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合集下载

儿童的情绪发展课件

儿童的情绪发展课件

儿童情绪问题的识别方法
01
02
03
观察法
家长和老师通过观察儿童 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等 ,判断其是否出现情绪问 题。
交流法
与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 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从 而判断其情绪状态。
测试法
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 ,如儿童情绪问卷等,评 估儿童的情绪状态。
儿童情绪问题的应对策略
提供支持
给予儿童情感上的支持 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惊讶与厌恶
惊讶
惊讶是一种中性情绪,表现为惊奇、意外和短暂的兴奋。儿童在面对新奇、出乎意料的事物或事件时,可能会表 现出惊讶的情绪。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孩子探索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厌恶
厌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为反感、恶心和不快。儿童在面对不喜欢的食物、气味或接触某些人或事物时,可 能会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家长需要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厌恶情绪。
和安全感。
建立规则
建立家庭和学校规则, 引导儿童正确表达和处
理情绪。
心理咨询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 帮助,对儿童进行心理
疏导和治疗。
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环境,加强亲 子沟通,提高家庭成员 对儿童情绪问题的关注
和支持。
05
儿童情绪发展的未来展望
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儿童情绪发展 有一定影响,如焦虑、抑 郁等情绪特质可能与遗传 有关。
社会支持系统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关爱。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社区服务、志愿 者活动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和同理心。
社会文化价值观
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 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二、填空题2.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是因为三、选择题1. 在学前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A.学前儿童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的B.学前儿童的意志力差C.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D.学前儿童的情绪是不稳定的2.学前儿童从5岁左右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

这表明此时期的学前儿童已明显出现了____C___。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自我效能感3.(2013年真题)中班学前儿童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学前儿童( A )。

A.道德感的发展B.羞愧感的发展C.美感的发展D.理智感的发展四、判断题1.幼儿是无忧无虑的。

(×)2.情绪产生的前提是需要的满足。

(×)3.学前儿童智力操作的最佳情绪背景是特别高兴的状态。

(×)4.学前儿童不存在情绪健康问题。

(×)5.学前儿童告状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6.拆卸玩具行为是学前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7.学前儿童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8.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的是游戏室的布置。

(×)9.新生儿期就有了各种情绪。

(×)五、案例分析14.材料:李老师第一次带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

(10分)(2)请分析打扮幼儿行为告状减少的可能原因。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案例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哈罗等人的依恋实验【实验一】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哈罗于1930年在威斯康尔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实验之一。

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编成,胸前装了一个奶瓶,能够给幼猴哺乳。

它的体内还装了一个灯泡提供热量。

另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由木头制成,身上裹着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它的胸前同样也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

在实验中,哈罗在笼子里放置了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看幼猴有何反应。

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

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罗又将幼猴放置在一间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

哈罗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

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二者都不在。

哈罗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蹭它。

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二者都不在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

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的基地。

以它为中心向外探索陌生的世界,然后回到“母亲”的怀抱。

可见,对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二】探究母子最早接触时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曾为此做过实验。

实验分两组进行。

一组按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生产:婴儿生下来后给他量体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30分钟),然后把婴儿交给母亲看一眼,之后抱走,放进新生婴儿室,使母婴分开。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ppt课件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ppt课件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内容概要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与笑 (二)恐惧与依恋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是较高级 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性等)是否获得满足相 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是较低的情绪,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 的情绪。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 绪具有社会性。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 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3.克服害怕的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 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 绪。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 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 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
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 害怕的情绪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杰赛尔和霍尔发现,儿童从2到5岁,对噪音、
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 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而 对想象中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害性 的威胁的害怕增加。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 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 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2.社会性参照 定义: 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 再做出反应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性参照”。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避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 任何时候不要神经质的尖叫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学业)
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P182
1、沮丧 2、社会退缩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1)概念P183 (2)种类: 直觉的情感体验 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3)培养儿童道德感的发展P185
视崖实验(12个月)
3、婴儿的微笑

