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诗学的理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诗学”
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诗学”作者:陈娜林昀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8期摘要:在“理想国”中,主要涉及的文艺思想是柏拉图关于艺术本质的摹仿说,及其所交织着的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而在这一“诗学”建说中,充分呈现了柏拉图对于“诗”的双重矛盾性取舍。
关键词:柏拉图理式诗学一、文艺本质论与“功用”说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论,即摹仿,无疑是以其哲学思想的“理式”为基础的(柏拉图的理式与真理、理性甚至神都存在着某种统一性)。
当然,摹仿并非柏拉图的首创,但毫无疑问他是在古希腊摹仿说的集大成者。
在柏拉图这里,世界则被划分为三个部分: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所谓“理式”,柏拉图曾有过这样的论说:“我们经常用这样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也即是说,“理式”是超越一切具体的感性事物之上的一个普遍性的永恒存在,是同名的个别事物所共有的一般性相,理式是诸多具体事物的统治范型。
因而,现实世界的具体的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式而存在,是理式的衍生物,进而他们是流动的、幻灭的。
这样,艺术世界作为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必然也就更是一种对于理式的映照,它是虚幻的,而非实体存在。
照这样来看,也就是艺术世界依赖于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依赖于理式世界。
理式世界作为一种最高层面上的自在自为的真理世界,建立起来一个统摄一切的世界模式相应地,艺术在摹仿现实世界的属性中,也就只能是“和真理隔着三层了”。
可以知道,柏拉图的这种建立在其“理式”之上的区分构想,并不是某种抽空了现实一切的绝对存在,尽管在其论述里,我们能够找出这种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蛛丝马迹,而这完全不能蒙蔽我们所看到的,柏拉图的“理式”在社会中的现实内涵。
《理想国》的构想、建立,也就是他在经历了社会现实状况之后的努力选择。
面对城邦之间的战争与纠纷,柏拉图试图挽回昔日的理性平和与自然秩序。
“理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他的政治理想的最高依托,这其中有我们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立场。
柏拉图诗学的几点思..
柏拉图诗学的几点思考1、柏拉图的诗学之“诗”(奥林匹斯神系的神话观念在公社制解体之后,逐渐分散在文艺、宗教、哲学和社会伦理的思想和形象等形态中去)按照文学史的一般观念,古希腊诗歌包括史诗(荷马史诗、赫西俄德)、抒情诗(萨福)、悲剧和喜剧。
在内容上,无论是史诗,如《伊利亚特》、《神谱》,还是戏剧诗,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都与古希腊的神和原始宗教的信仰有关。
即便是抒情诗,也有大量的歌颂神的诗篇,如品达的作品;从起源上看,古希腊的诗歌与宗教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都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每年在祭祀大典上设置戏剧竞赛单元,有很浓烈的酬神的意味,是古希腊的全民狂欢节。
(eg.美国导演讲解他的摇滚版《俄狄浦斯王》,敬畏神明的精神实质没有变);另外诗曲神授的观念,在古希腊可谓根深蒂固,如阿波罗司掌音乐,还是竖琴的发明者,还有很多早期的诗人都是神的儿子,如--Orpheus (奥菲俄斯),就是阿波罗和文艺女神卡莉欧碧Calliope的儿子,擅长琴歌,歌曲曾感动冥王哈迪斯,萨福的琴歌据说也能感天动地,因此她在当时的地位极高,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由此可见,古希腊对于诗歌的观念应该与我们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所谓“关关雎鸠”“嗷嗷鹿鸣”,所谓“兴、观、群、怨”“诗”的观念十分不同。
在古希腊,诗歌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诗与宗教和巫术等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古希腊,诗歌是民众从小学习的教材,诗人更是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尤其荷马和赫西俄德这样的诗人在民众心目中更是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的诗作也被作为人们掌握世界、认识世界的指南。
因此必须在还原诗歌在古希腊文化中的本来面目才能理解古希腊诗歌的意义、性质和地位。
所以在讨论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之前,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清这样一个事实,否则难免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
3、柏拉图的本体观受到苏格拉底为事物作普遍性定义的影响,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也始终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在《斐多篇》《理想国》的五到七卷中,柏拉图比较明确地区分了两类存在,一个是理念世界的存在,另一类是可感世界的存在。
理解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诗学理念与创作灵感
理解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诗学理念与创作灵感
摘要:柏拉图对话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探讨了许多关于诗学的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几个经典对话入手,探讨柏拉图对诗学的理解,并探讨如何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1. 柏拉图对诗的质疑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诗的质疑可谓是尖锐而深刻。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的果实,是真实世界的“复印件”,而非原本的事物。
因此,诗人的作品只是“真物”的阴影,是对真相的变形和虚构。
这种观点引发了有关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2. 诗学的本质
在柏拉图看来,诗不仅是模仿形式,更是道德的教化。
他认为诗歌应该塑造人们的灵魂,引导其向上向善。
因此,诗歌应该遵循一种理想形式,以此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导他们走向真理与美好。
3. 创作灵感的启示
从柏拉图对话录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创作的启示。
首先,要注重作品的道德价值和教化功能,以此引导读者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其次,要探索真理与美好之间的关系,以此塑造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最后,要注重形式美和意义美的统一,创作出既美观又有内涵的作品。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诗学理念和创作灵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为我们提供创作上的启示与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给您带来启发和思考!
