不同学科 产生兴趣, 但不稳定
青少年
产生了一些 跟稳定的、 深刻的认识 兴趣相联系 的情绪体验
幼儿为什么好奇好问,爱"破坏"?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 健康婴儿一般有九种类型的啼哭: 出生时的首次啼哭、饥饿或口渴、吸乳过快、 不适宜、困倦、恐惧、惊吓、忧郁或焦虑、发 怒
(二)笑 婴儿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 自发的微笑(0—5周)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 有选择性微笑(5、6个月起)
(三)恐惧(害怕) 1.怯生 ➢ 含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
华生
伊扎特
谢尔曼 新生儿的情绪是笼统的
林传鼎
孟昭兰
新生儿有三种先天的情绪: 爱、怒、怕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 表情:惊奇、苦恼、厌恶、 微笑、感兴趣
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 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 一种是不愉快
婴儿情绪分化理论:人类 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 获得的情绪;个体情绪发 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 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 有个体差异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对所有的人都作 出反应,他们用啼哭、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 成人进行交流,但不能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 人的特殊反应,这时的儿童对前去安慰他的成 人无选择;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对他人 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人有特殊友好的 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最亲近的人,并特 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能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 注;
常称为怯生。 ➢ 出现时间:6个月左右 ➢ 影响怯生的因素: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 杰赛尔和霍尔发现,儿童从2到5岁,对噪音、 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 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而 对想象中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害性 的威胁的害怕增加。
2.美感的发展
幼儿
与道德感常常联 小学生
系在一起;
受外部特征吸引;
青少年
对色彩鲜艳的东 真实感 西容易产生美感
1.好奇好问,“破坏”行为是幼儿理智感 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2.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凡的事情和东西,在 幼儿看来却感到新奇,所以他们要问,要 动手拆,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3.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珍惜儿童的这种探 究热情,并创造条件解放儿童的双手,让 他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三)美感
1.定义: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 一种愉悦的体验。
4 B,S
C离开,S让婴儿自己玩。如果B需要安慰,S就过去安慰,如果婴儿哭 得很厉害,这个情景可以早点结束。
5 B,C
C从门外叫婴儿的名字,进入实验室,招呼B。如果B需要安慰,C可以 安慰B,如果婴儿准备玩玩具,C就坐在椅子上。如果婴儿显得非常难 过,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与C在一起,这个情景可以延长。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
2
3
4
抚
母
文
儿
养
亲
化
童
方
缺
特
气
式
Baidu Nhomakorabea
失
点
质
6.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实验
问题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 后期行为是否有影响?
动物的实验
哈罗等 有影响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 萨克特
持久的
是长久的?
诺瓦克与哈罗 不一定
由不良依恋造成的行为 方式是可逆的,还是不 可逆的?
诺瓦克与哈罗 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
2.社会性参照 定义: 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 再做出反应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性参照”。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 婴儿就不敢向前爬
➢ 如果母亲向孩子微笑, 大多数婴儿能爬过视崖
视崖实验
二、儿童情绪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和雷诺等 观点:认为婴儿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
认知水平的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不同。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情绪的发生 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都 证明了儿童的情绪具 有先天性,但关于儿 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 分化的,还是笼统的 存在较大的争议。
笼统的,未分化的
分化的
代表人物
观点
代表人物
观点
布里奇斯
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杂乱无 章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 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 绪才渐渐分化出来。
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经典实验:恐惧产生实验
(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凯根、希伯等 观点:(1)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2)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恐惧; (3)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 而是解释。 经典实验:凯根对4个月大婴儿的实验
希伯对黑猩猩的实验
Ainsworth
陌生情境法
半结构化的实 验室观察法。 包括8个场景, 持续约25分钟。
情景 在场人物*
程序
1 B,C,E E告诉C应该把B放在实验室的什么地方,以及C应该坐在哪儿,然后离 开。如果需要的话,C告诉B可以开始玩玩具。
2 B,C
C不主动跟婴儿交互作用,但可以对婴儿的行为做出反应。
3 B,C,S S进入实验场地,静静地坐1分钟,与C交谈1分钟,主动与婴儿交往, 或者和婴儿一起玩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