自发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


4、婴儿的哭



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饥饿、痛 心理激活(1个月起) ——假哭 有区别的哭(2个月22个月) ——社会行为
5、婴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社会化 婴幼儿情绪 的发展趋势 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体验


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到情绪 或说出情绪名称时发生; 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它为识别 模糊不清的内部感觉和区分各种感情提 高了工具;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 情绪,即怕、怒和爱。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 有代表性的理论。 伊扎德根据婴儿的表情来判断婴儿的情绪。
良好情绪的特征:
(1)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3)情绪稳定; (4)能控制情绪冲动; (5)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 悦纳别人; (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 绪的困扰;
第五节 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二、填空题2.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是因为三、选择题1. 在学前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A.学前儿童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的B.学前儿童的意志力差C.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D.学前儿童的情绪是不稳定的2.学前儿童从5岁左右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

这表明此时期的学前儿童已明显出现了____C___。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自我效能感3.(2013年真题)中班学前儿童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学前儿童( A )。

A.道德感的发展B.羞愧感的发展C.美感的发展D.理智感的发展四、判断题1.幼儿是无忧无虑的。

(×)2.情绪产生的前提是需要的满足。

(×)3.学前儿童智力操作的最佳情绪背景是特别高兴的状态。

(×)4.学前儿童不存在情绪健康问题。

(×)5.学前儿童告状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6.拆卸玩具行为是学前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7.学前儿童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8.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的是游戏室的布置。

(×)9.新生儿期就有了各种情绪。

(×)五、案例分析14.材料:李老师第一次带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

(10分)(2)请分析打扮幼儿行为告状减少的可能原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从发生的早晚看
情绪出现较早 情感出现较晚
2.从产生的基础看
情绪一般是指与人的较低级需求即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感则往往是指与人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3.从特征的表现看
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
美感很喜欢提问题会因为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从小喜欢色彩鲜艳声音悦耳的事物以及清洁整齐的环境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能够从生活中体验到美并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逐渐提高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小明因玩滑梯时不肯排队而被老师取消他玩滑梯的权利直至他肯排队为止
请分析李老师的做法,说一说李老师为 什么要这样做?
案例分析
李老师让小明有机会发泄愤怒情绪,是恰当的。
李老师没有因为小明发脾气而排斥他,反而以亲切的态 度对待他,让小明知道李老师关心他和会给他帮助。当幼 儿情绪激动时,其实十分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帮助,使他的 情绪恢复平静。
李老师没有当场教训或批评小明发脾气。因 为幼儿情绪激动时,向他说理是无效的,只会 火上加油。
➢ 由人的容貌举止和道德修养引发的美感
如一个人的善良、纯朴、率直、坚强的品性, 比身材和外貌更能体现人性之美。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 趋势
一、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三)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接触中,逐渐形成了 对不同人、不同事物各异的情绪态度。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而增加。

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

换句话说,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另有研究比较了4岁和8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社交性情绪表现。

结果也表明,8岁儿童比4岁儿童情绪交往的次数有所增加。

其中,4岁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教师,而8岁儿童则主要和邻近的儿童交往。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例如,该年龄儿童有独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的要求和儿童自己的需要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式常常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走,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不愉快。

3~4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小朋友不和他玩,对幼儿也是一种痛苦。

(三)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

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2)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 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能满足 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 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会 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二) 情绪 和情 感的 区别 与联 系
(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活 动举例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3.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成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 服法
4.换位思考法
3.想象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活动举例 中班健康活动:情绪温度计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 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 的热情;为真理而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等都 属于理智感。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 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 艺术美感等。美感因不同的文 化、民族而存在着差异性。
引起人们这些体验的是外界的客观事 物,但是同样的事物却不一定会引起人们 同样的情绪或情感,情绪、情感反映的是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反 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八章 幼儿的情绪情感