这篇文章展示了对柏拉图对话录中有关诗学理念和创作灵感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您可以将以上内容复制到Markdown编辑器中并保存为.md格式,以便在公众号上发布。
祝您的文章取得成功!。
柏拉图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
柏拉图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摘要柏拉图的本体论和关于艺术创作的“模仿说”“灵感说”等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的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受其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浪漫主义雪莱本体论灵感说模仿说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柏拉图无疑是西方文明“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
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
可见柏拉图思想对于后世西方思想影响巨大。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驱逐诗人,而这恰恰开创了西方诗学“为诗辩护”之路。
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探讨,发展到浪漫主义流派,最后形成的一股以“天才”、“情感”、“想象”为三大口号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这场运动系统的讨论了关于诗歌创作主题——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具体体现在创作理论、表达观念和表达模式上的革新,突出表现为对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个人情感的重视。
从镜到灯的心灵隐喻之变迁,反映了浪漫主义诗人对柏拉图诗论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柏拉图本体论的继承柏拉图提出“理式”论,认为自然是理式的影子,并著有著名的有关洞喻的故事。
他指出,我们都是被囚禁的徒人,我们眼前见到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不能看到阳光(理性)和真实的事物(信念),只能看到投影(猜测或想象),并以此为真。
在雪莱的大量诗中,秉承了这一思想。
如《含羞草》中“我们这一生既然充满了谬误、愚昧、纷争、一切都是表象,当我们只是梦影在游荡”,在《阿特拉斯的女巫》中,“对于爱、美和欣喜,没有死亡和变易。
”雪莱认为,他眼中的世界,也只是某种想象,是虚幻的影子而已,永恒存在在理式中,而对现实生活则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雪莱的这些诗歌是柏拉图的理式论的抒情诗翻版。
柏拉图诗学的理论意义
过, 他却不像柏拉图那样鄙视摹仿, 而是希望通过摹仿创造出“ 第二
自然” 。他要求艺术家要有选择、 提炼 、 概括的能力 , 从而使创作出来 的艺术形象既能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对象, 又能创造出与眼前事
物不同的新形象 。“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 , 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多加思考, 要运用组成每—类事物的类 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 l f 目 M ̄ o, h ma o l i aA td L u  ̄ -t( o a c n eF 1o ) s y S d l i c 2 t n i Se i
20 年第 5 ( l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7
Nn 5 2 0 ( L1 S m No 4 ) 0 9 V0 1 u . 7
关键词 : 图; 学; 柏拉 诗 摹仿 ; 灵感
中图分类号 :19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5 (O 9 O ~O 1 一O 10 - 4 8 2 O )5 2 1 3
柏拉图的诗学理论在很多方面奠定 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后世重 要的诗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追本溯源 。 柏拉图提出的艺术摹仿说 , 认为摹仿诗只能摹仿感觉世界, 不 能直接反映理式世界, 以摹仿诗是“ 所 摹本的摹本”“ 、影子 的影子” 。 正是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引起 了亚里士多德 的深入思考。亚里士多 德也认同艺术是摹仿的界说, 认为“ 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以及
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一 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只是有三点差
“ 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自己转化成对象的颜色, 将 并如实摄进 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 , 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 再现 自然一 切形态 的多才多 艺的 能手, 也就不 是一位 高明的画 家,[可见, '。 。] 他把摹仿 自然看成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他 的 《 画论》 笔记》 和《 就是按照艺术摹仿 自然, 再现现实这一精神, 把人和
哲学家柏拉图眼中的诗歌
哲学家柏拉图眼中的诗歌【摘要】柏拉图认为诗歌是一种具有误导性和不稳定性的艺术形式,会扭曲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他认为诗歌是对真理的阻碍,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信念和情感。
在柏拉图看来,诗歌与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哲学追求的是真理和智慧,而诗歌只会引发人们的感性情感。
虽然柏拉图对诗歌持批判态度,但他也认为诗歌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吸引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诗歌不能像哲学那样达到洞察真理的高度,因为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表现。
柏拉图主张在教育和社会中应该限制诗歌的影响,更多地强调理性思维和真理探求。
柏拉图的诗歌观念对后世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家、诗歌、定义、态度、影响、关系、审美观点、现实世界、思想、地位、影响、结论、后世1. 引言1.1 柏拉图眼中的诗歌的定义柏拉图对诗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他将之视为一种模仿、虚构和误导人的艺术形式。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认为诗歌是由激情和幻想构成的,缺乏理性和真实。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不真实、不完美的再现,容易挑起人们的贪欲和欲望。
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通过理性和思维来获得,而诗歌只会让人们沉迷于感官的世界,远离理性和真相。
