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白杨礼赞》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本文是茅盾散文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借用工具书,自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品析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难点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突破本课从课题人手,让学生清楚“礼赞”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出直接赞美白杨的语句,进而重点分析第4、6自然段,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白杨精神与抗日军民精神的关联性,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手法——象征与欲扬先抑。

本课采用朗读、品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由浅人深,层层深人,逐步解决课文重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随着课文的不断深人,学生对白杨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坚韧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白杨所象征的抗日军民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坚韧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用音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及时恰当的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

2.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是出自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之手,也是一篇著名散文。

其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1)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陶冶法、提问法、朗读法六、教学课时2个课时七、教具多媒体、教材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重点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难点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感悟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的特点。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3. 分析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对白杨树的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后拓展作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关于白杨树的画。

3. 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白杨树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 抽学生回答生字词掌握情况,以及能否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运用到写作中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概念。《白杨礼赞》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精神的散文。它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了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抒发情感,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独特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们探索白杨树的精神内涵,我发现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讲解,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这些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我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难点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解决方法:提供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难点四: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深厚情感。
-解决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了哪些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赞美其他植物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赞誉、傲然、挺拔、繁茂等。
-阅读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哪些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模仿课文写一篇以某植物为பைடு நூலகம்的赞美文章。
-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资料,了解其生态价值和象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修辞手法: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便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简要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
-识记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举例解释:
-在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如笔直、挺拔、不畏风雪)来象征人的内在品质(如坚定、顽强、忠诚)。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象征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象征手法的应用,分析其效果,并启发他们如何在写作中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现其象征意义的。
4.探讨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精神。
5.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白杨礼赞》,使学生能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象征意蕴,培养审美情趣。
-在写作实践环节,教师应提供指导,如如何选择象征物、如何将象征意义融入写作中,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白杨礼赞》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某种事物或现象,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品质或精神?”比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或是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顽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白杨礼赞》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表格式)
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本文的“象征”与“托物言志”
第七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写法?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能否颠倒?
同学们交流讨论,交换想法。
促进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齐声朗读作者赞扬白杨树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感情。“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T展示】
第五段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气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PPT展示】
找出描写白杨树的气质的词句“枝、干、叶、皮”“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皮光滑有银白晕圈泛出淡青色,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一-不平凡”象征着农民、哨兵、精神品质。
4.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礼赞白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手段
教材、教学参考书、PPT课件、微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碧
学生分享相关名言和佳句。
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诗句,体会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是松的雄姿,那么今天我们将走进白杨的生命。你知道哪些描写白杨的诗词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写下相关句子仿写。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引导同学们感受好句特点并进行仿写。【课件展示】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5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15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感情。

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部分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拓展知识面。

二、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1.基础预学(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课文,找关键句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课件出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反复诵读,体悟情感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描写手法和主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描写手法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a.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投入;
b.学生可能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到困惑;
c.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情感。
(2)描写手法的运用:学生在分析课文描写手法的过程中,可能难以将这些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具体难点如下:
a.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各种描写手法的使用场合;
b.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手法;
c.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描写手法。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同时,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白杨礼赞》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植物,比如挺拔的白杨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描写手法和主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下面让我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歌曲《小白杨》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

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

作协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

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

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引导: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们今天来接着学习白杨礼赞,一起探寻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教师板书:白杨礼赞教师引导:首先,请你想一想,什么是寄情于景?教师引导:文以载道,我们无法脱离时代背景而去分析一篇文章,因此,在课程的开始,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随后,教师引导:请看PPT,本文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所以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所以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课文赏析解读象征教师点题:同学,我们来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分为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时候,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其象征意义。

那什么叫象征?你知道吗?教师展示PPT,引导:顾名思义,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课文《白杨礼赞》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寓意。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白杨礼赞》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寓意。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3.2 教学手段PPT课件展示,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

文学作品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白杨礼赞》的作者及背景(5分钟)。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内容(10分钟)。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寓意(15分钟)。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0分钟)。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4.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并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课后作业: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感悟深度等。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白杨树的作品,如《白杨树下的婚礼》等,以拓宽视野。

介绍《白杨礼赞》的作者其他著名作品,如《草原》、《tomcat》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白杨树,了解其生长特点和生活环境。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5课 白杨礼赞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5课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课件中树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都认识哪些树,描述这些树的特点。

教师引出白杨树,进入本课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信息,学生简单了解。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并做讲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毯子()无边无垠()倦怠()恹恹()婆娑()虬枝()宛然()楠木()秀颀()妙手偶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恹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旁逸斜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横决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 白杨礼赞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 白杨礼赞 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入选了四篇散文,但类型不同。

或见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本文在单元教学中属于写景散文的范例,因此根据单元安排的学习需要,要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重点,重视朗读、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也有学习巩固的需要。

八年级学生对散文有基本认识,并且在七年级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后,对托物言志的散文较为熟悉。

本文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思想内涵深刻丰富,在精神上也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

学习目标①厘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②圈点批注,品味语言,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红色精神的赞美之情,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开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导入纵声朗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他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我观白杨,白杨着谁之色彩呢?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去为白杨着色。

内容:一、整体感知: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二、深入研读探究一:文章只是为了对白杨树进行礼赞吗?1.再读文章,找赞美之人物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到作者想要赞美的除白杨以外的事物,并将这些语句读出来。

明确:文章中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他不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他说:“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他还说:“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所以,在作者的眼中,白杨是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感情。

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部分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拓展知识面。

二、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1.基础预学(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课文,找关键句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课件出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反复诵读,体悟情感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

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师:“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也就是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心灵有所触动。

三、学习技巧,感悟“不平凡”1.欲扬先抑设问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雄壮—单调—惊奇。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

设问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预设欲扬先抑。

前3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烘托师: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预设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烘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3.对比师: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预设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分析形象,了解“不平凡”师: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

阅读课文可知,本文第5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同学们朗读第5段。

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

1.感受外形特点师: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课件出示: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师: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预设力争上游。

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

2.探寻内在品质师: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

课件出示: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师小结: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结束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白杨树的这些形象特点,意在突出什么?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找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在搜索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知其内在品质。

散文应多阅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精神美。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分析品格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同学们觉得白杨树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课件出示: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优秀品质。

预设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

设问2: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吗?预设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品格及内涵进行理解。

二、学习象征手法,礼赞不平凡之人师: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预设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

师补充:通过联想和想象,借某一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象征,也可称为“托物言志”。

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向上的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上进,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坚强之美。

所以说白杨树的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似,这样就构成了象征。

课件出示: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师补充:白杨树与歌颂的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写的白杨树生长于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

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树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也就是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日军民。

师:白杨树除了象征农民和哨兵外,还象征什么?生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师:同学们齐读第7段,在字里行间感受茅盾先生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最后四句是排比句、反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

朗读时要读出坚定、自豪、赞美的感情,语气逐渐加重。

过渡语:大家如果能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会使行文曲折,表达含蓄,给文章增色不少,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

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课件出示: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生答: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象征教师。

……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了,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

注意:本文前半部分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联想,并结合课后练习题,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技巧。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设计亮点】本节课思路清晰,框架完整,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旨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资料链接白杨树生活环境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

它不追求雨水,不贪恋阳光,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只要给它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需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

它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它就会挺拔向上。

素养提升“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不过也有少量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或是局部文章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推荐阅读杨迎新《白杨礼吊》朱金平《一棵小白杨》顾晓蕊《十万残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