第八章 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心理学(第2版慕课版)教案- 1 -第四章幼儿的情绪情感- 2 -- 3 -- 4 -3.从情绪的紧张度上看,具有有紧张和轻松两极:紧张与轻松这一对立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个体活动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如重要考试时,个体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考试结束,紧张状态便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轻松的情绪体验。

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取决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和应变能力。

一般而言,紧张会促使个体积极机行动,但过分紧张,也可导致个体不知所措,甚至停止行动、严重的可导致行为瓦解。

4.从激动度上看: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的情绪是强烈、短暂和爆发式的态度体验,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如狂喜、激愤等。

它们常在时间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或出乎意料之外,超出意志力控制的情况下产生。

与激动情绪对立的是平静情绪,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个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平静的情绪状态之中,它保证个体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基本情绪基本情绪:任何动物共有的,先天的。

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的。

(一)基本情绪的形式四种基本情绪:快乐:一般是在所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由于遇到与愿望违背的事或愿望不能达到,一再受阻碍时所- 5 -引起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时的情绪体验。

悲哀:悲哀是人在失去某种他重视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基本状态案例:1.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我孤苦伶仃的站在这里,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2.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比哺育更重要;依恋形成对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有重 要影响。
了解婴儿的气质对父母养育的意义
1、了解孩子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比较稳定的,但并 不是不可变的。婴儿的气质影响了其与抚育者之间 的关系。反者依然。
2、研究者发,影响同步性在提高难相处婴儿的自 我控制方面特别重要。影响同步性:有点像跳舞, 一个舞伴领舞一段时间,另一个舞伴又领舞一段时 间,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运动相互重叠、彼此对应。
结果表明,在这三个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抗拒引诱 的能力在年龄18~30个月之间稳定上升,言语发 展得较好的儿童自控能力也较高。
(3)抗拒型。当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 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 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 气的抗拒行为,甚至于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 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哭闹,很难安抚他。
(3)无组织的紊乱型。是最不安全的,当与母亲分 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 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 方,或用一种茫茫然的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 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 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40%) 很快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容易
适应新的经验。
(2)抚育困难型(10%) 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规律,接受新经验比较困难,
对环境刺激倾向作出强烈的否定反应。
(3)启动缓慢型(15%) 安静、不爱活动,对环境刺激作出温和低调的
反应,心境经常是不开朗的,对新经验适应的速度 比较慢。
实验是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的。室内摆放
着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椅子是给母亲坐 的,另一把是为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 其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 实验的整个过程。母亲和陌生人事先被告知要按照 一个实验情节次序行动。

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情绪的发展
❖ A类型——回避的(avoidant),对于抚养 人(更多的是母亲)的离开并没有明显的 反应。
❖ B类型——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父 母是安全保障,对于母亲的离去与归来, 伴随情感反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 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表现出最大 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儿童表现出混乱、 矛盾的行为。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罗猴实验结论:母爱剥夺造成的影响并不是 完全不可逆的,只要条件适宜,异常的行为 模式仍有可能逐渐恢复。 鲍尔贝研究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 婴幼儿应有一个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 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斯基尔斯实验结论: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 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 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早期依恋的影响
❖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 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 小可塑性越大。应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 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塑 造。
❖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 向。
儿童害怕的发展与克服
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的害怕反应。 婴儿怯生的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 响,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 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 社会环境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 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都是 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获得这些法则的。
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实验:母亲的喂养方式——依恋,教养方式——依恋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 二、婴幼儿的情绪
引起的刺激和事件
身体状态: 躯体的 生化的 神经的
表情: 脸部的 身体姿 态 说话的
体验: 知觉 概念化 标志情绪
四种情绪成分
二、婴幼儿的情绪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 ●行为主义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
3、儿童害怕的年龄 6个月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恼怒和惧怕的情绪,研究人员认为,
这两种情绪对婴儿有生存价值,恼怒能使他激发更多的能量 去排除障碍,惧怕使他能躲避危险。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 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判断以下论点的正误: • ①出生婴儿没有情绪反应。 • ②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不分化的。 • ③中国婴儿与西方婴儿的情绪表现是相似的,中国幼儿与 西方幼儿的表情也是相同的。 • ④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及其性质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 ⑤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烦躁,就说明他情绪上没问 题。 • ⑥5岁幼儿的告状和他道德感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 ⑦儿童自半岁左右能形成依恋后,他与人形成的依恋的性 质都是一样的。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的发展
– 直觉的情感体验 –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
情感体验
朱智贤的研究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过程;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