他将诗歌与哲学相对立,认为诗歌是对理性和真实的障碍,需要被排斥和限制。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
他强调了理性和真实的重要性,提倡思维和理性的力量,对诗歌的消极评价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反思。
柏拉图对诗歌的定义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人认为诗歌可以是启发人思考、抒发情感的媒介,具有独特的美学和情感表达价值。
对于柏拉图眼中的诗歌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1.2 柏拉图对诗歌的态度柏拉图对诗歌的态度是相当复杂而矛盾的。
在他的著作中,柏拉图批评了诗歌的虚幻性和对理性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诗歌中充满了感性和欲望的情感,这会使人失去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诗歌是一种虚幻的艺术形式,它模糊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让人们沉溺于幻想之中,导致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们对文艺理论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美学价值,即它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美的特征。
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的感受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则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即它应该能够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人类的道德和智慧。
柏拉图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柏拉图认为美学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教育工具。
柏拉图注重文学作品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类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此外,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感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对古希腊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其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且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文艺理论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柏拉图主义与诗歌
柏拉图主义与诗歌柏拉图主义与诗歌柏拉图主义对西方诗歌的影响,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现象似乎有些矛盾,因为柏拉图本人对诗歌持怀疑态度,并曾在他的《理想国》中禁绝了多种诗歌。
因此,要理解柏拉图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就有必要对出自柏拉图的对话录或源于柏拉图思想的以下四条诗学观点加以探讨:一、诗歌的教育作用柏拉图思想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将哲学应用于解决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
虽然他认为世上的最高价值“真、美、善”最终是统一的,但他谈论最多的是“善”。
由此,他认为诗歌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应有益于个人及社会道德的发展。
在《普罗塔哥拉》中,他阐述了诗歌应能激发人仰慕并使人仿效诸神及英雄人物。
基于这一观点,他在《理想国》中谴责了多种他认为是卑俗的诗歌。
他认为国家必须保护人民不受此类诗歌的不良影响,而应以德性教化他们,但是他并没有禁绝所有的诗歌。
人们往往忘记了柏拉图允许一些诗人留在“理想园”里,赞颂诸神和英雄人物(《理想国》第10章)。
他在《法律篇》(第8章)里也重复了这一观点。
柏拉图对诗歌教育作用的强调,只不过是古希腊普遍倾向的突出例证。
维尔纳·耶格对此曾加以探究。
这种倾向对以后的古典主义及中世纪文艺批评产生过强烈的影响,有助于维护诗歌使之不致毁于迂腐道学家的攻讦。
文艺复兴时期,它继续起到这种作用。
在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它有助于形成诗人是民族觉悟缔造者的理论,这一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理论中特别强烈。
二、诗歌的模仿作用关于理念的理论,使柏拉图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对神的境界中某种原型进行的不完美的模仿。
在《理想国》中,诗歌被描述为一种“模仿性”的艺术;诗人把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物体和行为当作模仿的模型。
因此诗歌只是一种“模仿的模仿”,比起它所模仿的更加不真实。
这样,诗歌只能是一种适意的消遣,远离真理而不是接近真理。
这种攻击,要比宣称诗歌大部分是不道德的更加奏效,其含义在于诗歌无非是一种雕虫小技而已。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解决了这一问题。
柏拉图诗学价值和不足
柏拉图诗学价值和不足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价值源于他的政治理想,他提倡建立诗歌检查制度,为诗歌建立规范。
他的诗学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中,要么强调坚持理性中心,要么强调感性中心,或调和两者的矛盾。
柏拉图以自己独特的哲学家的思维赋予诗以更理性的思考,从而为诗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柏拉图诗学的不足在于他曾否定诗歌与诗人,他认为诗歌与诗人不能让人获得知识与真理,诗人卖弄模仿的技艺欺骗群众。
他们不严肃,总去迎合人心灵中伤风败俗的想法。
柏拉图用他的言论去驱逐诗人、否定诗歌。
从“驱逐诗人”看柏拉图的诗学观
从“驱逐诗人”看柏拉图的诗学观作者:杨洋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驱逐诗人”的著名主张,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文艺观。
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诗歌分为“灵感的诗”与“模仿的诗”,与之相对应的是诗人也有传达神之“理式”的带有哲学思想的诗人和完全靠技艺以及小聪明去拙劣模仿的诗人之分。
通过对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灵感与理式概念的梳理以及对诗歌与诗人的评价的剖析,可梳理出在“驱逐诗人”背后柏拉图所坚守的文艺主张。
[关键词]驱逐;灵感;模仿;理式[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4-0096-03要是有人靠他那么一点小聪明,能够扮什么像什么,能模仿一切事物,这样的人如果带着他希望表演的诗歌光临我们的城邦,以为我们会为他倾倒,把他当作什么神奇的、了不起的人物来崇拜,那么我们会对他说,我们的城邦没有那种人,法律也不允许这样的人在我们中间出现,我们会在他头上涂香油,缠羊毛,把他送到其他城邦去。