第八章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

第八章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

3.表情的社会化

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
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
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丰富化
1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2 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你们喜欢张老师吗? 讨论 小班:喜欢,因为老师今天发给我一个大苹果。 小班:喜欢,因为张老师眼睛大大的,很漂亮。 大班:她爱我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还教我们学本


价: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和观察获得
情绪学习过程停留在简单的分析
华生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 爱。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 统的,还没有分化。

二 情绪的分化
(一)布里奇斯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 性的理论。他认为: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 哭的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 种情绪; 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第八章 第二节 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于发展 (一)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 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 都可以成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它与生理需要是否 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 的反3岁
其他研究也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学前儿童同老师的情感交 往多于同小朋友的情感交往。

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

第八章
林传鼎的观点:新生儿具备两种可以分辨 的情绪反应,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 -10种基本情绪;情绪的发展有规律。 情绪的发展:到2岁时,婴儿开始出现复杂 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骄傲等, 这些情绪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被称为自 我意识的情绪。
第八章
第八章
4、具体情绪的发展之婴儿的怯生
怯生: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 反应。图 怯生的发展: 4个月以下的婴儿不会怯生;5-7个月表现出 严肃的表情;7-12个月表现出怯生。
第八章
婴儿的怯生
第八章
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接受的刺激 陌生人的特点
从外部的、被动的向内部的、主动的转化
第八章
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 验。 发展:新生儿能探索环境;随着活动能力 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体 验;小学开始兴趣产生分化,高中时明显。
第八章
美感的发展
美感: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 事物做出评价时的情感体验。 发展: 1、对美的模糊反应期(0-1岁) 2、美的本能创作期(1-3岁) 3、审美形式化时期(3-7岁)
第八章Biblioteka 第八章视崖实验(Visual-cliff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婴儿 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他微笑,大多数 的婴儿能够爬过视崖
第八章
3、具体情绪的发展之婴儿的微笑
阶段 1: 自发微笑(0-5周) 阶段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阶段 3: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2、情绪的识别
实验:新生儿对哭的辨别和反应。 第一组:真正的婴儿哭声 第二组:电脑制造的哭声 第三组:没有哭声 7-10个月的婴儿能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情绪情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情绪情感
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具有较 少的冲动性,而有内隐性。
思考
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这属于 什么?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又属于 什么?情感,内隐的、稳定的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 通过情绪表现出来,而已形成的情感又会影响情 绪的表现和变化。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
绪; 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4个月时,分化出比较稳定的欢乐。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1、在生命的头几年中,在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较长 期的接触中,由于成人对其的不同态度、方式,儿童 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
2、儿童由于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 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便会逐渐稳固下来, 形成为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体性格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急驶中的司机突然发现距车很近的地方有 个障碍物,就会产生应激状态,用急刹车防止事故 的发生。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作用: (1)积极反应: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个体智力、
体力都超水平发挥,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 其摆脱困境,人们通常在此时可做出平常做不到的 事情。 (2)消极反应:则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动 作紊乱,四肢瘫痪。
一、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 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和 行为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 习。