至于我们,为了我们自己的灵魂之善,要任用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当我们开始教育战士们的时候,他们会模仿好人的措辞,按照我们一开始就已经规定了的故事来讲故事。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将诗人驱逐出城邦的设想。
作为对后世文艺思想起到极大影响作用的学说,“驱逐诗人”论可以说是柏拉图诗学主张的一种侧面反映。
但假如就此认为柏拉图对诗人或诗歌存在偏颇极端的论断又是不符合事实的。
为了更好地剖析“驱逐”论,我们有必要从柏拉图诗学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石、主要观点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柏拉图诗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公元前7-8世纪古希腊就已拥有了《荷马史诗》与《赫西俄德史诗》,随之产生的亦有处于萌芽时期的“灵感”学说与对诗的功用性的讨论。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众神传说所带给人的娱乐之感,还是赫西俄德作品中传递的“神的教诲”都从不同的侧面证实了诗来自神的昭示并具有特殊的启迪心灵的作用。
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几点认识论文
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关于柏拉图诗学理论的⼏点认识论⽂ 摘要: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美学和⽂艺学思想体现了古代⼈对美学和⽂艺学问题思考和探索的成就,虽然具有唯⼼主义的成分,但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美学和⽂艺学的重要源头之⼀。
关键词: 柏拉图;诗学;理念说;灵感说 Abstract:Plato,the famou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manifested mankind’s achievements in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in ancient times with his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inkings.Though his thinkings conveys the composition of idealism, they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its successors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he U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Plato;poetics; idea theory; inspiration theory 古代希腊是诗的摇篮,也是诗学理论的发源地。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不仅构成了希腊早期⽂学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成欧洲乃⾄整个西⽅艺术发展的历史源头。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希腊⽂化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欧洲[1]。
西⽅⽂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地证实了恩格斯上述论断的科学性。
希腊神话和史诗“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且是它的⼟壤”。
希腊⼈就是以此为幻想的基础,进⾏其最原始意义上的诗歌创造。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都认为诗歌是人们在“迷狂”的境界下产生的。
不同点1对诗歌的思想认识不同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2诗歌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并无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3诗歌对社会功能上区别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关键差异首先,在哲学思想观念上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其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存在。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出一幅乌托邦的画面,认为国家应由哲学家进行领导,在今天看来有集权主义色彩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促进国家发展。
此外,在爱情观念上,柏拉图的爱情观是精神恋爱,坚信真正的“爱情”是持之以恒的。
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
最后,在文艺思想上,柏拉图是先验论理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是天赋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在“回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对事物的学习是逐步的,人们本身是无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最终掌握。
而且柏拉图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事物细化,分类。
浅谈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
二 ,关于柏拉图
“ 矛盾”的诗学思想的新思考
回归柏拉图对话文本 ,我们发现其实那种所谓 的柏拉 图矛 盾 的 诗 学 思 想 其 实 并 不 矛盾 ,造 成 这 种 矛 盾 的 表 像 是 由于 一 些 研 究者 片 面化 地 解 读 了 柏 拉 图 的 部 分 著 作 ,而 未
从 更 为 全 面 与 客 观 的角 度 去 “ 识 ” 柏 拉 图 。 客 观 地 讲 , 认
单 纯 地 从 《 想 国 》等 篇 的解 读 中挖 掘 柏 氏批 评 诗 歌 与 诗 理 人 的 言 论 进 而 得 出其 敌 视 诗 歌 艺 术 的做 法 着 实存 在 着 一 种 片 面 化 的 弊 端 。具 体 地 说 ,这 种 方 式 忽 略 了柏 拉 图全 部 对 话所 共 同 体 现 的 一 种 整 体 性 思 想 。我 认 为 ,对 于 柏 氏 的诗 学思 想 我 们 要注 意 到 :
言,都创下 了空前甚至 是绝后的记录 。”Ⅲ 这种评 说虽然
过于绝对 ,但是 从某个角度 说明了柏拉图 曾经对于诗歌与 诗人有过许多不欢迎 的言论 。那些认为柏拉 图否定诗 歌与
诗 人 的 几 个 理 由大 致 可 概 括 为 : ( ) 诗歌 与诗 人 不 能 让 一
象—— “ 诗歌 ”,它本 身就是极其复杂 的,古今 中外有 无 数学者对诗歌进行研究 却似 乎永远 也言说不尽 它的奥秘 。 诗歌有时感人至深 ,有时发人深省 ,有时又平 实清淡 ,有 时又 让人 回味无穷 ,我们很难抓住它 的本质与规律 。与柏
一
前有 了许多变化 ,但 是这种变化又可 以从其一系列 的历时 著述 中找到某种 内在发展的逻辑轨迹。