G第八章_儿童的情绪发展

G第八章_儿童的情绪发展
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 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忿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
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 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林传鼎的理论
4、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 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 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 关联。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舒适的刺激,如饥饿或尿 布潮湿等等刺激,会引起哭闹等不偷快情绪。
原始情绪反应与遗传本能:达尔文认为,情绪表现是 人类进化与适应的产物。如,啼哭时嘴角下弯的表情, 是人类祖先在困难时求援的适应性动作;忿怒时咬牙 切齿和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即将进行搏斗时 的适应性动作。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 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礼记》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和 憩。
生物进化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伊扎德:复合情绪分三类,一是基本情绪的混
合,如兴趣—愉快;恐惧—害羞等;二是基本 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如性驱力—兴趣—享乐、 疼痛—恐惧—怒等;三是基本情绪与认知的结 合,如活力—兴趣—愤怒、多疑—恐惧—内疚 等。
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到的道德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11岁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简单同情感岁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简单同情感2233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小学生已经有了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小学生已经有了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感二理智感二理智感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的理论

儿童的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的理论

小阿尔伯特害怕白鼠的实验
2、学习理论
华生:人类的某些情绪是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并且 后天习得的情绪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2、学习理论
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获得,也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建立,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情绪表达规则 儿童通过特定文化和特定社会情境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
境下的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
儿童发展
第八章 儿童的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的理论 周舟
目录
01
生物学观点
02
学习理论
03
认知理论
1、生物学观点
情绪表达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这些 面部表情的理解也是相同的。
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了这些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基本情绪是 进化的结果。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情绪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3、认知理论
儿童的情绪是通过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日渐复杂起 来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经验、个人评价、社会认知 能力等。
3、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日常的 “无知者无畏”现象。 缺少知觉经验,或是对危险情境评价为不危险,自然不会 点
02
学习理论
03
认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
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1.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实验:Sagi和Hoffman将出生两天的婴儿分成三个组: 一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声;另一组婴儿听到 电脑制造出来的哭声,音量与真的婴儿哭声一 样大;还有一组婴儿周围保持安静。然后比较 婴儿在三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脚踢,面部 肌肉动作等)。结果发现,第一组婴儿哭得最 多,这说明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情绪。
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2.分类
3.道德感的发展
小学生 与榜样比较
中班
“告状”行为
2—3岁 简单的道德感
1岁
最简单的同情感
中班幼儿为什么爱“告状”?
1.幼儿告状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 2.中班幼儿,他们渐渐得在形象水平上懂 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 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3.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 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 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4 B,S
C离开,S让婴儿自己玩。如果B需要安慰,S就过去安慰,如果婴儿哭 得很厉害,这个情景可以早点结束。
5 B,C
C从门外叫婴儿的名字,进入实验室,招呼B。如果B需要安慰,C可以 安慰B,如果婴儿准备玩玩具,C就坐在椅子上。如果婴儿显得非常难 过,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与C在一起,这个情景可以延长。
6B 7 B,S
8 B,C
C离开,让B独处,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被缩短。 S进来,招呼B。如果B显得很正常,S就坐在椅子上。如果B需要安慰, S就尽量给予安慰。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缩短。 C从门外叫B,进入实验场地,抱起B,如果需要,及时安慰B,如果B想 玩,就让B重新去玩。
* B:婴儿,C:养育者(母亲),E:实验员,S:陌生人(观察者)
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经典实验:恐惧产生实验
(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凯根、希伯等 观点:(1)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2)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恐惧; (3)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 而是解释。 经典实验:凯根对4个月大婴儿的实验
希伯对黑猩猩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或环境的事件引 起;
(2)伤心与愤怒通常由人际关系引起; (3)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 ; (4)害怕由想象或幻想的东西引起; (5)随年龄增长,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也在变化。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对不同年龄儿童来讲所引 起的情绪不同呢?
研究者利用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解释:处于不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
情感
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发生较晚,为人类特有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稳定性、持久性
冲动性、外显性、可测量性
深沉、含蓄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情境
到底什么样的情境会引起儿童的情绪? 研究者J.Strayer 对4—7岁的儿童做了相关研 究。发现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可归结为7中:材 料性质、想象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环 境事件、成就、食物、动物。
➢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 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 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3.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 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 绪。
➢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 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 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 敏感性。
➢ 依恋的类型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
安全 型
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亲子关 系的和谐性
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
回避 型
反映了亲子间情感联系的缺 乏
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
矛盾 型
行为,反映了亲子关系的矛 盾性
安全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可能 会/不会哭泣,当妈 妈回来的时候能够主 动打招呼,或者会立 即跟在妈妈身边。当 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 候,能够很快地平静 下来,很快地被安抚, 并且有依偎在母亲怀 中的行为。能够很快 地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1.好奇好问,“破坏”行为是幼儿理智感 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2.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凡的事情和东西,在 幼儿看来却感到新奇,所以他们要问,要 动手拆,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3.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珍惜儿童的这种探 究热情,并创造条件解放儿童的双手,让 他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三)美感
1.定义: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 一种愉悦的体验。
除此之外,依恋还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 叫、咿呀学语、抓握、跟随等行为。
2.依恋的发展 ➢ 依恋形成的标志
标志
分离焦虑
怯生现象
➢ 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鲍尔贝(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 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 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 关系明确期、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与妈妈分离时可能会 /不会哭泣。当妈妈 回来时,较少或者没 有目光接触,也不主 动招呼。当被妈妈抱 起时,没有依偎行为, 只是少量的身体接触。 很快注意力转向探索 性活动,较少与妈妈 身体接触。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表现 出极度的悲伤,妈妈 回来的时候,表现出 愤怒同时也有高兴的 表情。很难让他重新 平静下来。即使在重 聚的时候,也很难让 他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
2
3
4
















6.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实验
问题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 后期行为是否有影响?
动物的实验
哈罗等 有影响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 萨克特
持久的
是长久的?
诺瓦克与哈罗 不一定
由不良依恋造成的行为 方式是可逆的,还是不 可逆的?
诺瓦克与哈罗 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
Ainsworth
陌生情境法
半结构化的实 验室观察法。 包括8个场景, 持续约25分钟。
情景 在场人物*
程序
1 B,C,E E告诉C应该把B放在实验室的什么地方,以及C应该坐在哪儿,然后离 开。如果需要的话,C告诉B可以开始玩玩具。
2 B,C
C不主动跟婴儿交互作用,但可以对婴儿的行为做出反应。
3 B,C,S S进入实验场地,静静地坐1分钟,与C交谈1分钟,主动与婴儿交往, 或者和婴儿一起玩一分钟。
认知水平的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情绪的发生 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都 证明了儿童的情绪具 有先天性,但关于儿 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 分化的,还是笼统的 存在较大的争议。
笼统的,未分化的
分化的
代表人物
观点
代表人物
观点
布里奇斯
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杂乱无 章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 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 绪才渐渐分化出来。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 健康婴儿一般有九种类型的啼哭: 出生时的首次啼哭、饥饿或口渴、吸乳过快、 不适宜、困倦、恐惧、惊吓、忧郁或焦虑、发 怒
(二)笑 婴儿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 自发的微笑(0—5周)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 有选择性微笑(5、6个月起)
(三)恐惧(害怕) 1.怯生 ➢ 含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
人的实验 鲍尔贝 有影响
缪森 不清楚
缪森 可以得到改善
➢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
2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3
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不是一成不变的
4 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正视现实环境的影响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1.定义: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
➢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 害怕的情绪
➢ 认知疗法:即改变儿童不合理的思想
4.害怕的预防 ➢ 减少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 ➢ 减少对儿童的学业压力
(四)依恋
1.依恋的含义 ➢ 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
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 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对所有的人都作 出反应,他们用啼哭、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 成人进行交流,但不能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 人的特殊反应,这时的儿童对前去安慰他的成 人无选择;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对他人 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人有特殊友好的 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最亲近的人,并特 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能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 注;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张婉莹 2013年11月8日
内容概要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与笑 (二)恐惧与依恋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是较高级 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性等)是否获得满足相 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是较低的情绪,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 的情绪。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 绪具有社会性。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 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