第 四 ,我 们 也要 看 到 柏拉 图 所 处 时 代 是 诗 哲 之 争 发 展 的新阶段 。那么总 的来说 ,我 认为柏拉图对待诗哲之争采 取 的 是 一 种 诗 哲 溶 一 的态 度 与 实践 。细 读 其 对话 文 本 我们 会 看 到 柏 拉 图对 于 这 一 古 老 论 争所 践行 的解 决 性 方 案 是值 得 肯 定 与 赞 成 的 。一 方 面 我 们 可 以简 单 地 将 其 理 解 为 把 诗 融入 哲学,同时把哲学的光辉渗透入诗 ,形成所谓 的诗化 哲学和哲理诗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 ,柏拉 图所谓 的 诗哲溶一并 非单 纯的形式的一致与趋 同,而且还有二者 的 深 层 的相 互 关 怀 与 互补 。 具 体 看 来 ,柏 拉 图是 通 过 自己 的 哲 学 写 作 实 践 来 完 成 这 一 设 想 的 。 这 首 先 表 现 为 柏 拉 图在 对 话 著 作 里 以一 种 诗 化 的语 言 与 叙 事 方 式 表 述 。其 次 ,柏 拉 图在 其 对 话 里 加 入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学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学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该作品以社会政治理论为主,探讨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该作品也包含有许多有关诗学的问题。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柏拉图到底如何看待诗学?柏拉图认为诗学是人类最高的技艺,蕴藏着智慧和精神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诗学能够引导人们以理性的方式去行使权利,进而达到社会的完善。
他认为诗学是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约束,从而促进公民对政治的理解和参与。
柏拉图认为,艺术,尤其是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公民对社会的认知,还可以提升个人的品行。
他认为,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更好地理解政治话语,更加积极地参与民主政治,从而实现理想社会的创造。
此外,柏拉图还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的仁爱和忠诚,增强公民的对正义的理解,从而让公民对于正义的追求超越物质的欲望,从而避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最终,柏拉图认为,诗学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因素。
柏拉图还认为,诗歌是传达社会理想的载体。
他认为,诗歌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让人们充满正义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真诚追求。
他认为,诗歌可以塑造社会秩序和伦理行为准则,引导人们遵守之。
柏拉图还认为,诗歌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制度,从而更好的担当社会责任。
总之,柏拉图高度赞赏诗歌,他认为诗歌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规范,指导人们走向理想国度,维护社会正义秩序。
只有诗歌才能够有效地传播正义的理想,让公民有更强的正义感,拥有敢于担负社会责任的勇气。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学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学问题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的鼻祖之一。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在其作品《理想国》中,他深入探究了诗学问题。
他认为,艺术,特别是诗歌,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于诗学的思考和探讨,这对于了解古希腊诗学的发展和对现代诗学的启示都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柏拉图如何认识诗学,并在此基础上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
其一,柏拉图认为诗歌的创作必须服从伦理和道德的原则,而不能仅仅追求艺术效果。
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
其二,柏拉图对于诗歌中对于美的思考及其作用也非常重视。
他认为,美是真、善、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精神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因此他在《理想国》中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美德才是美的创造者和保持者。
其三,柏拉图对于艺术与知识的关系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创作必须基于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其四,柏拉图认为艺术,特别是诗歌的价值应该在于启发个人的精神追求,并为社会的发展赋予生命力。
因此,创造的过程应该是对于人性的探索,让人对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五,这里通过引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段文字:有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也有一种超越自然的现实,我们要通过这两种境界的拼接,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造。
这种思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学范畴,而是更加广泛和丰富的精神体验的集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诗歌与艺术的价值。
以上就是五个具体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于诗学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他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对于诗学实践也具有深刻的认识。
他思考的重点不仅是诗学本身,还包括了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
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赢得掌声和荣誉,而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这样,才是艺术作品所真正需要表达的。
概述柏拉图的文学理论
概述柏拉图的文学理论(一)哲学观、美学观和政治观(1)哲学观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
——评述:柏拉图的理式论割裂、颠倒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一般当作先于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成为个别的真正来源,也就是夸大了理式的作用,使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脱离,是典型的唯心论。
柏拉图理式论的价值,在于他第一次自觉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
(2)美学观在《大希庇阿斯篇》,第一次提出了“美本身”的概念,将“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美的特质区别开来,将“什么是美”与“什么是美的”区别开来。
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只有理式美才是真实的,是美本身。
人不能一开始就观照到绝对美,而须通过审美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鉴赏力,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过程。
——评述: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堕入了形而上学,但把人类对美的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辨,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并且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看做审美对象,开拓了美的领域。
(3)政治观《理想国》按照斯巴达、埃及模式构建出来的理想社会。
个人的灵魂包括理性(知)、意志(情)、欲望(意),其德性分别为智慧、勇敢、节制,三者合一于正义(古典四德)。
理想国靠知识、德性统治,到晚年《法律篇》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提出了君主与平民之间的混合政体。
——评述:他要按照他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他的一切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是从这个基本动机出发的。
(二)本质论:理式论摹仿说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艺术世界摹仿感性世界,感性世界摹仿理式世界,因此,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希腊艺术中的摹仿诗只能达到事物的表象,只能触及观众、听众、读者灵魂中的低级因素,远离真、善、美的本体。
由此产生诗的两大罪状:一是文艺不给人真理,二是伤风败俗。
——评述:第一,它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生活的镜子,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
哲学之诗——对柏拉图诗学观的一种解读
一关于柏拉图的对话分类,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划分形式:编年说和意图说。
编年说是按照柏拉图写作的时序进行分类,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意图说则是根据柏拉图创作主题进行划分。
不可否认,两种划分方式都有一定道理,并且有助于我们对柏拉图思想的理解,但是二者在确定某篇文章位置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分歧,产生不一致的结论。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是第一个将柏拉图著作区分为三个时期的人,不过,他比较倾向于以哲学理论而非年代分类,并且他还认为《伊翁》是柏拉图的伪作,不算在其对话内。
对柏拉图著作是否是伪造的以及时间年限的划分需要更多文献学和考古学的学者深入探究,在此我们暂且将其“悬置”起来,暂且把《伊翁》作为柏拉图的真作。
“很明显,多年以来,柏拉图一直在编写关于哲学审判的对话,而引导他的,则是对这些对话之间的戏剧关联的一种感觉。
无论柏拉图何时写下这些对话,他必然希望读者思考他们之间的关联——当然还有不关联的地方。
就这些谐调和不谐调之处而言,读者当然可以看见,不过,他们在这些对话中看见它们之前,这些谐调和不谐调已经因它们共有的戏剧和主题特征而融为一体。
”[1]20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进行考察,理清不同对话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能够探析柏拉图的诗学观,而不是拘泥在是否按照年限的划分或是著作真假与否这些细枝末节。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文献的考究不重要,而是说在没有盖棺定论之前,我们不妨暂且搁置争议,回归文本之中,“最好是让柏拉图的文本展露出它们自己的重要性”[1]13,从文本事实出发,跟随“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的内在线索,以期窥见其中的微言大义。
在展开这场哲学之诗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做一个简单的阐明。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他自己并没有留下一部著作,我们所了解到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是其他人的著作中所描绘的形象,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的苏格拉底、第欧根尼·拉尔修撰写的关于古希腊哲人们传记的《哲人言行录》的苏格拉底、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苏格拉底等。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的开题报告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的开题报告
柏拉图是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产生了对人类精神深层次的探究和对哲学的深刻思考,尤其将人类心灵和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心灵诗学。
本
文的开题报告将针对柏拉图的心灵诗学进行探究,包括其发展背景、主要观点和研究
意义。
一、发展背景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是在他思考哲学之初逐步形成的,与当时文化语境有一定关系。
古希腊文化较重视人的理性和外在物质的美感,而柏拉图意识到哲学应该综合思考人
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灵诗学观点。
二、主要观点
1. 心灵与美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心灵和美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灵魂可以通过美的表现和感知实现升华和自我完善。
他提出了“美善一体”的观点,即只有具备美的
特征才能算是真正的善。
2. 纯粹理念与超越自我:柏拉图将纯粹理念视为一切存在的根本,他认为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超越自我来接近理念的境界,以实现真正的自我升华和完善。
3. 形而上学境界:柏拉图的心灵诗学也涉及到形而上学境界的探究,他认为形而上学境界是超越一切物质世界的存在境界,是人类精神灵性的高度体现和升华。
三、研究意义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对今天的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美学上,柏拉图强调人的灵魂和美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引导我们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换。
在心理学上,柏拉图的跨越自我思想和心理升华思想可以启示
我们在心理健康和完善方面的发展实践。
综上,了解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对我们深入理解古希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一定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1卷 总第47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5 2009(Vol.11 Sum No.47)柏拉图诗学的理论意义3● 杨雅靖(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博大精深。
现在熟知的许多文学理论都可以柏拉图那里找到渊源。
他的艺术模仿说不仅影响了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人,而且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同时他的灵感说开启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
关键词:柏拉图;诗学;摹仿;灵感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5-0211-03 柏拉图的诗学理论在很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后世重要的诗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追本溯源。
柏拉图提出的艺术摹仿说,认为摹仿诗只能摹仿感觉世界,不能直接反映理式世界,所以摹仿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正是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引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也认同艺术是摹仿的界说,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1]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家的摹仿不是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是机械地临摹出逼真的艺术品的活动,而是一种能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艺术作品的活动。
即文艺作品通过摹仿既要与自然相似,更要超出自然。
“诗人就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诗人摹仿易怒的或不易怒的或具有诸如此类气质的,也必须求其相似而又善良。
”[1]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奠定了后世现实主义的方向,但对于柏拉图对真正的诗(灵感诗)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来说,却是一个反动。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摹仿行动中的人的观点直接出自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摹仿诗的摹仿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2]亚里士多德则说“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行动中的人。
”[1]柏拉图否定地指出摹仿诗人最喜欢摹仿人的容易变动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则肯定“性格”,认为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品德,“剧中人物性格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
[1]他比柏拉图更深入地论述了人物性格的刻画,要求人物性格要符合善良、适合、相似、一致四个特点,而且还要“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1]然而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将性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是次于“行动”。
柏拉图认为摹仿艺术家通过摹仿感觉世界的外形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就像镜子照物。
他的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应该是后来“镜子说”和反映论的前奏。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文学艺术要忠实地摹仿自然,再现生活,就像镜子一样地真实地反映生活。
达・芬奇就是“镜子说”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成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
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
[3]可见,他把摹仿自然看成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他的《画论》和《笔记》就是按照艺术摹仿自然,再现现实这一精神,把人和自然作为画家特别需要加以重视的对象来研究的。
但是,达・芬奇也像柏拉图一样,看到单纯地自然照镜子似的摹仿是肤浅的艺术。
他说;“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他一无所知”。
[3]不过,他却不像柏拉图那样鄙视摹仿,而是希望通过摹仿创造出“第二自然”。
他要求艺术家要有选择、提炼、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既能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对象,又能创造出与眼前事物不同的新形象。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考,要运用组成每一类事物的类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
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
[3]。
他的文艺理论虽然是对整个古希腊摹仿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是受到柏拉图的影响。
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描写社会,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一个国家的作品就应该“形成一面照出这个国家全貌的镜子”[4]这与柏拉图认为摹仿艺术就像镜子照物的观点相似,二者也都同样反对复制照抄生活的表象。
与柏拉图贬斥仅仅照出现实世界外形的摹仿艺术不同,反映论则企图通过透过现实反映“本质”来标举“反映”。
这就要求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视野观察社会生活,看穿社会生活背后的意义。
因此别林斯基说“诗在于创造性地复制有可能的现实”。
[5]这种现实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通过再现的社会生活能深刻地反映作家自己的世界观和整个时代的面貌,映照出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可能。
柏拉图给“摹仿诗”设定的为政治服务的目标和种种规定,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论、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文论,他们都把文艺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并且把政治理性3收稿日期:2009-04-15 作者简介:杨雅靖(1979-),女,山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美学研究。
作为文艺创作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制度上制定了一套文艺规范,把文艺纳入了政治轨道。
不同的是,柏拉图只是个人设想,而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付诸于实践。
柏拉图以是否有利于“理想国”的建立为标准作为衡量摹仿诗的尺度。
在柏拉图眼中,只有歌颂神明和赞美好人的颂诗或者描述古代英雄的显赫战功的作品才能保留在理想国里。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要求文艺应遵循道德教化的原则。
艺术家应该用道德规范自己的创作行为,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要“为光荣而努力”。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布瓦洛认为文艺在内容上必须歌颂开明君主,描写英雄贵族,“你是否长久地受欢迎,永不讨厌?那就该选个英雄本质上能得人怜,论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纵然是在弱点上也显出英雄气概;要他的惊人事迹能谱成演义。
”[5]当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用科学理性的文艺来反对维护封建王权的伪古典主义时,文艺就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
法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狄德罗的文论思想可以说明这一点。
他指出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理性,“使德行显得可爱,恶行显得可憎,荒唐事显得触目,这就是一切手持笔杆,画笔或刻刀的正派人的宗旨”。
[4]德行在狄德罗的理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艺要合乎德行,就是要使文艺成为宣传理性主义的工具,,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服务。
柏拉图认为灵感诗具有情感传递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也力推艺术感染说。
柏拉图在对话中讲到,当听众听到颂诗人伊安朗诵悲哀故事时,他们就泪流满面,听到朗诵高兴故事时,他们就欢呼雀跃。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接着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3]托尔斯泰明确地指出用艺术的情感特征来定义艺术。
他认为,艺术家心中的情感是由各种媒介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表现的,从而会使欣赏者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这便是艺术。
在托尔斯泰看来,情感既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联系的纽带。
他把艺术的感染性作为区分真正的艺术和虚伪的艺术的标准。
真正的艺术能传达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能把作者和欣赏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艺术分类的方法与柏拉图把灵感作为判断灵感诗和摹仿诗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非常相似。
柏拉图的磁石比喻说从受动的角度注意到了文艺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显露了二十世纪接受美学的端倪。
缪斯把灵感赋予诗人,诗人通过作品又把它传给听众,就像磁石吸引铁环似的。
诗人是第一环,颂诗人是中间环,听众是最后一环。
从柏拉图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文艺鉴赏过程中明确了接受者———听众地位。
而接受者是文艺活动的终端,是文艺活动的最终完成者,也是文艺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十世纪接受美学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将关注重心转向被长久遗忘的接受者,不但重新注意到读者的地位,而且与柏拉图的被动接受不同,还强调读者能动地接受的意义,从理论上恢复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是为接收者创作的,在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他与文本的成功交流,才使僵死的文本变成生动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6]他不但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而且还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活动的重要部分,读者成了文本接受的中心。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6]柏拉图从哲学理性主义出发,强调文艺的真,这可以说是开了后来文艺理论中表现文艺真实性的先河,并为文艺的真实性在于超越个别性,表现普遍性的理论观点夯实了基础。
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基石。
他认为理式是世界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实。
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艺术作品只有表现理式才具有真实性。
灵感诗之所以伟大,在柏拉图看来是因为诗神借诗人之口传达出真理。
而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式论,提出了遵循“可然律”和“或然律”的真以取代柏拉图理式论的真。
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艺术的真实性,不过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自然万物是第一实体,因而摹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不过,艺术摹仿的真实性在于将文艺的真实性从理式的真转向了现实世界一般规律的普遍的真。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事”。
[1]他认为可然律或必然律就是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该如何发生的事情”,即“或然或必然发生的事情”,指“某人或然或必然将有某种言行”。
也就是说,艺术不可能再现单纯个别的偶然事件,而应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艺术要通过个别特殊的事物来表现隐藏在其后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以揭示其真实性。
艺术作品只有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可然律或必然律,才会使人觉得真实可信。
柏拉图追求的文艺的理式真实性,是一种超现实的、绝对的真实性。
柏拉图的理式是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的本体,现实世界只是它的虚幻的影子。
柏拉图鄙视摹仿现实的作品,要求文艺要超越现实的虚幻,追逐理式的绝对的真实,这使我们联想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艺。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现实的表面不足以表现其本身,因而他们追求一种“超现实”。
它是一种“绝对存在”,是最高的实在,“在那里,上帝、灵魂和人世重新聚集在一起”,它是“全部多样性的最深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